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18)
2023(13756)
2022(12111)
2021(11355)
2020(9573)
2019(22072)
2018(21892)
2017(41471)
2016(23082)
2015(26027)
2014(25971)
2013(25725)
2012(23884)
2011(21553)
2010(21253)
2009(19418)
2008(18662)
2007(16218)
2006(14258)
2005(12417)
作者
(69099)
(57332)
(56968)
(54172)
(36613)
(27832)
(25800)
(22487)
(22158)
(20502)
(19960)
(19469)
(18616)
(18020)
(17805)
(17710)
(17400)
(17056)
(16484)
(16467)
(14486)
(14023)
(13951)
(13236)
(12936)
(12765)
(12751)
(12571)
(11632)
(11507)
学科
(90596)
经济(90474)
管理(61555)
(56659)
(45783)
企业(45783)
方法(39107)
数学(33921)
数学方法(33496)
(25656)
地方(25320)
(23530)
中国(22803)
(20507)
业经(19626)
农业(17427)
(16530)
环境(14942)
(14776)
(14455)
贸易(14446)
理论(14379)
(13912)
技术(13283)
地方经济(13197)
(12291)
金融(12287)
(12078)
(12020)
(12005)
机构
大学(323130)
学院(320789)
管理(123469)
(119025)
经济(116169)
研究(114019)
理学(107138)
理学院(105782)
管理学(103708)
管理学院(103162)
中国(82109)
科学(76745)
(70424)
(61391)
(59261)
研究所(54711)
业大(54508)
(53354)
中心(51379)
(50628)
农业(48394)
(44944)
师范(44407)
北京(43889)
财经(42505)
(42207)
(39168)
(38520)
(37527)
师范大学(36186)
基金
项目(229902)
科学(178207)
基金(164085)
研究(162739)
(146109)
国家(144925)
科学基金(122080)
社会(99186)
社会科(93537)
社会科学(93509)
(92473)
基金项目(88476)
自然(82733)
自然科(80619)
自然科学(80591)
自然科学基金(79133)
(77786)
教育(73666)
资助(67045)
编号(66262)
成果(53164)
重点(52560)
(49987)
(49048)
(47210)
课题(46510)
科研(44462)
创新(44155)
计划(44053)
大学(41401)
期刊
(132442)
经济(132442)
研究(91162)
中国(63441)
学报(60029)
(55232)
科学(53507)
大学(43793)
管理(43471)
学学(41235)
(38778)
农业(38295)
教育(36434)
技术(26584)
(24594)
金融(24594)
业经(21928)
(20005)
财经(19659)
经济研究(19456)
图书(18110)
资源(17927)
问题(17302)
科技(17057)
(16642)
(16406)
业大(16182)
林业(15050)
理论(15043)
技术经济(14354)
共检索到4675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唐婷  李超  吕坤  张雷  孟亚利  周治国  
选取1995、2000、2008年为时间变化单元,以江苏省从北到南的20县市区域为空间变化单元,建立植被覆盖度、水土流失量模型,定量分析江苏省植被覆盖度和水土流失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江苏省的区域植被覆盖度时间变异较大,随时间的推移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其中新沂的植被覆盖度最高,扬中的植被覆盖度变化最大。(2)20个县市区域的水土流失量随时间的推移总体上有所增加,而如皋、通州、海门、东台、扬中、泰兴和兴化等区域的土流流失状况有所改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徐勇  奚砚涛  刘欣婷  
本文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的2000-2013年MODIS NDVI数据集,研究区行政区划矢量数据集、土地利用数据集,运用最大值合成法、趋势线分析法、像元二分模型和R/S分析,研究江苏省植被覆盖状况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从像元和区域尺度上分析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持续性特征空间变化格局。结果表明:1植被NDVI、植被覆盖变化趋势与持续性变化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好的耦合性;2江苏省植被覆盖度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多年平均植被覆盖度苏中>苏北>苏南;3苏南、苏中植被覆盖度呈波动下降趋势;苏北植被覆盖度呈波动上升趋势;4江苏省植被覆盖未来呈现出持续退化稍大于改善的态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灿  徐涵秋  张好  唐菲  林中立  
南方红壤典型水土流失区——福建省长汀县曾因生态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经过多年以植树为主的生态修复,该县生态面貌有了明显的改观。论文首先采用线性光谱混合分析模型计算植被覆盖度,并在此原始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地形阴影进行修正的方法来获取植被覆盖度。精度验证表明,在线性光谱混合分析模型中加入山地指数(NDMVI)波段能够削弱地形阴影问题,提高植被覆盖度反演精度。在此基础上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分析了长汀2001—2013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并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定量评价了长汀水土流失生态修复的效果。结果表明,经过13 a的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的植被覆盖度有了明显的升高,从2001年的75.1...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颖超  王震  曹磊  赵言文  
水土流失易发区划分是新一轮水土保持规划的现实需要。基于PSR概念模型,选取12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求得指标权重,通过多级加权求和,对江苏省平原区进行水土流失易发区划分评价。该方法以250m×250m栅格为单元,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制作各层次指标的空间分布图,并分别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子层次和综合目标层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全省平原区水土流失压力分布较为普遍,Ⅲ级及以上压力区域占全省总面积的40.75%;Ⅰ、Ⅱ、Ⅲ、Ⅳ级易发区域面积分别为10.12%、42.90%、25.73%和1.24%,无Ⅴ级易发区域;最终划定江苏省水土流失易发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6.9...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袭月  张志强  周洁  王丽群  陈立欣  
【目的】探究城市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特征,阐明不同植被覆盖度条件下植被降温差异,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城市绿地提供参考。【方法】以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北京五环内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1999—2017年5期Landsat遥感影像反演得到的地表温度和植被覆盖度图像,采用标准差分类法将研究区划分为极低温区、低温区、次低温区、中温区、次高温区、高温区和极高温区,探究研究期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特征,运用线性回归进一步对300、600、900和1 200 m栅格尺度下的植被覆盖度和地表温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999—2017年,北京五环内热环境的时间变化总体分为2个阶段:1999—2011年高温区和极高温区面积逐渐增加; 2011—2017年,热环境状况有所改善,高温区和极高温区面积占比分别下降0.96%和0.71%,极低温区和低温区面积占比分别升高0.45%和1.19%。热环境空间格局随北京城市建设发生显著变化,1999年地表温度较高的区域集中在二环内,1999年后逐渐向外转移,至2011年,高温区和极高温区集聚在三环至五环间的东南部区域(2011年高温区和极高温区在三环至五环间分布比例最高,分别为70.73%和78.92%),2017年五环内区域整体热环境有一定程度改善。研究期内北京五环区域植被覆盖度总体呈先降后升的趋势,2005年植被覆盖度最低(31.84%),且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四环至五环,四环内区域植被覆盖度相对较低。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线性负相关(P<0.001),且在中植被覆盖度条件下(40%~60%)相关关系更稳定。同一栅格尺度下,植被覆盖度越高,降温效应越强,地表温度越低。【结论】1999—2011年,高温区和极高温区面积逐渐增加,且高温区域由二环内向外转移;2011—2017年,热环境状况有所改善。研究期内植被覆盖度总体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且植被覆盖度在四环至五环间区域较高。植被覆盖度增加可降低地表温度,且在植被覆盖度达到40%~60%时才表现出稳定的降温效果,适当提高植被覆盖度,可提升城市绿地降温功能,缓解城市热环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鸽  韩琳  唐信英  金之川  
金沙江流域是长江上游生态脆弱地区,是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等生态建设工程的重点实施区。首次利用遥感数据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采取线性相关分析方法,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定量化的分析金沙江流域生态建设工程对流域植被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99~2008年,金沙江流域年均NDVI在波动中呈显著增加趋势,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增加速率最快的是农田植被,增加趋势最显著的是灌丛植被;季节平均的NDVI空间分布与年内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不同季节ND-VI的变化趋势也存在空间分异性,春、夏、秋和冬季金沙江流域NDVI呈增加趋势的像元分别占总像元的1...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洪鹄  张平仓  刘宪春  信忠保  岑奕  
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能够反映植被的繁茂程度,可用来揭示环境的演化,并且能在全球变化研究中起到"指示器"的作用。目前利用NDVI研究植被变化多集中于陕西、甘肃、新疆等地区,对嘉陵江流域的植被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很少。利用线性相关分析方法分析GIMMS NDVI数据,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嘉陵江流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如下:(1)嘉陵江流域在1982~2006年植被覆盖呈微弱上升趋势,与我国其它地区一致,但增长速率大小不一样;(2)嘉陵江流域植被覆盖明显优于黄土高原、西北地区,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南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修信  朱启疆  梁宗经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桂林漓江由于上游森林遭受破坏出现水生态环境快速恶化的趋势。地表热场的时空变化直接影响森林蒸散及水文效应。因此,对漓江上游1989~2006年5景TM/ETM+卫星图像,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反演植被覆盖度,利用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提出归一化温度使不同时相地表热场具有可比性,分析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对地表热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空间上,地表温度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植被覆盖度很高或很低时,这种影响相对变弱;在时间上,漓江上游1989~2000年植被中、高度覆盖面积从96.1%逐年下降到65.9%,导致归一化地表温度数值较高的像元比例相应增加;2000~2006年植被中、...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亮  丁明军  张华敏  文超  
量化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全球变化和陆地表层生态系统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论文基于GIMMS-NDVI数据和气象数据,运用趋势分析、突变分析、偏相关分析以及残差分析,探讨长江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1982—2015年间长江流域除岷-沱江和太湖流域植被覆盖度为下降趋势外,其余均呈上升趋势,呈上升趋势的区域占流域总面积的69.77%,其中45.09%的区域呈显著上升趋势(P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少康  刘冀  魏榕  董晓华  林青霞  章程焱  
植被覆盖度是衡量区域植被生长状态及描述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MODIS MOD13A3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分析长江上游流域生长季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进一步利用偏相关分析、残差分析法揭示植被覆盖度变化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19年长江上游流域生长季植被覆盖度呈显著上升趋势(P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少康  刘冀  魏榕  董晓华  林青霞  章程焱  
植被覆盖度是衡量区域植被生长状态及描述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基于MODIS MOD13A3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分析长江上游流域生长季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进一步采用偏相关分析、残差分析法揭示植被覆盖度变化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19年长江上游流域生长季植被覆盖度呈显著上升趋势(P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新明  盘钰春  徐勇  郭振东  郑志威  戴强玉  
【目的】探究西南地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气候和地形的相关性,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生态林业工程效益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MODIS NDVI数据、气象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和植被类型数据,通过像元二分模型、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 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西南地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及植被覆盖度与降水和气温的偏相关关系和滞后效应,探究植被覆盖度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结果】2000—2020年西南地区各类型植被的覆盖度和整体植被覆盖度均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斜率在空间上呈东南高西北低分布特征。阔叶林植被覆盖度上升速率明显高于其他植被类型,而栽培植被的覆盖度明显高于其他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与降水和气温均呈正相关,且与气温的偏相关系数略大于降水,说明气温是影响西南地区植被生长的主导气象因子。植被生长主要响应于前0~2个月的降水和气温,针叶林、阔叶林、灌丛和草丛生长主要受气温主导,而栽培植被和草甸主要受降水影响。从坡度上看,植被覆盖度的改善状况随着坡度增大呈先上升后下降变化趋势,改善效果和退化效果均在2°~6°达极值。从坡向上看,植被覆盖度在平面上的变化趋势以退化为主,在其他坡向上均以改善为主。从曲率上看,植被覆盖度在曲率较小地区呈改善态势,在曲率较大地区呈退化趋势。从高程上看,植被覆盖度随着高程的上升呈先改善后退化再改善变化趋势,在高程3000~4000 m时植被恶化最严重。高程对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影响高于其他地形因子。【结论】2000—2020年西南地区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在地形因子和植被类型上存在差异;植被覆盖度与降水和气温具有较密切的相关性,但相关性和滞后期均存在明显地域差异。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邵霜霜  师庆东  
【目的】对新疆植被覆盖变化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植被覆盖的时间变化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等,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新疆1998—2012年ND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法获取植被覆盖指数(FVC)数据,在此基础上运用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新疆植被覆盖的变化趋势特征和空间分布的聚集性特点。【结果】1)15年间新疆植被覆盖度略有下降趋势,山地和平原均呈下降趋势,山地较平原变化大。2)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可反映新疆FVC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特点,全疆植被改善区域占25%,退化区域占28%,47%的区域变化不大,其...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徐丽  彭浩贤  潘萍  欧阳勋志  余枭  章敏  周巧晴  
【目的】分析植被覆盖度及其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土地利用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江西省兴国县为研究区,利用6期Landsat TM/OLI遥感数据,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像素二分模型和景观生态学原理,分析了1988-2019年不同时期的植被覆盖度及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结果】(1)1988-2019年兴国县植被覆盖度增加,年际植被覆盖度均值由1988年的63.89%增至2019年的79.16%;31 a间植被覆盖度增长区占总面积的72.18%,主要表现为林地、农地面积的增加,减少区占总面积的11.30%,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各级植被覆盖度主要呈现为朝更高级覆盖度进化演变的特征。(2)植被覆盖度呈中部与南部较小,东、西、北部较大的分布特征,其大小总体上与海拔高低较为吻合;31 a间植被覆盖度极度增加区主要集中在南部的龙口镇、杰村乡、社富乡等,极度减少区主要在中部的潋江镇和长岗乡。(3)1988-2019年植被覆盖度呈破碎化、异质性、多样性降低、空间分布不均匀的变化趋势,而聚集度呈增大趋势。不同盖度等级下的空间格局表现为极低、低、中、中高植被覆盖斑块异质性减小,斑块形状趋于简单化;高、极高植被覆盖占优势地位,其形状趋于不规则,极高植被覆盖主要以较为集中的连片形式分布。【结论】兴国县植被覆盖及其空间格局总体上向良性方向发展,有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类型、海拔、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植被空间格局有着重要影响。图5表2参35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子娟  范蓓蕾  王玉庭  周清波  
[目的]研究“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及“镰刀弯”等生态政策实施以来西辽河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探究各类驱动因子对区域植被覆盖的影响,为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西辽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归纳了植被覆盖变化的驱动因素,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和Pearson相关系数等方法,定性定量分析2000—2018年西辽河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地形、农村居民点分布和土地利用变化等驱动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19年来,西辽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呈波动增加趋势。分区看,农区植被覆盖度最高,其次是半农半牧区,牧区植被覆盖度最低。全区植被覆盖空间变化趋势较为稳定,96.63%面积植被覆盖无明显变化,2.07%面积植被覆盖极显著改善,1.30%面积植被覆盖显著改善,基本无退化区域。[结论](1)植被覆盖度与降水、气温因子正向相关,降水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高于气温。(2)高程、坡度和农村居民点密度均与植被覆盖度正向相关,其中农区人类农业种植活动正向促进作用要大于生产建设活动的负向抑制作用。(3)林地和作物种植面积长势的增加促进了全区植被覆盖的改善。“退耕还林”和“镰刀弯”生态实施促进了全区植被覆盖的改善,但“退牧还草”生态工程效益有待提高。应注重区域植被覆盖变化监测与预警,充分发挥生态政策的积极导向作用,优化生态工程实施结构,提高生态脆弱区抵御风险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