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25)
2023(7760)
2022(6674)
2021(5938)
2020(5259)
2019(12176)
2018(11850)
2017(23635)
2016(13020)
2015(14697)
2014(14984)
2013(15040)
2012(13980)
2011(12714)
2010(12903)
2009(12133)
2008(12107)
2007(11258)
2006(9532)
2005(8600)
作者
(39390)
(33191)
(32895)
(31464)
(20696)
(15964)
(15228)
(13049)
(12304)
(11647)
(11234)
(11021)
(10543)
(10453)
(10423)
(10362)
(10237)
(9971)
(9566)
(9413)
(8250)
(8144)
(8079)
(7558)
(7456)
(7409)
(7325)
(7214)
(6590)
(6587)
学科
(63464)
经济(63421)
管理(37346)
(37111)
方法(30227)
(29327)
企业(29327)
数学(27429)
数学方法(27185)
(16459)
中国(16046)
地方(15689)
(14149)
(12438)
业经(11455)
(10997)
贸易(10996)
(10633)
农业(10629)
(10368)
地方经济(9708)
(8841)
(8818)
财务(8818)
财务管理(8794)
环境(8583)
(8440)
金融(8438)
企业财务(8298)
(8283)
机构
学院(195506)
大学(194831)
(83541)
经济(81898)
管理(74908)
研究(65955)
理学(65119)
理学院(64350)
管理学(63177)
管理学院(62809)
中国(48778)
科学(42052)
(40875)
(35605)
(34628)
(34371)
研究所(31546)
中心(30520)
业大(30235)
(29280)
财经(29009)
农业(27587)
经济学(26503)
(26188)
(25739)
师范(25472)
北京(25456)
经济学院(24182)
(23496)
(23065)
基金
项目(131633)
科学(103723)
基金(95525)
研究(93983)
(83326)
国家(82694)
科学基金(70609)
社会(60071)
社会科(57025)
社会科学(57006)
(52440)
基金项目(50414)
自然(45749)
自然科(44657)
自然科学(44641)
(44024)
自然科学基金(43844)
教育(43333)
资助(39731)
编号(38127)
成果(30215)
重点(30207)
(29709)
(29256)
(26879)
课题(26299)
科研(25686)
创新(25248)
国家社会(24786)
教育部(24704)
期刊
(87592)
经济(87592)
研究(53143)
中国(33461)
学报(31273)
(30312)
科学(28637)
(27468)
管理(24540)
大学(22950)
学学(21817)
农业(20312)
技术(17960)
教育(17392)
(15373)
金融(15373)
业经(14853)
经济研究(14750)
财经(14213)
(12282)
问题(12276)
统计(11351)
(11087)
技术经济(10914)
商业(10318)
(10272)
决策(9505)
(9434)
资源(9421)
(9348)
共检索到2765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高素英  田立法  王竞  张艳丽  
本文构建了就业结构变动的Markov链模型,并将其应用到河北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实证研究中,计算出河北省改革开放以来的就业结构变动的平均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同时通过设定初始就业结构向量,再利用求得的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对河北省未来10年的就业结构进行了预测,最后提出了就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竹莘  
文章运用面板数据模型(Panel-data Model)分析了直辖市、东中西部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对区域收入差异的影响,不同区域的就业结构对区域的收入差异影响不同,针对不同区域情况,提出了协调发展产业,调整产业就业结构,促使区域差异缩小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铠维  杨耀淇  
我国就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是: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实现四大经济区域农业过剩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均衡转移,从而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区域协同演进。文章基于偏离-份额分析Dinc-Haynes拓展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对照这一目标,我国正在进行的就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正确的,动因是积极的。但是,在四大经济区域之间,就业结构调整的区域差异正在拉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铠维  杨耀淇  
我国就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是: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实现四大经济区域农业过剩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均衡转移,从而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区域协同演进。文章基于偏离-份额分析Dinc-Haynes拓展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对照这一目标,我国正在进行的就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正确的,动因是积极的。但是,在四大经济区域之间,就业结构调整的区域差异正在拉大。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孙靓  
本文选取三大产业就业人口比例和各省边缘区域人均GDP差异4个序列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别讨论我国直辖市、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就业结构与边缘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性,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可行性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马胜春  
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地方年度生产总值数据以及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文章首先研究了中国区域产业结构1993~2012年的发展和变化,然后研究了中国区域2000~2010年的就业结构的变化,最后从就业弹性和结构偏离度两个方面对中国区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从而发现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找到区域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差异和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区域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大幅提高其就业吸纳能力,隐性失业问题不容忽视。不过在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过程中,中西部地区的第二和第三产业表现出超过东部地区的就业吸纳能力。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张桂君  孙畅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分配结构及其发展进程和水平。分析发现,万州区与涪陵区在产业结构上都存在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与其吸纳劳动力的比重不一致的现象,其中,涪陵区第二产业比重较大但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弱,而万州区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要弱于涪陵区。两地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改善就业结构,充分吸纳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肖昕茹  
选择上海、安徽、重庆作为东、中、西部的典型代表,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测度三个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的第一产业仍然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虽然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越高的地区第一产业产值与就业结构越均衡,但其比较劳动生产率也越低;上海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趋近饱和,而安徽和重庆第二产业仍然具有较大的就业吸纳能力;上海第三产业的就业促进作用有限,而安徽和重庆具有较大的潜力。因此,东部地区必须依托科技创新的力量,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劳动力转移,进而提高产业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朱金生  王鹤  杨丽  
依据1995-2010年的我国七大地区(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泰尔指数分解发现,考察期内,七大地区的就业和FDI的区间差异对各自总差异的贡献度分别为73.17%和66.87%,区域差异主要是区间差异造成的。基于CES生产函数推导出的就业决定计量模型,运用面板数据回归实证研究了FDI流动与我国区域就业差异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区域间FDI的差异是导致区域就业差异的显著因素。除华北地区外,整体上FDI加大了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就业差异,缩小了中部地区的就业差异。就业的区域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源于FDI在我国区域间的投资倾斜所带来的就业转移、就业替代和就业结构变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玉凤  高长元  
文章运用协整理论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的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得到的结论与对统计数据定性分析的结论相一致。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与就业人数不存在长期稳定均衡的关系,第二、三产业的增加值与就业人数存在着协整关系,但对就业的促进带动作用不一样。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华初  
作者利用投入产出技术中的结构分解(SDA)模型定量测度1997~2002年中国主要行业的就业变化。研究结果显示,总体来看消费使中国就业人数增加了1.93%,投资使就业人数增加了2.63%,出口使就业人数增加了3.95%,其他原因使就业人数增加了2.56%,进口使就业减少4.89%,技术进步使就业人数减少了6%。出口对就业增加作用最大,投资和消费都对就业增加有积极作用,但消费启动是扩大就业的根本途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凤朝  王元地  潘雄峰  佟佰菊  
抑制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片面强调第二产业的发展,使得老工业基地在面临产业结构严重扭曲、第二产业结构化程度低的情况下,也面临地区就业率低、富余人员过多等就业问题。因此,在强调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必须强调就业结构的调整,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老工业基地调整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叶仁荪  
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东、中、西三个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相联系 ,东、中、西三个地区的就业状况也存在很大差异。作者通过对三个地区就业状况 (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就业人员素质 )的比较分析 ,提出了我国中西部地区解决就业问题的建议 :(1)抓好中西部地区产业的定位 ,抓住第二产业的发展 ;(2 )国家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 ,促使中西部地区加快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3 )中西部地区要着眼于未来 ,最大限度地加大教育投入 ,重视教育和培训事业的发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诚  
在经历 2 0年的市场经济改革以后 ,中国的就业结构发生了类似于市场经济国家就业结构的新变化。除了原有的二元就业结构和隐蔽失业性就业特征以外 ,中国出现了过度就业、正常就业、就业不足、失业和就业外非劳动力扩大的特征。就业政策需要适应经济改革的新变化 ,采用新的就业定义和就业观念 ,着眼于培养市场中的劳动力需求主体———具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