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07)
- 2023(5873)
- 2022(4540)
- 2021(3914)
- 2020(2745)
- 2019(5906)
- 2018(5504)
- 2017(10198)
- 2016(5590)
- 2015(5976)
- 2014(5956)
- 2013(5851)
- 2012(5266)
- 2011(4876)
- 2010(4558)
- 2009(3702)
- 2008(3348)
- 2007(3039)
- 2006(2665)
- 2005(2334)
- 学科
- 济(27383)
- 经济(27372)
- 管理(17084)
- 环境(11041)
- 业(10989)
- 地方(10860)
- 企(8038)
- 企业(8038)
- 方法(7686)
- 地方经济(7291)
- 农(7275)
- 中国(7264)
- 数学(6895)
- 数学方法(6810)
- 学(6521)
- 业经(5832)
- 划(5598)
- 农业(5328)
- 资源(4983)
- 和(4917)
- 发(4756)
- 规划(4571)
- 环境规划(4423)
- 财(3932)
- 生态(3889)
- 域(3689)
- 区域(3685)
- 经济学(3635)
- 融(3515)
- 金融(3513)
- 机构
- 学院(78984)
- 大学(75923)
- 济(31406)
- 经济(30736)
- 管理(28310)
- 研究(28289)
- 理学(24614)
- 理学院(24272)
- 管理学(23844)
- 管理学院(23700)
- 中国(19932)
- 科学(18454)
- 京(15653)
- 所(13825)
- 中心(12960)
- 研究所(12811)
- 财(12721)
- 农(12590)
- 江(12109)
- 范(11992)
- 师范(11888)
- 业大(11739)
- 院(11097)
- 财经(10388)
- 农业(9783)
- 经济学(9767)
- 州(9609)
- 师范大学(9529)
- 北京(9419)
- 经(9410)
- 基金
- 项目(59572)
- 科学(48035)
- 研究(44977)
- 基金(42435)
- 家(37533)
- 国家(37259)
- 科学基金(31796)
- 社会(29380)
- 社会科(27903)
- 社会科学(27897)
- 省(25290)
- 基金项目(22463)
- 划(21137)
- 教育(20397)
- 自然(19386)
- 自然科(18865)
- 自然科学(18861)
- 自然科学基金(18466)
- 编号(18293)
- 发(15532)
- 资助(15528)
- 重点(14389)
- 成果(13712)
- 课题(13499)
- 创(12795)
- 发展(12708)
- 部(12478)
- 展(12477)
- 国家社会(12436)
- 创新(12028)
共检索到1114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友国 白羽洁
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各区域的积极努力。不过,与国际社会不同国别或地区碳达峰所呈现的差异性类似,中国各省份碳排放态势的显著差异性也已经显现,并将在长期内持续。因此,各区域必须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的"双碳"目标实现路径,从而以较低代价实现国家"双碳"目标。为此,各地区应根据自身所处碳排放阶段明确碳减排目标和步骤,根据碳排放驱动因素特征及变化趋势制定低碳发展水平提升策略,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谋求产业低碳转型,并将自身"双碳"目标实现路径深度融入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中。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区域差异化 低碳发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何晓夏 芮建鑫 钱振伟
在经济调整、社会变革、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的复杂环境下,区域保险产业应紧随"大产业"合作发展潮流,走产业化转型升级之路。地区差异是否会影响以及将如何影响保险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要如何选择保险产业升级路径?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首先利用保险资源陷阱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通过聚类分析法对区域保险产业的差异化进行分析,接着以云南省为案例,由点到面,有针对性地对区域保险产业升级路径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只有以地区差异为基础,选择正确路径,有效避开"资源陷阱",才能实现区域保险产业化转型升级。
关键词:
地区差异 保险产业 资源陷阱 云南省
[期刊] 求索
[作者]
蔡之兵
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要求产业分工格局及产业结构与区域优势高度匹配。利用2002年与2015年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可以从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地位两个视角对省域(含直辖市、自治区)产业分工格局的演变进行分析。在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对影响地区产业份额变化的比较优势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驱动不同省域产业分工格局变化的比较优势类型及其作用程度不尽相同。根据产业分工格局与三种区域比较优势的演变关系,可以将不同省域划分为八种类型,并根据其类型制定相应的区域经济政策。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潘颖 孙红蕾 郑建明
本文选取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调研对象,总结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同质化现状并分析成因,根据产品差异化理论和市场细分理论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差异化模式,探讨实现路径。通过深挖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升级文化设施和活动;挖掘旅游数据构建游客群体画像,提供精准化文化旅游信息服务;吸纳旅游业人才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服务差异化水平等途径实现文旅融合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差异化,以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匹配程度。
关键词:
文旅融合 公共文化 差异化 实现路径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姚耀军 施丹燕
基于路径依赖概念与新结构经济学,本文力图揭示互联网金融区域差异化发展格局的形成逻辑,并利用地级城市数据展开实证研究。文章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对传统金融的延续性创新,其发展的路径依赖性使得东部城市互联网金融总体领先发展,成为传统金融区域非均衡发展的逻辑结果。中西部传统金融欠发达地区面临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困局,但传统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留下广阔的市场空间,由此奠定了这些地区的潜在比较优势。地方政府可以因势利导,着力破解人才短缺等硬约束,助推互联网金融在这些地区摆脱路径依赖的锁定,实现潜在比较优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姚耀军 施丹燕
基于路径依赖概念与新结构经济学,本文力图揭示互联网金融区域差异化发展格局的形成逻辑,并利用地级城市数据展开实证研究。文章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对传统金融的延续性创新,其发展的路径依赖性使得东部城市互联网金融总体领先发展,成为传统金融区域非均衡发展的逻辑结果。中西部传统金融欠发达地区面临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困局,但传统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留下广阔的市场空间,由此奠定了这些地区的潜在比较优势。地方政府可以因势利导,着力破解人才短缺等硬约束,助推互联网金融在这些地区摆脱路径依赖的锁定,实现潜在比较优势。文章表明,虽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对保障互联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但若缺乏传统金融的有力支撑,互联网金融"弯道超车"仍离不开"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良好协同。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小华 周韩梅
与传统金融发展相似,我国金融科技发展也大体表现出东部城市领先、中西部部分城市落后的区域差异化发展格局。那么,金融科技区域差异化发展格局形成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基于演化经济地理理论,利用我国291个地市级城市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所呈现出的区域差异化发展格局,主要源于传统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进一步分析发现,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地方政府增加创新资金投入对金融科技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有助于传统金融欠发达地区摆脱路径依赖,实现金融科技发展的路径创造。因此,地方政府可以因势利导,大力促进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创新科技在金融行业的推广应用,积极打造金融科技发展高地,通过自主科技创新和“有为”政府双轮驱动,引导金融科技发展摆脱传统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实现金融科技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创造。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唐松
区域产业品牌已成为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要素之一。笔者基于利益主体行为博弈视角对差异化路径下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战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市场主导型路径下,各主体在区域产业品牌投入上存在互补性,产业集聚虽然会降低单个企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投入,但却会促进整体企业和政府加大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投入,对企业征税税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在政府主导型路径下,地方政府在区域产业品牌建设上的效率越高、外部性越大、产业集聚程度越高以及市场需求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敏感度越大,则政府建设区域产业品牌的力度越大。因此,各地区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发展路径建设区域产业品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辉 刘继红 张大伟
文章在回顾国内外学者研究环保投资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区域环保投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加权主成分TOPSIS价值函数模型对我国区域环保投资进行时空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中国区域环保投资仍然呈现出显著的区域非均衡性,一些后发优势的省区环保投资明显上升。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政策和突发环境事件是导致区域环保投资时空差异的主导因素。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彦伟 宋林
货币政策目标差异对不同经济部门的福利影响不同,研究货币政策目标对各经济部门的福利影响,对货币政策有效实施并最终顺利实现政府预期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突破现有研究的局限性,本文构建一个包含工资及价格粘性的DSGE模型,分别分析以通货膨胀率、经济产出、利率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对代表性家庭、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政府、国际收支等五个经济部门的福利损失影响。研究发现:基于Taylor规则,当经济产出与名义利率具有较高通货膨胀率敏感反应时,实施以通货膨胀率为目标的货币政策效果最优,各部门福利损失最小;当经济产出与通货膨胀率具有较低(不小于1)利率敏感反应时,实施以利率为目标的货币政策效果最优,各部门福利损失最小。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杨越 成力为
本文依据中国碳排放交易试点阶段"差异化"制度设计的特点,基于分配制度、灵活机制、控排范围、交易规则、报告与核查制度以及法律制度六个维度,构建可数据化的碳交易市场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利用地区差异系数剔除制度外非均衡环境因素的影响,对现有试点地区差异化制度设计下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效率进行有效评价。研究表明:第一,较没有剔除制度外因素,上海、天津和北京3个省市碳交易市场效率有所下降,而其余4个省区投入产出效率则上升,说明碳交易市场效率确实受制度外因素的影响,同时说明探讨碳交易市场差异化制度设计有效性时,控制制度外因素干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第二,就制度设计本身,七个试点碳交易市场均未达到有效。广东碳排放交易市场效率最优,仅控排行业覆盖比例设计过低;重庆和天津的效率紧随其后,上海、深圳和北京的效率较低;而湖北由于控排范围设计不合理、准入门槛过高、MRV从业人员严重短缺等原因导致其交易市场效率最差。
关键词:
碳排放交易 效率评价 差异系数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雷玉桃 杨娟
本文主要采用SFA模型,将对碳排放效率有影响的七个变量加入模型,测算出1996—2011年的碳排放效率值。然后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析了碳排放效率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碳排放效率在整体上处于上升阶段,在地区上存在趋异的现象,即碳排放效率随着时间的发展表现出更大的地区差异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系统的碳排放协调机制,保证碳交易市场有效运行。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杨博文 尹彦辉
我国双碳目标提出后,碳排放总量能否得到有效控制,有赖于政策的施行。本文从政府和市场两个维度着手,将政府层面的行政法规以及市场层面碳市场交易价格信号和减排技术创新三个重要变量引入E-DSGE模型,揭示不同减排行为对我国碳排放总量控制短期行动目标和长期规划目标的效果,并基于福利损失法进行了政策研究。研究发现,政府部门通过制定行政法规对实现短期碳达峰目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但从长期规划来看,随着减排动机增强,会滋生“运动式减碳”行为。碳市场价格信号对短期碳减排行为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但从长期规划来看,囿于碳市场价格波动性较大,控排企业减排成本过高,减排效果并不乐观。在短期行动和长期规划目标下,技术创新促进碳减排的效果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当经济系统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时,加强减排技术创新,才可实现碳排放总量控制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勇 高岚
围绕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径与模式选择问题,提出了一个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整体治理模式,即多阶段混合主导型碳中和实现模式。这一模式是以国家为核心,在一定时期和内外环境约束下,通过减排和增汇路径,对中国境内由人类活动造成的CO_2排放与人为CO_2吸收量之间关系进行调整和平衡的过程;其内部由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层结构组成,每层结构各不相同。多阶段混合主导型碳中和实现模式的提出,拓展和完善了气候变化整体治理理论,为气候变化治理提供了机制借鉴。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周县华 范庆泉
本文建立了分别包含碳强度目标约束和总量目标约束的多行业一般均衡模型,评估了中国现阶段实施的基于重点行业碳强度减排目标的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效果,解释了现阶段实施的减排政策产生就业红利,并有利于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原因。本文结论表明,随着中国碳强度减排任务的不断加重,当前政策的就业红利将不复存在,同时政策机制蕴含的资源错配、各行业边际减排成本不相等的问题则愈加严重,实施碳交易减排政策的时机逐渐成熟,政府应及时推出碳交易政策代替现行的减排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