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27)
2023(15540)
2022(13535)
2021(12364)
2020(10243)
2019(23295)
2018(23312)
2017(45158)
2016(24792)
2015(27398)
2014(27654)
2013(27306)
2012(25061)
2011(22692)
2010(22576)
2009(20541)
2008(20011)
2007(17673)
2006(15296)
2005(13767)
作者
(70799)
(58954)
(58455)
(55813)
(37469)
(28305)
(26597)
(23005)
(22305)
(21068)
(20168)
(19940)
(18767)
(18593)
(18381)
(18197)
(17594)
(17518)
(16884)
(16734)
(14613)
(14458)
(14212)
(13438)
(13151)
(13087)
(13069)
(12940)
(11798)
(11625)
学科
(99202)
经济(99069)
管理(77980)
(67418)
(57334)
企业(57334)
方法(42306)
数学(36478)
数学方法(36070)
(28098)
中国(24914)
(24725)
(22307)
(22296)
地方(22083)
业经(21758)
环境(19231)
(16712)
财务(16642)
财务管理(16606)
农业(16365)
(16320)
(16249)
贸易(16240)
(16182)
企业财务(15829)
(15772)
银行(15724)
(15722)
技术(15701)
机构
大学(350083)
学院(347407)
(137368)
管理(137317)
经济(134316)
理学(119178)
理学院(117819)
研究(117715)
管理学(115888)
管理学院(115238)
中国(86366)
(73925)
科学(73036)
(66492)
(58913)
(55339)
研究所(53525)
中心(52736)
财经(52569)
业大(51766)
(50574)
(47790)
北京(46348)
(45571)
师范(45146)
(43233)
农业(43110)
经济学(41440)
(40785)
财经大学(39284)
基金
项目(241769)
科学(190889)
研究(176776)
基金(176457)
(154034)
国家(152825)
科学基金(131219)
社会(111914)
社会科(106096)
社会科学(106074)
(94287)
基金项目(93928)
自然(85416)
自然科(83365)
自然科学(83345)
自然科学基金(81833)
教育(80492)
(79786)
资助(71637)
编号(71233)
成果(58401)
重点(54314)
(53559)
(51567)
(50381)
课题(49270)
创新(47185)
(46985)
科研(46227)
国家社会(46103)
期刊
(149937)
经济(149937)
研究(102454)
中国(67337)
学报(56057)
科学(51440)
(51333)
(50296)
管理(49975)
大学(42427)
学学(40028)
教育(38284)
农业(34535)
(29989)
金融(29989)
技术(28563)
财经(25681)
业经(23876)
经济研究(23198)
(21877)
问题(19411)
科技(17406)
(17189)
理论(16837)
图书(16768)
(16343)
技术经济(15664)
实践(15377)
(15377)
现代(15265)
共检索到5058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丽红  杨博文  
碳减排是一种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而碳排放权交易是碳减排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我国已经开展区域性碳交易,不过各地方立法相差悬殊,使区域性碳交易不能正常运行。借鉴欧盟、美国较为成熟的区域性碳交易立法机制,我国可以通过府际横向合作,构建区域性碳交易立法协调机构,实现信息共享、联动监管、共同执法,将区域性碳交易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为构建全国性碳交易市场法律制度奠定基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博文  
2014年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计划在2030年设定碳排放总量最大限值,为此我国将逐步扩大碳交易市场版图,进行跨区域碳交易。然而由于全国性碳交易立法缺失和地方性立法差异性较大,导致跨区域碳交易市场处于无序状态。在借鉴欧盟、美国较为成熟的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立法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立法协调机制,对碳配额"适区"分配,跨区交易,集中监管,联动执法,为我国在"十三五"期间建成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立法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寇大伟  
文章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区域协调中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这两个维度,把区域协调机制分为四种典型类型,即中央政府主导型的区域协调机制—以京津冀为例、省内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型的区域协调机制-以广东省为例、省际市场主导-地方参与型的区域协调机制—以长三角为例、省际地级市间政府主导型的区域协调机制—以黄河金三角为例。四种区域不同的经济、地理位置、文化等情况,决定了其内部不同行政区间以及与中央政府间具有不同的府际关系,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协调机制。同时文章试图通过从府际关系的视角对区域协调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文星  朱凤霞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方政府间合作治理已成为各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共同趋势之一,也成为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和政府公共管理的一条重要途径。只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来保证合作各方的信息畅通和利益实现,即构建科学的组织体系、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各地方政府就会提高跨区域合作的意识和愿望,就会主动地通过这种途径来寻求区域发展中共同问题的解决。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中昭  
对北部湾经济区周边省区34个产业特点和变动规律的研究表明,广西与广东在34个产业中有11个产业具有较强协调性,其次是福建、云南;广西和海南相互间的协调性较差。北部湾经济区应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对产业进行空间上的错位发展;充分发挥产业结构的差异与互补性的有利条件;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积极培育私人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区域权威机构,实现地区产业协调发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陈家海  王晓娟  
近年来,将长三角区域合作扩展为"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已成为一个迫切但政策实践问题。本文在系统地分析泛珠三角、泛渤海区域合作地实际进程和日本、美国、欧盟区域合作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构建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中的政府间协调机制的三个总体性原则、五个结构要素和四个相关的操作性问题。同时,就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空间范围设计问题,本文提出了自己的新方案,即7+3模式,并阐述了其主要理由。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普  李雪松  
本文以外部性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区域关联效应模型,并论证了区域关联效应具有乘数关系。在此理论前提下本文探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合作和区域补偿政策这两种区域协调机制的运行机理和实际运用,并提出区域协调机制失灵的规避措施和区域发展权的构想。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雷玉桃  杨娟  
本文主要采用SFA模型,将对碳排放效率有影响的七个变量加入模型,测算出1996—2011年的碳排放效率值。然后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析了碳排放效率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碳排放效率在整体上处于上升阶段,在地区上存在趋异的现象,即碳排放效率随着时间的发展表现出更大的地区差异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系统的碳排放协调机制,保证碳交易市场有效运行。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倩  杨刚强  江洪  
区域合作是特定区域内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合作,资源要素的稀缺性和禀赋的差异性约束,造就了区域之间利益矛盾。因此,只有通过各方都认同的平台或市场进行交易、交换,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合作各方的利益诉求。一、激励机制1.通过内部开放推动与外部合作。以东盟为例,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大多数国家经济不发达,且存在巨大差别,只能在差别中寻求共享利益点。对外部市场和资金的依赖性是东盟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于辉  
区域合作源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共同要求,区域协调机制可以减少区域间恶性竞争,内化区域间交易成本以及克服区域间负外部效应,推动区域经济繁荣。该文以长三角为例,指出当前区域合作的重要特征及突出问题,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保障机制效率、规避失灵的政策建议。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官华  李静  蔡静雯  
一项大型跨界基础设施的落实既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也需要相关区域间的利益协调,两者作用的发挥都需要借助特定的机制安排。本文以港珠澳大桥项目协调机制的变迁为案例,在分析其背后中央权威和区域协调机制变化情况的基础上,发现央地关系不对等、中央权威适时介入和区域协调主导权趋势性变动构成了协调机制变迁的三大特征。并以此三大特征探究粤港澳地区政府间关系的基本格局,包括中央与港澳、中央与广东这两组关系不对等的原因以及中央政府的相应对策,中央权威对区域事务介入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广东在粤港澳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变迁。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周彬  柳天恩  
大部制下,政府机构数量、层级减少,单一机构职责增加,行政管理效率提高;但是由于权力集中和利益集中,也容易导致部门利益的固化。为防止政府部门利益固化影响改革成效,应该强化府际关系协调:横向上通过权力制衡与利益均衡鼓励同级政府机构的协同合作,纵向上在增加下级政府积极性的同时实现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构改革必须坚持分权的方向,着重考虑部门利益的因素,设计和实施有效的监督制衡制度,建立和完善决策机构、咨询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信息机构之间分工合作机制。除了组建议事协调机构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还应该培育经济中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邢维全  
从会计准则变迁的动因出发,构建博弈模型,将影响会计准则变迁的相关因素与准则变迁结果联系起来,为会计准则变迁机制研究提供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为了获得经验证据的支持,选取亚大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AOSSG)13个成员国家或地区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否进行因素控制,不同成员之间的财务报告质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且这种差异没有因为AOSSG的成立而消除。由此得出结论,区域性会计准则协调组织是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机制的中间环节,其作用的发挥是一个演化过程,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财务报告质量的差异在短期内难以消除。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赵志文  高志刚  
通过构建扩展引力模型,并使用该模型对中国新疆与中亚区域物流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总量、各国货物转运量、产品结构以及乌鲁木齐与中亚各国首都之间的距离等变量,分别不同程度地影响区域物流量。建议在中国新疆与中亚区域物流协调基础上,构建中国-中亚物流协调管理委员会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下的组织机构,通过政府协调、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化对策实现中国新疆与中亚各国的协调发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章奇  殷醒民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变过程中,中国在实现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也不断扩大,不仅影响了国家整体经济增长效率,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文章基于多个省市2000年-2014年的面板数据,从资源、劳动、资本三个生产要素出发,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及其对策,并提出顺利实现区域经济的空间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针对不同的区域,实施差异化的经济发展战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