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21)
- 2023(13118)
- 2022(11298)
- 2021(10606)
- 2020(9147)
- 2019(21447)
- 2018(21332)
- 2017(41582)
- 2016(22516)
- 2015(25569)
- 2014(25826)
- 2013(25357)
- 2012(23214)
- 2011(20924)
- 2010(20832)
- 2009(19286)
- 2008(18852)
- 2007(16765)
- 2006(14283)
- 2005(12413)
- 学科
- 济(100616)
- 经济(100521)
- 管理(64480)
- 业(60420)
- 企(49526)
- 企业(49526)
- 方法(49308)
- 数学(44299)
- 数学方法(43596)
- 农(25067)
- 中国(24926)
- 地方(24381)
- 财(22776)
- 业经(19652)
- 学(19010)
- 贸(17032)
- 贸易(17027)
- 农业(16810)
- 易(16422)
- 理论(15706)
- 制(15539)
- 和(14477)
- 环境(14377)
- 务(14365)
- 财务(14302)
- 财务管理(14266)
- 技术(13560)
- 企业财务(13487)
- 地方经济(12544)
- 融(12540)
- 机构
- 学院(322215)
- 大学(321431)
- 济(129864)
- 管理(129053)
- 经济(126863)
- 理学(112702)
- 理学院(111401)
- 管理学(109113)
- 管理学院(108522)
- 研究(102491)
- 中国(75591)
- 京(66656)
- 科学(65066)
- 财(56767)
- 农(51284)
- 所(50919)
- 中心(49071)
- 业大(48445)
- 江(47817)
- 研究所(46665)
- 财经(46293)
- 范(42904)
- 师范(42504)
- 经(42041)
- 北京(40971)
- 农业(40367)
- 经济学(39625)
- 州(38272)
- 院(37414)
- 经济学院(35946)
- 基金
- 项目(223883)
- 科学(177789)
- 基金(163481)
- 研究(160299)
- 家(141996)
- 国家(140890)
- 科学基金(122805)
- 社会(102094)
- 社会科(96793)
- 社会科学(96764)
- 省(89780)
- 基金项目(87162)
- 自然(81643)
- 自然科(79806)
- 自然科学(79786)
- 自然科学基金(78318)
- 教育(75287)
- 划(74676)
- 资助(67514)
- 编号(65133)
- 成果(51055)
- 重点(50321)
- 部(49178)
- 发(47948)
- 创(46422)
- 课题(44571)
- 创新(43404)
- 科研(43331)
- 教育部(42274)
- 国家社会(41678)
- 期刊
- 济(135018)
- 经济(135018)
- 研究(86123)
- 中国(58032)
- 学报(48233)
- 科学(45946)
- 管理(44847)
- 农(44721)
- 财(44157)
- 大学(36529)
- 学学(34498)
- 教育(32001)
- 技术(30801)
- 农业(30352)
- 融(23886)
- 金融(23886)
- 业经(22958)
- 财经(21917)
- 经济研究(21466)
- 问题(19329)
- 经(18759)
- 统计(18755)
- 策(17274)
- 技术经济(16700)
- 业(16485)
- 资源(16079)
- 决策(15601)
- 商业(15373)
- 图书(15351)
- 版(15106)
共检索到4535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柴箐 王茂军 许洁
城市规模的影响因素是城市体系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城市网络视角出发讨论城市规模的影响因素,基于经济基础理论模型,利用2007年山东省投入产出基础数据,构建城市基本部门链接网络,讨论了城市的网络中心性与城市规模分布、空间特征及相互关系。结论如下:①山东省基本部门链网为高密度、多中心网络,每个城市既是其他城市的链接机会,也是链接约束;②城市的网络中心性呈线性分布,无明显分层,中、低等层次的城市较多;③城市人口规模呈幂率分布,存在明显分层,高位次城市城口规模突出,中、低位次城市规模减少趋缓,且基本连续;④网络中心性与人口规模大致呈现线性正相关关系,尤其是人口规模大于50万的城市,其正向关系更为显著,表明城市在基本部门链接网络的权力地位越高,经济联系链接的城市越广泛,对于城市人口规模的影响越积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维良 韩增林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分工合作进一步深化,形成一种非线性的复杂网络关系。由于发展水平、规模及特点等条件不同,城市在网络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角色。在空间和网络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发展实际,构建网络中心性评价模型,提出用节点中心度、网络中心势和网络密度等指标和参数对城市网络中心性进行评价,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
城市首位度 城市网络 网络中心性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瑞晶
数字金融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但数字金融发展仍存在区域不平衡问题。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分析了数字金融对区域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以及网络中心性的调节效应,并使用我国2011—2020年省级平衡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数字金融有利于提高区域创新水平;(2)数字金融网络中心性对其促进区域创新的效果存在正向调节作用;(3)数字金融网络中心性的调节效应体现出区域差异,处在经纪人板块以及数字金融发展水平更高的地区,网络中心性的正向调节效应更显著,而在资源溢出板块则表现为负向调节效应。研究对于完善数字金融差序发展格局,实现数字金融的创新激励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区域创新 网络中心性 调节效应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滕广青 贺德方 彭洁 赵汝南 张利彪
[目的/意义]通过对知识网络中心性的动态分析,揭示领域知识发展过程的规律与模式。此类探究对于洞悉知识发展过程中的衍生、交叉、融合等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复杂网络分析中的中心性分析技术为主要研究方法,基于领域关键词共现关系构建领域知识网络。从核心涌现性、桥接控制性、关联紧密性3个方面,对特定领域知识发展过程进行时间序列的动态跟踪与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关联关系的增长速度远高于文献与关键词的增长速度;领域中知识的核心涌现程度呈波动状态发展;领域知识之间的桥接控制程度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领域中知识间的关联紧密性在时间轴上逐渐松散。这些领域知识演化规律的揭示,有助于把握领...
关键词:
领域知识 复杂网络 网络中心性 时间序列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商宪丽
本文在系统阐述微博营销信息传播的内涵及其传播模式的基础上,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对微博营销信息传播网络中的核心节点、中介节点及网络的中心性进行了剖析,并以"雷军的微博"为实例进一步验证了社会网络中心性的理论成果。
关键词:
微博 营销信息传播 中心性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平亮 宗利永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结合微博用户之间的"关注"与"被关注"信息传播的网络拓扑关系,利用各种中心度和中心势测度指数,分别从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和接近中心性三个方面对微博社会网络的中心性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启示。
关键词:
微博 社会网络分析 中心性 权力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单而芳 蔡蕾 曾晗 彭超婧
利用合作博弈理论的分配规则如Shapley值、Banzhaf值等来度量政治、经济和社会网络中节点的中心性或者重要性是识别网络中关键节点的一类重要方法。考虑到在超网络中代表各类组织的超边在网络中发挥的作用不同,本文研究了超网络博弈上一类广义Position值的分配规则,被称为υ-position值。它可以作为网络中度值测度的一类推广,以此来度量网络中参与者的中心性和相对重要性。其次,证明了超网络结构上类Shapley-position值可由分支超边指数和局部平衡超边贡献两个性质所唯一刻画。最后,举例分析了υ-position值在超网络中心性测度中的应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乐 盛科荣
多层城市网络联系的交叉汇聚形成了更加开放的创业生态系统边界,城市创业活力愈发受到网络外部性的影响。在构建交通流、资金流和知识流交织汇聚的多层城市网络的基础上,实证检验城市多层网络中心性对创业活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多层城市网络中心性对创业活力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受网络连接协调组织成本的影响,可能已处于边际收益递减阶段。进一步研究发现,多层城市网络中心性对创业活力的影响存在行业异质性,如以解析型知识为基础的生物医药行业对网络资源的依赖性明显高于以合成型知识为基础的节能环保行业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有助于深化对城市创业生态系统发育规律的认识,更好把握多层城市网络体系和创业生态系统的互动发展。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安宁 滕广青 白淑春 韩尚轩
[目的/意义]探索领域知识的中心性与聚类情况有助于关键知识识别与知识群簇发现,对于掌握领域知识发展进程中的知识演化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网络科学的思想为基础,基于知识关联关系构建领域知识网络。采用中心性与聚类性的相关指标,对领域知识网络从时间序列上进行跟踪与分析。从网络整体与节点个体的层面,分别对领域知识生长发展过程中的中心性与聚类性展开交叉相关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领域知识网络在整体层面上中心性与聚类性具有非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高中心度的领域知识具有低聚类系数;领域知识的聚类性在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银超慧 郄昱 刘艳芳 张翔晖
深入理解道路网络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开展可持续的土地利用与道路网络规划。引入多中心性评价模型,对临近中心性、中介中心性、直线中心性3个指标,运用UNA对湖北省道路网络中心性进行测度;选取景观百分比,香农多样性指数,平均斑块大小,平均形状指数4个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并通过斯皮尔曼相关方法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湖北省道路网络中心性格局和空间特征各异,整体上东高西低,临近中心性呈现条带状分布,中介中心性呈孔隙状分布,直线中心性呈片状分布;(2)景观层面上,土地利用景观破碎化和多样化对直线中心性最为敏感,而临近中心性与中介中心性与景观格局指数关系相对复杂;(3)在类型层面上,道路网络中心性与各类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相关性各异,其中高中心性区域对林地表现为鲜明的排斥和破碎化效应,而对建设用地表现为强烈的吸引和空间集聚现象。该研究以道路网络中心性视角探讨道路网络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之间的关系,为区域空间形态和构成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提供了新的视角。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盛科荣 杨雨 孙威
利用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500强企业网络数据和隶属联系模型构建中国城市网络,在解析城市网络中心性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定量识别与测度了中国城市网络中心性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在"行为—结构—绩效"分析框架下探索性解析了城市网络中心性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城市出度中心性体系呈现"香港-北京"双核结构特征,中介度体系呈现以北京为首位城市的首位分布特征,入度中心性体系则呈现多核心结构特征;市场潜力、关键资源、区位条件和经营环境等城市属性特征对于城市网络中心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不同维度中心性特征对于不同类型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择优选择、偏好依附和网络邻近是中国城市网络中心性发育的动力机制,这将进一步强化具有传统优势城市的网络地位。在网络发展环境下,中国城市化政策和城市治理体系需要作出相应调整,中国政府必须积极应对网络环境下的城市间发展差距,并在更大空间尺度上推动城市之间的网络合作。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杨志勇 赵芳芳
网络中心性是社会网络研究中的重要变量,但在短视频情景下并未得到充分关注,尤其是围绕网络中心性"双刃剑"效应的相关探讨更为匮乏。本文以抖音短视频平台用户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资本理论,采用问卷调查和层次回归技术对网络中心性与用户平台契合行为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讨论了平台信息质量(体验性和满足性)和用户自我建构扮演的调节角色。结果表明,当用户具有适度中心性时,表现出更多的平台契合行为,然而当网络中心性过高时,却显著降低了其契合行为。另外,信息体验性、信息满足性显著强化了两者的倒U型关系,而独立型自我建构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本文结论对平台企业了解用户行为和优化中心用户平台契合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亮 尹艳冰 朱春红
产业关联网络高密度、加权有向和带有自环的特性不同于一般复杂网络,使得传统的基于最短路径的紧密中心性、介数中心性和特征向量中心性算法无法适用于产业关联网络。在随机游走的基础上设计的随机游走中心性算法,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通过对中国2010年投入产出延长表的计算验证了该算法能有效合理的对产业的重要性进行区分。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孟延春 乔小勇 关欣 孟庆国
城市中心性是反映区域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和影响力的重要测度指标,城市中心性研究是当前区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选取鲁苏豫皖交界区域的11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从交通中心性、产业中心性、吸引力中心性三个角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鲁苏豫皖交界区域的城市中心性问题。研究得出:本区域有成为整体经济区的客观基础,存在东西两个经济亚区;徐州具备较强的综合优势,最有可能成为本区域的中心城市;济宁、商丘、枣庄、菏泽各具优势,加以综合提升,将成为本区域中心城市的有力竞争者。
关键词:
鲁苏豫皖 交界区域 城市中心性 社会网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卫东 钟业喜 冯兴华 李建新
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公路班次数据构建交通流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地理探测器从县域城镇整体网络、城镇中心性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交通网络中心性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公路班次网络密度较高,公路网络初步发育成型,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子城市群是整体网络的中介,武汉都市圈和环鄱阳湖城市群整体联系相对松散;②核心城市对周边城镇具有一定的"遮蔽效应"和"虹吸效应",地级城市网络中心性普遍较强,小城镇在网络中发育较迟缓,凝聚子群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在整体上形成了"四片区,七子群"的特征;③地理探测器显示经济、人口规模、城市行政等级、产业结构、资金投入、市场活力以及支付水平对交通流网络下的城镇中心性影响显著,但居民支付水平与产业结构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因此,提升核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优化城市群区域分工、培育副中心和枢纽城市、促进区域组团发展有利于城市群区域联动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