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21)
- 2023(13100)
- 2022(11613)
- 2021(11100)
- 2020(9255)
- 2019(21557)
- 2018(21647)
- 2017(42091)
- 2016(23008)
- 2015(26042)
- 2014(26310)
- 2013(26141)
- 2012(24159)
- 2011(21959)
- 2010(22053)
- 2009(20497)
- 2008(19722)
- 2007(17311)
- 2006(15436)
- 2005(13699)
- 学科
- 济(93836)
- 经济(93709)
- 管理(65079)
- 业(58567)
- 企(46576)
- 企业(46576)
- 方法(40590)
- 数学(35418)
- 数学方法(35034)
- 农(26759)
- 中国(25805)
- 地方(24046)
- 财(21519)
- 学(20757)
- 业经(19902)
- 制(18748)
- 农业(17716)
- 环境(17702)
- 贸(16855)
- 贸易(16844)
- 易(16314)
- 和(15571)
- 银(14598)
- 银行(14564)
- 理论(14268)
- 行(13940)
- 融(13749)
- 金融(13745)
- 技术(13720)
- 划(13282)
- 机构
- 大学(331544)
- 学院(329742)
- 管理(129535)
- 济(128506)
- 经济(125485)
- 理学(111975)
- 研究(110701)
- 理学院(110622)
- 管理学(108791)
- 管理学院(108181)
- 中国(82717)
- 京(71734)
- 科学(69926)
- 财(60075)
- 所(55780)
- 农(51382)
- 研究所(50785)
- 中心(50105)
- 业大(48843)
- 财经(48068)
- 江(47512)
- 范(45927)
- 北京(45903)
- 师范(45574)
- 经(43404)
- 院(40664)
- 农业(40034)
- 州(39533)
- 经济学(37999)
- 师范大学(37049)
- 基金
- 项目(224520)
- 科学(175143)
- 研究(166183)
- 基金(160722)
- 家(139762)
- 国家(138608)
- 科学基金(117797)
- 社会(102859)
- 社会科(97159)
- 社会科学(97134)
- 省(87312)
- 基金项目(86791)
- 自然(76237)
- 教育(75354)
- 自然科(74203)
- 自然科学(74183)
- 划(74100)
- 自然科学基金(72804)
- 编号(69579)
- 资助(65350)
- 成果(56782)
- 重点(50244)
- 部(49357)
- 发(48789)
- 课题(47409)
- 创(45766)
- 创新(42691)
- 科研(42464)
- 项目编号(41911)
- 教育部(41855)
- 期刊
- 济(144614)
- 经济(144614)
- 研究(98253)
- 中国(60147)
- 学报(50843)
- 科学(47937)
- 农(46568)
- 管理(45580)
- 财(42834)
- 大学(38101)
- 教育(36822)
- 学学(35619)
- 农业(32405)
- 融(27949)
- 金融(27949)
- 技术(27092)
- 业经(24588)
- 财经(22548)
- 经济研究(21683)
- 问题(20095)
- 经(19107)
- 图书(18423)
- 资源(17385)
- 理论(16770)
- 科技(16047)
- 业(15973)
- 实践(15475)
- 践(15475)
- 现代(15309)
- 技术经济(15170)
共检索到4802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许静 吴鑫悦 李文龙
作为生态环境问题催生的新兴领域,生态保护红线分区不仅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而且有利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本研究基于"自下而上"的定量合并与"自上而下"的空间系统划分相结合的思想,综合考虑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敏感性、生态功能重要性及生态风险,运用分区分级、多维聚类等方法,构建了"多尺度–多要素"的"生态脆弱性一级分区–生态系统状态二级分区"的综合分区体系,对我国西北地区进行了生态保护红线分区。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可分为6个一级分区,各分区面积分别占西北地区总面积的24.5%、45.3%、6.9%、15.8%、0.3%和7.2%。2)在一级分区约束下,根据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敏感性和区域生态风险决定的生态系统状态,将西北地区进一步划分为50个生态保护红线二级分区。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国土空间管理、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而且可以为保障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作用的有效发挥、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樊杰
本文探讨了能源资源富集、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经济大区能源资源开发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侧重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从实证的角度,阐述了能源开发对地区经济繁荣的意义和作用、富能地区经济系统的空间组织以及推动能源开发同可持续发展相互协调的区域政策要点。
关键词:
能源,区域经济,中国西北地区,协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韩雨青 李绍才 孙海龙
我国的道路工程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道路建设却对生态环境质量造成了严重冲击,建立道路工程的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川西北地区道路建设为例,通过分析川西北地区道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影响因素,对川西北地区道路工程生态补偿模式进行研究。结合川西北地区的环境特征以及道路工程建设的损益驱动过程,分析了受损者和受益者;并结合道路工程的生态特征,分析了生态补偿的主体与客体,提出了川西北地区道路工程的生态补偿途径。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川西北 补偿模式 生态补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殷小彤
文章以西安市2013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为源数据,基于arcgis10.0与Fragstats3.4软件,运用景观空间格局的分析方法,从斑块、类型等2个水平上分析西安市农村居民点景观空间格局粒度效应。结果表明:(1)粒度效应敏感的指数有斑块密度、斑块个数、分离度指数、邻近度指数,粒度效应比较敏感的指数有平均斑块面积、最大斑块指数,粒度效应最不敏感的指数有形状指数、聚集度指数及结合度指数。(2)大致可将上述9种景观指数分为3类:第一类,随着粒度的增大,景观指数值表现为下降的变化趋势;第二类,随着粒度的增大,景观指数值呈逐渐增大的趋势;第三类,随着尺度的增大,具有显著的尺度转折,可预测性差。(3)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牛伟 肖立新 李佳欣
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分析冀西北地区生态涵养区建设现状发现:自然系统中气候、土壤、水资源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产者生存发展,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能量流动不平衡;经济系统中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水平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社会系统中缺乏生态规划,体制机制不健全。冀西北生态涵养区未来发展,应保证自然系统得到优化并充分发挥生态功能;环境友好型经济长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完善。这需要在生态调查的基础上科学开展生态评价,因地制宜制定冀西北生态功能区划,将该区分为坝上草原农牧生态区、冀北山地农业生态区、冀西北山地森林生态区、冀西北黄土丘陵农业生态区等一级生态区,以及若干二、三级生态区。并通过建立沟...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丽
本文以辽宁省西北地区铁岭、葫芦岛、阜新、朝阳、锦州五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该地区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情况,分析研究其在建设与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探讨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与推广的有效途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和东 梁东黎 耿修林
实施西部大开发 ,技术创新是关键。本文以我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为对象 ,对技术创新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 ,认为西南和西北地区的技术创新绩效存在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等方面 ,作者针对西南和西北地区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技术创新 绩效 南北差异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于法稳
西北地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本文从生态景观、自然资源、需要解决饮水问题的人畜数量、自然灾害(主要是旱灾)、土壤侵蚀情况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西北地区生态贫困的特征,探讨了缓解西北地区生态贫困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缓解该地区生态贫困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西北地区 生态贫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广文 杨改河
果树的区域布局调整与优化是果树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文章运用生态学原理,提出了西北地区果树区域布局调整与优化的原则、目标和依据,并对该区果树区域布局进行了区划分区,最后提出了调整与优化的对策。
关键词:
西北地区 果树区域布局 调整与优化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閤超成 邓小鹏 常腾原
为了提高海绵城市建设在不同地区的针对性,以西北地区为例,对气候、地质条件以及城市面临的主要水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外已有的海绵城市评价指标和西北地区的特点,从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和水资源4个方面构建该地区的海绵城市水文评价指标。然后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分析各指标的重要性程度。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閤超成 邓小鹏 常腾原
为了提高海绵城市建设在不同地区的针对性,以西北地区为例,对气候、地质条件以及城市面临的主要水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外已有的海绵城市评价指标和西北地区的特点,从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和水资源4个方面构建该地区的海绵城市水文评价指标。然后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分析各指标的重要性程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芳 王浩 陈敏建 王研 唐克旺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国民经济需水与生态环境需水成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矛盾。因此,合理量化生态环境需水是西北水资源优化配置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着重研究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基于植被生长需水的区域分异规律,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生态的空间分区,以生态分区和流域水平衡为基础量化生态需水;二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确定生态保护目标和生态建设规模,并预测生态需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付扬军 师学义
县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生态修复规划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实施的直接上位指导性规划,基于小流域尺度的生态修复分区研究可以为黄土高原地区县域生态修复分区的理论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以汾河上游为例,首先,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提取地形特征的方法确定了89个小流域单元,进而定量评估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食物供给四种典型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识别区域主导生态功能,据此划定5个生态功能分区;然后,以生态功能分区内生态群落为基础,通过对不同生态群落的生态功能统计比较,划分12个生态修复分区;最后,将小流域合并得到沟域生态系统单元,进而划分了25个生态修复工程分区统筹后期工程项目实施,并提出相应的生态修复策略。本文提出新的生态修复分区思路,以期为县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编制提供指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映慧 赵旭朦 宁静 姜博
[目的]农地集约利用是提高农地利用效率、缓解人地供求矛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研究农地集约利用时空演变及驱动力,有利于提高东北地区农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农地利用效率,实现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文章在构建农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利用GIS10.2空间分析软件对2001—2016年东北地区下辖40个市市农地集约利用水平作时空格局演变分析。并采用SPSS22.0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其农地集约利用驱动力。[结果]黑龙江省集约利用水平最高的为佳木斯市,最低的为伊春市;吉林省集约利用水平最高为白城市,最低为延边市;辽宁省集约利用水平最高为盘锦市,最低为葫芦岛市;内蒙古集约利用水平最高为通辽市,最低为赤峰市。农地集约利用度在空间上由不均匀分布趋向于均匀分布。[结论](1)2001—2016年东北地区农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较低,除长春、松原、白城、盘锦、通辽、沈阳等几个市利用集约度为中度水平外,其余各市均处于粗放利用阶段;(2)东北地区集约度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以"通辽—松原—长春—沈阳—四平"较高利用区为核心,且沿通辽和沈阳至佳木斯沿线,构成了显著的东北地区农地集约利用高值区的集聚化特征,农地集约利用低值区分布于该沿线两侧;(3)东北地区农地集约利用驱动力总体上可归纳为农地环境驱动、农地科技资金要素投入驱动、农业经济发展驱动。综上,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区域农业发展与农地利用结构相融合的复杂系统,下一步宜对各驱动因子影响的过程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明确农地集约利用驱动机制。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沛 杨欢 孙海军
城乡空间是自然生态与人工建设长期博弈的结果,在资源——生态——经济矛盾不断凸显的现实背景下,亟需改变传统的空间构建方法,建立一种生态友好型的新型方法以指导城乡空间健康有序发展。研究以地处西北生态脆弱区的青海海东地区典型城镇带为案例,通过对地区自然生态本底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分析,运用基于生态功能分区的城乡空间布局方法(EZSC),构建适合西北典型城镇带持久发展的城乡功能空间,以有效控制开发建设活动,指导城乡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功能分区 城乡空间 海东地区重点地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