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70)
- 2023(6496)
- 2022(5324)
- 2021(4821)
- 2020(3990)
- 2019(8771)
- 2018(8508)
- 2017(16224)
- 2016(9093)
- 2015(9870)
- 2014(9973)
- 2013(9890)
- 2012(9392)
- 2011(8738)
- 2010(8880)
- 2009(7996)
- 2008(8309)
- 2007(7349)
- 2006(6485)
- 2005(5834)
- 学科
- 济(42022)
- 经济(41978)
- 管理(25509)
- 业(22066)
- 方法(17298)
- 企(17191)
- 企业(17191)
- 数学(15165)
- 数学方法(14956)
- 地方(12092)
- 学(11127)
- 中国(10519)
- 农(9486)
- 财(8215)
- 地方经济(7875)
- 业经(7547)
- 环境(7217)
- 和(7080)
- 资源(6991)
- 农业(6897)
- 制(6487)
- 融(6435)
- 金融(6433)
- 理论(6358)
- 银(5828)
- 银行(5809)
- 发(5618)
- 行(5605)
- 划(5594)
- 技术(5435)
- 机构
- 大学(140341)
- 学院(138305)
- 济(54206)
- 经济(53039)
- 研究(51912)
- 管理(50038)
- 理学(43701)
- 理学院(43052)
- 管理学(42102)
- 管理学院(41830)
- 中国(37028)
- 科学(35427)
- 京(30140)
- 所(27841)
- 农(26293)
- 研究所(26005)
- 财(24571)
- 中心(22636)
- 业大(21877)
- 农业(21023)
- 江(20851)
- 范(20818)
- 师范(20599)
- 财经(20343)
- 院(18638)
- 经(18555)
- 北京(18490)
- 经济学(17385)
- 师范大学(16937)
- 州(16717)
- 基金
- 项目(99568)
- 科学(79226)
- 基金(73898)
- 研究(68154)
- 家(66896)
- 国家(66419)
- 科学基金(55856)
- 社会(44558)
- 社会科(42374)
- 社会科学(42360)
- 基金项目(38959)
- 省(38273)
- 自然(37203)
- 自然科(36221)
- 自然科学(36203)
- 自然科学基金(35556)
- 划(33378)
- 教育(30963)
- 资助(30033)
- 编号(25680)
- 重点(23572)
- 发(22470)
- 部(22131)
- 成果(21211)
- 创(20068)
- 国家社会(19441)
- 计划(19260)
- 科研(19142)
- 创新(18946)
- 课题(18363)
共检索到1972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修来 张玉韬
文章借助2001~2005年统计数据,从地区间各产业人力资源分布失衡,地区间人力资源发展与经济发展比例失衡,地区间单位人力资源的产出效率失衡三个角度对区域性人力失衡的现象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人力资源区域性失衡程度的测度方法,该测度方法不仅可以描述某地区总体上的人力资源失衡程度,而且可以对各个产业人力资源的失衡程度进行衡量。
关键词:
人力资源 失衡 区域 测度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田永坡 郭旭林 朱丹雨
本文以不同经济区域的供求状况为基础,分析了不同区域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矛盾的差异和原因。研究发现,不同区域的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矛盾存在一定差异,西部地区的求人倍率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劳动力需求;二是劳动力年龄人口占比下降和区域间劳动力流动所导致的部分区域人力资源供给减少。对此,应采取以下措施缓解这一状况:落实好已经出台的三孩生育政策及相关配套支持措施,持续调整优化生育政策;加大劳动力技能教育和培训力度,提升教育质量;加强国家发展战略、区域发展定位与产业政策之间的协调,推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等要素协同发展。
关键词:
人力资源市场供求 区域 结构性矛盾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郭纹廷 王文峰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失衡,东部地区金融深化与发展的程度较大,西部金融增长速度较快而效率较低,中部地区金融发展较为落后。经济发达水平、金融政策及外部金融环境是决定金融发展纵深度的主要原因。调节和改造这种金融发展失衡需要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地方政府、银行与经济相关的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协调运作。
关键词:
金融发展 失衡 经济发展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周文斌
本文认为,人力资源能力具有区域异质性特征,特别是在比较典型的区域之间。人力资源能力对个体创业、区域经济的影响,不仅与受教育程度等传统的要素相关,更与异质性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高度相关。注重实践的行为习惯、"干中学"的品质、能够自我挫折管理这三种人力资源能力要素,对于创业成功和企业经营管理有积极直接正向影响。本文通过案例从中观的人力资源研究角度,探索了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提出了"因地而异"的管理理念。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熊才平 楼广赤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性失衡,东、西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差距明显。从教育学、经济学、传播学和社会学等角度看,这不仅影响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还会导致不同地区和人群间“知识沟”的扩大化,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性失衡的重要原因是教育资源配制的不合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需要健全教育投资体系,特别是完善政府的各项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贺飞 韩伯棠
文章对前人在知识存量测度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科技人力资源的知识存量测度研究思路,试图为区域知识存量测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
知识存量 测度 科技人力资源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马茹 黄园淅
科技人力资源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和建设科技强国亟须储备的重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文章测度分析中国区域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及结构,构建影响因素分析框架以研究揭示影响科技人力资源储备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储备不断扩大,但密度明显低于世界发达国家。东部科技人力资源领先优势明显且仍在扩大。(2)科技人力资源积累过程中,生存性人力资本和健康、教育、科技投入及迁移流动从供给侧产生显著推力;微观创新主体能力提升、中观产业结构升级、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从需求侧产生显著拉力。同时,上述影响因素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表现出作用差异。
关键词:
科技人力资源 影响因素 区域差异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周立新 李传昭
纵观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区域性人力资本流动问题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托达罗(Todaro,1969)的绝对收入差距假说进行分析的。这种假说对我国目前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现象的确可以作出一定的解释。但是,该学说存在明显的不足,比如说,若从宏观的角度看,这个学说似乎与地区差距导致的劳动力流动方向不符。如果按照托达罗的解释,由于我国东、西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傅志明
本文认为,由于人力资源需求具有不确定性且不可能克服,内外劳动力市场又并不充分有效,所以企业人力资源供求平衡不可能实现,企业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个技术无法跨越的人力资源供求鸿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努力将其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之内的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填平这一鸿沟。为此,文章阐述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可以采取的四个方面的策略。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贺林均
以人口和劳动力素质提升为核心的人力资源开发是当今世界持续热议的课题。本文以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践为研究对象,以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对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及其与区域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同时,对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系统的核心要素—区域人力资源开发途径的选择、取舍和优化问题进行了初步的阐释和分析,以期能对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有所裨益。
关键词:
区域人力资源开发 系统开发途径 区域环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牛亚丽
当前国内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通过对我国各省份流通业增加值、流通业从业人员数和对产业结构优化的贡献进行区域性差异测度,可以发现,我国流通业增加值总量及其GDP贡献率、流通业从业人员总数及其就业贡献率和对产业结构优化的贡献率都呈现出明显的东中西部阶梯型区域发展特征,但从长期看有向均衡发展的趋势。本文进一步对流通业区域性差异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发现城市化水平、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水平和交通基础设施都对流通业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存在区域差异性。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较其他两个地区更高,城市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在东部地区对流通业的拉动作用更为显著;中、西部地区由于较为偏僻闭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流通业的拉动作用更为明显;相较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经济更为开放,较高的开放程度使得市场化程度对流通业的带动作用比西部地区更为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解凤敏 李媛
文章基于系统性金融风险形成的"宏观"和"空间"金融失衡成因,尝试构建适于预判区域性金融风险和宏观经济运行的金融失衡指数,并以江苏省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区域性金融失衡指数不但较好地预判江苏省宏观经济与金融体系风险发展趋势,而且揭示了该地区金融风险主要来源于金融资源过度聚集于固定资产投资及房地产领域。这种扭曲的金融资源配置结构导致货币资金"脱实向虚",造成金融体系风险的随宏观经济运行及政策调控起伏交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解凤敏 李媛
文章基于系统性金融风险形成的“宏观”和“空间”金融失衡成因,尝试构建适于预判区域性金融风险和宏观经济运行的金融失衡指数,并以江苏省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区域性金融失衡指数不但较好地预判江苏省宏观经济与金融体系风险发展趋势,而且揭示了该地区金融风险主要来源于金融资源过度聚集于固定资产投资及房地产领域。这种扭曲的金融资源配置结构导致货币资金“脱实向虚”,造成金融体系风险的随宏观经济运行及政策调控起伏交替。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韩大海
本文从区域金融学的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变化及其区域差异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信贷资金投放量过度,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差别太大,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了全国城市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文章认为,疏通、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改善、优化欠发达地区的金融生态,防范、控制发达地区的金融风险,分步实施我国地区均衡开发战略,这是解决当前全国流动性过剩的根本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