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70)
- 2023(9764)
- 2022(8268)
- 2021(7345)
- 2020(6024)
- 2019(13032)
- 2018(12646)
- 2017(24314)
- 2016(12526)
- 2015(13613)
- 2014(13087)
- 2013(12619)
- 2012(11002)
- 2011(10009)
- 2010(9922)
- 2009(9395)
- 2008(9045)
- 2007(7732)
- 2006(6498)
- 2005(5881)
- 学科
- 济(52564)
- 经济(52523)
- 管理(37115)
- 业(33791)
- 企(28485)
- 企业(28485)
- 方法(21537)
- 贸(19952)
- 贸易(19945)
- 易(19368)
- 数学(18239)
- 数学方法(18044)
- 地方(14489)
- 中国(12701)
- 农(12550)
- 财(11802)
- 业经(11164)
- 学(10258)
- 融(8787)
- 金融(8786)
- 环境(8561)
- 地方经济(8490)
- 制(8313)
- 理论(8277)
- 银(8173)
- 银行(8165)
- 关系(8163)
- 务(8070)
- 财务(8048)
- 财务管理(8034)
- 机构
- 学院(173236)
- 大学(168770)
- 济(72732)
- 经济(71356)
- 管理(64034)
- 研究(57621)
- 理学(56059)
- 理学院(55411)
- 管理学(54423)
- 管理学院(54097)
- 中国(42264)
- 科学(35296)
- 京(33825)
- 财(31297)
- 所(28321)
- 研究所(25961)
- 中心(25794)
- 农(25709)
- 财经(25564)
- 江(24731)
- 业大(23951)
- 经(23138)
- 范(23024)
- 师范(22805)
- 经济学(22656)
- 院(21740)
- 经济学院(20552)
- 农业(20461)
- 州(20286)
- 北京(20277)
- 基金
- 项目(121255)
- 科学(96563)
- 基金(88663)
- 研究(88654)
- 家(77554)
- 国家(76989)
- 科学基金(66325)
- 社会(58067)
- 社会科(55294)
- 社会科学(55286)
- 省(48379)
- 基金项目(46315)
- 自然(42371)
- 自然科(41420)
- 自然科学(41407)
- 自然科学基金(40642)
- 教育(40525)
- 划(40400)
- 编号(35587)
- 资助(35564)
- 重点(27989)
- 发(27585)
- 成果(27348)
- 部(26221)
- 创(26137)
- 课题(24730)
- 创新(24487)
- 国家社会(24409)
- 科研(23497)
- 性(23363)
共检索到2480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志远 陈鸣
厘清当前国际分工下的价值链是具有全球性特征还是更具区域性特征,这是探究当前国际分工构成以及未来分工发展等根本性贸易问题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文章利用CEPII双边贸易流量数据库,测算产品的平均进口距离用于衡量1995—2014年间价值链生产在全球性特征上的变化,并与Eaton和Kortum(2002)框架下构造的理想“全球价值链”进行比较,分析评估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潜力。研究显示,1995—2014年间“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极为有限,平均进口距离只增长了约300千米,距离理想的“全球价值链”下的进口距离差距很大,特别是中间品贸易的进口距离较短,说明价值链分工仍主要体现为区域性特征。在价值链呈区域性特征的背景下,各国更倾向于达成区域性的自由贸易协定以支持区域性的价值链生产,即一国价值链的区域性越强,则该国签订的贸易协定区域性倾向就越强。该效应体现为一国中间品进口距离增加100千米,则该国与其贸易协定伙伴国的平均距离就增加约389千米。文章揭示了当前价值链分工的区域性特征,部分解释了近年来多边贸易协定推进困难的原因。
关键词:
中间品进口 全球价值链 自由贸易协定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晨霞 李荣林
本文采用2007—2019年DESTA的双边贸易协定数据库和ADB-MRIO投入产出表数据库,构建自由贸易协定网络的中心度和结构洞指标,实证检验自由贸易协定网络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一国的自由贸易协定网络中心度和结构洞均显著提升了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在经过替换估计模型和核心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成立。异质性检验表明,签署第二代贸易协定有助于从自由贸易协定网络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效应中获得较多收益,发展中国家、服务业从其中获得较少收益。自由贸易协定网络通过技术扩散和制度改善促进了一国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本文研究结论为助推中国参与自由贸易协定网络、探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路径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赵金龙 崔攀越 倪中新
本文基于1995—2014年全球108个经济体(1)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研究了自由贸易协定对成员经济波动的效应、异质性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自由贸易协定显著抑制了成员的经济波动,且在考虑了内生性偏误和异质性并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自由贸易协定和自由贸易协定中的不同类型条款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具有异质性。最后,机制分析表明,自由贸易协定通过提高成员的全球价值链嵌入水平抑制了成员的经济波动。本文结论为我国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协定战略,通过提升全球价值链嵌入水平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中元
本文利用世界银行的贸易协定内容数据库所提供的有关区域贸易协定中的52项条款规定,以及每项条款规定法律可执行性的信息,构建区域贸易协定的水平深度指数,实证检验其对出口经济体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区域贸易协定的"总深度"条款对出口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前向垂直专业化参与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WTO+"条款与"WTO-X深度"条款对出口经济体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差异;"核心深度"条款对出口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前向垂直专业化参与率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将"核心深度"条款区分为"边界深度"条款与"边界后深度"条款后,只有"边界后深度"条款对出口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前向垂直专业化参与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核心深度"条款中,"边界深度"条款需要与"边界后深度"条款相互配合才能发挥作用,进而对经济体参与全球价值链产生影响。
关键词:
区域贸易协定 水平深度 全球价值链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孟夏 张俊东
文章聚焦深度FTA与价值链服务化的关系,以服务贸易国内规制为切入点,在单一FTA直接作用基础上考察了一国全球FTA网络地位对提升该国服务开放水平,继而促进双边价值链服务化的间接作用及内在机制。研究表明,一方面,FTA的服务贸易条款深度将有力推动缔约双方与服务相关的价值链合作;另一方面,相较于国内服务增加值,以一国自身的FTA缔约数量、缔约质量、FTA伙伴国的平均缔约数量和质量分别刻画的FTA网络节点地位将显著提高其制造业出口内涵的外国服务增加值比重。同时,节点地位的促进效应针对不同的国家组合、服务分行业、国内服务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而且当贸易双方同属一个凝聚子群时,服务进口国网络地位的作用效果会更加突出。进一步分析发现,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监管质量、治理效率对该国网络节点地位存在负向调节作用。对国内规制不完善或监管能力薄弱的国家而言,提高其在FTA网络中的地位更能倒逼其规制融合,加速推动服务开放。文章研究结论将为中国以构建“高标准自贸区网络”为抓手同步推进制度型开放提供重要的实践参考,对中国深化服务开放,优化服务领域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韩剑 王灿
价值链分工模式不仅重塑了世界贸易新格局,也对传统贸易规则提出了严峻挑战,签署FTA成为各国融入全球价值链并追求更高水平贸易规则的主要途径。本文考察深度FTA对各国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根据WIOD最新世界投入产出表测算41个国家(地区) 2005—2014年的GVC参与程度、GVC参与长度及GVC位置指数,对总体样本、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分别进行回归,并重点考察FTA深度条款的具体影响。回归结果表明:一国签署的FTA数量对其全球价值链嵌入没有影响,而FTA深度能够有效促进一国对全球价值链的参与并提升价值链上游度水平,此效应对发展中国家更为显著;具体条款方面,服务贸易与知识产权条款是保障一国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生产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自由贸易协定 深度FTA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杨曦 杨宇舟
本文在全球价值链框架下评估了区域贸易协定的贸易和福利效应。回归结果表明,签订区域贸易协定对中间生产贸易和最终消费贸易、总值贸易和增加值贸易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基于这一结果,本文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例的分析表明:全球价值链主要通过中间生产贸易作用于区域贸易协定的经济效应,中间生产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实际工资提升的贡献比例约为75%;全球价值链有助于弱化区域贸易协定的贸易创造和转移效应,表现为协定内与协定外经济体间总值与增加值贸易额变动的显著差异;随着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上升,区域贸易协定对一国福利变动的影响变大,而增加值出口占比的调整也会显著改变区域贸易协定的福利效应。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郑航 韩剑
文章利用世界银行深度贸易协定数据库,对自由贸易协定中纳入的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程序规则进行统计,实证检验贸易便利化规则深度对价值链贸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贸易网络扩大,欧盟在整个贸易便利化结构网络中稳居主导地位,中国、韩国等节点的影响力逐年提升,美国、智利等节点的度中心度有所下降。这些缔约方在自由贸易协定中纳入的贸易便利化规则深度越高,越能促进价值链贸易发展,且对中间品贸易的影响弹性显著高于最终品贸易。在六项代表性贸易便利化规则中,单一窗口、经认证经营者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更加明显。进一步通过机制检验发现,贸易便利化规则对价值链贸易的促进作用受到成员国之间制度距离、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的约束。但若成员国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贸易便利化规则会放大其贸易效应。研究表明,促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快与周边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规制高标准贸易便利化规则,对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胡超 李泰霖 邱悦
针对全球价值链分工日益深化与区域贸易协定(RTA)不断增加的局面,在测算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基础上,利用WTO区域贸易协定数据库的资料,参照对RTA条款深度的划分,实证检验了RTA对经济体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影响。整体上,RTA对经济体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不同深度水平的RTA影响效应有所差别。其中,“WTO+”比“WTO-X”条款对经济体价值链参与度的影响更大,且RTA对发展中国家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大于发达国家。地理距离、区域竞争在RTA对经济体价值链参与度影响中发挥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地理距离越近,RTA对价值链分工参与度的影响越大;RTA达成得越早,越有利于发挥RTA建立的竞争优势,保护本国在他国的市场地位。机制检验表明,RTA可通过降低关税壁垒和促进对外投资推动经济体价值链地位的提升。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天顶 龚同
近三十年间,区域贸易协定和全球价值链经历了较快的发展,二者呈现出共生发展的态势。区域贸易协定构成区域主义的现实基础,而全球价值链作为经济全球化核心架构属于多边主义取得进展的成果。作为全球化力量的集中体现,全球价值链正在重塑区域主义,并在区域主义与多边主义之间进行协调。从发展趋势上看,区域贸易协定发展呈现出网络化趋势并且具有显著的结构依赖性,然而,现有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文献尚没有充分地考虑上述特征。为了从网络视角考察全球价值链发展对区域贸易协定网络形成的影响机制,文章构建了区域贸易协定网络,并建立了包含经济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的指数随机图模型,注重研究网络结构依赖和复杂网络形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网络传递闭合性系数显著为正,说明网络现有关联主导着区域贸易协定网络的形成。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会影响其加入区域贸易协定网络的选择,全球价值链下游度越高的经济体越倾向于参与区域贸易协定。双边增加值关联的增加会促进经济体间建立区域贸易协定关系,而双边生产长度的增加会降低经济体间建立贸易协定的概率。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艳秀 毛艳华
文章首先构建了纵向测量法RTA深度指标,用横向测量法和纵向测量法测算了G20(43个国家)在2016年前签订的153个RTA的深度,并分析了其特点和RTA深度变化趋势;其次分析了RTA深度及单项条款深度与双边增加值贸易之间的关系,并用工具变量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RTA的签订、缩短关税削减时间表、提高争端解决机制、服务贸易、电子商务条款的规范性和深度可以显著促进所有成员价值链贸易的出口; RTA深度的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投资和竞争政策条款深度的提高对不同样本国家(地区)间贸易的作用表现出异质性和不对称性,RTA深度的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条款深度的提高对发达-发展中成员、发达成员间的贸易有促进作用,对发展中-发达成员、发展中成员间的贸易有抑制作用;投资条款深度的提高会抑制发达成员间的贸易。
关键词:
RTA深度 价值链贸易 异质性 纵向深度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周汉民 傅志耕
当前,由于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世界主要贸易国均致力寻求与其他国家的联盟关系,藉以保持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欧洲共同体已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贸易集团,而美国除已与其最大贸易伙伴加拿大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外(美加自由贸易协定于1988年1月正式签署,1989年1月1日正式生效),还于1991年6月12日起联合墨西哥与加拿大共同磋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orth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简称NAFTA)的签订,并且于1992年8月12日达成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尽管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尚待一年半以后,同时尚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卢晓菲 章韬
国际贸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现出两大重要特征,即全球价值链(GVC)分工细化和区域贸易协定日益深化。文章使用1995~2015年的联合国贸发会议Eora26投入产出数据匹配CEPII引力数据和世界银行的贸易协定深度数据,实证研究了双边GVC贸易强度对RTA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GVC贸易强度增加会显著提高RTA签订概率和深度,在处理了潜在内生性和更换实证模型等方法后结论依然十分稳健。由于南北方国家存在较大的机制性差异,在北-北贸易模式下GVC贸易强度对RTA深化发展的影响作用更大,尤其是RTA关键条款。考虑到条款的法律可执行性,仅在北-北模式中GVC贸易会对RTA关键条款深度起到显著促进作用,在南-南模式中这一机制仅局限在边境关税类条款中,而在南-北模式下的贸易强度增加反而会降低RTA深度。文章的实证结论为当前中国签订RTA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马淑琴 李敏 邱询旻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深度嬗变,全球价值链引致贸易形成机制和形式变化,使得自由贸易区理论基础、影响机制和功能效应更替。本文基于对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深度演化以及相较于其他区域贸易协定的深度异质性研究,将公司产权理论纳入自由贸易区理论框架,形成双边自由贸易区内全球价值链效应的多维理论机制,并且运用适应全球价值链发展的修正引力模型和世界银行的贸易协定内容数据库对理论机制假设结论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总深度对区内成员国之间的全球价值链关联产生正向影响,相较于贸易相关条款深度而言,投资相关条款深度影响更大。此外,自由贸易区对象国差异性也会影响双边自由贸易区全球价值链效应的发挥。根据对象国不同选择差异化的自由贸易区深度在双边自由贸易区构建中重要性凸显。本文将为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的对象国选择、自由贸易区模式选择等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孙玉红 武新亚
本文以187个国家的264个区域贸易协定为样本,将劳工标准细化为18个条款进行评估,以此为基础运用扩展引力模型给予分析。研究发现:区域贸易协定中劳工标准的强化显著抑制了缔约方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且对前向参与度的抑制作用更明显。从国别看,这种抑制作用均发生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从行业类别看,这种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制造业,对服务业作用相反;从条款类别看,除区域贸易协定中劳工监督机构的建立促进了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外,其他条款均起抑制作用。区域贸易协定劳工标准对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影响机制包括成本效应和生产率效应,前者起抑制作用,后者起促进作用。中国应积极应对区域贸易协定中的劳工标准,在有步骤地推进劳工标准水平的同时,通过区域贸易协定差异化策略最小化可能带来的损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