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23)
2023(8699)
2022(7220)
2021(6339)
2020(5344)
2019(11760)
2018(11330)
2017(21845)
2016(11587)
2015(12553)
2014(12324)
2013(12310)
2012(11404)
2011(10284)
2010(10134)
2009(9081)
2008(8965)
2007(7951)
2006(7014)
2005(6177)
作者
(35246)
(29609)
(29592)
(28095)
(18411)
(14231)
(13546)
(11589)
(11052)
(10331)
(10242)
(9949)
(9577)
(9493)
(9335)
(9238)
(8988)
(8632)
(8591)
(8352)
(7512)
(7357)
(7325)
(6745)
(6663)
(6525)
(6477)
(6253)
(5967)
(5837)
学科
(60903)
经济(60873)
(33969)
管理(33548)
(27970)
企业(27970)
方法(24802)
数学(21995)
数学方法(21803)
地方(17475)
技术(14403)
(13854)
中国(13587)
业经(13211)
(12252)
(11290)
地方经济(11146)
产业(10924)
农业(9656)
环境(9096)
(9044)
(7999)
贸易(7996)
技术管理(7913)
(7594)
(7520)
理论(7220)
(7062)
结构(7047)
(7010)
机构
学院(171210)
大学(169743)
(73075)
经济(71607)
管理(65048)
研究(61914)
理学(57221)
理学院(56449)
管理学(55309)
管理学院(55005)
中国(43867)
科学(40560)
(35899)
(31644)
(29487)
研究所(29300)
(29158)
中心(27717)
业大(26795)
(25614)
财经(24294)
(23842)
师范(23551)
(23318)
农业(23091)
经济学(22722)
(22100)
北京(22070)
经济学院(20675)
(20302)
基金
项目(124687)
科学(100507)
基金(91849)
研究(87275)
(82018)
国家(81476)
科学基金(70009)
社会(57776)
社会科(55245)
社会科学(55231)
(50131)
基金项目(49979)
自然(45721)
自然科(44707)
自然科学(44698)
自然科学基金(43945)
(42268)
教育(38820)
资助(35811)
编号(32732)
(29518)
重点(29441)
(27003)
(26898)
创新(25433)
国家社会(24769)
成果(24260)
计划(23912)
科研(23845)
发展(23372)
期刊
(77452)
经济(77452)
研究(47559)
中国(31423)
科学(28387)
学报(28191)
(24735)
管理(23958)
大学(20809)
(20777)
学学(20118)
农业(17587)
技术(17463)
教育(14417)
经济研究(13049)
业经(12848)
财经(11819)
技术经济(10801)
科技(10623)
(10445)
金融(10445)
问题(10441)
(10406)
资源(10107)
(9957)
(9101)
统计(8988)
商业(8538)
现代(7977)
决策(7582)
共检索到2424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陆燕春  张瑾瑜  
在分析区域技术吸纳与产业结构互动机制的基础上,运用DEA和Mulmquist指数评价技术吸纳效率,利用合理化、高级化指数评价产业结构水平,据此描述我国2005~2015年区域技术吸纳效率与产业结构空间特征,并利用耦合模型分析二者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技术吸纳效率及产业结构水平区域差异显著;二者耦合水平整体偏低,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非对称性,但耦合协调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空间对称性。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陆燕春  梁苏丹  赵红  
区域技术吸纳是创新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文基于技术吸纳生态系统对其效率的影响,从技术吸纳的驱动群落、扩展群落、协调群落及外部环境四个方面建立效率评价指标,通过超效率Malmquist指数得出我国29省的技术吸纳效率指数,并用Tobit回归分析生态系统中群落和环境对技术吸纳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的技术吸纳效率指数高于东中部,且技术吸纳群落对其效率的影响较为显著,最后提出应突出企业技术吸纳主体的地位及完善网上技术市场的建议。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陆燕春  梁苏丹  赵红  
区域技术吸纳是创新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文基于技术吸纳生态系统对其效率的影响,从技术吸纳的驱动群落、扩展群落、协调群落及外部环境四个方面建立效率评价指标,通过超效率Malmquist指数得出我国29省的技术吸纳效率指数,并用Tobit回归分析生态系统中群落和环境对技术吸纳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的技术吸纳效率指数高于东中部,且技术吸纳群落对其效率的影响较为显著,最后提出应突出企业技术吸纳主体的地位及完善网上技术市场的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园园  王艳华  邬娜  
论文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48个国家能源效率的空间特征。在测度沿线各国产业结构高级度、合理度、集中度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度评价模型分析了能源利用效率与产业结构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利用效率差异明显,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呈现出正相关;(2)沿线国家产业结构高级度、合理度、集中度的空间结构有一定相似性,整体上北部优于南部,西部优于东部;(3)整体上沿线国家能源利用效率与产业结构空间耦合还未进入协调发展阶段,还处于磨合阶段。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朱泽原  庞庆华  张丽娜  周未沫  
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深入探究其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效率提升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首先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DEA模型测算黄河流域9省区生态效率,着重考察水污染与水土流失治理效果;其次应用扩展的耦合模型研究9省区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关系,并根据耦合特征对9省区进行多重分类,设计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升级的耦合路径;最后从耦合协调空间重心视角出发研究其迁移路径。研究发现:9省区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水平总体不高,空间上呈现从西南向东北递增的态势,地区间差异较为显著;地区间耦合协调水平呈阶梯化,在时序上表现为"U"型特征,在2010年左右出现拐点,与国家"十二五"规划实施相契合;2011年之后耦合协调重心持续向南转移,表明黄河流域南部地区在"十二五"及"十三五"期间有较好的协调发展表现。最后提出兼顾合理化和高级化同步平稳推进黄河流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治理坚持贯彻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及做好全局统筹规划、重点突出,促进协同高质量发展等政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江洪  赵宝福  
运用三阶段DEA方法将能源综合效率解构为能源管理效率和能源环境效率。从高级化、合理化和聚集程度三个维度将产业结构分解描述为产业结构高级度、合理度、集中度三个指数。利用协同学思想构建能源管理效率与产业结构之间的耦合度模型,并分析了2005-2012年中国30个省市二者空间分布及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分布地区差异明显,高能效地区分布看,能源综合效率、管理效率和环境效率分别呈倒"Ω"、"δ"和"U"形分布,产业结构三个维度相对高水平地区分别呈"W"、"J"和"S"形分布;2各省能源管理效率与产业结构耦合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和空间不对称性。从趋势面上看,能源管理效率自东向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和伟康  苏向辉  马瑛  李松  王保力  刘金金  
[目的]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以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演替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为出发点,定量测度两个系统在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的耦合过程及特征。[方法]选取1996年、2002年、2008年和2014年4个年份作为研究时点,以Matlab和SPSS统计分析结果为基础,构建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耦合评价模型及空间响应模型,针对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和空间响应指数进行探究。[结果](1)在乌鲁木齐市城市发展进程中,产业结构对城市空间形态存在明显作用关系。(2)产业结构演替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耦合协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蹇令香  任晓东  王善善  李宛宣  
论文将非期望产出纳入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DEA方法测算2015年西部地区11个省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在对各省份产业结构高级度和产业结构合理度测度与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2015年西部地区11个省份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空间特征及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关系较为密切;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能够提高西部地区整体的能源效率;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提高贵州和青海两省能源效率的有效途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琰玮  张衔春  徐元朔  
区域一体化下的跨界合作与产业协同有利于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论文借助流空间网络、耦合分析、探索性空间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2010—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合作与产业一体化的演化特征及耦合关系,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大湾区区域合作突破地理邻近性,网络化趋势明显加强,城市网络联系指数整体上升;(2)大湾区城市产业布局、要素一体化过程中极化效应显著,产业发展内部差异悬殊;(3)大湾区区域合作与产业一体化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升,其空间演化呈集聚趋向,空间布局结构具有局部稳定性,整体分布格局呈“东南独高、中北趋凸、周边低凹”的特征;(4)大湾区西部及东南沿海城市耦合协调度空间增长过程具有显著的负向整合性,大湾区耦合协调度空间演化具有空间依赖性。研究表明大湾区区域合作与产业一体化具有显著的时空关联性,大湾区应持续推进多层次、全方位的区域合作,促进产业一体化与区域合作的高度耦合。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魏敏  胡振华  
本文基于系统耦合视角,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耦合协调性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指标赋权,引入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耦合协调性评价模型,利用相关历史数据,对中国各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耦合协调性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结论显示:各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呈正态分布,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各省产业结构综合发展水平不稳定,存在较大差异;多数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略高于产业结构综合发展水平;各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耦合协调性水平总体较好,但仍有待提升,离优质协调还有较大差距,并且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呈现从东至西递减现象。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雪雁  周健  王录仓  
产业结构作为人类作用于生态环境的主要环节,与区域资源、环境存在着显著的互动关系。在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紧缺的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由于产业发展与流域生态环境及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相吻合,导致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目前亟需深入研究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本文以黑河流域为典型研究区,通过建立生态环境质量及产业结构效益指标体系,对黑河流域上、中、下游的生态环境质量和产业结构效益作了综合评价,并对二者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定量辨识。结果表明:黑河流域产业结构效益自上游向下游在空间上呈倒“U”型,而生态环境质量与环境产业协调度沿河自上游向下游具有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都依次降低,说明现阶段黑河流域沿河自上游向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戴永安  陈才  黄馨  
首先计算各地区的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然后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计算1997—2007年不同地区的建筑业技术效率,最后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度函数,测度出不同地区经济增长与建筑业技术效率的耦合协调程度,结果显示:我国各省区经济增长与建筑业技术效率耦合协调程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可分为优质协调、良好协调、中级协调、初级协调和勉强协调五种类型,且大部分省区处于初级协调阶段。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迪  王雪芹  
研究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关系以及耦合路径,对新时代中国的绿色发展以及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碳排放效率,应用扩展的耦合模型考察了中国各省份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关系,并根据耦合程度和耦合特征对各省份进行多重分类,在分布动态学框架下设计了中国碳排放效率和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的耦合路径。研究发现:(1)中国碳排放效率和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的时空格局存在差异,近一半省份的耦合程度介于0.2~0.4之间,处于轻度到中度的失调衰退水平,且近一半省份的耦合特征属于发展度较低、协调度较高的"低水平协调"类型。(2)从地区间的分布动态上看,中国碳排放效率和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明显的动态不协调,前者固化程度大于后者,区域碳排放效率的"低水平陷阱"现象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更严重,故中国应在缓解区域间碳排放效率固化问题的基础上提升各地区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度。(3)本文设计的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路径,既能缓解二者在地区之间的动态不协调问题,又能有效提升二者在各地区内部的耦合度。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樊秀峰  周文博  成静  
基于就业弹性的视角对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吸纳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第一产业拉动就业不足,第三产业拉动就业能力较强。再通过比较我国结构偏离系数与国际标准结构偏离系数发现:第一产业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第二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在减弱,劳动力在向第三产业转移;各行业直接或者间接吸纳就业能力不同,批零餐饮业和社会服务等行业拉动就业作用最强。最后,从消除第一产业隐性失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等角度提出了一些解决我国结构性就业矛盾的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徐卓顺  
分析了东北三省各地级市的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特征及其耦合关系。结果发现:东北三省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显著;产业结构调整水平不平衡,低耦合城市多,高耦合城市少;产业结构高度化与能源效率的耦合度高于产业结果合理化与能源效率的耦合度。基于此,提出了东北地区调整产业结构、提升能源利用率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