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77)
2023(7727)
2022(5766)
2021(4979)
2020(3886)
2019(8281)
2018(8312)
2017(15591)
2016(8576)
2015(9337)
2014(9556)
2013(8901)
2012(7621)
2011(6884)
2010(6915)
2009(6342)
2008(6039)
2007(5419)
2006(5084)
2005(4721)
作者
(25174)
(21027)
(20902)
(19910)
(13057)
(9955)
(9388)
(8090)
(8004)
(7173)
(7110)
(7014)
(6676)
(6620)
(6571)
(6374)
(6296)
(6022)
(6007)
(5930)
(5269)
(5155)
(4978)
(4707)
(4702)
(4665)
(4554)
(4535)
(4217)
(4165)
学科
(40737)
经济(40708)
管理(25735)
(19366)
环境(15323)
地方(14899)
(14371)
企业(14371)
(12630)
中国(12369)
方法(11946)
数学(10284)
数学方法(10120)
业经(9949)
(9261)
(8735)
(8564)
农业(8556)
地方经济(8554)
生态(6970)
资源(6835)
(6764)
(6760)
规划(6646)
发展(6642)
(6631)
环境规划(6384)
产业(6093)
(5536)
(5289)
机构
学院(122962)
大学(120050)
(49288)
经济(48198)
管理(44814)
研究(44073)
理学(38590)
理学院(38121)
管理学(37354)
管理学院(37163)
中国(31965)
科学(29154)
(25607)
(22100)
(20933)
(20629)
研究所(20400)
中心(19857)
(19314)
业大(18494)
(18270)
师范(18116)
(16678)
财经(16643)
农业(16026)
北京(15741)
(15449)
经济学(15401)
(15083)
师范大学(14586)
基金
项目(88806)
科学(70950)
研究(64415)
基金(64165)
(56755)
国家(56350)
科学基金(48549)
社会(43218)
社会科(41042)
社会科学(41029)
(36243)
基金项目(33964)
自然(30080)
(29866)
自然科(29225)
自然科学(29217)
自然科学基金(28639)
教育(27611)
编号(25415)
资助(24395)
(21688)
重点(20834)
成果(19406)
国家社会(18801)
(18058)
(18043)
课题(17963)
发展(17606)
(17338)
创新(17011)
期刊
(58150)
经济(58150)
研究(33258)
中国(24022)
(20065)
学报(19575)
科学(18714)
管理(15447)
大学(14703)
(14280)
学学(14004)
农业(13794)
教育(11697)
业经(10692)
技术(10161)
资源(9546)
(9118)
金融(9118)
经济研究(8791)
问题(8004)
财经(7599)
(7020)
(6591)
科技(6416)
(6321)
图书(5801)
现代(5747)
(5631)
商业(5588)
统计(5588)
共检索到1784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中华  王莉  
文章借鉴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方法,提出了区域生态环境优化测度的方法。利用测度数据信息,为优化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区域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政策空间。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吕有金  孔令池  李言  
构建了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内涵的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与评价了285个地级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演变特征,并分析了相关驱动因素。结果显示: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但2010年后增速放缓;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生态环境压力及生态环境状态的发展存在短板;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的梯度分布格局;经济水平的提升、城市文明的进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政府的干预程度均产生了正向驱动效应;人口规模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具有抑制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云小鹏  
基于2004—2020年黄河流域9个省(区)数据,建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关系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相对发展模型和交互胁迫模型,探究二者动态耦合及交互关系。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稳步提升,相对发展度逐步下降,“无序态→无序态与低稳态并存→低稳态→低稳态与中稳态并存”阶段有序接替;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资源要素状态优于生态环境响应,生态环境压力与生态环境状态趋势基本一致,这基本符合黄河流域资源禀赋特点以及能源和粮食战略地位;黄河流域分省及整体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均存在交互胁迫关系且动态耦合关系空间分布不均衡,中下游经济发展较快省份的城镇化水平较高,上游欠发达省份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相对较高。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高新才  杨芳  
基于2005-2013年西北四省(区)的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了西北四省(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态的演变特征,并通过回归模型分析了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随着城镇化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西北四省(区)均进入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阶段,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总体上呈现出互补互适的特征;由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快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西北地区由城镇化滞后型转变为生态环境滞后型;在对耦合协调度的贡献中,生态环境的作用大于城镇化,影响较显著的子系统依次是生态水平、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生态响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淑佳  任亮  孔伟  唐淑慧  
文章以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研究京津冀迈入21世纪以来三地及区域整体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时空演化及内在根源。结果表明:京津冀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显著,虽然三地均已进入到协调发展大类,但2010年以来处于发展瓶颈期,未实现向更高层次迈进。京津冀三地优势与制约因素不同,优势互补带来区域整体耦合,但河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水平落后则制约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只有加快河北经济发展才能突破京津冀发展瓶颈。生态环境作为区域发展本底具有一定稳定性,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二者紧密耦合成为影响整体耦合度和协调发展度的关键因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祝志川  刘博  和军  
为分析我国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同高质量发展状况、分布动态、地区差异及演变趋势,依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构建测度指标体系。文章采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建立测度模型,以中国31个省市2009—2019年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利用核密度分析、马尔可夫链模型及Dagum基尼系数分解等方法,深入探究了各地同步发展水平的动态演进以及地区差异。实证结果表明,中国整体同步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大部分地区发展水平呈现逐年增长态势,个别地区在部分年份存在同步发展水平回落现象,同时区域内协同发展水平有收敛趋势而区域间差距则逐渐增大。通过深入剖析我国整体及各大区域协同发展水平的动态演变趋势,为认识我国各地区的协同发展水平演变提供了依据,为推进各大区域有针对性提升自身同步发展水平及不同区域间的同步发展,提供了政策性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玲  智慧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章设计了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预测区间测算模型,得到耦合协调度预测区间及其概率,以预测区间的下限为推算依据构建时间序列,得到耦合协调度的预测值。以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统计数据为实证研究,得到长江经济带整体达到高度协调的时间和11个省市的空间演化,验证了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杭芳  
揭示中国省际(不包含港澳台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时空耦合度,并分析其时空格局变化,对中国实现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熵权法及耦合度模型分析中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2000—2014年耦合度,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手段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化综合指数不断升高,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变化较小,但总体而言,2000—2014年中国各省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趋于下降;就空间分布而言,2014年中国北部及西南地区仍呈现极度耦合态势,中部省份高度耦合,沿海省份呈现中度耦合态势,而北京及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呈现出低度耦合的状态,整体呈现条带状分布特征,空间分异明显。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毕正华  
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的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本文分析了原因,提出了治理对策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许崇正  焦未然  
文章借助城镇化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反馈环路理论,分析了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带来的生态危机的原因,以及新型城镇化何以能避免生态危机的机制。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实现过程中必须注意处理好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以及以人为本的终极价值取向的落实问题。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罗丽英  魏真兰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恶化明显,自然资源被掠夺,环境污染加剧。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人口集聚、经济增长、收入增加、产业转移、技术进步和城市扩张等几种路径实现。文章通过理论分析了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路径,并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验证影响路径的效应。其中,经济增长可以改善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人口集聚、收入增加、产业转移和城市扩张则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针对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认为需要控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合理规划城市布局。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荣宏庆  
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至2012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提升到52.27%,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当前,中国城镇化进入由加速向减速转变、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由不完全城镇化向完全城镇化转变的战略转型期。面对城镇化建设中用地失控严重、城镇区域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较为普遍等诸多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必然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城镇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构建,是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优路径选择。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杭芳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荣宏庆  
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截至2012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提升到52.27%,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当前,中国城镇化进入由加速向减速转变、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由不完全城镇化向完全城镇化转变的战略转型期。面对城镇化建设中潜藏的城镇化用地失控严重、城镇区域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较为普遍等诸多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必然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谢锐  陈严  韩峰  方嘉宇  
本文首先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提出从四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数。其次,本文利用空间自相关检验和局域LISA指数,发现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质量都存在空间集聚和空间溢出效应。在控制时间和空间因素的基础上,本文利用改进的STIRPAT模型,采用2003-2012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实证研究了新型城镇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在影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因素中,新型城镇化占据决定性的地位,其不仅有助于本地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而且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也促进了周边城市生态环境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