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65)
2023(10976)
2022(9535)
2021(8787)
2020(7587)
2019(17306)
2018(16959)
2017(33978)
2016(18596)
2015(21075)
2014(21384)
2013(21390)
2012(20343)
2011(18497)
2010(18819)
2009(17534)
2008(17922)
2007(16612)
2006(14578)
2005(13490)
作者
(56251)
(47178)
(47062)
(44957)
(29959)
(22776)
(21652)
(18383)
(17537)
(17024)
(16046)
(15780)
(15096)
(15011)
(14904)
(14680)
(14438)
(14016)
(13750)
(13304)
(11813)
(11743)
(11597)
(10672)
(10652)
(10620)
(10598)
(10495)
(9620)
(9500)
学科
(86357)
经济(86278)
(54568)
管理(53458)
(43994)
企业(43994)
方法(36393)
数学(31609)
数学方法(31225)
(23869)
中国(21498)
地方(21438)
(20711)
业经(18624)
(17194)
(17002)
农业(15781)
(15477)
贸易(15472)
(14973)
(13836)
银行(13811)
(13151)
(13023)
财务(12983)
(12970)
金融(12968)
财务管理(12947)
地方经济(12797)
(12725)
机构
学院(279716)
大学(278346)
(117854)
经济(115265)
管理(105700)
研究(97870)
理学(90322)
理学院(89246)
管理学(87729)
管理学院(87182)
中国(73616)
科学(60083)
(59039)
(54237)
(51346)
(48465)
研究所(46325)
中心(44744)
(43642)
财经(43021)
业大(40644)
(38698)
农业(37993)
(37439)
北京(37408)
师范(37122)
经济学(35817)
(35035)
(34693)
经济学院(32367)
基金
项目(179334)
科学(141077)
研究(130778)
基金(129101)
(112548)
国家(111626)
科学基金(94704)
社会(82576)
社会科(78384)
社会科学(78361)
(70902)
基金项目(68077)
自然(60742)
(59892)
教育(59892)
自然科(59286)
自然科学(59268)
自然科学基金(58233)
资助(53479)
编号(53268)
成果(44073)
重点(41267)
(40667)
(39890)
课题(37628)
(37040)
创新(34630)
科研(34209)
(34189)
教育部(33821)
期刊
(133671)
经济(133671)
研究(82480)
中国(52334)
(44521)
学报(43062)
(42394)
科学(40583)
管理(38503)
大学(32011)
学学(30145)
农业(29577)
教育(28406)
(27251)
金融(27251)
技术(23872)
业经(22685)
财经(21702)
经济研究(20939)
(18786)
问题(18571)
(15659)
(15179)
技术经济(14761)
统计(13837)
商业(13795)
(13276)
理论(13212)
(12597)
国际(12543)
共检索到4194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铁  王九云  
在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考察中,感到存在选择不够成熟、区域之间产业选择过度趋同等问题。其产生的原因:一是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论证研究和比较分析不够充分;二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辩证思维,对其风险性认识不足;三是区域自我选择,没有进行区域之间统筹协调。为克服这些问题,需要从技术经济层面设计建立模型,实施科学选择评价、比较分析,择优弃劣。需要从政策对策层面完善若干机制:搞好顶层设计,优化立体资源配置,完善区域统筹协调机制;发挥市场作用,改革完善市场调控机制;确立辩证思维,建立风险分析评估机制;创新管理体制,健全支持与调控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实施鼓励与限制相配套的政策调控机制。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沈孟康  
国家和区域两个层面在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时会有所不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着重强调经济社会安全和国家综合竞争力,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强调区域资源禀赋、技术经济特征和区域技术经济需求适应性,因此,要注重结合地区产业基础现状,考虑产业技术进步吸纳能力和社会效益,来选择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基于以上考量,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数学模型,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进行实证分析,指出了中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方向。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名远  
通过演进博弈模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决策内在行为机理给予理论分析,并以此剖析其结构趋同效应、成因和策略选择。研究表明,资源禀赋和转型升级型产业结构趋同通常为合意性趋同,而外部引进和羊群跟随型通常为非合意性趋同;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在特征及发展要求,以及现行制度性缺陷是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合意性结构趋同的主要原因;遵循区域生产力布局、实现传统主导优势产业裂变或内涵式转型升级、实施区域产业经济利益补偿与分享、加快区域行政性资源配置向市场化配置转变是有效规避这一结构趋同的策略选择。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春玲  吴红霞  刘遵峰  
低碳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又使得低碳经济成为可能。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重要作用。文章在阐述低碳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低碳经济下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Weaver-Thomas和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东霖  
从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论和实际出发,借鉴具有系统理论研究成果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运用层次分析法,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构建相对完整的具有操作性的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得出的结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过程中,首先突出的是产业的技术创新含量,其次是产业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并兼顾产业的社会效益。方案层中R&D投入强度、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生产率上升基准、企业社会贡献度这些指标的权重最大,实证结果为科学和准确选择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有助于区域层面因地制宜科学选择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海鹏  龚新蜀  
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为此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同时将重点放在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本文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例,在以国家意志为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结合兵团自身的现实基础建立适合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选择出适合兵团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苑清敏  冯冬  
采用泰尔指数和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三大经济区11个沿海省市在2001~2010年间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区域内和区域间结构分解分析,并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产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存在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区域内各省市产业发展不均衡。研究期内,我国海洋新兴产业的生产效率略有下降,技术变化率起着明显的抑制作用,技术效率有所降低。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林宏杰  李晓青  陈青兰  
考虑到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带有模糊性指标的复杂系统,又由于其新兴性,导致其评价指标相关统计数据的不充分。基于以上考虑,本文运用一种区间型A H P交互式赋权法进行指标权重的设定,并引入模糊语言标度和区间数的概念,将带有模糊性的定性指标定量化、规范化。构建基于区间数比较的可能度矩阵,并用排序中转法对其进行排序和选择。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万丛颖  徐健  
文章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效率两个角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当前的地区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和深入分析,并进一步对区域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结论如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效率值偏低,规模效率普遍高于纯技术效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程贵孙  张雍  章斐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DEA)的BCC模型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上市公司2005-2012年间的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的民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综合效率均未达到有效,并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且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没有达到最优,且综合效率的降低更多是由纯技术效率下降导致的。我国东部地区民营企业在发展生物产业、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时其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比较高,中部地区在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汽车,西部地区在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两个产业,它们的综合效率是最高的。最后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促进我国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珏辉  
集聚可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本文在区域集聚视角下,从空间集聚、技术优势和市场集中三个角度出发,通过三类模型对吉林省2004—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位优势进行了测度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的电子信息产业处于优势,空间集聚度较高;新能源业在金融危机以后发展很快,已有形成产业集聚和市场集中的趋势;生物医药业的专业化水平较高且市场集中的趋势明显;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提升很快;旅游业具有发展潜力。最后结合实际情况为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给出了具体的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小明  
传统优势产业是当前区域经济的产业支柱,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区域经济未来的产业支柱,两者如何协同融合已成为区域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融合发展动态分析,综合应用协同学等理论探讨其协同融合的发展路径,并提出促进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白千文  
目前学界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意义等方面已经形成共识,但在一些操作层面的问题上还存在较大分歧;其中,地方培育重点是否应该冲破中央政府确定的范畴,银行和资本市场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融资出路,政府介入程度多深比较适合等问题是争论的焦点。该文提出,对以上问题的探讨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方培育重点要在七大产业具体分项中选择,金融部门要在金融创新的基础上根据创业主体特点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政府介入程度要根据扶持内容、行业特点和产业发展水平来确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穆楠  李星  吴婷  
基于2011—2020年10年的序列数据,通过Malmquist指数对我国29个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区域比较,得出了影响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总体上呈现出了良好的增长趋势,四个区域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2)各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幅度,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份增长幅度排名靠前;(3)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绿色技术能力、环保投入强度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是影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而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与绿色技术能力这两组双因子组合的交互作用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有极强的解释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穆楠  李星  吴婷  
基于2011—2020年10年的序列数据,通过Malmquist指数对我国29个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区域比较,得出了影响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总体上呈现出了良好的增长趋势,四个区域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2)各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幅度,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份增长幅度排名靠前;(3)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绿色技术能力、环保投入强度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是影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而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与绿色技术能力这两组双因子组合的交互作用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有极强的解释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