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94)
- 2023(6685)
- 2022(5682)
- 2021(5339)
- 2020(4362)
- 2019(9829)
- 2018(9361)
- 2017(18228)
- 2016(9840)
- 2015(10390)
- 2014(10495)
- 2013(10133)
- 2012(9202)
- 2011(8259)
- 2010(8141)
- 2009(7340)
- 2008(6819)
- 2007(5944)
- 2006(5277)
- 2005(4558)
- 学科
- 济(43615)
- 经济(43598)
- 管理(22639)
- 业(19075)
- 地方(16703)
- 方法(15930)
- 企(13988)
- 企业(13988)
- 数学(13218)
- 数学方法(13003)
- 农(11713)
- 中国(10687)
- 地方经济(9240)
- 业经(9055)
- 学(8875)
- 农业(8466)
- 环境(7587)
- 财(7230)
- 制(6546)
- 产业(6510)
- 理论(6417)
- 和(5685)
- 发(5428)
- 结构(5381)
- 融(5201)
- 金融(5198)
- 贸(5073)
- 贸易(5067)
- 资源(4935)
- 体(4924)
- 机构
- 学院(134187)
- 大学(131127)
- 管理(48945)
- 济(48473)
- 经济(47152)
- 研究(46432)
- 理学(42205)
- 理学院(41524)
- 管理学(40586)
- 管理学院(40332)
- 中国(34106)
- 科学(32183)
- 京(29060)
- 所(22634)
- 范(22029)
- 师范(21793)
- 中心(21779)
- 研究所(20972)
- 农(20919)
- 财(20758)
- 江(20428)
- 业大(19953)
- 北京(18194)
- 院(18074)
- 师范大学(17815)
- 州(17156)
- 财经(16911)
- 农业(16338)
- 经(15198)
- 技术(14407)
- 基金
- 项目(97098)
- 科学(77125)
- 基金(69959)
- 研究(68890)
- 家(61840)
- 国家(61373)
- 科学基金(53000)
- 社会(43828)
- 社会科(41686)
- 社会科学(41678)
- 省(39885)
- 基金项目(38763)
- 自然(35302)
- 自然科(34372)
- 自然科学(34367)
- 自然科学基金(33739)
- 划(33346)
- 教育(30618)
- 资助(27869)
- 编号(27363)
- 发(23135)
- 重点(22177)
- 成果(20358)
- 创(19556)
- 部(19512)
- 课题(19460)
- 创新(18406)
- 科研(18404)
- 计划(18291)
- 发展(18226)
共检索到1900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兆峰
旅游与交通系统空间结构格局关系密切,尤其是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本文选取武陵山区为案例地,综合运用区域可达性、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等方法,探究交通导引的武陵山区旅游发展情况,结果表明:武陵山区交通可达性呈现由中心向边缘、由南向北递减趋势。其中,湘西州的可达性最好,恩施州最差。这除了与自身区位条件有关之外,还受交通空间结构的影响;经济联系总量由中部向外围扩散,且呈南强北弱的局势,这符合距离衰减规律。其中,湘西州旅游经济联系总量最大,恩施州和渝东南地区的联系总量最小,这也与交通可达性分析结果保持高度一致。在此基础上
关键词:
旅游交通 空间结构 优化策略 武陵山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龚胜生 吴清 张涛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从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交通3方面对湖北武陵山区旅游系统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旅游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明显,重要旅游资源和A级景区主要沿交通干道和城市周边分布,呈北多南少的分布特点。国内客源市场相对集中,空间近邻性显著;入境客源市场较为分散,美国游客居多;恩施为游客一级集散中心,巴东、利川、长阳为二级集散中心。A级景区整体可达性一般,平均可达时间为42.82min,北部县市可达性总体优于南部县市。湖北武陵山区要通过打造核心品牌,建设旅游市场,增强集散中心作用,构建"恩施—宜昌—张家界"无障碍旅游网络等措施来优化旅游系统空间结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金火,吴必虎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基础上,以西安地区为例,探讨了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和优化问题。首先,在分析哈格特空间结构模型和冈恩的目的地地带模型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由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区、节点、区内路径、入口通道和客源地市场等六个要素构成的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型;并按照旅游开发的时序关系,阐述了该模型在不同阶段的演变形态和特征。其次,实证分析表明:西安旅游区目前的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处于放射模式阶段,通过旅游线路体系的完善和空间结构的重组与优化,西安旅游区可演变为较为理想的扩展模式。
关键词:
区域旅游系统 空间结构 模式 优化 西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军林 尹影
随着我国高铁网络体系的快速发展,旅游客源地的等时线不断扩张,客源市场活动半径急剧延伸,由此引发我国旅游产业的深刻变化,成为区域旅游空间发展结构的基础力量。高铁改变了旅游的交通效用,缩减了游客的心理距离,提升了旅游的坐乘体验,降低了时间的掌控风险,逐步成为我国大众出行的首选方式,并给沿线中小城市旅游带来普惠性发展机遇。但高铁辅助交通体系优劣直接影响目的地的通达性、畅通性和体验性,进而拉大了沿线城市的旅游差距。以涪陵为例的中小城市需提升高铁辅助交通服务能力,改善城市在高铁旅游轴线中的节点地位,改变旅游空间结构的竞争格局,从而提高其旅游竞争力和吸引力。
关键词:
高铁 旅游交通体验 旅游流 辅助交通系统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兆峰 罗瑶
交通运输网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关联因素之一。利用张家界1998—2011年旅游总收入和各类交通运输网的客运量数据,引入旅游业发展的交通运输网响应系数,并通过标准差、基尼系数和σ系数分析旅游业发展的交通运输网响应差异。研究得出:(1)总响应系数与公路运输响应系数基本重合,张家界公路运输是响应旅游业发展的最主要方式;(2)航空运输响应最为活跃,公路、铁路运输响应较平和;(3)张家界交通运输网响应旅游业发展的差异存在且缩小的趋势并不稳定。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汪德根 牛玉 陈田 陆林 唐承财
高铁"时空压缩"效应使都市圈旅游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以都市圈为基本空间结构单元,分析高铁驱动下大尺度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核心-边缘"和"板块旅游"空间结构理论,结合京沪高铁线6个都市圈基本特征以及高铁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和空间效应特征,通过节点优化,线状连接和面状拓展等空间优化路径,确定大尺度区域重点旅游发展点、旅游发展轴和旅游地系统,构建不同等级的旅游板块。通过一级核心旅游点和一级旅游地系统的核心扩散作用,将二级旅游板块和三级旅游板块由一、二、三级扩展轴融入一级旅游板块中,最终建构京沪高铁旅游带。高铁"时空压缩"效应使高铁旅游带的各都市圈空间联系增强,应加强都市圈区域旅...
关键词:
都市圈 旅游空间结构 优化 京沪高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大均 谢双玉 陈君子 裴星星
由于旅游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交通可达性以及旅游发展政策等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性,区域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在不同发展阶段和空间尺度具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其空间结构具有等级性、层次性、多样性以及复杂性。本文运用分形理论,结合区域旅游空间格局演变过程,构建区域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将区域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为点状发展模式、集聚发展模式、多中心发展模式和一体化发展模式4种类型,并以武汉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是分形的,多分形特征明显,且处于多中心发展模式的初级阶段。最后提出了武汉市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的优化方向和途径。
关键词:
旅游景区系统 分形理论 演化模式 武汉市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胡玉洁 蒋凯伦 陈准 陈太政 薛岩欣 王伟
山区县域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研究典型山区县域的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及其交通可达性,对促进旅游资源空间重构,推动旅游再造山村之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和ESDA空间关联,对河南省典型山区栾川县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分布密度和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此外,采用缓冲区分析、栅格计算法和网络分析法对旅游资源的交通路网可达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栾川县的旅游资源分布不均,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2)从路网缓冲区分析结果来看,交通道路网与旅游资源之间的协调性良好,路网缓冲区内的旅游资源占比为88.54%;3)栾川县旅游资源的交通可达性整体较好,绝大多数旅游资源在1.5小时内可达,其中有92.68%的旅游资源在1小时内可达。本研究为制定栾川县旅游产业的科学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沈惊宏 余兆旺 沈宏婷
根据点轴理论,在前人区域旅游发展模式基础上构建了疏点模式、散块模式、条带模式、团块模式、板块模式五阶段区域旅游演化模式,继而基于区域经济影响力的扩散动力机制构建了旅游经济影响力的场扩散效应模型,运用现代GIS技术模拟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五阶段模式的动态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以安徽省1990、2000、2010和2020年四个年度为例分析了旅游经济影响力扩散强度的演化过程,结果得出安徽省皖北、皖中、皖南三大地带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皖北旅游模式要落后于皖南和皖中,通过旅游发展轴线的建设和合理规划,2020年皖南和皖中旅游将进入板块模式时代,而皖北也将发展为团块模式阶段。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红梅 杨素丹 夏凯生 杨素婷
[目的]发展乡村旅游是民族贫困山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研究贫困山区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对掌握当地乡村旅游空间发展规律、存在问题,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GIS技术、网络拓扑分析法和点—轴系统理论,分析了渝东南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和优化路径。[结果](1)区域尺度上,渝东南乡村旅游资源总体分布不均,开发不充分,呈现中部—南部—北部依次递减的格局;休闲观光类处于主导类型,资源类型开发不充分,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2)县域尺度上,6区县间乡村旅游发展不平衡明显,酉阳领先于其他区县;(3)空间关联方面,β指数为1. 01,γ指数为0. 34,Ai指数的平均值为76. 21km,平均径路长平均值为9. 28,表明渝东南乡村旅游资源交通网络的连接度、通达度整体偏低,路网密度低;(4)结构优化方面,构建了渝东南"三级节点、两级轴线、两大板块"的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系统。[结论]渝东南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开发不平衡、不充分,应尽快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充分挖掘整合特色资源,培育打造"点""轴""面"相结合的旅游空间体系,实现区域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助推当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汪德根
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苏州市为例,探讨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进过程及优化问题;首先,按照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阐述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在不同阶段的演变形态和特征,在开发阶段的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为单节点的凝聚模式,在成长阶段为多节点并存的放射模式,在成熟阶段为板块旅游模式;其次,实证分析表明,苏州市目前旅游空间结构处于放射模式阶段,不利于城市旅游进一步发展,通过旅游线路体系的完善和空间结构的优化,苏州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为理想的板块旅游模式。
关键词:
城市旅游 空间结构 演化 优化 苏州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龙祖坤 杜倩文 周婷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测算出武陵山区2009—2013年的旅游扶贫效率,结合MI指数评价其效率形态,分为潜力型,朝阳型,黄金型和夕阳型。在分类基础上研究各类型旅游扶贫适宜采用的模式,四类型分别适用于产业联动模式,战略联合模式,政企合作模式,项目支撑模式。还原武陵山区旅游扶贫效率随时间演进的路径,具体可分为往复式演进,渐进式演进和复杂演进。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从产出效益角度与投入产出效率角度研究其空间分异。两个角度共同揭示了旅游扶贫在空间上具备的聚集效益和区域间差距,但是某些县(市)旅游经济效益与旅游扶贫效率数据结果存在一定不协调,意味着必须在保证较高的旅游效益同时提高的旅游扶贫效率,从而实现旅游的精准扶贫。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董成森
以实地调查资料为依据,采用面积与线路容量计算方法,应用总量模型、流量-流速模型及综合模型,对中国典型森林型风景名胜区——武陵源索溪峪景区各核心景点的旅游资源空间日容量以及不同季节空间容量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木桶原理"确定景区的旅游资源空间容量.结果表明:在索溪峪景区的各景点中,西海的平均日容量最大,为11526人/d;景区夏半年综合旅游空间容量为6500人/d,冬半年为3440人/d,年均容量为188.1万人次.
关键词:
旅游资源 空间容量 武陵源索溪峪景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穆成林 陆林
随着高速铁路网络化发展,旅游发展新要素的介入,目的地旅游发展产生新变化。以黄山市为案例地,京福高铁开通前后为时间分割点,通过实地调研和网络检索获取旅游者空间流动轨迹及相关出行属性数据,利用ExcEl、SPSS、SNA、GIS和corEl DrAw等方法,探析京福高铁对黄山市旅游目的地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1)高铁开通后,国内客源市场半径向外延伸,且高铁沿线福建、山东、北京等省市客流量出现"逆衰减"现象。2)高铁开通后,旅游目的地区域节点数量改变,空间范围扩展。整体网络流量在高铁开通前后都呈现高频节点对以区域间组合(黄山+长三角、黄山+江西省域)为主、区域内组合为辅(黄山+合肥、池州、宣...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志军
任何成功旅游地的发展必定经历起步、发展、相对成熟和优化4个阶段。旅游系统的各大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空间上的不同组合,表现为十分丰富的各种形态和结构。基于此,可根据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理论及区域旅游系统的内部形态结构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把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为点状模式、放射模式、凝聚模式和扩展模式4种类型。以江西旅游发展为例,改革开放至今江西省旅游空间结构模式经历了点状、放射和凝聚模式,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旅游客流与交通"瓶颈"矛盾、旅游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必须优化空间结构的目标、措施和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