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07)
- 2023(13870)
- 2022(11155)
- 2021(9883)
- 2020(7919)
- 2019(17381)
- 2018(17152)
- 2017(31876)
- 2016(17238)
- 2015(18653)
- 2014(18850)
- 2013(18419)
- 2012(16576)
- 2011(15182)
- 2010(15122)
- 2009(14195)
- 2008(13911)
- 2007(12761)
- 2006(11135)
- 2005(10279)
- 学科
- 济(71820)
- 经济(71724)
- 管理(61830)
- 业(55263)
- 企(48414)
- 企业(48414)
- 方法(27460)
- 数学(23223)
- 数学方法(22918)
- 业经(20655)
- 财(20150)
- 中国(19067)
- 制(18061)
- 技术(18053)
- 农(17528)
- 地方(16663)
- 环境(15314)
- 学(15236)
- 银(13207)
- 银行(13187)
- 划(12865)
- 融(12846)
- 金融(12843)
- 技术管理(12659)
- 行(12632)
- 务(12511)
- 财务(12478)
- 财务管理(12450)
- 产业(12220)
- 体(12096)
- 机构
- 学院(249118)
- 大学(248853)
- 济(99465)
- 管理(97470)
- 经济(97225)
- 理学(84043)
- 研究(83833)
- 理学院(83067)
- 管理学(81691)
- 管理学院(81218)
- 中国(63494)
- 科学(52509)
- 京(52369)
- 财(48819)
- 所(41431)
- 中心(38944)
- 江(38537)
- 农(38345)
- 财经(38214)
- 研究所(37699)
- 业大(36106)
- 经(34594)
- 北京(32531)
- 范(32378)
- 师范(32014)
- 院(31482)
- 州(30671)
- 经济学(30565)
- 农业(29742)
- 财经大学(28402)
- 基金
- 项目(174789)
- 科学(140188)
- 基金(127535)
- 研究(127389)
- 家(111827)
- 国家(110967)
- 科学基金(96400)
- 社会(83297)
- 社会科(79239)
- 社会科学(79222)
- 省(70171)
- 基金项目(67521)
- 自然(61479)
- 自然科(60000)
- 自然科学(59982)
- 自然科学基金(58905)
- 划(58535)
- 教育(57771)
- 资助(49838)
- 编号(49476)
- 创(41417)
- 重点(40012)
- 成果(39589)
- 创新(37930)
- 发(37832)
- 部(37804)
- 制(36719)
- 国家社会(35386)
- 课题(35201)
- 科研(32908)
- 期刊
- 济(110755)
- 经济(110755)
- 研究(70833)
- 中国(53977)
- 学报(38881)
- 财(38787)
- 管理(38528)
- 科学(36929)
- 农(33901)
- 大学(29786)
- 学学(27974)
- 教育(27537)
- 农业(23141)
- 技术(22910)
- 融(22823)
- 金融(22823)
- 财经(18866)
- 业经(17984)
- 经济研究(17001)
- 经(16271)
- 科技(14684)
- 问题(13379)
- 业(13051)
- 技术经济(12919)
- 资源(12213)
- 策(11937)
- 版(11875)
- 图书(11597)
- 统计(11286)
- 现代(10755)
共检索到3701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胡仁杰 张瑶 张光宇 李青 杨诗炜
基于生态系统内部行为机制分析,从创新环境健康、组织网络健康、创新能力健康三个维度构建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性评价体系,借助VHSD-EM组合评价和DEMATEL-ISM递阶结构解释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的研究样本进行动态评价并深入探讨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中国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性得分偏低,区域间健康性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中西部地区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低于东部地区;(2)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直接影响因素重点体现在数字型企业的创新网络布局,间接影响因素聚焦于区域的数字创新环境建设,而数字产业的研发投入是其根源影响因素;(3)递阶结构解释模型的传递路线图表明该系统健康发展存在因果要素间的关联影响效应,是核心原因因素通过基层间接因素的支持作用于结果因素推动了系统的健康发展。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瑶 张光宇
构建基于“环境-网络-主体”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和预警模型,对中国30个省市展开时空双维度的系统健康性评价、异质性原因探索和警情信息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水平较低,且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2)借助K-means聚类分析将30个省市划分为高端均衡类、高端失衡类、中高端均衡类、中端均衡类、中端失衡类以及劣势显著类,其中处于高端均衡类仅涵盖江苏、广东和北京等省市,而劣势显著类的省市数量高达12个;(3)从警情变化来看,中国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以密切关注和亮牌警告居多,亟需加强不同警情下的数字创新管理,采取分类响应举措,优化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晓娣 饶美仙 巩木
创新生态系统作为引领区域创新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其健康性水平的提升对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采用具有速度特征的动态综合评价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性水平从东向西呈阶梯状递减,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性水平差距悬殊;多样性水平快速提升带动四川等省市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性水平的增长;系统活力水平的增长促进了广东等省市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性水平的良性提升;抵抗力水平对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性的提升作用并不明显;全国大部分省市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水平呈下降趋势.各省市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研究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性水平的靶向路径,制定精准的政策供给,促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性水平的提升,助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实现高质量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钒 张君宇 邓明亮
基于传统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进行改进修正,采用PCA分析法对生态因子赋权以解决评价指标共线性问题,提炼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多样性与协同性、演进性与成长性、可持续性等固有特征,从特性角度重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从描述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角度对省域和城市两个不同层次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价。研究表明,模型与指标适合评价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度;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不平衡状况仍在加剧。培育优化创新生态系统要注重久久为功,突出新增长极,形成内生动力,促进创新行为者融合共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红梅 蔡松林
文章基于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理念,通过构建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从省域视角对2011—2021年我国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水平进行评价和时空演变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水平增长态势稳定,呈现“沿海高—中部平—西北洼”的空间分布格局;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水平存在空间差异,基尼系数变化平稳;区域间正相关关系较为显著并趋于紧密,“高-高”集聚模式增多;未来我国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水平增长态势有所放缓,但增长的基本形势没有变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和东 王少强
为厘清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与技术突破、产业结构升级之间作用机制,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将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技术突破与产业结构升级纳入同一框架,通过构建固定效应与门槛效应模型,基于2009—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相关数据,从成长力、抵抗力、恢复力、环境适宜4个维度测度各区域的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及其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存在地理上非均衡性,呈现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三足鼎立的局面,健康度大小整体上呈现出由东到西递减的态势;基于健康度的发展趋势,可将不同省份的发展模式分为稳定型、波动型、提升型和下降型,其中北京的健康度在2009、2015和2020年均排名第一;健康度对技术突破与产业结构升级均有促进作用;健康度正向调节技术突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技术突破正向调节健康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且调节效应均边际递增。根据研究结论,提出要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创新主体协作等举措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史永亮 杨东峰 李京生 范凌云 郑勇强
土地资源结构演进直接导致各类生态系统类型、面积以及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和发展趋势有着重要影响。本文运用景观生态格局指数分析方法,对新疆阿克苏市12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通过对土地资源类型赋予相应的相对生态价值,从测算区域总体生态价值变化的角度评价土地资源结构演进对区域生态健康状况的影响,其目标是为西北生态脆弱地区的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各土地资源类型间相互转移,在不同土地资源结构下,各子生态系统的相对生态价值变化明显,对区域生态健康的贡献程度表现不一;各分区域生态子系统的生态健康水平变化可划分为为持续提升区、先升后降区、...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张仕廉 许梦 叶贵
根据生态学理论,构建了建筑产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将我国31个省份划为"健康"、"亚健康"、"不健康"、"病态"四大类,每一类由一个下近似集和一个上近似集组成,这解决了传统聚类分析的边界不清晰问题,能够更真实地表现各省份建筑产业健康状况。
关键词:
建筑产业 产业生态 健康评价
[期刊] 预测
[作者]
李晓娣 张小燕
以创新生态系统引领区域创新发展,是当前创新管理领域研究中的热点。本文在文献梳理及理论推导的基础上,基于"要素→过程→结果"的研究范式,构建起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影响区域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研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基础要素、作用机制、开放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并结合收集到的有效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及层次回归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基础要素、作用机制对区域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基础要素对作用机制有正向影响;作用机制分别在创新主体/创新资源与创新绩效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创新环境与创新绩效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系统开放性对作用机制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福 曾国屏
在生存与发展两个目标的阐释框架下,分析其持续性和竞争力的两个耦合运行机理,以及共生力、平衡力、组织力和生长力的四种力量,构建出创新生态系统的"四轮驱动"健康评估模型。
关键词:
创新生态系统 健康评估 持续性 竞争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谢国根 蒋诗泉 赵春艳
文章在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创新生态系统韧性进行测度评价和动态预警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水平整体不高,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各省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类型保持不变的可能性较大,类型转移均发生在相邻类型之间,且受到相邻省份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仅有广东、上海等部分省份处在(或回归)安全无警状态,而相当一部分省份仍处在中警、重警和巨警状态。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舒辉 唐飞
建设富有韧性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是抵御内外部突发事件冲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WSR框架和动态QCA方法,借助2011-2022年中国内地30个省域面板数据,探究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提升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1)市场制度是增强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必要条件,其它因素虽然在时间维度上不构成必要条件,但在空间维度上构成部分省市增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必要条件,因此具有显著的地区效应;(2)导致强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路径有WSR联动型与SR协同型两类,其中,前者强调在数字产业集聚和市场制度驱动下实现物理、事理和人理条件的联动匹配,后者则突出无产业多样化阻力情境下事理和人理条件的协同共促;(3)导致弱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路径可归为产业多样化阻力型和一无所有匮乏型,且与强区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驱动机制存在非对称关系;(4)数字经济背景下,缺乏数字产业集聚条件的省市可借助数字产业集聚区域的赋能能力和辐射效应,实现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依附式升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贵 程林林 郎玮
高技术产业作为国家创新战略的"基石",其健康状态不容忽视。基于生态视角,从生存和发展两维度构建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突变级数法进行实证分析,并加入时间序列,纵向比较近些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实证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整体偏低,且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最后从提高科技创新与产出能力、加大技术获取与改造投入、构建开放式的良好创新环境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海军 贺子桐 马晓琳 赵惠妍 束超慧
数字化如何驱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与机制演进?锚定该问题,构建“情景-组织-机制”框架,对中关村科技园区进行纵向案例研究。研究表明:(1)数字化情景以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为触点,园区组织结构呈现“聚合化-网络化-生态化”发展态势;(2)数字化下园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机制聚焦在适应、互动和共生3个维度,其中,在市场需求的适应机制上,案例样本在时间线上呈现出“被动适应-主动适应-引领适应”的变异特征;在与合作资源的互动机制上,则沿着“资源共享-知识转移-利益分配”的路径迭代;在系统主体间共生机制上,表现出“寄生共生-偏利共生-互利共生”的演进轨迹。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数字化 结构 机制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靖鲲鹏 宋之杰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打造科技创新环境,建立健康的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有利于提升国家创新软实力。本文在"高技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螺旋结构下,对正交投影法进行优化,运用Sigmoid函数进行数据归一化,采用考虑跨期的熵权法,对京津冀及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进行研究,计算其进化动量。结果表明:京津冀及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安徽、河北、天津仍处于非健康状态;从进化动量看,京津冀地区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与长三角地区的差距有扩大趋势。因此,文章提出以下建议:优化区域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投入创新资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