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59)
2023(10791)
2022(9604)
2021(9089)
2020(7602)
2019(17453)
2018(17292)
2017(33447)
2016(18296)
2015(20604)
2014(20744)
2013(20441)
2012(18520)
2011(16723)
2010(16504)
2009(15065)
2008(14455)
2007(12466)
2006(10793)
2005(9446)
作者
(52649)
(43651)
(43305)
(41268)
(27632)
(20835)
(19684)
(17159)
(16574)
(15384)
(15009)
(14602)
(13729)
(13609)
(13431)
(13195)
(13098)
(12964)
(12314)
(12308)
(10845)
(10568)
(10477)
(9939)
(9799)
(9607)
(9577)
(9475)
(8737)
(8613)
学科
(73572)
经济(73465)
管理(52274)
(47360)
(39782)
企业(39782)
方法(33549)
数学(29086)
数学方法(28745)
(18503)
中国(18173)
地方(18029)
(16992)
(16895)
业经(15682)
(13447)
农业(12300)
(12220)
环境(12048)
理论(12010)
(11818)
贸易(11813)
(11413)
技术(11003)
(10457)
财务(10395)
财务管理(10377)
地方经济(10313)
(10172)
(10122)
机构
大学(259059)
学院(256345)
管理(104418)
(98105)
经济(95865)
理学(91329)
理学院(90270)
管理学(88719)
管理学院(88244)
研究(85180)
中国(61491)
(55186)
科学(54945)
(44178)
(42450)
(39476)
研究所(39051)
业大(39039)
中心(38239)
财经(35897)
(35733)
(35128)
师范(34830)
北京(34806)
(32621)
(31542)
农业(30903)
(29595)
经济学(28695)
师范大学(28509)
基金
项目(183467)
科学(144070)
研究(134213)
基金(132753)
(115779)
国家(114835)
科学基金(98520)
社会(83483)
社会科(78929)
社会科学(78907)
基金项目(71535)
(71430)
自然(64785)
自然科(63183)
自然科学(63171)
自然科学基金(62009)
教育(60867)
(60677)
编号(55179)
资助(53996)
成果(44436)
重点(41078)
(40046)
(39123)
(37988)
课题(37561)
创新(35418)
科研(35064)
教育部(34099)
大学(33950)
期刊
(105426)
经济(105426)
研究(73659)
中国(45376)
学报(41307)
科学(38550)
管理(36645)
(35391)
(31309)
大学(30962)
学学(29062)
教育(28909)
农业(25058)
技术(21290)
(18987)
金融(18987)
业经(17330)
财经(16688)
经济研究(15992)
图书(14396)
(14010)
问题(13718)
理论(13336)
科技(13210)
资源(12615)
实践(12468)
(12468)
(12215)
技术经济(11842)
(11512)
共检索到3609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利  马文奇  王运华  高祥照  
大气硫的沉降一直是人们很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在区域尺度上的硫沉降问题一直是研究热点。发达国家最先开始有关于区域尺度硫沉降的研究,近年来我国也引进并建立了很多基于观测数据的各种模型来研究区域尺度大气硫沉降中的科学问题,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本文综述了区域尺度大气硫沉降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硫在大气中的迁移变化过程与污染源、气象条件、不同下垫面沉降速率对区域尺度大气硫沉降的影响并对今后该领域应开展的研究工作做了展望。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沈芳芳   王彬宇   姚必达   莫明敏   廖迎春   房焕英   邹显花   刘文飞   袁颖红   樊后保  
大气氮沉降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构成严重威胁。过去50多年,由于减排措施的实施,欧美国家率先出现大面积区域的氮沉降降低,中国从2010年开始趋于稳定,氮沉降的未来变化趋势可能因全球各地而异。本研究采用文献检索方法和综合分析方法,综述了国内外氮沉降恢复的方法,分析了森林生态系统土壤(酸化和溶液化学)、结构(植被-微生物多样性)与功能(生产力和碳吸存)对氮沉降降低的响应。随着氮沉降的降低,植被物种组成、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过程可能恢复缓慢,而一些土壤参数(如pH、硝酸盐和铵浓度等)对氮输入减少的响应相对较快。当氮沉降降低时,可在某种程度上减轻土壤酸化,促进树木生长,但也可能因环境氮沉降速率依然很高并保持土壤酸化,林木的活力仍在恶化。植被多样性的恢复可能存在恢复障碍并在短期内难以维持富营养化的恢复,但促进了贫营养型物种的增加。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响应对减排政策存在延迟,且氮沉降增加存在遗留效应,致恢复相当缓慢,但恢复只是时间问题。因此,高氮负荷生态系统的恢复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进一步加强减排尤为重要。参94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春雨  王立刚  李虎  邱建军  
N2O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农田是N2O的重要排放源。排放因子法、试验推断法、统计模型和过程模型是目前估算区域农田N2O排放的主要方法,应用上述方法,各国学者对全球、国家和其它区域尺度的农田N2O排放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世界农田N2O排放总量在1.2—4.2 TgN之间,中国农田N2O排放总量在0.063—0.628 TgN之间。与其它方法相比,过程模型的精度更高,未来在区域农田N2O排放估算上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用过程模型,开展模型功能开发与区域验证、氮沉降、淋溶、径流等间接排放因子研究以及区域减排技术集成与农田减排碳贸易测算是未来区域尺度农田N2O排放估算研究的重点。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青  廖凯华  赖晓明  刘亚  吕立刚  
土壤水分调控着陆地表层系统空间格局和过程,作为地表不同圈层中物质和能量输移转化的关键纽带和驱动力,连接着一系列的水文、生态、气候和地质学过程。论文首先介绍了流土壤水分静态特征(土壤含水量和基质势时空变化)在流域范围内不同空间尺度上监测方法的优缺点,包括直接手动监测、直接自动监测、地球物理探测和遥感监测等;同时介绍了其动态特征(土壤水分运动)监测方法(径流小区法、示踪剂法和地球物理探测)的局限性和模拟模型(动力波模型、水量平衡模型和水动力模型等)的关键参数和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①加强土壤水分监测尺度与方法的集成;②消除土壤水分运动模型不确定性;③耦合土壤水分与碳氮输移循环过程等3个方面的研究展望和建议,从而为高时空分辨率和高精度的土壤水分数据获取,以及土壤水分运动与分布及其驱动下的碳氮排放过程、机理的揭示和模拟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思路。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宏翔  胡艳波  赵中华  李远发  
角尺度作为测度林木空间分布格局的林分空间结构参数之一,具有检验能力强,调查简单易行等优点,现已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有很多研究对这一参数应用不当并因此得出不合理的结论,究其原因是对角尺度理论基础缺乏了解。本文从角尺度概念的提出、相邻木个数的选择、标准角和随机分布阈值的确定、角尺度的应用等几个方面作详细阐述与总结,并指出目前的研究方向为空间结构单元大小对角尺度分析的影响及如何利用点抽样调查数据对种群分布格局进行检验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正  周侃  樊杰  赵浩  
市—县单元碳排放核算是空间降尺度开展碳减排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因市、县级能源数据缺失,国内外学者对市—县尺度碳排放核算方法提出各自见解,但不同核算方法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未有归纳和总结,不利于研究人员选用。论文基于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文献,系统归纳市级和县级尺度碳排放核算方法,发现:市—县尺度形成了清单算法和夜间灯光反演两大类核算方法。(1)清单算法包括:“自上而下”分解法,按照市/县各部门产值占省级对应部门的比重,将能源消费量分配到目标单元;“自下而上”调查法,逐部门调研获取能源数据并核算碳排放;“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法,将可获取的部门能源数据和能源数据分解结合使用。(2)夜间灯光反演法包括:方程参数降尺度传导法,假定省级单元内部灯光亮度与碳排放函数方程关系一致,沿用省级拟合方程参数、构建省内不同尺度单元灯光亮度和碳排放总量回归模型;降尺度分解法,以夜间灯光亮度总量占省级比重作为权重,将省级能源消费(或碳排放量)分解至下层级行政单元。从空间尺度和研究内容两方面,归纳了不同核算方法的适用范围。立足当下研究需求和核算方法难点,提出在全域范围内基于市—县单元开展碳排放核算,调查典型单元能源消费量并以之为样本,构建灯光亮度和碳排放量反演方程模型,是未来碳核算方法的重要发展方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军,邱扬  
土地质量能体现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直接关系着环境改善与土地持续利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并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土地质量退化,人们越来越关注土地质量的提高及其管理。深入认识不同尺度土地质量空间变化与发展对土地质量的提高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土地质量和尺度的概念及其特征,阐述了空间变异的研究方法,重点综述了土地质量的空间变异与尺度效应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土地质量空间变异及其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对我国土地质量的研究和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有所启迪。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姜璐  黄耿志  谢惠春  王长建  郭杰  董志强  
能源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议题,家庭能源消费活动作为区域典型人地关系活动的形式,是能源地理精细化研究的一大趋势。论文基于地理学的空间尺度视角,回顾了能源地理研究的缘起、家庭能源消费的空间特征、形成机制及数据来源,对存在问题进行述评,并从当前家庭能源消费面临的机遇出发,对未来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主题进行了展望和阐释。主要得到3个结论:(1)构建全景式家庭能源数据调查框架,将地域类型与能源类型、数量、用途纳入调查的视域;(2)中观尺度的研究有待加强,通过微观—中观—宏观尺度内关系的协调,从一个相互嵌套式的结构整体中去认识和把握家庭能源消费特征及规律;(3)构建家庭属性、地理因素、生活方式等多要素综合集成分析框架,剖析家庭能源消费空间特征的形成动因,实现对家庭能源消费空间分异过程的本质理解。研究有助于地理学能源领域的空间研究和实践的国际化,对中国家庭能源消费的理论视角补充具有积极的学科意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郭琳琳  李保峰  陈宏  
随着城市气候问题的突显,作为城市微气候环境有机组成的街区尺度微气候研究尤为关键。对我国在街区尺度城市微气候研究的学科分类、研究历程、研究技术与方法、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街区尺度的空间界面属性与空间形态组织等方面对促使微气候发生显著改变的人为可控性因素进行分析述评,总结其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我国在街区尺度的城市微气候研究提出展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郭琳琳  李保峰  陈宏  
随着城市气候问题的突显,作为城市微气候环境有机组成的街区尺度微气候研究尤为关键。对我国在街区尺度城市微气候研究的学科分类、研究历程、研究技术与方法、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街区尺度的空间界面属性与空间形态组织等方面对促使微气候发生显著改变的人为可控性因素进行分析述评,总结其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我国在街区尺度的城市微气候研究提出展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晓梅  庄贵阳  
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模型已经在世界区域和国家层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城市尺度上的应用也已经展开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文章综述了按照建模方法分类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混合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模型在城市区域尺度上的应用研究进展。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模型在城市尺度上的应用主要通过情景分析方法对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的重要变量进行结果分析。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模型在城市尺度上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能源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但仍处于初期阶段。快速城市化的中国亟需基于城市尺度的科学能源决策体系。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规律,构建符合城市特点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模型以支持更加科学的城市能源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伟  刘学军  
为了解青藏高原氮沉降的时空差异特征及对高原生态系统的影响,对青藏高原不同区域大气活性氮沉降定量研究的相关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对大气活性氮沉降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与青藏高原现阶段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与比较。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氮沉降通量定量研究较少,且局限于短期监测或仅定量雨水活性氮含量,长期性的定点原位监测、大气活性氮的组成特征、城乡差异及变化趋势均未见报道;同时,大气氮沉降对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特征变化趋势及物候相应等均报道较少,仅局限于现象的解释,并未对变化机理进行阐述。氮沉降作为全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青藏高原氮沉降通量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待进一步加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董旭光  刘焕彬  曹洁  石振彬  郭海涛  马传成  
利用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中尺度数值模式系统MM5以及CALMET气象风场模块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选取近年来沿海年平均风速变化的平均年-2008年作为模拟年,结合模拟年地面和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对山东省近海风能资源进行动力降尺度模拟研究,得到不同高度1km×1km的风能资源分布状况。结合山东沿海岸及海岛自动气象站同期测风记录,对比分析了10m高度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的相对误差。利用ARCGIS分析软件得到山东省近海范围内70m高度风能资源储量。结果表明:动力降尺度方法可用于较高分辨率的风能资源数值模拟,可作为区域风能资源评价分析的有效手段。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裴昱  党安荣  
在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关注健康与儿童友好日益成为趋势,但已有相关探索视角均较为独立而未集成统筹。文章聚焦城市社区尺度,综合循证理论的延展和健康城市研究的经验,试建构包括生理要素、外部环境要素、空间类型、具体规划设计维度在内的“四要素”概念框架概括空间对儿童健康的作用机理,并由此从儿童疾病和儿童保健两个角度完成对研究进展的综述,分别梳理形成了两个角度下的总体作用机理表征结果,并针对两个角度下相关研究分别重点关注的居住区和城市绿地两种空间类型详解各规划设计维度以空间为媒介作用于外部环境要素的机理构成。拟为城市社区尺度下儿童健康导向的空间优化工作提供集成化理论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文越  曹小曙  
减少交通出行碳排放是全球共同面对的重大议题之一,同时也是城市和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论文首先基于文献计量方法对近20年来的全球交通出行碳排放研究现状与趋势进行梳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国家、城市和社区3个尺度对国家交通能源消耗及其碳排放的驱动力因素、城市形态对交通碳排放的影响以及社区建成环境对居民出行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与归纳凝练。研究发现:①国家尺度的研究早期大多基于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分解法探究交通能源消耗的主要驱动力;近年来,研究进一步根据能源消耗数据"自上而下"地测算交通碳排放,并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探究社会经济、城市形态和交通发展因素对交通碳排放的影响。②城市尺度的研究早期围绕紧凑城市是否一种低碳的城市形态而进行讨论,主要使用截面数据和相关分析方法;近年来,进一步拓展使用情景预测、GIS空间分析、空间回归、空间模拟等方法探究城市交通碳排放的空间差异及其与城市形态、城市中心分布形式之间的关系。③在社区尺度,研究多以截面、非集计的问卷调查数据为主,采用定量的数学模型探究居民社会经济属性和人口密度,土地利用混合度,与就业地、城市中心的距离,路网与交叉口密度、公共交通供给水平等建成环境要素对居民出行碳排放的影响。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未来中国城市交通出行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