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52)
- 2023(15212)
- 2022(13435)
- 2021(12608)
- 2020(10551)
- 2019(24421)
- 2018(24500)
- 2017(47919)
- 2016(26109)
- 2015(29415)
- 2014(29719)
- 2013(29525)
- 2012(27402)
- 2011(24633)
- 2010(24784)
- 2009(23145)
- 2008(22511)
- 2007(19861)
- 2006(17855)
- 2005(16064)
- 学科
- 济(108150)
- 经济(108009)
- 管理(76146)
- 业(70553)
- 企(56954)
- 企业(56954)
- 方法(45707)
- 数学(39877)
- 数学方法(39463)
- 中国(30004)
- 农(29843)
- 财(28417)
- 地方(27031)
- 制(24257)
- 业经(23466)
- 学(22106)
- 农业(19928)
- 贸(19245)
- 贸易(19229)
- 易(18583)
- 银(17624)
- 银行(17580)
- 环境(17208)
- 行(16778)
- 和(16521)
- 务(16505)
- 融(16495)
- 金融(16489)
- 财务(16436)
- 财务管理(16396)
- 机构
- 大学(374808)
- 学院(372333)
- 济(150142)
- 经济(146777)
- 管理(144864)
- 研究(126883)
- 理学(124650)
- 理学院(123163)
- 管理学(121188)
- 管理学院(120495)
- 中国(95655)
- 京(80751)
- 科学(77467)
- 财(72971)
- 所(63830)
- 研究所(57654)
- 农(57525)
- 财经(57211)
- 中心(56975)
- 江(55525)
- 业大(53413)
- 经(51685)
- 北京(51395)
- 范(50349)
- 师范(49936)
- 院(46327)
- 经济学(45379)
- 州(45099)
- 农业(44808)
- 财经大学(42328)
- 基金
- 项目(248993)
- 科学(195384)
- 研究(184889)
- 基金(179508)
- 家(155793)
- 国家(154506)
- 科学基金(131979)
- 社会(115866)
- 社会科(109644)
- 社会科学(109617)
- 省(96675)
- 基金项目(95941)
- 自然(84613)
- 教育(84360)
- 自然科(82507)
- 自然科学(82491)
- 划(81598)
- 自然科学基金(80977)
- 编号(76598)
- 资助(73260)
- 成果(63169)
- 重点(55878)
- 部(55274)
- 发(53943)
- 课题(52768)
- 创(51226)
- 创新(47893)
- 制(47706)
- 教育部(47310)
- 国家社会(47214)
- 期刊
- 济(170143)
- 经济(170143)
- 研究(115395)
- 中国(72267)
- 学报(56666)
- 财(55620)
- 管理(53955)
- 科学(52947)
- 农(52508)
- 大学(43022)
- 教育(42246)
- 学学(40228)
- 农业(35839)
- 融(34437)
- 金融(34437)
- 技术(31736)
- 财经(27866)
- 业经(27375)
- 经济研究(26538)
- 经(23801)
- 问题(23029)
- 图书(19517)
- 理论(18705)
- 业(17834)
- 技术经济(17495)
- 贸(17429)
- 科技(17342)
- 资源(17182)
- 现代(17123)
- 实践(16948)
共检索到5584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日新 陈向阳
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的观点和模型探讨了区域增长极的形成机制,得出的结论是:区位的比较优势是增长极初步形成和分布的重要因素,经济活动密度在一定的递增区间内成为区域增长极经济和空间规模的主要内生增长源。这一结论既对廖什用市场密度来确定城市体系区位的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又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指出了一条以点轴经济系统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区域增长极 经济活动密度 中间产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日新 陈向阳
大多数经济活动发生在城市,城市作为一个区域的增长极,又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珠三角地区尤其是这徉。但是城市为什么会增长?本文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的框架,探讨经济活动密度在城市增长中的规模收益递增效应。文章的第一部分指出了当前理论界在城市规模增长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和不足;第二部分讨论了三个在不同假设条件下关于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增长、经济活动密度与城市增长的模型;第三部分采用珠三角地区和香港的数据资料对理论模型的主要部分进行了回归分析和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不管是在外部经济模型还是在外部经济前提下再考虑企业的垄断竞争或考虑人力资本的模型中,区域增长极的经济活动密度既是集聚的结果,反过来它又促进规模收益递增从而加速增长极的增长。因此经济活动密度在一定的递增区间内可以成为城市的主要内生增长源。本文既对廖什用市场密度来确定城市体系区位的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又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指出了一条以点轴经济系统带动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叶祥松 刘敬 王江波
广义的经济增长质量本身涵盖能源效率,因此经济增长质量与能源效率的变化是一致的;但是,不同维度的经济增长质量对能源效率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测度2000—2013年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综合指数和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基础上,运用GMM方法实证检验了经济增长质量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增长质量整体上与能源效率具有一致性,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能源效率具有促进作用,而经济增长效率的提高则抑制了能源效率的改善。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叶祥松 刘敬 王江波
广义的经济增长质量本身涵盖能源效率,因此经济增长质量与能源效率的变化是一致的;但是,不同维度的经济增长质量对能源效率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测度2000—2013年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综合指数和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基础上,运用GMM方法实证检验了经济增长质量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增长质量整体上与能源效率具有一致性,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能源效率具有促进作用,而经济增长效率的提高则抑制了能源效率的改善。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何浏 李达华 肖纯
在先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测评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区域品牌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对珠三角地区先进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测评综合得分与排名,得出了交通运输制造业在珠三角装备制造业中具有较为突出的发展优势与潜力,创建珠三角区域品牌的突破口在于大力发展先进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结论。研究结果为珠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交通运输制造业以打造区域产业品牌,带动珠三角地区实现整体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
关键词:
区域制造业品牌 创新能力测评 珠三角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乔生
经济国际化认知的错位使我国区域经济长时间沉冗于对引进外资、进出口及跨国经营数字游戏的追求,忽略对相关经济行为实质效益的度衡。本文在匡正经济国际化涵义的基础上,探讨了经济国际化的尺度,提出轻量重质的观点,同时对区域经济国际化战略的策略性调整与国际规则的灵活运用提出建议。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经济行为 国际化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彭羽 沈克华
目前,香港离岸贸易额已超过转口贸易,成为其第一大贸易方式。作为离岸贸易的主体,香港贸易中间商通过离岸贸易的方式对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产生信息网络效应、市场创造效应和经济催化剂效应。将离岸贸易因素纳入传统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对珠三角地区48个区县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香港离岸贸易对珠三角地区产业的总体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香港离岸贸易对珠三角地区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要明显大于制造业,与之相反的是,香港离岸贸易对珠三角地区非中心城市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要显著大于服务业。
关键词:
香港 离岸贸易 贸易中间商 珠三角地区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余静文 王春超
本文利用2003-2007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圈所属省份的县市数据,使用断点回归法研究了城市圈的形成对城市圈整体经济绩效的影响以及城市圈驱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和路径。由于城市圈基本围绕中心城市而建立,与中心城市的距离远近是决定一个地区是否属于城市圈范围的关键因素,因此可以通过比较城市圈临界线附近县市样本,进而判断城市圈形成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城市圈的形成主要通过"蒂伯特选择"机制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两个路径改善了城市圈区域的整体经济绩效;并且城市圈的形成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北京未能发挥增长极的作用带动京津冀城市圈区域的经济增长,而长三角城市圈和珠三角城市...
关键词:
城市圈 区域经济增长 断点回归法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桑瑞聪 刘志彪 王亮亮
文章基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312家工业上市公司2000-2010年在国内30个省份的投资数据,将地区和企业层面特征综合纳入同一个研究框架,分别使用Logit和Tobit模型从本土企业微观层面揭示了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要素成本、市场需求、集聚外部性、对外开放水平、市场发育程度、企业规模是影响我国产业转移的决定性因素,而企业利润率、资本结构则不是决定性因素;(2)集聚外部性对产业转移的影响较小,尚未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引资效应;(3)靠近国际市场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发育完善的国内市场需求是当前我国本土企业对内投资的主要动力;(4)大规模企业比小规模企业具有更强的转移意愿。
关键词:
产业转移 动力机制 上市公司 国家价值链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成
信息消费作为我国新型消费方式之一,已经成为巩固扩大传统消费、拉动内需的重要动力。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和传统消费融合催生了多种消费新业态,有力提升了信息消费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信息消费和新业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信息消费可以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并且新业态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显著的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珠三角城市群信息消费和新业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边际作用明显大于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最后,本文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信息消费 区域经济增长 新业态 调节效应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丁焕峰 孙小哲 刘小勇
区域一体化是中国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而扩容后新进地区能否获得更好的发展关乎区域未来进一步一体化的广度和深度。现有文献鲜少关注区域扩容对新进地区所带来的定量增长影响,且对增长效应的驱动原因及其动态变化尚缺系统的解释框架。结合扩散——回流效应,文章认为市场联系与产业分工是区域扩容影响新进地区的增长效应及其动态变化的重要渠道。以2008年珠三角城市群扩容为例,文章运用合成控制法定量分析对新进城市肇庆市与惠州市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扩容对新进城市的长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惠州市在扩容后短期内出现了负面效应。结合实际数据分析发现,惠州市短期出现负面效应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扩容后要素和产品市场面临原位城市较大的回流冲击,且产业转移短期效果不佳引起。但从长期看,新进地区可从市场联系和产业分工两个层面获得扩容的外溢增长效应。为降低短期可能的负面效应,应树立区域经济思维,建立统一组织框架,以原位城市产业转移为主要抓手,协调推进市场共建共享与产业优化布局,实现地区整体共赢发展。文章研究识别了区域扩容对新进地区所带来增长效应的一般规律,为推动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实践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曹祺文 吴健生 仝德 张晓娜 卢志强 司梦林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地保护工作压力逐渐增大,掌握区域农地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力是制定可持续土地利用政策的基础。本文以珠三角地区为例,利用2000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该区农地变化特征,然后在构建传统Logistic模型基础上引入空间自相关因子,采用Auto Logistic模型从自然、社会经济、空间距离和土地利用特征的空间自相关性等方面探讨了区域尺度农地变化驱动力。结果表明:(1)2000-2010年该区耕地、林地等农地以净减少为主,景观破碎度有所提高,耕地成为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来源;(2)农地属性变化和土地开发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君 张璐琴
总结了不同阶段珠三角地区区域规划的特征,对珠三角地区区域规划的意义、规划原则、规划思路进行了分析。认为珠三角地区应该以现有经济联系为基础,适度超越现有经济发展水平,适时扩大区域范围,把港澳作为内生变量,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区域内重大问题,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
珠三角 区域规划 区域合作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婷 李红
文章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以珠三角1997-2011年24个县市级人均GDP为样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和收敛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97-2011年,珠三角24个县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在地理空间上存在集聚现象。与传统空间计量模型对比,文章选用能消除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性的空间误差模型,研究发现:各县市间存在β-收敛,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长不仅受到自身初始水平的影响,还会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扩散作用。因此,在制定区域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空间依赖性和溢出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肖前兰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关系,历来备受关注。本文选取1990年到2006年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作为解释变量,人均GDP、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作为自变量,运用模型,通过简单的回归分析出珠三角地区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根据结果,随着经济的增长,珠三角地区的环境污染也呈上升趋势,但尚未达到工业发达国家所描述的倒U型曲线的拐点。在发展社会经济时应该将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降低环境的"外部化"程度,同时加大对环境建设的投资。本文意在通过分析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找出影响环境质量的各种因素,并在如何保持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为改...
关键词:
环境污染 经济增长 珠三角地区 环保投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