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23)
2023(10384)
2022(8684)
2021(7975)
2020(6784)
2019(15595)
2018(15264)
2017(29323)
2016(16249)
2015(18329)
2014(18741)
2013(18672)
2012(17622)
2011(16043)
2010(16287)
2009(14947)
2008(15209)
2007(14070)
2006(12080)
2005(10576)
作者
(49131)
(41279)
(41102)
(39465)
(26190)
(19997)
(19044)
(16098)
(15548)
(14782)
(14097)
(13971)
(13220)
(12997)
(12957)
(12935)
(12848)
(12175)
(11889)
(11887)
(10292)
(10104)
(10058)
(9372)
(9356)
(9248)
(9241)
(9236)
(8447)
(8344)
学科
(73163)
经济(73096)
管理(42851)
(38574)
方法(31895)
(29655)
企业(29655)
数学(28393)
数学方法(28088)
中国(21724)
地方(20738)
(18977)
(16389)
(15831)
业经(13524)
农业(12648)
(12049)
(11522)
贸易(11520)
环境(11137)
(11067)
地方经济(10948)
(10886)
(10451)
金融(10449)
理论(10406)
(10342)
银行(10317)
(9830)
(9682)
机构
大学(238270)
学院(237153)
(94926)
经济(92569)
管理(86668)
研究(84089)
理学(74322)
理学院(73302)
管理学(71867)
管理学院(71395)
中国(61585)
科学(54131)
(51498)
(43457)
(43414)
(43039)
研究所(39649)
中心(39250)
业大(37149)
(36960)
农业(34387)
财经(34281)
(33643)
师范(33304)
北京(32072)
(31082)
(30515)
经济学(29807)
(29694)
经济学院(27045)
基金
项目(160276)
科学(125392)
基金(115008)
研究(114677)
(101467)
国家(100646)
科学基金(85048)
社会(72165)
社会科(68284)
社会科学(68261)
(63333)
基金项目(61390)
自然(55383)
自然科(54065)
(54046)
自然科学(54046)
教育(53173)
自然科学基金(53045)
资助(46508)
编号(46213)
成果(37922)
重点(37105)
(35750)
(35155)
课题(33153)
(32456)
科研(30902)
创新(30527)
国家社会(29838)
计划(29818)
期刊
(103745)
经济(103745)
研究(68294)
中国(47480)
学报(40401)
(38569)
科学(36143)
(33311)
大学(29702)
管理(29202)
学学(27814)
教育(27093)
农业(25900)
技术(20907)
(20112)
金融(20112)
财经(16889)
业经(16482)
经济研究(16274)
问题(15600)
(14571)
(14090)
图书(12272)
(12263)
资源(11899)
技术经济(11621)
统计(11551)
(10795)
科技(10690)
商业(10645)
共检索到3500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罗志高  
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具有支撑作用、带动作用和示范作用,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和集聚地,也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源。通过对成渝城市群七个区域中心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历史文化名城方面举措的比较,可得到如下启示:区域中心城市要积极参与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体现发展的一致性;加快联动发展,增强发展的协同性;制定出台与建成区域中心城市相匹配的政策体系,强化政策的前瞻性;强调发挥经济和文化两个维度的辐射,彰显发展的全面性。这些启示对于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同样具有借鉴参考价值。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佳宁  罗重谱  白静  
增强成渝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对于推动成渝城市群发展、加快西部大开发、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经济发展、交通系统建设、物流发展、区域创新、对外开放五个维度对成渝城市群七个区域中心城市增强辐射能力的举措进行比较,得出区域中心城市增强辐射能力的举措尚缺乏系统性、前瞻性、全面性、协同性。增强成渝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应找寻"创新驱动与产业引领"型路径,构建"开放支撑与物流强化"型路径,实施"人才集聚与市场优化"型路径,发力"重点突破与市际联合"型路径。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洪晗  肖金成  郭楠  
城市是一个区域的生产和消费中心,同时也是产业发展的集中地,作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城市的发展对于持续推进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幅员辽阔,城市群和都市圈的范围有限,多数地区仍处于城市群和都市圈以外,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除了要重视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更要重视城市,尤其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把握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一般规律,构建合理的城市规模分布体系;加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要从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市布局、政府管理等方面着手,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能够带动周边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发展的核心功能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冉景江  艾南山  李后强  王鹏  
在分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条件和作用的基础上 ,针对目前西部区域城市发展体系的严重不完备 ,强调培育功能健全 ,经济发达 ,具有相当规模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肖振西  
随着各地的城市群建设,必然将一部分城市边缘化。边缘城市经济如何隆起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河南省安阳市在边缘城市圈中的现状和特征,提出了该市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具体对策。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吴顺发  程和侠  
中心城市作为所属区域的经济中心,与一般城市相比,具有显著的特征,并具有强大的聚集功能、扩散功能和创新功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和窗口,能够促进整个区城的经济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陆军  尹慧  
中国已进入区域城市化阶段。东部沿海和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借助劳动分工、交通网络和产业合作等途径,率先呈现出大都市区化和城市集群化的趋势。区域性公共产品是区域城市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助推器,也是探索区域公共产品联合供给与市场化经营机制的物质载体。研究认为,只有多个地方政府联合生产公共设施时才会出现帕累托改进。本文在区域性公共产品理论概述的基础上,在一个假定满足受益均衡目标的城镇群系统下,针对区域性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设施的区位决策问题,提出一个简化的选址技术分析模型。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祥飞  冯新新  张璐  沈书立  
本文集成时空分析模型和事件分析法,探究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重要房地产政策在区域范围的时空溢出效应。选取全国11个主要城市群的156个城市为样本,分别选取11个中心城市作为政策受力点进行政策的区域扩散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有10个中心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房地产政策溢出效应。哈长-辽中南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政策溢出效应非常明显,其中以限购、限贷类政策影响最为广泛,但是影响方式有较大差异。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政策溢出效应相对较弱,但市场监管、税收类型政策的溢出效果相对较强,同时受到北京市的行政类型调控政策的溢出影响非常明显。
[期刊] 改革  [作者] 邬晓霞  安树伟  
在中西部地区都市圈和城市群之外的广大区域,区域性中心城市承担着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发挥着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人口集聚、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在分析中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识别出了28个中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并将其划分为成熟期、成长期、培育期和萌芽期四种类型。成熟期区域性中心城市应向都市圈方向发展;成长期区域性中心城市应提升人口集聚水平;培育期区域性中心城市应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提升产业发展功能;萌芽期区域性中心城市应筑牢发展基础,为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创造条件。促进中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要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改革,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打造高质量产业发展平台,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补齐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短板。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程广平  汪波  程国平  
物流业的发展对于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已有省市提出了把物流的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很多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把物流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文章分析了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物流产业集群的依据及优势,提出了该中心城市发展物流集群的必要条件,并对其物流企业之间的组织和合作关系进行了研究。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张虹冕  赵今明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安徽省16个地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分别利用威尔逊模型和断裂点模型,测算并修正合(肥)芜(湖)蚌(埠)试验区的辐射范围。研究发现:合肥、芜湖两市辐射带动能力明显,辐射范围集中在皖中地区及沿江地区,蚌埠市辐射带动能力不明显。合肥、芜湖、滁州、安庆、六安等城市辐射范围相互重叠,阶段性形成以合肥市为区域核心的蛛状城市群网络。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张虹冕  赵今明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安徽省16个地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分别利用威尔逊模型和断裂点模型,测算并修正合(肥)芜(湖)蚌(埠)试验区的辐射范围。研究发现:合肥、芜湖两市辐射带动能力明显,辐射范围集中在皖中地区及沿江地区,蚌埠市辐射带动能力不明显。合肥、芜湖、滁州、安庆、六安等城市辐射范围相互重叠,阶段性形成以合肥市为区域核心的蛛状城市群网络。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丽莉  颜锦江  
以成渝城市群高校R&D知识溢出为研究对象,从科研投入中的教学与科研人员投入、研究与发展人员投入,科研产出中的专著、学术论文、技术转让合同数及转让收入等方面出发,考察高校R&D知识溢出现状,并对各类高校R &D知识溢出变量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均衡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成渝城市群高校R&D知识溢出增速较为平缓,在研究与发展人员投入、科研经费投入方面与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高校差距较大,而在科研产出方面增速明显,与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高校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但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协整分析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赖于研究与发展人员投入、技术转让合同数的增长,且研究与发展人员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力相对更大,而其他间接科研成果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误差修正项系数表明,当区域创新能力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教学与科研人员、研究与发展人员、技术转让合同将分别以显著不同的调整力度从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炼  
城市群是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本文在界定成渝城市群空间范围的基础上,运用城市流强度理论模型,对成渝地区16个主要城市的城市流强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高城市流强度值中心城市为重庆、成都;中城市流强度值中心城市为德阳、内江;低城市流强度值中心城市为绵阳、南充、自贡、资阳、眉山、雅安、泸州,是地方集聚与辐射的中心。根据研究结果,文章提出成渝城市群城市流优化的对策建议:培育城市群内次一级增长极;构建两圈两群四带,分梯度抓重点发展;跨越行政干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