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26)
2023(14239)
2022(12319)
2021(11620)
2020(9485)
2019(21914)
2018(21788)
2017(41789)
2016(22956)
2015(25830)
2014(25970)
2013(25806)
2012(24199)
2011(21941)
2010(22234)
2009(20281)
2008(19852)
2007(17616)
2006(15898)
2005(14507)
作者
(68110)
(56186)
(55785)
(53058)
(35963)
(26989)
(25482)
(22100)
(21471)
(20372)
(19280)
(19018)
(17999)
(17929)
(17360)
(17357)
(16630)
(16438)
(16044)
(15932)
(14107)
(14034)
(13533)
(12883)
(12647)
(12552)
(12505)
(12434)
(11435)
(11129)
学科
(99280)
经济(99177)
管理(64127)
(60336)
(48242)
企业(48242)
方法(38240)
数学(32395)
数学方法(31977)
中国(29436)
(27410)
地方(27288)
业经(22508)
(21677)
(21515)
农业(18728)
(17768)
(16697)
贸易(16682)
(16452)
银行(16409)
(16059)
环境(15929)
(15801)
金融(15799)
(15785)
理论(15750)
(15700)
地方经济(15054)
技术(14977)
机构
大学(326974)
学院(326186)
(129405)
管理(127198)
经济(126367)
研究(116289)
理学(108500)
理学院(107179)
管理学(105348)
管理学院(104747)
中国(87631)
科学(72635)
(72479)
(59750)
(59437)
(53931)
研究所(53898)
中心(52242)
(50105)
业大(48243)
北京(47019)
(46655)
财经(46276)
师范(46257)
(42400)
(41902)
农业(41607)
(41103)
经济学(37482)
师范大学(37404)
基金
项目(217439)
科学(170419)
研究(161501)
基金(155088)
(135011)
国家(133800)
科学基金(114011)
社会(99933)
社会科(94473)
社会科学(94448)
(85941)
基金项目(82545)
教育(73567)
自然(73431)
(72495)
自然科(71653)
自然科学(71640)
自然科学基金(70301)
编号(66927)
资助(63929)
成果(55243)
(50494)
重点(49001)
(47244)
课题(47001)
(44735)
创新(41649)
科研(40972)
项目编号(40499)
发展(40440)
期刊
(153039)
经济(153039)
研究(102834)
中国(68190)
学报(50959)
(50064)
管理(48117)
科学(48028)
(43413)
教育(42526)
大学(38177)
学学(35508)
农业(34700)
(32035)
金融(32035)
技术(28715)
业经(26432)
经济研究(23295)
财经(22199)
问题(20327)
图书(19407)
(18916)
(17327)
理论(16708)
科技(16290)
技术经济(15912)
资源(15410)
实践(15229)
(15229)
现代(14929)
共检索到5035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周树林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又是规模巨大的循环经济体。[1]随着现代化建设与社会的进步,我国面临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问题。时代发展给林业提出了新的课题。林业以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为核心,而森林资源分布的区域性决定了林业发展的区域性。[2]区域林业发展研究事关林业行业发展乃至国家可持续发展战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常修泽  
文章认为,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的特点是"高增长、高通胀",已经到了要作出政策调整的时候。具体而言,是要在宏观方面通过政策的调整来处理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当前与长远、总量和结构、内需和外需、全局和局部、发展与改革的关系问题,保持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最佳平衡点是增长率10%或者比10%稍多、通胀率在6%~7%之间。文章指出,解决当前增长与通胀的问题已经不是"防止经济过热和防止通货膨胀"而是"保增长、抑通胀"或者是"促增长、抑通胀";解决长远发展问题则是尽早提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技术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泽强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通过加强区域宏观调控,加大了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力度,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的继续扩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统筹区域发展"战略,要求在"更大程度地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扬  
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准确把握其中的核心因素,完善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对于保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较快增长,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宏观调控的分析框架、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金融监管的协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货币政策范式调整、资本市场发展等六个方面,对此展开了讨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一、对总体经济形势的判断: 主张局部过热论经过连续两年8%以上的高增长后,2004年宏观经济增长形势变得较为微妙,"过热论"、"不热论"以及"局部过热论"不断地发生碰撞,莫衷一是。但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有两点认识是相对明确或已经形成共识的,一是中国经济自2002年中期以后进入到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二是局部的投资过热潜伏着较大的宏观经济风险,特别是可能造成今后几年部分行业生产过剩的巨大压力,并很可能再次重演"通货紧缩"现象。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戴根有  
一、问题提出1984年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几次较大的波动。膨胀-紧缩多次交替出现,给经济造成了很大损失。种种迹象表明,目前我们又正处于膨胀时期。国民经济很可能又将出现新的一轮波动。国民经济的反复波动,有其深刻的经济体制根源,但同时也有人们认识上的偏差。我们回顾在几次大的波动中,每一次对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平衡态势的判断,无一例外都曾出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周正庆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在中国建立了中央银行体制,并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利率、汇率、再贴现、再贷款等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初步建立了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的宏观金融调控体系,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九十年代中国面临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和国民经济要跨上一个新台阶的重任,为适应新体制和新形势的需要,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宏观金融调控体系。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需要做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这里,我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就一些理论和实际问题,谈一点个人意见。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谢卫  
一、当前金融宏观调控面临的矛盾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现象,一方面整体经济以强劲势头继续保持高增长。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统计局经济分析和预测课题组的预测:1993年国民经济仍将保持较高速度增长。GDP的增长速度将与1992年相当,即保持在13%左右。另一方面,宏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于宝华  
调查统计的方法越来越多地被引进图书馆日常工作和图书馆学研究。然而,多种多样的统计方法其作用也有局限性,不同的统计方法对同一事物得出的统计结果往往不同。这不仅因为社会现象无法以部分代替全体,而且因为社会统计方法本身就有浓厚的人文色彩,人格的差异最终也会显示在统计结果中。因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国光  
本文对当前中国的几个宏观经济问题提出了看法。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在外需不太稳定的情况下,调控应坚持以内需为主,并适当降低外贸储存存度;积极财政政策在全球经济背景下不仅不能淡出,还应加大,货币政策也应配合财政政策多发挥作用;可以从供给方面着眼,实施一些可能的政策,把需求方面与供给方面的政策结合起来。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李扬  
一是经济意义上的长期通货紧缩问题。通过研究发现,目前中国的情况有点像日本,不是没有货币,储蓄率高但有效信用需求少,在这种情况下用国家信用代替民间信用来支撑整个信用的水平,导致政府负债率非常高。日本的资产负债表是比较健康的,国家有净资产,但部门分布不均衡,企业和居民都有净债权,政府净债务超过200%,这是长期通货紧缩背景下的一个腾挪之计。通货紧缩背景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