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34)
- 2023(12425)
- 2022(10942)
- 2021(10277)
- 2020(8442)
- 2019(19493)
- 2018(19258)
- 2017(37357)
- 2016(20363)
- 2015(22361)
- 2014(22364)
- 2013(22186)
- 2012(20244)
- 2011(18176)
- 2010(17922)
- 2009(16154)
- 2008(15563)
- 2007(13440)
- 2006(11489)
- 2005(9871)
- 学科
- 济(83136)
- 经济(83055)
- 管理(55574)
- 业(52603)
- 企(42996)
- 企业(42996)
- 方法(38157)
- 数学(33375)
- 数学方法(33003)
- 地方(21907)
- 农(21010)
- 中国(20211)
- 学(19281)
- 财(18779)
- 业经(17302)
- 农业(14617)
- 环境(13254)
- 贸(13135)
- 贸易(13130)
- 和(12999)
- 理论(12890)
- 制(12781)
- 易(12642)
- 地方经济(12499)
- 技术(12476)
- 务(12126)
- 财务(12067)
- 财务管理(12047)
- 企业财务(11495)
- 融(11119)
- 机构
- 大学(285916)
- 学院(283984)
- 管理(113477)
- 济(108849)
- 经济(106400)
- 理学(99714)
- 理学院(98459)
- 研究(96707)
- 管理学(96664)
- 管理学院(96142)
- 中国(68291)
- 科学(63589)
- 京(60975)
- 所(48757)
- 财(47635)
- 农(46889)
- 研究所(45149)
- 业大(44615)
- 中心(43274)
- 江(39719)
- 范(39559)
- 财经(39435)
- 师范(39193)
- 北京(37941)
- 农业(36961)
- 经(35929)
- 院(35740)
- 州(33021)
- 经济学(32260)
- 师范大学(32046)
- 基金
- 项目(206820)
- 科学(163066)
- 基金(150842)
- 研究(147978)
- 家(133079)
- 国家(132041)
- 科学基金(113055)
- 社会(92919)
- 社会科(88078)
- 社会科学(88057)
- 基金项目(81620)
- 省(80542)
- 自然(75511)
- 自然科(73758)
- 自然科学(73741)
- 自然科学基金(72389)
- 划(68689)
- 教育(67258)
- 资助(61167)
- 编号(59578)
- 成果(47250)
- 重点(46466)
- 部(45008)
- 发(44418)
- 创(42706)
- 课题(40736)
- 科研(39933)
- 创新(39855)
- 教育部(38151)
- 国家社会(38109)
- 期刊
- 济(113646)
- 经济(113646)
- 研究(80349)
- 学报(48437)
- 中国(48218)
- 科学(44898)
- 农(41697)
- 管理(39040)
- 大学(35664)
- 财(33835)
- 学学(33716)
- 教育(30410)
- 农业(29517)
- 技术(22838)
- 融(20565)
- 金融(20565)
- 业经(18629)
- 财经(18287)
- 经济研究(17970)
- 经(15508)
- 图书(15201)
- 问题(15066)
- 业(14907)
- 科技(14731)
- 资源(14545)
- 理论(13593)
- 版(13384)
- 技术经济(13041)
- 实践(12644)
- 践(12644)
共检索到3941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程璐璐 曹薇
基于2009—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区域新旧动能转换发展的时空分布、地区差异和收敛趋势。研究发现:区域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水平逐年波动上升,呈现出空间非均衡特征,其不平衡程度呈逐渐下降趋势,相比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是造成不平衡分布的主要来源。同时,区域新旧动能转换存在σ、空间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的趋同演进态势,在空间β收敛趋势下东部地区的收敛速度最快,在空间俱乐部收敛趋势下高——低集聚区的收敛速度最快。
关键词:
新旧动能转换 地区差异 空间收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亚燕 苏洋
为揭示中国生态产品价值的时序变化、空间差异、动态演进和收敛性情况,通过修正当量因子法核算中国生态产品价值,运用核密度估计图对其分布动态演进过程、区域差异进行探析,借助空间杜宾模型揭示其β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全国及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生态产品价值和生态压力均呈稳步上升态势,生态压力增幅远大于生态产品价值增幅;(2)通过核密度分析可知,全国与西部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梯度效应,具有多极和两极分化现象,而东部和中部则均不存在明显分化现象;(3)全国整体与三大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差异演变趋势既绝对β收敛,也存在条件β收敛特征,且都在β收敛中呈现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 动态分布 空间收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亚燕 苏洋
为揭示中国生态产品价值的时序变化、空间差异、动态演进和收敛性情况,通过修正当量因子法核算中国生态产品价值,运用核密度估计图对其分布动态演进过程、区域差异进行探析,借助空间杜宾模型揭示其β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全国及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生态产品价值和生态压力均呈稳步上升态势,生态压力增幅远大于生态产品价值增幅;(2)通过核密度分析可知,全国与西部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梯度效应,具有多极和两极分化现象,而东部和中部则均不存在明显分化现象;(3)全国整体与三大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差异演变趋势既绝对β收敛,也存在条件β收敛特征,且都在β收敛中呈现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 动态分布 空间收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晓天
文章基于2000—2019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熵权法与门槛模型对各省份新旧动能转换综合指数进行测算,并研究各省份新旧动能转换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新旧动能转换水平较低,各省份动能发展具有明显区域异质性特征。从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省份新旧动能转换水平多处于提质增效阶段,仅辽宁、山东呈现反转退化特征,海南呈现波动式发展特征;中部地区省份大多仍处于传统发展阶段,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呈现递进式发展特征;西部地区仅有重庆呈现递进式发展特征,其余省份均保持平稳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唐宇 宋永永 薛东前 马蓓蓓 王莎 叶昊
科学认知晋陕蒙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格局、过程与机制,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晋陕蒙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论文在构建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以推进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从动力、制度、结构和方式4个维度,研究2005—2019年晋陕蒙地区市域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与时空分异机制。结果表明:(1)晋陕蒙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水平呈现先波动下降后快速上升的演化趋势,市域间新旧动能转换差距逐渐扩大;(2)晋陕蒙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水平整体较低,在地理空间上呈现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核心—外围”结构,新旧动能转换优势区和领先区以省会城市为核心呈“点状分布”,滞后区和中等区在非省会城市“广泛分布”;(3)晋陕蒙地区新旧动能转换的空间负相关性明显,表现出“冷点集聚、热点离散”的空间分异特征,市域间新旧动能转换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4)晋陕蒙地区新旧动能转换地域分异是多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力资本、城市规模和信息化水平是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驱动因子。研究认为培育创新人才、增强创新资源集聚与转化能力和加强信息化建设是促进晋陕蒙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林攀 余斌 刘杨洋 郭新伟 卓蓉蓉
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是构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性举措,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特殊战略意义。以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单元,基于客观赋权法,从增长动力转向、体制机制转轨、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等4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分析全国各省份新旧动能转换水平及其空间格局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解析中国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导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科技创新引领是中国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基本逻辑;(2)中国新旧动能转换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并呈现一定的东—中—西梯度递减格局,较高水平省区主要分布在长江经济带和东部沿海地区;(3)中国新旧动能转换水平空间差异的主导因子包括人力资本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及消费需求水平等;(4)东、中、西三大地区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导因子及交互因子存在一定差异,据此可采取不同的发展路径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关键词:
新旧动能转换 空间差异 地理探测器 中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美峰 吴青龙 张超
新旧动能转换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区域未来的发展潜力,文章通过2012—2018年我国28个省份的相关数据,从新动能增长和培育以及传统动能发展的角度构建了指标体系,并测算了新旧动能转换水平。结果表明:传统产业技术和研发投入对新动能的发展影响最大,而传统要素投入对传统动能的影响越来越小。我国的新旧动能转换水平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但各省份之间的差异急剧扩大,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
关键词:
新旧动能转换水平 指标体系 统计测度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徐建伟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中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增长质量效益呈现向好变化。由于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和素质性约束依然存在,传统产业增长格局调整转换尚需时间,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领域整体性突破仍在路上,新旧动能衔接转换依然面临体量上的缺口和动力上的断档。需要从重大平台建设、创新人才支撑、破除金融短板、稳定政策预期、深化体制改革等方面突破发力,保证新旧动能合理衔接、有序转换,实现经济平稳运行和持续增长。
关键词:
产业转型升级 新旧动能转换 中部地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马海良 陈仔浩
在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以城市群为视角,对比分析这两大区域城市群新旧动能转换水平、时空演变规律与区域差异,为其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和释放先行示范效应提供参考。从需求侧、供给侧和结构转换侧3个动能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测算2012—2019年两大城市群36个城市新旧动能转换水平,并利用自然断点法、核密度法等探究两大城市群新旧动能转换时空演变规律与区域差异。结果显示:(1)长三角与大湾区城市群新旧动能转换分别呈现出类“N”型和类“U”型波动增长趋势,不充分性特征明显;(2)长三角城市群新旧动能转换表现出“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分布、“多极化”的空间格局以及“沙漏型”的空间层级特点,而粤港澳城市群新旧动能转换表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空间分布、“单极化”的空间格局以及“倒金字塔型”的空间层级特点;(3)两大城市群核密度曲线延展性均由右拖尾转变为收敛趋势,表明两大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新旧动能转换的中心极化现象得到逐年改善,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减弱。由此提出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应始终把将科技创新作为新动能培育的核心任务推动城市群创新动能稳固增长,长三角全面建立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大湾区牢牢把握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唐菁 曾庆均 刘浩
探索农业碳补偿率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收敛特征,可为全国整体和分区域制定农业减排固碳政策提供量化支撑。本文将农业碳排放和碳汇同时纳入农业碳补偿率核算体系,测算2006—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农业碳补偿率,采用核密度估计法、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计量模型剖析其动态演进、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碳补偿率整体表现出“绝对水平上升,离散程度扩大”的特征,而粮食主销区表现出“绝对水平下降,离散程度缩小”的相反特征;(2)区域间差异是农业碳补偿率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其中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的区域间差异较小;(3)全国及三大区域农业碳补偿率均不存在σ收敛,但存在绝对和条件β收敛。全国和粮食主产区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产销平衡区与之相反,区域内虹吸效应和“核心一边缘”的格局显著。不同区域的农业技术进步、劳均机械动力、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发展水平对农业碳补偿率的影响也有显著异质性。研究建议,加快农业能源结构转型、提升土壤固碳能力、强化区域内部平衡性,以促进区域间农业减排增汇工作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战伟
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其进行测算与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和核密度估计法探究中国乡村振兴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特征,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其收敛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均呈逐步增长变化趋势,各省份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表现为东、中、西三大地区乡村振兴水平逐渐降低;中国乡村振兴水平总体差异正在逐步缩小,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呈上升态势,但尚未出现极化现象;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罗瑞 王琴梅
文章在界定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围绕数字物流创新安全、结构优化、绿色高效、开放合作和环境共享五个维度梳理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5—2020年我国省级层面数据,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Moran指数法和空间收敛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物流高质量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和空间收敛性。结果表明:(1)我国数字物流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逐年递增趋势,东部发展水平最高,且拉动全国平均水平上升,西部最低,东北和中部次之。(2)就地区差异来看,区域内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西部>东北>中部;区域间差异表现为东部与其他地区差异一直较大,西部与其他地区差异逐年拉大;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间差异。(3)就空间收敛性来看,空间绝对β收敛和空间条件β收敛结果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趋向稳态。
关键词:
数字物流高质量发展 区域差异 空间收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春艳 廖凯诚 姜磊
文章基于1996—2021年地理标志产品数量的地级市面板数据,剖析了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刻画了地理标志产品地区差异,并采用标准差与空间面板模型检验了σ收敛与β收敛。结果表明:(1)中国各城市地理标志产品核心区完成了由西北向东南的动态转移,并形成了密集聚集地带。(2)各城市总体差异呈“先升再降”的波动趋势;组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八大经济区中,仅大西北经济区存在σ收敛,全国及八大经济区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各城市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各不相同,各外生性因素对地理标志产品发展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永年
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中国284个地级城市的碳排放效率,从时空维度分析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演变和分异特征,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行测算和分解,通过构建绝对/条件β收敛模型考察其收敛性。研究发现,2009—2020年,中国地级城市碳排放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发展趋势,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小分散大集聚”的俱乐部特征。在区域差异上,东中西部、南北方的区域间差异均呈现扩大趋势。东中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区域间差异的来源由超变密度向三者相对均衡的状态转变,南北方地区碳排放效率区域间差异主要由区域内差异贡献。全国城市、东中西和南北区域碳排放效率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中部地区收敛速度较快,西部地区收敛速度相对较慢,低碳技术创新、创业活跃度、工业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财政分权水平对碳排放效率变化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克富 郝云平 牟卫卫
从微、中和宏观层面对已有相关研究梳理可知,目前对金融科技发展存在的地区差距、空间异质性以及收敛性特征缺乏研究,因此,利用中国31个省份2011—2020年有关数据构建金融科技综合发展指数,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收敛模型挖掘金融科技发展差异的主要贡献来源、考察金融科技发展的空间收敛性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差距相对较大,但基尼系数呈现下降趋势,区域间协调性逐渐增强;区域间净值差异贡献均值为56.79%,是金融科技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且东部和中部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在收敛状态、收敛速度上均存在明显的差距;金融科技发展始终处于收敛状态,且“十二五”时期的收敛速度比“十三五”时期快。基于此,提出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风险防范措施、形成区域特色的金融科技与产业融合和建设区域金融科技创新合作机制等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