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03)
- 2023(14639)
- 2022(12505)
- 2021(11700)
- 2020(9440)
- 2019(21634)
- 2018(21525)
- 2017(40945)
- 2016(22287)
- 2015(24914)
- 2014(24866)
- 2013(24724)
- 2012(22889)
- 2011(20900)
- 2010(20974)
- 2009(18955)
- 2008(18294)
- 2007(16043)
- 2006(14244)
- 2005(12690)
- 学科
- 济(96499)
- 经济(96411)
- 管理(61840)
- 业(57903)
- 企(45921)
- 企业(45921)
- 方法(38353)
- 数学(32900)
- 数学方法(32549)
- 中国(27971)
- 地方(27276)
- 农(26274)
- 业经(22010)
- 学(21292)
- 财(19775)
- 环境(18798)
- 农业(18141)
- 贸(16179)
- 贸易(16166)
- 和(15758)
- 易(15558)
- 制(15433)
- 地方经济(15214)
- 技术(15052)
- 银(14803)
- 融(14780)
- 金融(14778)
- 银行(14758)
- 理论(14660)
- 发(14518)
- 机构
- 学院(316291)
- 大学(316200)
- 济(125268)
- 管理(124554)
- 经济(122465)
- 研究(111875)
- 理学(107508)
- 理学院(106211)
- 管理学(104427)
- 管理学院(103857)
- 中国(82124)
- 科学(71196)
- 京(68967)
- 所(56826)
- 财(55600)
- 农(52695)
- 研究所(51978)
- 中心(50029)
- 业大(47914)
- 江(46705)
- 范(44666)
- 财经(44332)
- 师范(44252)
- 北京(44113)
- 院(41296)
- 农业(40964)
- 经(40310)
- 州(38389)
- 经济学(36810)
- 师范大学(35871)
- 基金
- 项目(219693)
- 科学(172785)
- 研究(161219)
- 基金(157762)
- 家(137980)
- 国家(136806)
- 科学基金(116974)
- 社会(100783)
- 社会科(95497)
- 社会科学(95473)
- 省(86810)
- 基金项目(84494)
- 自然(75812)
- 自然科(73931)
- 自然科学(73917)
- 划(73298)
- 教育(72908)
- 自然科学基金(72548)
- 编号(65901)
- 资助(64011)
- 成果(52841)
- 发(51306)
- 重点(49684)
- 部(47532)
- 课题(45912)
- 创(45494)
- 创新(42388)
- 科研(41524)
- 国家社会(41000)
- 发展(40838)
- 期刊
- 济(142354)
- 经济(142354)
- 研究(94879)
- 中国(63160)
- 学报(50636)
- 农(48297)
- 科学(47449)
- 管理(45620)
- 财(38796)
- 教育(38236)
- 大学(37676)
- 学学(35337)
- 农业(34198)
- 融(27804)
- 金融(27804)
- 技术(27262)
- 业经(24904)
- 经济研究(22142)
- 财经(20515)
- 问题(18332)
- 图书(17766)
- 业(17488)
- 经(17480)
- 科技(16499)
- 资源(16468)
- 理论(15385)
- 技术经济(15137)
- 现代(14522)
- 商业(14493)
- 实践(14175)
共检索到4695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彤慧 夏贵菊 王茜茜
区域开发的生态累积效应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积累,达到一定阈值后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表现在景观格局、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气候特征、土壤特征、生物群落特征与生物多样性、水土资源特征等方面。该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其变化过程监测研究、评价研究、方法论研究以及机理与协同效应研究方面;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影响区域、人工绿洲区、湿地区为该研究的热点区域。区域开发的生态累积效应研究是较大范围开发活动生态环境后评价工作的基础,也将为今后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单元筛选和规划提供支撑。
关键词:
区域开发 生态累积效应 进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俊
本文在以研发为基础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和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估计研发投入循环累积效应的分析框架,并基于省级数据估计了2000—2016年中国区域研发投入的循环累积效应。研究表明,研发投入循环累积效应的估计受知识生产函数形式和知识产出衡量指标的影响,相比于熊彼特知识生产函数,这期间中国真实经济更符合琼斯知识生产函数,以专利授权量衡量知识产出比使用新产品销售收入衡量知识产出所估计的结果更为稳定;这期间中国研发投入的循环累积效应总体上不断增强,区域间的差异主要形成于2010年以前,现阶段已趋于稳定。最后,在研发资源配置和区域创新战略上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林桂兰 左玉辉
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了地形地貌环境、水动力环境、水质和沉积质量环境、生物生态环境、景观环境等方面的累积效应以及对灾害的潜在诱发效应共六大类作为海湾资源开发累积生态效应的指示因子;然后以厦门海湾为例对各指示因子的累积效应深入分析;最后应用灰色评估模型对海湾常见资源开发类型的累积生态影响效应进行赋值评估。结果表明,六大类指示因子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累积效应与海湾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呈正相关关系;海湾资源开发利用的累积生态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海湾资源与环境体系的结构,生物多样性降低,景观破碎,影响了自然海湾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生态服务功能,最终将影响沿海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议开发利用强度较大的海湾,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序威
区域开发已成为地理学与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规划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等相互交叉的热门研究领域。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地区布局是否符合客观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将会直接对经济建设速度和效益产生重大影响。要提高区域开发研究的科学水平,必须加强区域开发的基础研究,包括对不同层次、多种类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其空间布局的机理研究,以及对区际或区内的未来发展及其结构的时空演化进行分析、预测、规划和调控管理的方法论研究。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衣保中
区域开发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也是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范畴。人类的开发活动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的过程 ,根据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和产业结构深化规律的理论 ,可以把区域开发的发展历程划分为资源开发、产业开发和高科技开发等 3个阶段 ,主要区域开发模式为资源开发、产业开发和高科技开发等 3种 ,其中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已经成为目前和未来区域开发的主流。
关键词:
区域开发 资源开发 产业开发 高科技开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峰 魏浪 李磊 朱伟
以乌江流域洪家渡库尾至乌江渡坝下的水电工程干扰典型段为研究区域,利用建坝前后的水温实测资料,采用建坝前天然水温和建坝后下泄水温比较法,对乌江干流梯级水库水温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天然水温改变最大的电站为洪家渡和乌江渡,前者是受水库水温结构自身影响,后者是梯级联合运行的结果;梯级联合运行使库区水温分层有所减弱,随着时间的推移或上游梯级电站的建成,电站下泄水温年变化过程趋于均化,与天然水温的延迟也越加明显;不同的水库水温结构对水温累积效应的影响也各不相同,稳定分层型水库对水温累积具有正效应,混合型水库具有负效应,过渡型水库处于两者之间,体现了梯级电站的水温累积影响,为研究减缓下泄低...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红玉,吕宪国,张世奎
湿地在流域中处于水陆交错的特殊过渡区域,是地表重要的景观覆盖类型和生态系统。湿地具有独特的水文、土壤和植被特征,在维护区域/流域生态平衡和环境稳定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湿地景观变化过程主要表现为景观格局和过程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相互作用过程。该过程对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物种迁移产生作用,对地理环境也产生巨大环境效应。湿地景观变化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紧密相关,与人类活动影响息息相联。至今,人类已把天然的湿地景观格局改变为受人类支配的土地利用格局。自然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过程对湿地生态系统以及其他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初级生产力产生显著影响,对局地、区域及全球气候环境、水文环境、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产生显著而深刻的影响。湿地景观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尤其对认识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区域响应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湿地 景观变化 环境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文章从我国区域政策的演变历程入手,分析了我国区域政策的整体效应,并运用区域关联乘数效应理论重点分析了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政策效应。
关键词:
区域开发政策 西部开发 政策效应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吕火明
最近,偶获由中国农科院农经所所长朱希刚研究员主编的《农业区域开发项目管理》(农业出版社1992年2月版)专著,翻开一看,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促使我用最短的时间将这部四十余万字的大作读完。掩卷之余,觉得很有必要将自己研读之感受写下来与大家共享。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资源相对短缺,但各种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又不充分,这种矛盾的现象引起了各级领导和所有致力于农业人士的关注。因而,党中央和国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映,涂妍
区域开发政策是各级政府为了落实区域开发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开发、优化资源地域空间配置、协调国家和地方经济关系以及区域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而制定的一系列经济政策的总和。在不同的经济阶段与条件下,不同区域的社会福利函数存在着差异,全国社会福利函数也存在着差异,中央政府区域开发政策目标选择也会发生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因为目标差异的存在,才导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选择不同的区域开发战略与区域开发政策。
关键词:
区域开发政策 中央政府 目标差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陆心贤
《区域开发规划原理》评介陆心贤(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上海200062)在国内外区域开发研究与实践不断向纵深发展的时候,由史同广、王慧主编、10多位地理学界同行共同参与编撰的《区域开发现划原理》(以下简称“原理”)一书,已由山东省地图出版社于1994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万鲁河 张茜 陈晓红
将点轴开发的典型地区——哈大齐工业走廊作为研究区域,在指标体系构建和模糊数学理论的支持下,建立协调度模型,深入分析哈大齐工业走廊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度,并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解,以探讨影响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的制约因素。结果表明: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协调度呈阶段性变化特征,哈尔滨和大庆的协调度经历了3个阶段,即上升—下降—上升,齐齐哈尔只经历了上升—下降2个阶段;除了哈尔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在2006年属于濒临失调以外,其他的均属于协调类型;哈、大、齐的社会经济指标对生态环境发展的影响大小不同,3座城市影响最大的指标依次是:实际利用外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油消费量,生态环境指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影响最大的指标分别是:工业废气排放量、交通噪声平均值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因此,要有针对性地调整这些方面,才能使哈大齐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相协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殿廷 王旭 肖敏 魏乐
制定产业政策和战略的关键是扶持好先导产业,建设好主导产业。从产业地位变化的角度重新界定了先导产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概念,给出不同产业的宏观特征和识别方法,探讨了地方政府对不同产业应采取的对策。辽宁省工业不同部门产业地位的简单识别案例证明,文章所提出的先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等概念和识别方法是科学合理的,也是可行的、实用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