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57)
2023(6218)
2022(5230)
2021(4510)
2020(3691)
2019(8307)
2018(8203)
2017(15584)
2016(7883)
2015(8806)
2014(8670)
2013(8397)
2012(7684)
2011(6985)
2010(7095)
2009(6389)
2008(6211)
2007(5256)
2006(4769)
2005(4290)
作者
(22185)
(18694)
(18589)
(17487)
(11672)
(8840)
(8615)
(7217)
(6911)
(6502)
(6346)
(6195)
(6002)
(5779)
(5674)
(5663)
(5604)
(5472)
(5338)
(5232)
(4660)
(4543)
(4385)
(4122)
(4060)
(4052)
(3954)
(3952)
(3748)
(3747)
学科
(36876)
经济(36862)
管理(24058)
(18979)
(17477)
贸易(17468)
(16920)
环境(15045)
地方(14578)
方法(13757)
(11900)
企业(11900)
数学(11678)
数学方法(11580)
(8896)
中国(8827)
地方经济(8589)
(7853)
(7484)
业经(7201)
关系(6858)
生态(6713)
资源(6564)
(6547)
服务(6496)
规划(6469)
环境规划(6245)
(6206)
工作(6086)
(5836)
机构
学院(112724)
大学(110697)
(50743)
经济(49678)
管理(43996)
研究(38662)
理学(38126)
理学院(37717)
管理学(37194)
管理学院(37010)
中国(28281)
科学(23811)
(22729)
(19042)
(18740)
中心(17666)
研究所(17186)
(16783)
(15750)
师范(15649)
财经(15609)
经济学(15463)
(15052)
业大(15021)
(15014)
经济学院(14144)
(14037)
北京(13917)
(13813)
(12982)
基金
项目(82746)
科学(66136)
研究(61979)
基金(60167)
(52201)
国家(51880)
科学基金(44827)
社会(41993)
社会科(40025)
社会科学(40014)
(33199)
基金项目(32131)
(27214)
自然(26933)
自然科(26167)
自然科学(26162)
教育(25751)
自然科学基金(25628)
编号(24934)
资助(23187)
(20500)
重点(19105)
成果(19048)
国家社会(18136)
(17466)
(17346)
发展(17135)
(16870)
课题(16574)
创新(16509)
期刊
(54012)
经济(54012)
研究(29455)
中国(20677)
学报(14923)
科学(14049)
管理(13924)
(12441)
(11993)
(11889)
大学(11188)
学学(10418)
国际(10302)
图书(9803)
业经(9780)
经济研究(9542)
农业(9186)
技术(8493)
问题(8369)
资源(8240)
教育(7948)
(7281)
金融(7281)
书馆(7001)
图书馆(7001)
商业(6713)
财经(6513)
(6065)
贸易(6065)
(5700)
共检索到1663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虹  陈丽姿  
文章基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构建了服务贸易-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度测算指标体系,并选取低碳试点和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天津市和上海市。以其2006—2015年的数据为样本,采用熵权法客观评价各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利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对我国区域服务贸易-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度进行测评。结果表明,天津市复合系统协调度在区间[0,0.29]内震荡,上海市复合系统协调度在区间[0,0.19]内震荡,两者均处于失调状态,两个子系统虽还未形成协调发展机制,但整体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余燕春  韩晓丹  
我国传统商品生产采用高投入、高污染、粗放型的模式,大规模生产加工低廉出口商品会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形成对外贸易和生态环境的发展失衡。为了研究我国对外贸易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程度,本文构建了系统协调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2000-2007年间19个行业的数据,综合计算了分行业的协调度指标值,并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剖析了我国对外贸易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结果表明:在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上各行业的协调程度差距大,贸易结构不稳定;在购买者驱动型价值链上各行业协调度处于初级和中级协调阶段,历年发展稳定,生态环境的发展水平高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唐宏  杨德刚  乔旭宁  杨莉  王国刚  
选取与区域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状况密切相关的34个指标,分别建立区域发展、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型协调度评价方法,构建了天山北坡经济带区域发展—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度及其整体发展水平作了定量研究。研究表明,天北各县市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生态环境条件不一致,各县市区域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也不尽相同。以协调度为分类标准,结合协调发展度与区域发展、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将天山北坡各县市分为3种类型:①同步协调型,包括石河子、米泉、阜康、奎屯、昌吉和玛纳斯;②趋近协调型,包括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呼图壁、博乐、奇台、木垒;③生态主导型,包括温泉、精河、乌苏、沙湾、吉木萨尔。针对不同类型区域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状况,分析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关键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韩玉刚  曹贤忠  
随着城市能级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二者间协调发展成为城市发展一致的追求。以皖江区域10个城市作为研究地域单元,构建了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的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模型。在此基础上,对皖江区域2002~2011年的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进行了测度,研究发现过去10a皖江区域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处于较低水平。根据测定的协调度数据,建立了协调度自回归预测模型,并运用该模型探究了未来10a皖江区域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皖江区域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发展水平经过拮抗期和基本协调期后不断提高,将于2019年前后趋近高质协调发展阶段,即城...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吕有金  孔令池  李言  
构建了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内涵的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与评价了285个地级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演变特征,并分析了相关驱动因素。结果显示: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但2010年后增速放缓;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生态环境压力及生态环境状态的发展存在短板;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的梯度分布格局;经济水平的提升、城市文明的进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政府的干预程度均产生了正向驱动效应;人口规模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具有抑制作用。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景跃军  陈英姿  
随着东北亚地区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东北亚各国环境与贸易的关系问题日益受到各国重视。如何在国际贸易中保护环境是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一些发达国家偏离保护环境的初衷,将环境保护作为保护本国市场的一种手段,设置绿色贸易壁垒,这一点在东北亚地区主要体现在日本与我国之间。面对东北亚区域经济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我国可以从提高国民环保意识、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环境标准、增强企业绿色竞争力和完善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等措施入手,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阻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高新才  杨芳  
基于2005-2013年西北四省(区)的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了西北四省(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态的演变特征,并通过回归模型分析了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随着城镇化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西北四省(区)均进入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阶段,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总体上呈现出互补互适的特征;由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快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西北地区由城镇化滞后型转变为生态环境滞后型;在对耦合协调度的贡献中,生态环境的作用大于城镇化,影响较显著的子系统依次是生态水平、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生态响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定惠  杨永春  
在阐述区域经济、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以安徽省为例,对安徽省1990~2008年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属于中等水平的勉强协调类型。近年来三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处于颉颃状态,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耦合协调度进一步提高的瓶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崔靓  李晓梅  姚若羲  
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3—2019年的数据,测算了数字物流、生态环境治理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度,并对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三者耦合协调度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呈逐年上升态势,但地区间差异较大;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表现为一定的空间集聚性;在耦合协调度的驱动因素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灰色关联度较大,表明其对总体耦合协调度起到重要作用,其他驱动因素依次为物流产业增加值、区域GDP、R&D经费、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及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耿瑞芹  栾志理  
【目的】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意义重大。探究我国省域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有利于推动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旅游与环境和谐共生。【方法】选取我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建立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运用加权法计算2010—2019年各省份指标的评价指数,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国省域旅游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1)2010—2019年我国各省份旅游业发展速度要强于生态环境发展速度。2)从旅游业和生态环境发展耦合度的时空演变态势来看,绝大多数省份耦合度水平有所上升,但基本停留在低水平的拮抗阶段,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有待增强;相较于中、西、东北地区,东部地区省份耦合度较高。3)从旅游业和生态环境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总体时空演变态势来看,研究期内绝大多数省份耦合协调度水平有所提升,但各省份耦合协调度主要处于中度失调与轻度失调之间,整体水平偏低;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发展的空间尺度并不均衡,表现为东部地区省份耦合协调度水平整体偏高,西部地区省份耦合协调度则多处于严重失调阶段。4)以要素-功能-结构为主线分析旅游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的形成机理发现,要素、功能、结构方面的耦合是二者耦合协调的3个主要表现层次。【结论】旅游业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极易产生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所以要在高质量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要多方位提升旅游业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充分把握生态化旅游创新理念,开发性创建生态旅游项目,以此方能更好实现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玲  智慧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章设计了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预测区间测算模型,得到耦合协调度预测区间及其概率,以预测区间的下限为推算依据构建时间序列,得到耦合协调度的预测值。以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统计数据为实证研究,得到长江经济带整体达到高度协调的时间和11个省市的空间演化,验证了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秀娟  胡求光  
本文在阐述海水养殖与海洋生态环境交互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03~2011年相关宏观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静态协调度模型和动态协调度模型,对中国海水养殖与海洋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海水养殖与海洋生态环境并不总是处于协调发展的轨迹上,其静态协调度呈"M型"走势,两者协调发展的趋势不容乐观;第二,海水养殖与海洋生态环境发展并不同步,海洋生态环境改善的程度难以满足海水养殖发展的需要,甚或成为制约海水养殖潜力继续释放的短板。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郭永奇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两者互为因果关系,且相互影响。在构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建立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模型,利用新疆兵团2001—2011年统计数据对其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兵团在此期间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以中级协调发展类型为主,总体经历了勉强协调发展类土地利用滞后型到初级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随后为中级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到最后的良好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的演化过程;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协调度整体呈现出上升的态势;最后对土地利用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艳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是衡量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以武汉市2003~2012年数据为例,设计了适合该市的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离差系数模型对研究区内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程度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10年间武汉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从2003年的0.556上升到2012年的0.784,即由勉强协调型上升为中度协调发展类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扬  师海猛  
文章基于2006—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黄河流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两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系统评价指数、耦合协调度及脱钩指数等相关指标,从耦合到解耦全面剖析两系统关系的演变。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各省份综合评价指数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其中生态环境指数增长较为曲折,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指数增长较为迅速;各省份系统耦合度较高,但协调度较低,青海、陕西、内蒙古、宁夏及甘肃属于基本协调型,而山东、河南和山西属于勉强协调型;两系统的脱钩指数具有动态波动性,城镇化负效应凸显,生态环境仍具有较大压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