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24)
- 2023(12063)
- 2022(10027)
- 2021(8758)
- 2020(7355)
- 2019(16441)
- 2018(15793)
- 2017(31040)
- 2016(16459)
- 2015(17867)
- 2014(17479)
- 2013(17452)
- 2012(16415)
- 2011(14926)
- 2010(14979)
- 2009(13767)
- 2008(13127)
- 2007(11699)
- 2006(10382)
- 2005(9389)
- 学科
- 济(97140)
- 经济(97071)
- 管理(45823)
- 业(42290)
- 方法(40287)
- 数学(36933)
- 数学方法(36682)
- 企(32400)
- 企业(32400)
- 地方(22237)
- 中国(19840)
- 农(19113)
- 财(18050)
- 学(17696)
- 业经(16609)
- 地方经济(14846)
- 环境(14455)
- 农业(13855)
- 贸(12769)
- 贸易(12765)
- 融(12467)
- 金融(12466)
- 制(12291)
- 易(12279)
- 银(11112)
- 银行(11083)
- 务(10733)
- 财务(10723)
- 财务管理(10701)
- 行(10607)
- 机构
- 大学(245286)
- 学院(243072)
- 济(116484)
- 经济(114590)
- 管理(91897)
- 研究(87460)
- 理学(80311)
- 理学院(79388)
- 管理学(78156)
- 管理学院(77690)
- 中国(63850)
- 科学(51280)
- 财(50167)
- 京(49824)
- 所(43722)
- 财经(41228)
- 农(40296)
- 研究所(39945)
- 中心(39146)
- 经济学(39042)
- 经(37759)
- 业大(35269)
- 经济学院(35228)
- 江(35061)
- 农业(31639)
- 院(31163)
- 财经大学(30871)
- 北京(30592)
- 范(30342)
- 师范(30026)
- 基金
- 项目(167877)
- 科学(134626)
- 基金(126606)
- 研究(118886)
- 家(111228)
- 国家(110415)
- 科学基金(95323)
- 社会(81741)
- 社会科(78051)
- 社会科学(78029)
- 基金项目(66499)
- 省(63691)
- 自然(60153)
- 自然科(58840)
- 自然科学(58828)
- 自然科学基金(57817)
- 划(53660)
- 教育(53520)
- 资助(51563)
- 编号(44045)
- 重点(38231)
- 部(38081)
- 发(37434)
- 国家社会(36245)
- 成果(35103)
- 创(34903)
- 教育部(33024)
- 创新(32835)
- 科研(32365)
- 人文(32160)
- 期刊
- 济(125417)
- 经济(125417)
- 研究(72765)
- 中国(41627)
- 学报(39314)
- 财(37530)
- 科学(35521)
- 农(34733)
- 管理(33043)
- 大学(29760)
- 学学(28557)
- 农业(23659)
- 融(22604)
- 金融(22604)
- 经济研究(22418)
- 财经(21860)
- 技术(19324)
- 经(18893)
- 教育(17134)
- 业经(16843)
- 问题(16299)
- 统计(14773)
- 技术经济(14006)
- 策(13222)
- 贸(12810)
- 业(12723)
- 世界(11914)
- 决策(11785)
- 商业(11124)
- 国际(10653)
共检索到3556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李晓乐
绿色经济作为实现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内在协调发展的新型经济模式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基于日本2007—2015年都道府县层面的面板数据,从经济增长、社会福利、绿色生产与消费、生态环境保护四个维度构建区域性绿色经济增长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测度日本绿色经济增长指数,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影响日本绿色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日本绿色经济增长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间非均衡现象较为显著,中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高于相对落后地区;技术创新水平与对基础教育的重视是日本绿色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可再生能源利用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但人口老龄化对日本绿色经济增长存在较强的抑制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习勤 郝伟伟
文章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和面板数据协整分析方法对我国十二个省区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通过这些分析来进一步的考察每一个区域CPI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和短期关系,也分析了不同区域之间CPI和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路径是否存在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唐松林 张欠 李梦洁
基于2008—2018年山东半岛城市群1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首先,通过Tapio脱钩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间的动态关系。其次,采用SYS-GMM模型探讨了影响两者关系的驱动因素。结果发现:(1)研究期内,山东半岛各个城市绿色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动态关系变化差异很大。具体而言,在17个城市中,仅个别城市实现了绿色发展水平增速显著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的最优状态,约1/3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增速跟不上经济增长速度,还有近半数城市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绿色发展水平出现下降。(2)人口聚集和产业结构水平虽能促进经济增长但抑制了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而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不仅明显促进了经济增长且推动了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唐松林 张欠 李梦洁
基于2008—2018年山东半岛城市群1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首先,通过Tapio脱钩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间的动态关系。其次,采用SYS-GMM模型探讨了影响两者关系的驱动因素。结果发现:(1)研究期内,山东半岛各个城市绿色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动态关系变化差异很大。具体而言,在17个城市中,仅个别城市实现了绿色发展水平增速显著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的最优状态,约1/3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增速跟不上经济增长速度,还有近半数城市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绿色发展水平出现下降。(2)人口聚集和产业结构水平虽能促进经济增长但抑制了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而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不仅明显促进了经济增长且推动了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周小亮,吴武林,廖达颖
包容性绿色增长是一种追求经济增长、社会公平、民生福利、成果共享、节能环保,以及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基于2001-2014年中国内地省级面板数据,从经济增长、社会公平、民生福利、绿色生产消费和生态环境保护维度构建了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测算了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数。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明显领先,地区间呈现东部>东北部>西部>中部的阶梯型分布;发达省域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总体领先,传统经济弱省总体落后,青海和内蒙古等少数西部欠发达省域崛起,河南、河北等少数经济
[期刊] 征信
[作者]
关斐 高星 李麦收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数字化的产物,对区域绿色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基于我国2011—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从创新驱动视角出发,厘清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区域绿色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了区域绿色经济增长,并且存在地区异质性以及广度、深度和数字化程度的异质性,东部和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促进作用更大,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的积极效应最强;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创新驱动能力促进了区域绿色经济增长。市场化和城镇化的调节效应表明,市场化和城镇化水平越高,数字普惠金融对绿色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大。因此,提出了促进数字普惠金融与绿色产业的深度融合、数字普惠金融政策实施因地制宜策略等对策建议,为区域绿色经济增长提供参考。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宇昕 余兴厚 黄玲
通过理论分析,构建长江经济带包容性绿色增长评价体系,选用熵权TOPSIS法评价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对数离差均值等差异性指标测度了长江经济带各区域内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均等化程度,并引入σ收敛模型、绝对β收敛模型和条件β收敛模型检验其收敛性特征。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整体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以2013年为转折点,呈现先递减后上升的趋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扮演着长江经济带整体包容性绿色增长中最重要的两个角色,绿色生产与资源消费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区域差异以2013年为拐点,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趋势;各区域包容性绿色增长存在着显著的收敛性,上、中游地区β收敛系数的绝对值明显大于下游地区,存在着上、中游地区对下游地区的"追赶效应";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对各区域包容性绿色增长的收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湘州 袁永发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实证分析了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地区差异。研究发现,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并且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东、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对房地产投资依赖程度明显高于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拉动能力则主要依赖于非房地产投资。
关键词:
房地产投资 经济增长 地区差异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江雪 王溪薇
运用DEA方法测算了2005~2009年我国各地区的工业绿色增长指数,并运用随机效应的面板Tobit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广东省的工业绿色增长指数平均值最高,宁夏最低;东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最低;东部地区提高幅度最小,中部地区提高幅度最大;地方经济发展对工业绿色增长有着不显著的正向影响,重工业化的结构有着不显著的负向影响,地区科技水平和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向仙虹 孙慧
文章基于2010—2018年中国287个城市数据,从经济增长、社会包容和绿色生态三个层面构建了中国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ESG分析框架,并采用Zenga指数和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中国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地区差异与空间收敛。研究结论认为:一是从总体上,中国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IGG)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其中经济增长与社会包容维度上升较快,绿色生态增长缓慢;二是IGG的Zenga指数呈波动式下降趋势,组间差异远大于组内差异;三是IGG存在空间条件收敛,社会包容的收敛速度最快,经济增长和绿色生态的收敛速度相当;四是IGG还存在俱乐部空间收敛,其中领跑者的收敛速度最快,跟随者的收敛速度最慢。为此,研究认为中国需制定合理的包容性绿色增长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加强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扬长补短,以期加快实现中国城市包容性绿色发展的目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向仙虹 孙慧
文章基于2010—2018年中国287个城市数据,从经济增长、社会包容和绿色生态三个层面构建了中国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ESG分析框架,并采用Zenga指数和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中国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地区差异与空间收敛。研究结论认为:一是从总体上,中国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IGG)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其中经济增长与社会包容维度上升较快,绿色生态增长缓慢;二是IGG的Zenga指数呈波动式下降趋势,组间差异远大于组内差异;三是IGG存在空间条件收敛,社会包容的收敛速度最快,经济增长和绿色生态的收敛速度相当;四是IGG还存在俱乐部空间收敛,其中领跑者的收敛速度最快,跟随者的收敛速度最慢。为此,研究认为中国需制定合理的包容性绿色增长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加强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扬长补短,以期加快实现中国城市包容性绿色发展的目标。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程开明 李泗娥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得到贯彻落实,科学测算与解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为直接完整测度区域层面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构成,本文构造聚合环境广义Luenberger-Hicks-Moorsteen生产率指标及分解子项,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检验该指标测算结果的有效性,发现其相对于聚合L指标更具优势。本文根据2003—2019年地级以上城市的投入产出指标数据,测算八大综合经济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动力来源。结果表明,八大经济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实现增长,但增速呈现分化特征。八大综合经济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技术层面的动力主要源于技术进步与规模效率增长,在要素层面主要源于期望产出效率增长与非期望产出治理效率增长。技术进步和期望产出效率增长是八大经济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的主要成因。本文结论对于有针对性地提升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晓珍
文章将环境污染作为经济的非理想性产出纳入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了2006—2014年中国11个沿海省市的海洋绿色Malmquist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海洋绿色Malmquist指数、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率对海洋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及随时间演化的趋势。结果发现:考虑环境污染因素后,中国海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显著下调,技术进步率的差异是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三大经济区海洋经济增长差距的主要原因;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检验结果表明,中国海洋绿色Malmquist指数不存在收敛趋势,海洋经济的区域差距将长期存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董庆前 李治宇
碳达峰和碳中和发展战略为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增加了新的约束条件。为此,将碳排放数据纳入绿色增长分析模型,采用基于估算的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通过SBM-DEA模型测算各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利用面板数据考察碳排放约束下区域经济绿色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因素对区域绿色增长有着显著促进作用,能耗效率和绿色投资以及外贸产品结构等是制约绿色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将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创新更紧密结合,推进金融政策创新,发挥技术创新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区域协同效应,为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关键词:
碳排放约束 创新发展 绿色发展 绿色增长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书明 张青青
随着绿色税种相关法律的正式实施,中国已构建起以环境保护税为主体,以资源税、消费税等税种为辅助的绿色税收体系,在推动区域全面绿色转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完善绿色税收体系促进流域绿色增长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取2013—2022年黄河流域9省区100个地级市的数据,建立面板回归模型对绿色税收促进绿色经济增长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绿色税收对黄河流域绿色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环境保护税、资源税、耕地占用税等税种对绿色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于车船税、车辆购置税、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较弱。(2)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绿色税收促进绿色经济增长具有中介效应。绿色税收通过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而促进绿色经济增长。(3)绿色税收对黄河流域不同地区和不同资源状况城市绿色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显著差异。相较于黄河流域上游地区和非资源型城市,绿色税收对中下游地区和资源型城市绿色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强。为更好地促进绿色低碳发展,需要持续完善绿色税收体系,适时扩大绿色税种征税范围,进一步调整优化税率,积极落实绿色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绿色发展增添动力。同时,加强部门协作,完善税收征管模式,充分发挥绿色税收职能作用,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为实现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提供坚实的绿色税收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