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36)
2023(11832)
2022(10108)
2021(9207)
2020(7586)
2019(17177)
2018(16559)
2017(31881)
2016(17188)
2015(19149)
2014(19122)
2013(18597)
2012(17141)
2011(15642)
2010(15935)
2009(15093)
2008(15086)
2007(13780)
2006(12669)
2005(11801)
作者
(49022)
(40995)
(40817)
(39054)
(26322)
(19567)
(18522)
(15580)
(15467)
(14845)
(14055)
(13970)
(13590)
(13261)
(12876)
(12585)
(12429)
(12099)
(11998)
(11995)
(10410)
(10124)
(9948)
(9397)
(9314)
(9250)
(9207)
(9075)
(8204)
(8181)
学科
(71396)
经济(71302)
管理(57332)
(52409)
(45413)
企业(45413)
方法(25248)
数学(20078)
(20055)
数学方法(19761)
(19606)
地方(19517)
(19082)
中国(19030)
业经(18395)
(14287)
(13742)
贸易(13731)
(13361)
农业(12928)
(12459)
理论(12329)
(12229)
(12202)
银行(12192)
环境(12078)
(12002)
(11797)
财务(11752)
财务管理(11727)
机构
学院(251223)
大学(247678)
(102739)
经济(100365)
管理(98294)
研究(85031)
理学(83499)
理学院(82524)
管理学(81265)
管理学院(80728)
中国(65627)
(52203)
(52066)
科学(49799)
(41467)
(40389)
财经(39615)
中心(38790)
研究所(37012)
(35673)
(35040)
师范(34785)
(34636)
北京(33001)
(31946)
(31498)
业大(31120)
经济学(30268)
财经大学(29024)
师范大学(27899)
基金
项目(162689)
科学(130862)
研究(122947)
基金(118558)
(101963)
国家(101130)
科学基金(88360)
社会(80031)
社会科(75992)
社会科学(75978)
(64436)
基金项目(62292)
教育(56119)
自然(55357)
自然科(54092)
自然科学(54080)
(53592)
自然科学基金(53120)
编号(49995)
资助(48154)
成果(41489)
重点(36785)
(36584)
(35828)
课题(35653)
(35150)
(34137)
国家社会(33034)
创新(31882)
教育部(31122)
期刊
(123733)
经济(123733)
研究(75851)
中国(53043)
(40063)
管理(39477)
科学(33263)
(32284)
学报(32192)
教育(28269)
(25603)
金融(25603)
大学(25342)
学学(23769)
农业(21661)
技术(21634)
业经(20820)
财经(19509)
经济研究(18405)
(16789)
问题(15683)
(13345)
国际(12192)
(11787)
现代(11698)
科技(11671)
技术经济(11638)
(11272)
论坛(11272)
商业(11193)
共检索到3897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胡蓓蓓  徐爱荣  高姗  
我国现代高铁网络发展迅猛,系统日臻完善,全国"八纵八横"骨架贯穿大江南北,预计到2035年,我国现代化铁路网率先建成,实现2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铁路覆盖,这将极大地改善我国中远程旅游市场的通达性和流动性,并深刻地改变我国的旅游格局,可以预见,高铁旅游将成为我国旅游的主力军。现代高铁网络化发展进一步凸显快速交通的时空压缩效应和网络规模效应,极大地推动了旅游的大众化、生活化和全域化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永玲  
文章综合考虑水资源的供给、利用、管理以及污染情况,采用灰色关联熵法客观赋予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权重,构造支持指数和压力指数并通过支持-压力耦合机制测度水资源承载力,最后运用障碍度模型从支持角度识别水资源承载力的障碍因素。考察了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水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演变,对水资源承载力状态进行区域划分,综合评价中国省域水资源承载力状况。研究发现:(1)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水资源承载力区域WRCC状态划分结果差异较大。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青海和宁夏的水资源承载力都处于超负荷状态,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海南以及新疆的水资源承载力非常接近警告线,其余省份的水资源承载力存在过剩。(2)总体而言,考察期内30个省份的平均水资源承载力指数为“V”型变化,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平均支持指数为“V”型变化,但呈下降趋势;平均压力指数为“倒V”型变化,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但平均压力指数的变化大于平均支持指数。(3)地下水供水总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以及供水总量/常住人口数量是限制水资源承载力提升最主要的障碍因素。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杨秀平  王立岩  翁钢民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需求的激增、国内假期旅游的集中及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导致旅游环境承载力与旅游者人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借鉴耦合理论,以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为目标,界定了旅游者数量与旅游环境承载力耦合关系的内涵,分析了该耦合关系的特征与适用机制、形成机理与模块组成,并以河北省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旅游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系统内旅游环境发展状况取决于构成要素之间的匹配程度,需细化旅游者与旅游环境承载力耦合的相互作用,使耦合的机理和流程具体化。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马丁  崔晓亚  
基于30个省的数据,采用耦合模型分析了新能源产业集聚与区域知识承载力的耦合关系。结果显示,区域知识承载力与新能源产业集聚具有耦合性。中国地区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除广东省外其余省份均处于中低水平耦合状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尹肖妮  王国红  周建林  
区域知识承载力与海洋新兴产业集聚的耦合互动能够加快海洋新兴产业集聚成长和区域知识承载力提升。文章通过对区域知识承载力与海洋新兴产业集聚的耦合性分析,构建了区域知识承载力与海洋新兴产业集聚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运用中国沿海11省市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知识承载力与海洋新兴产业集聚耦合发展水平越高,该区域的知识承载力水平和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水平越高;中国沿海11省市的区域知识承载力与海洋新兴产业集聚耦合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广东、山东和上海处于较高水平的协同耦合发展阶段,天津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马丁  崔晓亚  
基于30个省的数据,采用耦合模型分析了新能源产业集聚与区域知识承载力的耦合关系。结果显示,区域知识承载力与新能源产业集聚具有耦合性。中国地区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除广东省外其余省份均处于中低水平耦合状态。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尹肖妮  王国红  包荣成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集聚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发展也需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集聚发展来带动,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本文分析了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与区域人才承载力在区位空间、发展目标、资源要素、创新要素上的耦合关系,构建了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区域人才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浙江省2007—2012年的数据,对两者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浙江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与区域人才承载力的耦合度曲线呈现出先升后降,再升再降的演变轨迹。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谢群   卢泽花   贠晓哲  
[目的]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合理利用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水资源承载力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有利于黄河流域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方法]本研究基于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理论,研究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和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及其驱动因素。[结果]结果表明:2000-2020年,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水平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各地市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各地市水资源承载力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逐步提高,整体由濒临失调衰退和勉强协调发展向初级协调发展转变,空间上呈现下游地区>中游地区>上游地区的特征;黄河流域耦合协调度的提升是多因素及其交互共同驱动的结果,产业因素是影响耦合协调的主要因素。[结论]未来,黄河流域应持续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土地利用和人口数量的耦合,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区域高质量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保强  熊理然  蒋梅英  张磊  
利用ENVI4.8和Arcgis9.3软件对2001~2010年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得出各年份的生态承载力。结合相关年份的社会经济数据,同时根据滇池流域的实际情况提取18个分析指标,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对滇池流域生态承载力以及其与生态环境系统、资源环境系统、社会经济系统3个子系统要素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1~2010年滇池流域的总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呈快速下降趋势,降幅达37.3%;耕地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最明显,下降幅度达52.61%,但建设用地的生态承载力上升幅度达27.08%。(2)滇池流域生态承载力与三大系统要素相关性较好,其耦合形态呈"...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东序  赵富强  
从缺乏城市承载力研究而使城市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现实出发,阐述了城市承载力概念的演变,评述了城市承载力相关研究的问题与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概念,构建了城市综合承载力结构模型,分析了城市综合承载力系统耦合机制。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潘瑜鑫  杨忍  林元城  
研究目的:揭示中国农业生产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和适宜性的时空间格局演化过程,探究两者间的耦合机制。研究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农业生产空间适宜性评价模型和层次分析法等。研究结果:(1)中国农业生产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农业生产空间适宜性呈现出沿“胡焕庸线”两侧“两极化”的空间格局,东南部高,西北部低;(2)2000—2018年,中国农业生产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和适宜性呈现出了逐步增强的趋势;(3)资源环境承载力和适宜性间存在要素耦合、结构耦合、路径耦合和逻辑耦合4种耦合机制,两者共同重塑了中国农业生产空间格局。研究结论:中国农业生产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和适宜性具有较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呈现出逐渐强化的态势,两者相互作用,彼此约束,共同影响中国农业生产格局。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振坡  朱丹  王丽艳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甄别各城市的综合承载力是推进区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依据。基于协同理论建立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理论分析框架,从人口、环境、资源、经济、交通、科技6个层面建立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并利用改进熵值法,对京津冀城市群内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综合承载力进行测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内城市综合承载力整体处于中上水平,呈"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从承载力的供给与需求角度看,多数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超载现象;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制约因素和受限程度存在差异,且制约因素之间互相影响。可以从以城市综合承载力为支撑推进各级城市协调发展、加快交通一体化建设、推进产业对接合作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孙雪莲  邓峰  王海灵  
本文探讨了区域资源承载力系统的基本模式,笔者认为区域资源承载力系统是一个需要考虑时间尺度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区域资源承载力的大小受其上级系统的影响与制约,并且与人类设定的经济社会目标相关。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参照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思路,以研究区资源承载力系统的上级系统的整体协调度最大为目标,提出了一种计算区域资源承载力的新的思路,并以1995-2009年的数据为样本,对新疆资源承载力做了实证分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潇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理念,在当今旅游业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随着生态旅游被人们所熟知,大量的景区正在经历着对人类行为承受力的考验。本文在对生态旅游的内涵和发展现状作简要回顾的基础上,重点针对生态旅游承载力的内涵、影响因素和理论发展与实践中的问题等展开讨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秀平  翁钢民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对加强旅游目的地的管理、提升目的地相关主体的满意度、促进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的研究成为旅游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章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指标体系、计量模型、应用研究和管理工具等5个方面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提出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的研究方向和侧重点,指出:(1)针对旅游相关主体偏好的区间性特征、界定基于多主体需求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体系,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供给指标与主体对旅游环境的需求要素角度构建指标体系;(2)提高旅游环境承载力计量模型的科学性与精确性,分析系统内部与系统之间的动态匹配机理、测度模型,模拟特定主体的行动轨迹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波动轨迹;(3)结合时代特征,关注典型区域,并展开应用研究;(4)对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进行优化,分析可持续承载"潜力"转化为可持续承载"实力"的系统性管理举措。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