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56)
2023(8636)
2022(7470)
2021(6720)
2020(5868)
2019(13346)
2018(13035)
2017(25358)
2016(14085)
2015(15660)
2014(15947)
2013(15913)
2012(15009)
2011(13661)
2010(13627)
2009(12663)
2008(12758)
2007(11729)
2006(9798)
2005(8909)
作者
(43113)
(36483)
(36129)
(34776)
(23006)
(17676)
(16682)
(14219)
(13513)
(12766)
(12375)
(12184)
(11568)
(11502)
(11479)
(11356)
(11352)
(10779)
(10510)
(10295)
(9098)
(8875)
(8854)
(8251)
(8217)
(8127)
(8084)
(8017)
(7377)
(7375)
学科
(64005)
经济(63952)
管理(37429)
(36070)
方法(30594)
(28088)
企业(28088)
数学(27436)
数学方法(27184)
(16159)
地方(16093)
(14928)
中国(14882)
(14469)
业经(11561)
(10991)
贸易(10990)
农业(10842)
(10609)
(10401)
环境(10284)
地方经济(9746)
(9345)
(9332)
财务(9328)
财务管理(9303)
(9300)
金融(9298)
(9160)
银行(9133)
机构
大学(209920)
学院(208842)
(86020)
经济(84195)
管理(77834)
研究(72951)
理学(67835)
理学院(66932)
管理学(65686)
管理学院(65278)
中国(53222)
科学(48010)
(44124)
(40135)
(38439)
(38057)
研究所(35415)
业大(33955)
中心(33734)
农业(32104)
(31319)
财经(30980)
(28307)
(28109)
师范(28005)
经济学(27331)
北京(26994)
(25932)
经济学院(24961)
(24774)
基金
项目(144088)
科学(113628)
基金(105556)
研究(100610)
(93784)
国家(93100)
科学基金(78778)
社会(64319)
社会科(61061)
社会科学(61043)
(56829)
基金项目(56739)
自然(52237)
自然科(51005)
自然科学(50985)
自然科学基金(50088)
(48403)
教育(46094)
资助(42821)
编号(39636)
重点(33439)
(31990)
(31986)
成果(31787)
(29710)
科研(28332)
创新(27953)
计划(27797)
课题(27604)
国家社会(26944)
期刊
(89295)
经济(89295)
研究(56144)
学报(37430)
中国(36611)
(35229)
科学(33308)
(29596)
大学(27076)
学学(25834)
管理(25103)
农业(23752)
教育(18509)
(17141)
金融(17141)
技术(16801)
财经(15324)
经济研究(14611)
业经(14267)
(13163)
(12973)
问题(12445)
(11057)
资源(10966)
技术经济(10700)
统计(10663)
商业(9837)
(9775)
科技(9740)
理论(9621)
共检索到2939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满凤  甘泸暘  
为评估污染的聚集状况,分别用HerfindaHl指数、地理集中度指数测度了我国各地区的污染集聚度水平,通过全局与局部的空间相关检验,分析了全国各地区污染集聚度的时空演化。结果显示:我国污染集聚处于弱集聚态势;从地区内部看,2001~2013年上海均为污染集聚度最高城市;各地区固体废弃物污染集聚度在2001~2013年内有较大波动;2001~2013年污染在全局范围内具有空间扩散效应。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磊  王琰琰  李慧明  
再生资源产业具有"双重"环境外部性特点,且在我国已经基本形成集聚发展业态,再生资源产业集聚与区域环境污染的关系备受关注。以产业集聚的环境外部性为切入点,利用我国25个省份再生资源产业面板数据,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实证分析我国总体以及东、中、西部3个区域再生资源产业集聚与区域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再生资源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总体呈现"非标准倒U型"关系,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化发展总体上加剧环境污染;我国东、中、西部再生资源产业处于不同产业集聚发展阶段,产生差异性环境污染效应。在此基础上,从差异化配套政策、环境规制、市场环境和回收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再生资源产业生态化集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安宁  滕广青  白淑春  毕强  韩尚轩  
[目的/意义]探索领域知识发展过程中的聚类演化问题有助于揭示知识聚类的特征和规律,对于掌握知识生长演进过程中关联知识的聚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复杂网络的思想为基础,基于标签邻接关系的发生值构建时间序列领域知识网络。即依据网络模体的理论,采用网络聚类系数的分析方法,对领域知识网络进行动态跟踪与分析;结合网络密度、特征路径长度、节点度值、封闭三元组等指标,从随机因素、度相关性、邻近关联3个方面对领域知识发展过程中的聚类演化现象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1)领域知识在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较高的聚类性;(2)领域知识的聚类性同时包含随机性与结构性(非随机性)两方面因素;(3)领域知识聚类的动态状态在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之间摇摆演化;(4)领域知识的聚类状态在网络全局和局部节点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静进  王毅  黄宝荣  李颖明  宋敦江  
伴随着我国区域梯度产业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在空间分布上有了较大的变化。本文采用产业结构变动系数和偏离——份额分析来对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进行综合定量分析。结果发现,中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的结构变动相对稳定,但地域分异明显,产业结构变动系数大小主要取决于当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状况、区位性和结构性因素。通过偏离——份额分析发现,污染密集型产业跨区域迁移主要受到区位优势的影响。从结构效应来看,污染密集型产业发展对中国中长期就业的贡献在下降。从空间效应来看,东北、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区域是污染密集型产业转出数量最多的区域,而中部、西南和北部沿海区域成为产业转入最多的区域。从转移产业部门来看,矿产资源开采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满凤  谢晗进  
首先分别用Herfindahl指数、Gini指数、地理集中度指数测度了我国省级区域的经济集聚度水平与污染集聚度水平,通过空间相关性检验,证明了经济集聚度与污染集聚度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即经济的集聚加速了污染的集聚,并且污染的集聚态势趋同于经济的集聚态势。其次,应用空间误差模型分析了影响污染集聚的因素。经济集聚是引起污染集聚的首要决定因素,能源消费、城镇化进程、外商直接投资都会显著促进污染的集聚;技术创新则会显著降低污染的集聚;产业结构对污染集聚的作用不显著;人口的集聚性高则未必会引起污染的集聚性高,如我国的上海和北京等发达城市,尽管人口密度很大,但是由于污染处理及时得力,并没有引起污染的迅速集聚。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凯风  王捷  
本文利用20072014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基于Arcgis、Geoda和Matlab软件平台,建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金融集聚、产业结构对不同环境污染物的差异影响,并讨论了技术进步、环境治理投资、对外开放度、经济增长水平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污染物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银行业集聚和证券业集聚对环境污染没有显著影响,保险业集聚对于不同环境污染物具有差异影响;第二产业发展和调整促进了二氧化硫排放的增加、工业废水和工业粉尘的减少;不同控制变量对不同环境污染物具有差异影响。因此,环境治理需要考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凯风  王捷  
本文利用2007~2014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基于Arcgis、Geoda和Matlab软件平台,建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金融集聚、产业结构对不同环境污染物的差异影响,并讨论了技术进步、环境治理投资、对外开放度、经济增长水平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污染物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银行业集聚和证券业集聚对环境污染没有显著影响,保险业集聚对于不同环境污染物具有差异影响;第二产业发展和调整促进了二氧化硫排放的增加、工业废水和工业粉尘的减少;不同控制变量对不同环境污染物具有差异影响。因此,环境治理需要考虑区域间的协同效应,加大银行业和证券业环保投资支持力度,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改善引进外资结构和环境治理投资结构,重点推进控制工业粉尘排放的技术创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满凤  谢晗进  
基于空气质量指数(AQI),检验了经济集聚与污染集聚之间存在的是强的正线性关系,并且验证了经济集聚、工业化加速、信息化加快都会使污染集聚加速;而科技创新投入和FDI增加则会化解污染集聚的形成。增加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融合变量的时空地理加权模型(GTWR)的估计结果表明,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融合可显著地降低污染的集聚,协调融合度越高,越能化解污染集聚的形成。在对策举措方面,北方地区省市污染集聚现象严重,可通过信息化加速发展提升工业化发展质量,促使重工业转型与升级,以缓解污染集聚形成;中、西部地区需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严格控制污染集聚形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曙虹  杜德斌  游小珺  范斐  
运用Malmquist指数分析2002—2011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三角、西三角5个"成长三角"及相关省、市的高校知识创新绩效,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1从时间序列来看,5个"成长三角"区域高校知识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高校知识创新绩效空间差异明显,长三角和西三角区域高校知识创新绩效显著提升,中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创新绩效提升幅度相当,京津冀区域创新绩效有所下降;3技术进步是影响区域高校知识创新绩效的主要因素,国家政策的倾斜极大地促进了西三角区域高校知识创新绩效的提高,高校职工工资待遇较低使得中三角区域在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方面竞争力较弱,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高校知识创新绩效的提高得益于地区开放程度高、高校知识创新与区域产业联系紧密等因素,京津冀区域由于高校知识创新管理制度等的不完善使得其总体效率较低。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董慧  
本文基于2010-2021年我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SBM-DEA模型测算物流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基于耦合协调模型计算各地区物流技术与管理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并对其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论表明:我国物流技术与管理水平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的演变趋势;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相对较高,西部地区相对偏低;省份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从集聚向随机转变、差异越来越小的变化趋势;大多数省份与周边省份存在较强空间自相关性,集聚效应较为明显。最后,提出促进区域物流技术与管理水平均衡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佳  
近年来渭河水环境日趋恶化,严重威胁关中地区的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对渭河2011-2013年五个监测点水体中的高锰酸盐指数(CODMn)、NH3-N、石油类、PH、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进行测定;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图解法对水体主要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渭河流域陕西段水体以NH3-N、石油类和BOD5污染为主,高锰酸盐指数含量较低,PH较正常;(2)渭河陕西段自上游的眉县向下游的华县污染逐渐加重,以临潼、华县监测点污染最为严重;(3)从2011年到2013年,渭河陕西段水体污染程度较高,且以2013年污染最为严重。污染最严重2013年的华县是污染最轻的2012年的咸...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迁  杜建国  
针对我国二元经济和地区异质的特征,采用G in i系数分析了在1993、1998、2003年居民收入差异的结构及其变化情况。首先将全国、各地带和省份的居民收入差异分别分解为城乡之间和内部差异;其次将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异进一步分解为沿海、中部和西部的三大地带以及各省份的收入差异,继而分析各地带差异对总的收入差异的贡献率。最后,基于分析结果,文章强调政府在制订协调城乡居民收入政策时需要更多的关注城乡之间差异、农村居民收入差异以及沿海地区的居民收入差异,并应将政策制订的视角关注在较低集聚层次上。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周杰  张克雯  
作为国家规划建设的一级公路交通枢纽、二级铁路综合枢纽城市,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必将成为川、滇、黔三省交汇处的区域性物流中心。本文根据七星关区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对七星关区打造区域性物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并结合七星关区各方面发展因素,对4种战略组合进行比较,最终选择WO战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焕峰  李佩仪  
采用1998—2008年我国各地区环境污染、经济发展等统计数据,对全国及四大区域的区域污染整体形态、区域污染治理效益差距、区域污染结构性特征进行定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区域间经济发展、工业发展水平差距在扩大,污染治理效益也存在差距;我国存在严重的结构性污染,单位面积经济产出越高,能源消耗越多的区域,单位面积环境负荷越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侃  王强  樊杰  
基于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数据集,构建影响因素计量模型,探讨经济集聚同水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效应及其在不同规模城镇下影响程度的差异性,采取双变量空间自相关解析中国经济集聚对水污染物排放的溢出效应,以期为促进经济集聚与污染减排良性互动提供参考。结论如下:(1)从全国总体样本来看,经济集聚能有效降低区域水污染排放强度,经济集聚度每增长1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将分别减少0.491%和0.166%;(2)经济集聚对中小城市水污染排放的减排效应更为突出,在化学需氧量估计模型中,中等城市、小城市样本的经济集聚度弹性系数分别为-0.679、-0.546,而大城市及特大城市样本仅为-0.252;(3)经济集聚同水污染物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且呈现高集聚—高排放、低集聚—低排放、低集聚—高排放等空间关联模式,其中,高集聚—高排放区从京津冀向山东半岛绵延分布,还包括哈长城市群、苏北和苏中、长株潭、珠三角等地区。政策启示包括:积极培育中小城市并发挥其经济聚集的减排效应,促进生产技术更新和扩散,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投入;合理控制大城市经济与人口规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落后产能淘汰,强化环境规制以防止"污染避难所"效应;遏制经济集聚对水污染物排放的溢出效应,重点推进高集聚—高排放区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