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59)
- 2023(14321)
- 2022(11955)
- 2021(11119)
- 2020(8868)
- 2019(20541)
- 2018(20463)
- 2017(39320)
- 2016(21693)
- 2015(24265)
- 2014(24301)
- 2013(23713)
- 2012(21486)
- 2011(19101)
- 2010(18839)
- 2009(17019)
- 2008(16203)
- 2007(13890)
- 2006(12198)
- 2005(10577)
- 学科
- 济(89089)
- 经济(88998)
- 管理(58231)
- 业(53525)
- 企(42812)
- 企业(42812)
- 方法(36712)
- 数学(31777)
- 数学方法(31434)
- 中国(25441)
- 农(24543)
- 地方(24460)
- 业经(20374)
- 学(19217)
- 财(18160)
- 农业(16806)
- 环境(14763)
- 理论(14113)
- 和(13893)
- 制(13622)
- 贸(13561)
- 贸易(13552)
- 易(12997)
- 技术(12674)
- 地方经济(12554)
- 发(12026)
- 划(11799)
- 融(11286)
- 金融(11283)
- 银(11249)
- 机构
- 大学(298697)
- 学院(297922)
- 管理(118681)
- 济(113652)
- 经济(110913)
- 理学(103469)
- 理学院(102189)
- 研究(100940)
- 管理学(100337)
- 管理学院(99809)
- 中国(72499)
- 科学(65513)
- 京(64644)
- 所(49881)
- 财(49040)
- 农(47044)
- 研究所(45989)
- 中心(45490)
- 业大(45278)
- 江(42984)
- 范(42941)
- 师范(42601)
- 北京(40439)
- 财经(40253)
- 院(37798)
- 州(37594)
- 农业(36752)
- 经(36542)
- 师范大学(34792)
- 经济学(33409)
- 基金
- 项目(214093)
- 科学(168893)
- 研究(156593)
- 基金(154479)
- 家(134598)
- 国家(133494)
- 科学基金(115305)
- 社会(98371)
- 社会科(93078)
- 社会科学(93051)
- 省(84176)
- 基金项目(83759)
- 自然(75389)
- 自然科(73598)
- 自然科学(73583)
- 自然科学基金(72196)
- 划(71060)
- 教育(70660)
- 编号(64594)
- 资助(61390)
- 成果(51090)
- 重点(47884)
- 发(46673)
- 部(45688)
- 课题(44351)
- 创(44053)
- 创新(41097)
- 科研(40517)
- 国家社会(40090)
- 大学(39153)
- 期刊
- 济(123682)
- 经济(123682)
- 研究(86382)
- 中国(53282)
- 学报(46928)
- 科学(44531)
- 农(42816)
- 管理(41023)
- 大学(35038)
- 财(34705)
- 教育(34355)
- 学学(32721)
- 农业(30123)
- 技术(25516)
- 融(21982)
- 金融(21982)
- 业经(21135)
- 经济研究(18926)
- 财经(18063)
- 问题(18004)
- 图书(17720)
- 资源(16220)
- 业(15341)
- 经(15311)
- 科技(15095)
- 理论(14202)
- 现代(14115)
- 发(14101)
- 版(13655)
- 技术经济(13584)
共检索到4229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辉 段汉明 谢元礼 范熙伟
应用不平衡指数、全局空间关联指数和局部空间关联指数,采用Arcgis9.2技术,对兰州—西宁区域31个城市进行城市化空间格局定量测量和定性分析。得出结论:①兰州—西宁区域城市体系为倒"丁"字形规模等级结构,而不是金字塔型;②兰州—西宁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呈现"Y"字形,以西宁—兰州—陇西段陇海铁路和景泰—白银—兰州铁路为中心轴线,城市化水平从轴线向外围按照距离规则逐渐降低,其中西宁、兰州、白银是轴线上的极点;③近几年核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极化性增强,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城市化不平衡指数在增大。同时,区域城市化的全局和局部空间关联指数较小,区域城市化空间关联弱,城市化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区域;④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呈现出北高南低和西高东低演化趋势。
关键词:
城市化 空间统计分析 空间格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焦世泰 石培基 王世金
通过研究国内外城市区域以及兰州—西宁城市区域发展现状,认为行政区经济、产业结构趋同、交通通达度不高是制约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指出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战略构想。具体包括构建"两心、三轴"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城市区域优势产业分布新格局,以点轴开发模式构建城镇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最后,提出了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的战略措施,包括实施空间与产业双重整合;构建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确立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的战略意识;促进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海飞
运用ArcGIS方法对兰州—西宁经济区36个县级行政单元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时空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0年来兰州—西宁经济区发展比较缓慢,强经济增长中心表现为兰州、西宁和白银三足鼎立的格局,经济区空间结构表现为两主一副态势。根据区域经济水平的综合测度,将经济区划分为发达区、较发达区、欠发达区和不发达区。经济发达区域呈散状斑块分布,欠发达区域和落后区域呈大面积的连续分布。这说明,一方面经济区发展总体上比较缓慢,且经济塌陷区域覆盖面较大;另一方面,两大核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能力较弱。夯实两大核心城市的实力,加速经济区内欠发达和不发达区域的隆起,是兰州—西宁经济区联动发展的重要任务。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海飞
双核结构理论完全可以突破临海或临江条件的限制,拓展应用到内陆地区。基于兰州和西宁两城市的空间距离、区位条件和城市定位,认为兰州—西宁经济区是以兰州、西宁为双核心构成的双核结构模式,同时分析了构建兰州—西宁经济区双核模式的可行性和必然性,进而提出了兰州—西宁经济区空间联动的三种模式,即双核联动、双圈内联和轴线联动,每种形式的联动存在各自的规律。加速三种形式的联动,是优化兰州—西宁经济区空间结构和促进经济区崛起的关键。
关键词:
双核结构 兰州—西宁经济区 空间联动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丁生喜 甘佩娟 霍海勇
以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为基础,调查地处西北内陆的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及其腹地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明确该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意义。通过对兰西银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具备的优势、劣势和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新时期兰西银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模式和具体的合作内容与合作方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贾卓 强文丽 王月菊 李恩龙 陈兴鹏
采用空间分析技术和空间计量模型对2010—2017年兰州—西宁城市群工业污染集聚格局及其空间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工业污染集聚格局具有"中心高边缘低"和"北部高南部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工业污染集聚高值区和低值区基本保持稳定,具有"路径依赖"特征。②工业污染集聚格局存在空间正相关性,工业污染集聚的热点区和次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兰州市和西宁市所辖的工业核心县(区),冷点区和次冷点区主要集中在白银市、定西市、临夏州和海东市所辖的工业欠发达县(区)。③工业污染集聚存在空间溢出性,工业污染集聚与人口密度、经济水平、工业集聚、产业结构之间呈现正相关性,与技术水平之间呈现负相关性。④工业污染集聚不仅受本县(区)人口密度、经济水平、技术水平、工业集聚、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还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受其相邻县(区)工业污染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冲击。研究认为,城市群内各县(区)应加强工业项目协调发展,促进污染联防共治,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敬宇 聂华林
我国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1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为推进西部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适应国家经济重心战略调整与大城市区域化发展趋势,基于西北河湟谷地城市密集区完整的经济地理区域,提出了建立兰州—西宁区域经济一体化试验区的构想,并从区域空间与产业双重整合等方面,提出了推动实验区建设与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推进西部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从而推动整个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经济一体化 试验区 兰州—西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宇硕 白永平 李慧
基于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2000-2008年的县域经济发展数据,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因子分析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密集区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发展较好的县域集中于湟水谷地、兰—青铁路沿线一带;密集区经济空间格局呈核心—外围空间结构,遵循空间距离衰减规律,且具有东西分异、南北分异和低值集聚、高值分散特征;2000—2008年,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县域经济差异有所减小,其中兰州市区、红古区、白银区和西宁市区保持区域经济核心地位不变,中等水平县域由数量少、斑块状的分散布局转变为范围广、集聚性强的面状空间形态,低增长型县域呈组团式集聚分布于密集区南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世杰 姚天祥 杨文新
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其相互关系的好坏关系到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章从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的关联出发,从理论上探讨了产业结构演变同城市化的相互关系,并结合兰州市产业结构演变和城市化发展历程提出了兰州市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相互协调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城市化 兰州市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蒋建华 刘程军
文章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从时间、空间和关联性的角度对浙江省2001-2011年间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及其时空演化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近十年间,浙江省区域城市化相对差距逐年增大,绝对差距呈波浪式上升;浙江省区域城市化差异明显,杭州、绍兴已进入城市化发展后期阶段,而大部分区域仍处于城市化发展初级阶段;浙江省区域城市化水平基本相同的单元(高—高或低—低)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城市化发展呈现趋同现象。
关键词:
浙江省 区域城市化 格局 时空演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小虎 张志斌
在总结和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集聚—碎化的空间研究方法对西部大开发以来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空间发展态势进行了定量测度。结果表明: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整体上呈现出明显的均匀化趋势;但受经济基础、发展条件、产业结构和国家政策影响,城镇密集区内部各地区的集聚—碎化程度及发展态势又有所差异。
关键词:
集聚—碎化 城镇密集区 兰州—西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鸿飞
城市中的水域空间是城市设计中最具特色的景观表现载体,其滨水独特性和地域色彩文化正是构成城市景观印象的主要部分。文章以兰州市河谷滨水生态空间为研究对象,在依托黄河地域文化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对地域实体基础色彩进行全方位调研分析,总结出适合兰州市地域特色的基调色彩,并结合区域内不同功能主体特色,构建具有文化内涵的滨河景观空间分区色彩体系,提出山水城市滨水生态空间营建与色脉传承发展的优化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永春 朱宽樊 杜正喜 曹军 贾云鸿
今后30-50年,无论从国家政策导向还是从区域资源特色而言,我国西部城市必将承担起带动西部地区整体崛起这一国家战略目标的历史使命。通过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典型的特大河谷型城市——兰州在推进东西合作与双向开放、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增强民族团结等方面所承担的任务,充分考虑城市空间在快速扩张和重构中面临的用地限制、产业空间重置、生态环境约束等特殊矛盾,从都市区、市域、中心城区三个层面提出了未来30年兰州城市空间格局重构的战略方案,并对城市生态、文化空间的建设进行了探讨,认为兰州在城市空间重构进程中应重点关注水资源短缺、高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多元产业体系构建等关键问题。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兰州市 发展战略 空间格局重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潘金根
中心城市与外围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极化和扩散。城市对外围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为扩散效应,而对外围的经济发展起制约作用则为极化效应。所谓极化是物质、能量、信息向中心城市集聚的过程,这种集聚过程既有人才、资金、原材料、能源等流入造成外围地区缺少人力物力财力而降低发展速度的极化效应,又有因城市经济实力增强而促进外围地区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扩散效应的正影响和极化效应的负影响迭加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高新才 殷颂葵
以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应用SBM超效率模型测度了兰州—西宁城市群的经济效率,并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空间回归模型分析了其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县域经济效率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但具有梯次性特征的"核心—外围"空间格局和东西方向、南北方向上的"倒U型"趋势愈加明显;县域经济效率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且在局部区域趋于集聚;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县域经济效率有正向影响,城镇化水平与经济效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
关键词:
兰州—西宁城市群 经济效率 空间分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