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39)
- 2023(17132)
- 2022(14140)
- 2021(13042)
- 2020(10385)
- 2019(23353)
- 2018(23122)
- 2017(43597)
- 2016(23666)
- 2015(25949)
- 2014(25951)
- 2013(25380)
- 2012(22953)
- 2011(20626)
- 2010(20589)
- 2009(18643)
- 2008(17854)
- 2007(15745)
- 2006(13561)
- 2005(11794)
- 学科
- 济(93270)
- 经济(93180)
- 管理(72108)
- 业(67147)
- 企(56742)
- 企业(56742)
- 方法(39738)
- 数学(33681)
- 数学方法(33256)
- 中国(25303)
- 业经(24998)
- 农(24947)
- 地方(21902)
- 财(21777)
- 学(21624)
- 技术(20383)
- 环境(17474)
- 农业(17350)
- 理论(16567)
- 制(15913)
- 和(15705)
- 贸(14771)
- 贸易(14760)
- 银(14665)
- 银行(14624)
- 划(14501)
- 易(14294)
- 产业(14292)
- 务(14000)
- 融(13990)
- 机构
- 学院(329901)
- 大学(329655)
- 管理(131508)
- 济(124394)
- 经济(121530)
- 理学(114721)
- 理学院(113384)
- 管理学(111368)
- 管理学院(110745)
- 研究(109231)
- 中国(79631)
- 科学(71197)
- 京(70044)
- 财(56023)
- 所(53878)
- 农(52284)
- 业大(50608)
- 中心(49803)
- 研究所(49730)
- 江(47811)
- 财经(45535)
- 范(45295)
- 师范(44839)
- 北京(43876)
- 经(41434)
- 院(40917)
- 农业(40914)
- 州(39487)
- 经济学(36661)
- 技术(36589)
- 基金
- 项目(236973)
- 科学(186988)
- 研究(173488)
- 基金(170618)
- 家(149437)
- 国家(148197)
- 科学基金(127580)
- 社会(108915)
- 社会科(103210)
- 社会科学(103186)
- 省(94551)
- 基金项目(90981)
- 自然(82903)
- 自然科(80916)
- 自然科学(80898)
- 自然科学基金(79427)
- 划(79408)
- 教育(79095)
- 编号(70510)
- 资助(67869)
- 成果(56428)
- 重点(53298)
- 创(52598)
- 发(51447)
- 部(50435)
- 课题(48924)
- 创新(48415)
- 科研(44840)
- 国家社会(44753)
- 项目编号(43672)
- 期刊
- 济(133373)
- 经济(133373)
- 研究(92097)
- 中国(63164)
- 学报(54657)
- 科学(49906)
- 管理(48462)
- 农(47004)
- 教育(41126)
- 大学(41047)
- 财(40591)
- 学学(38480)
- 农业(33247)
- 技术(29562)
- 融(25413)
- 金融(25413)
- 业经(23462)
- 经济研究(21072)
- 财经(20969)
- 图书(19304)
- 科技(18655)
- 经(17896)
- 业(17457)
- 问题(16687)
- 技术经济(15733)
- 版(15712)
- 资源(15542)
- 理论(15391)
- 现代(14597)
- 实践(14297)
共检索到4689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舒辉 唐飞
建设富有韧性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是抵御内外部突发事件冲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WSR框架和动态QCA方法,借助2011-2022年中国内地30个省域面板数据,探究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1)市场制度是增强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必要条件,其它因素虽然在时间维度上不构成必要条件,但在空间维度上构成部分省市增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必要条件,因此具有显著的地区效应;(2)导致强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路径有WSR联动型与SR协同型两类,其中,前者强调在数字产业集聚和市场制度驱动下实现物理、事理和人理条件的联动匹配,后者则突出无产业多样化阻力情境下事理和人理条件的协同共促;(3)导致弱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路径可归为产业多样化阻力型和一无所有匮乏型,且与强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驱动机制存在非对称关系;(4)数字经济背景下,缺乏数字产业集聚条件的省市可借助数字产业集聚区域的赋能能力和辐射效应,实现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依附式升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红梅 蔡松林
文章基于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理念,通过构建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从省域视角对2011—2021年我国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水平进行评价和时空演变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水平增长态势稳定,呈现“沿海高—中部平—西北洼”的空间分布格局;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水平存在空间差异,基尼系数变化平稳;区域间正相关关系较为显著并趋于紧密,“高-高”集聚模式增多;未来我国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水平增长态势有所放缓,但增长的基本形势没有变化。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单子丹 门丽双 赵艳蓉 韩香钰
基于VUCA情境的研究视角,分析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演化过程,剖析韧性的四维提升策略为系统资源冗余策略、系统结构重构策略、系统安全监管策略以及系统服务升级策略,并以联泰科技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为例进行服务重组方式的仿真分析。研究发现:①VUCA情境下,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演化路径包含韧性无变化、韧性得到提升以及韧性因作用失败而淘汰三种结果;②服务升级策略所提出的服务重组方式对比服务组合方式更具有效性,且改进型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对比原算法具有更优的性能。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单子丹 门丽双 赵艳蓉 韩香钰
基于VUCA情境的研究视角,分析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演化过程,剖析韧性的四维提升策略为系统资源冗余策略、系统结构重构策略、系统安全监管策略以及系统服务升级策略,并以联泰科技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为例进行服务重组方式的仿真分析。研究发现:①VUCA情境下,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演化路径包含韧性无变化、韧性得到提升以及韧性因作用失败而淘汰三种结果;②服务升级策略所提出的服务重组方式对比服务组合方式更具有效性,且改进型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对比原算法具有更优的性能。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雪 张文松 张睿 汪家源 陈宝莲
考虑到平台生态系统韧性演化过程的复杂性、非线性和不确定性,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理论框架,认为模块化、去中心化、平台领导即兴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及环境不确定性的互动、协同、耦合是影响平台生态系统韧性的关键。运用fsQCA方法分析了这五大要素之间的内在协同效应并刻画了其影响平台生态系统韧性的复杂因果关系。研究发现存在三类能同时实现高平台生态系统韧性的适配组态:关注平台领导即兴能力和环境不确定性的“组织-环境驱动型”、关注模块化平台架构和组织学习能力的“技术-组织驱动型”与兼具前两类驱动路径核心条件的三维联动的“技术-组织-环境驱动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谢国根 蒋诗泉 赵春艳
文章在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进行测度评价和动态预警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水平整体不高,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各省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类型保持不变的可能性较大,类型转移均发生在相邻类型之间,且受到相邻省份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仅有广东、上海等部分省份处在(或回归)安全无警状态,而相当一部分省份仍处在中警、重警和巨警状态。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吴群 韩天然
数字经济的深入推进加速了市场生态的复杂多变,面对高频创新和激烈竞争的动态环境,平台型电商企业如何借力数字化提升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已成为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问题。通过探讨数字化能力对平台型电商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基于608份平台型电商企业的调查问卷进行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化能力能够对平台型电商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韧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供应链协同在数字化能力与平台型电商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韧性之间发挥中介效应,价值共创意愿正向调节数字化能力、供应链协同与平台型电商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韧性三者之间的关系。上述结论表明,培育数字化能力能够增强平台型电商企业的抗冲击能力,打造供应链协同平台和提升创新主体价值共创意愿增强其适应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其创新生态系统的韧性。
关键词:
数字化能力 平台型电商企业 创新生态系统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武翠 谭清美
产业相关多样性可通过风险分散、知识溢出、新增长路径培育等增强区域经济抵抗力、恢复力、整合力和创造力,然而鲜有研究揭露其传导机制。首先,构建理论模型,阐明产业相关多样性如何通过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影响经济韧性;接着,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和系统GMM实证模型,以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为中介变量,探究产业相关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相关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和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亦可显著增强区域经济韧性。同时,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在产业相关多样性与区域经济韧性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显著。因此,建议通过打造“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促进产业相关多样性发展;加强创新种群、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共生性建设,释放创新潜力,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韧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彦庆 吕萍
本文选取我国2011-2021年省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电子商务发展对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及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当电子商务水平每提升一个单位时,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1.032个单位,电子商务发展可以显著提升创新生态系统韧性且通过了相关稳健性检验。从作用机制分析来看,电子商务发展可通过促进企业研发投入进而提升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此外,电子商务发展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影响存在差异性,电子商务发展对东部及沿海地区的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影响效应显著大于中西部及内陆地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家树 田中锐 董津津
在全球经济下行、地缘政治不稳定、关键技术遭遇封锁等影响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面临的风险与日俱增,增强其韧性刻不容缓。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搜集数据、开展实证检验,探讨不同类型科技服务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两种科技服务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且创新资源冗余与配置效率在两种科技服务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过程中发挥不同中介作用。门槛效应检验发现,当创新资源冗余度较高时,两种科技服务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边际影响效应呈现倒U型趋势;当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时,两种科技服务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边际影响效应增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吕鲲 管天宁 李北伟
绿色金融、数智赋能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顺应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对中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现有研究鲜有兼顾二者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共同影响。基于2009—2021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构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绿色金融和数值赋能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熵值法进行测度,随后借助动态面板高斯混合模型(GMM)、空间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研究绿色金融和数智赋能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并开展地区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数智赋能显著提升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绿色金融则会显著削弱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二者的联合影响效应为负;绿色金融具有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数智赋能在东、中、西三大区域内部存在显著的正向本地效应和不同方向的邻地效应;随着绿色金融发展渐趋成熟,数智赋能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为此,要发挥先进区域的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更好发展,但也要注意防范侵蚀效应和虹吸效应,避免造成资源的掠夺和不正当竞争。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煜华 张云飞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实现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提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以中国内地31个省份高技术产业为案例样本,结合必要条件分析(N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 QCA)方法,探究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提升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与多元实现路径。研究发现:(1)核心主体投入、研发主体投入、创新人力投入、技术创新水平和地区市场化水平均非构成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提升的必要条件,无法单独实现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提升;(2)存在3条高创新质量路径,概括为多元联动型和双轮驱动型两种模式,同时存在两条非高创新质量路径,总结为“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条件缺失型和“创新资源—创新环境”条件不足型两种模式;(3)在特定客观禀赋条件下,研发主体投入和技术创新水平通过等效替代效应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提升。研究结论不仅能够丰富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研究范畴,还能为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采取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提升策略提供实践启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晓娣 刘柏成
数字情境下如何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亟待解决。基于五螺旋创新理论,运用fsQCA方法对我国内地31个省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存在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企业主导下用户创新驱动型、政府助力下产学合作创新驱动型是主要提升路径;(2)数字情境下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具有显著的空间情境差异性和知识情境差异性,从整体来看,企业数字创新水平提升和数字环境建设是实现高生态位适宜度的关键。研究结论揭示了数字情境下多主体联结互动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的机制“黑箱”,可为促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妮 赵晓冬
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联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特征,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运行内涵与影响要素进行理论阐释,以我国内地31个省市为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结合可持续创新种群结构、可持续能力和可持续创新潜力3个维度,重点探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高水平可持续运行建设路径。根据维度要素的不同组合构型,归纳出4条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实现高水平可持续运行的建设路径;相对于其它要素,创新种群新颖性与政府创新投入对系统高水平可持续运行更重要。研究结论有助于拓展区域创新生态研究视角,为不同地区优化创新生态系统、提高系统可持续运行水平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瑶 张光宇
构建基于“环境-网络-主体”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和预警模型,对中国30个省市展开时空双维度的系统健康性评价、异质性原因探索和警情信息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水平较低,且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2)借助K-means聚类分析将30个省市划分为高端均衡类、高端失衡类、中高端均衡类、中端均衡类、中端失衡类以及劣势显著类,其中处于高端均衡类仅涵盖江苏、广东和北京等省市,而劣势显著类的省市数量高达12个;(3)从警情变化来看,中国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以密切关注和亮牌警告居多,亟需加强不同警情下的数字创新管理,采取分类响应举措,优化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