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604)
2023(18750)
2022(15853)
2021(14805)
2020(12446)
2019(28701)
2018(28262)
2017(53767)
2016(28755)
2015(32702)
2014(32557)
2013(31863)
2012(29178)
2011(26388)
2010(26538)
2009(25071)
2008(24323)
2007(21473)
2006(18807)
2005(17016)
作者
(82386)
(68880)
(68769)
(65353)
(43723)
(33114)
(31316)
(26807)
(26023)
(24396)
(23385)
(23241)
(21768)
(21690)
(21444)
(21383)
(20338)
(20250)
(20014)
(19716)
(17000)
(16810)
(16669)
(15803)
(15632)
(15432)
(15098)
(15028)
(13804)
(13487)
学科
(135992)
经济(135874)
管理(82056)
(76149)
(62071)
企业(62071)
方法(58879)
数学(52229)
数学方法(51445)
中国(34121)
(32685)
(30180)
地方(27377)
业经(26371)
(26223)
(24388)
贸易(24372)
(23670)
(22575)
农业(21653)
环境(21131)
(19654)
金融(19651)
理论(19237)
(19209)
银行(19178)
(18929)
(18784)
财务(18708)
财务管理(18663)
机构
学院(415823)
大学(414554)
(181660)
经济(178073)
管理(159973)
研究(142544)
理学(137894)
理学院(136367)
管理学(133798)
管理学院(133022)
中国(110727)
(87120)
科学(84823)
(80753)
(71529)
中心(65550)
财经(64864)
研究所(64804)
(64169)
(60577)
(58983)
业大(57924)
经济学(57050)
北京(55132)
(52942)
师范(52437)
(51415)
经济学院(51237)
农业(50320)
(48209)
基金
项目(275404)
科学(218133)
基金(202369)
研究(200121)
(176165)
国家(174802)
科学基金(150798)
社会(129042)
社会科(122483)
社会科学(122453)
(105713)
基金项目(105247)
自然(97193)
自然科(94990)
自然科学(94966)
自然科学基金(93263)
教育(92505)
(89530)
资助(84837)
编号(80247)
成果(64655)
重点(62359)
(61593)
(59841)
(56936)
课题(55247)
国家社会(54409)
创新(53408)
教育部(53093)
科研(53078)
期刊
(199577)
经济(199577)
研究(121788)
中国(78865)
(63180)
学报(60648)
管理(59646)
科学(58145)
(57671)
大学(46408)
学学(43929)
教育(40143)
农业(39481)
(38520)
金融(38520)
技术(38519)
经济研究(33896)
财经(32511)
业经(30444)
(28058)
问题(25433)
统计(24386)
(22576)
技术经济(22277)
(21983)
(21637)
世界(20174)
国际(19913)
决策(19641)
商业(18814)
共检索到6182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查建平  舒皓羽  简思梦  
本研究以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作为经济增长模式度量指标,对1995—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现状及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区域市场整合的视角检验了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因素。结论表明:1995—2012年经济增长中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贡献比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但要素投入、生态环境破坏型粗放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主旋律,东部、中部及西部三大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趋势有所交叉与重叠,各地区之间的差距整体上呈现收敛态势;区域市场整合对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升级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且与对外经济开放形成"替代效应",促进各地区经济增长模式趋于收敛。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升级起到正向影响,而资本强度、能源强度则起到显著的负向影响,且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查建平  舒皓羽  简思梦  
本研究以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作为经济增长模式度量指标,对1995—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现状及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区域市场整合的视角检验了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因素。结论表明:1995—2012年经济增长中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贡献比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但要素投入、生态环境破坏型粗放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主旋律,东部、中部及西部三大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趋势有所交叉与重叠,各地区之间的差距整体上呈现收敛态势;区域市场整合对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升级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且与对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豪  毛中根  桂河清  
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是各国经济增长的共同方向。文章在改进消费主导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功效系数法测度了2002-2013年中国31个地区需求动力演进过程及区域差异。研究表明:第一,总体上,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在2005年从投资主导型转向内需主导型,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提升;第二,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存在较大差异;第三,东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幅度大于中、西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消费环境和提高投资效率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模式转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豪  毛中根  桂河清  
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是各国经济增长的共同方向。文章在改进消费主导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功效系数法测度了2002-2013年中国31个地区需求动力演进过程及区域差异。研究表明:第一,总体上,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在2005年从投资主导型转向内需主导型,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提升;第二,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存在较大差异;第三,东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幅度大于中、西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消费环境和提高投资效率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模式转型。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杨子荣  代军勋  葛伟  陶铸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资源和环境压力的加大、生成要素成本的上升以及"后发优势"的减弱,中国经济呈现出新的特征。本研究从增速、结构和动力三个维度出发,发现中国经济虽然已进入新常态,但经济特征仍不稳定,且各经济区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为厘清新常态下中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切换问题,本研究利用中国275个市级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对2012~2013年中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要素进行实证模拟,结果发现固定资产投资和政府财政支出仍是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固定资产投资、政府财政支出和劳动力则是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而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十分...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覃成林  张伟丽  贾善铭  熊雪如  
构建区域接力增长理论模型,初步证明了一个经济体可以采用区域接力增长方式而实现比单个(或某类)区域的快速增长阶段更长时间的持续快速增长。经验分析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过程中存在区域接力增长现象,就增长率而言,区域接力增长发生在2002年。这是中国经济实现长达30多年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东部发达省市正处于增速减缓和结构调整时期,而部分中西部省市则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因此,国家宜将这些省市作为接力区域,大力支持其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趋势,从而实现全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覃成林  张伟丽  贾善铭  熊雪如  
构建区域接力增长理论模型,初步证明了一个经济体可以采用区域接力增长方式而实现比单个(或某类)区域的快速增长阶段更长时间的持续快速增长。经验分析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过程中存在区域接力增长现象,就增长率而言,区域接力增长发生在2002年。这是中国经济实现长达30多年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东部发达省市正处于增速减缓和结构调整时期,而部分中西部省市则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因此,国家宜将这些省市作为接力区域,大力支持其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趋势,从而实现全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查建平  李志勇  
依据共同前沿理论、序列DEA、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以及SDA分解法,构建了经济增长模式分析框架,对1995-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资源要素投入与环境规制松动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推力,以资源环境消耗为代价推动经济增长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主要由技术进步主导,技术效率影响甚微;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相关的经济增长率主要经历了"先下降(1995-1998年)、后上升(1998-2002年)、再下降(2002-2012年)"的过程;中国区域经济增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查建平  李志勇  
依据共同前沿理论、序列DEA、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以及SDA分解法,构建了经济增长模式分析框架,对1995-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资源要素投入与环境规制松动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推力,以资源环境消耗为代价推动经济增长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主要由技术进步主导,技术效率影响甚微;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相关的经济增长率主要经历了"先下降(1995-1998年)、后上升(1998-2002年)、再下降(2002-2012年)"的过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模式之间存在空间相关性,人力资本、知识资本、要素禀赋结构、经济私有化程度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外贸依存度、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政府干预力度对经济增长模式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外资依存度对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张立群  
中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在发生阶段性的变化。处于这一背景下的经济运行,其内在机制、外在表现和整个模式,也处于变化之中。研究这些变化,认真分析当前的经济运行模式,对于正确分析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原因,把握经济运行的规律,选择宏观调控政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项研究从实证分析入手,首先对供给、需求和货币金融等有关指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现存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并进一步分析经济增长与波动的特点,指出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宏观调控政策选择。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晖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但在区域经济增长上表现出严重不平衡。研究认为,制度因素在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中起重要作用。中国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制度变迁过程,且这一过程的区域进展从沿海到内地逐步减慢,各区域市场化进展的不平衡将导致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扩大。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制度变量与经济绩效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制度变量在不同区域间的发展水平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已经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互动的演变路径,而中西部地区各项制度变量值相对偏低。相应的,东部沿海地区比中西部地区具有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艳  马占新  
文章基于1999年~2010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Arnold等人提出的将DEA和标准的统计回归结合的方法区分有效和无效省份,在统计上无损自由度的前提下估计出代表各自水平的生产技术,探索技术效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模式即用技术效率区分出来的有效和无效省份,在经济增长表现上的不同。结果表明:有效省份比无效省份有着更高的资本利用率,同时表明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就业问题仍很严峻。结论反映出: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水平仍处于比较低的状态,距包容性增长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陶长琪  周伟贤  
本文采用空间面板计量分析方法,考察中国省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动态演化特征。研究发现,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和地区效应。在此基础上,使用空间自相关固定效应模型,对1985~2006年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趋同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演化上看,中国经济增长差异呈现先趋同后趋异再趋同的趋势,并表现出两俱乐部趋同;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存在条件收敛,且收敛速度先减缓后加速。从空间演化上看,经济集聚和省域差距相伴随出现,增长过程中区域外溢显著存在,促进了经济的趋同演化。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卢万青  
在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的情况下,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依靠低成本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但是,由于中国面临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以及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会逐步削弱,这种传统的增长模式遇到的困难会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需要转变,转为更多依赖于中国自身的自主创新、技术进步以及附加值的提高。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王贤彬  谢小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行政区划调整逐渐成为区域经济整合的一种重要方式。现有文献多从财政分权和官员晋升竞争等角度解释我国区域发展,较少分析行政整合对地区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本文以2003年广东佛山"撤市建区"行政区划调整作为案例,采用合成控制法进行了实证分析,评估了行政整合对地区发展的重要影响。本文的发现表明地区内部行政区划调整能够实现市场整合,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加快地方经济增长。这为我国地级层面近年出现的"撤市建区"行政区划调整现象提供了一个经济学上的解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