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24)
2023(12077)
2022(10708)
2021(10142)
2020(8300)
2019(19358)
2018(19227)
2017(37350)
2016(20533)
2015(22967)
2014(23041)
2013(22798)
2012(21085)
2011(18832)
2010(18545)
2009(16761)
2008(15994)
2007(13664)
2006(11828)
2005(10190)
作者
(58891)
(49025)
(48514)
(46096)
(31193)
(23650)
(22108)
(19286)
(18589)
(17273)
(16993)
(16385)
(15510)
(15377)
(15090)
(14770)
(14695)
(14436)
(13942)
(13796)
(12152)
(11905)
(11669)
(11075)
(10912)
(10800)
(10780)
(10736)
(9843)
(9678)
学科
(85104)
经济(85019)
管理(54502)
(50528)
(40405)
企业(40405)
方法(36682)
数学(31939)
数学方法(31584)
地方(23691)
(22883)
(20302)
中国(20034)
(17861)
业经(17661)
农业(15830)
环境(13745)
(13404)
贸易(13395)
(13362)
地方经济(12977)
(12883)
理论(12882)
(12474)
技术(11945)
(10799)
(10781)
财务(10722)
财务管理(10706)
教育(10626)
机构
大学(285406)
学院(283420)
管理(113881)
(107534)
经济(105028)
理学(99520)
理学院(98264)
管理学(96550)
管理学院(96043)
研究(95840)
中国(69439)
科学(62971)
(61699)
(48318)
(47499)
(46274)
业大(44998)
研究所(44621)
中心(43915)
(40509)
(40438)
师范(40091)
北京(38707)
财经(38041)
农业(37483)
(35472)
(34540)
(33588)
师范大学(32734)
经济学(31138)
基金
项目(204274)
科学(160059)
研究(148769)
基金(146874)
(128851)
国家(127800)
科学基金(109137)
社会(92004)
社会科(86992)
社会科学(86969)
(80199)
基金项目(79755)
自然(72149)
自然科(70394)
自然科学(70381)
自然科学基金(69067)
(68167)
教育(67256)
编号(61675)
资助(59272)
成果(48950)
重点(45771)
(44562)
(44312)
课题(42073)
(42025)
创新(39200)
科研(39131)
大学(37337)
教育部(37276)
期刊
(115279)
经济(115279)
研究(79728)
中国(52781)
学报(46029)
科学(43698)
(42648)
管理(38125)
大学(33769)
(32667)
教育(32110)
学学(31535)
农业(30255)
技术(23629)
(19635)
金融(19635)
业经(19498)
图书(17193)
经济研究(17118)
财经(16734)
资源(16658)
问题(15646)
(15273)
科技(14403)
(14188)
理论(13739)
(12978)
技术经济(12899)
实践(12869)
(12869)
共检索到4015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费罗成  程久苗  沈非  张明锋  
科学分析我国中部地区六省份土地集约利用变化规律有利于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通过对1997—2006年中部地区六省份相关评价数据进行全局主成分分析,并运用聚类分析进行分类,对比分析得出中部地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时空变化规律:中部地区六省份近10年来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上升状态,但各省上升幅度不一;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区域差异,其中,河南、山西两省可划为集约利用类,安徽、湖北、湖南三省可划为中度利用类,江西省可划为低度利用类;部分省份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较大。最后根据上述分析提出区域土地集约利用对策。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雪靓  孔祥斌  赵晶  程佳  
根据1996—2008年全国统计数据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对我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揭示变化规律和趋势,为我国制定建设用地的调整方向和利用目标提供决策依据。从建设用地利用结构、承载能力和利用效率3个方面构建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以省级尺度为评价单元,从不同评价指标出发,分析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时间和空间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8年,我国建设用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和承载能力有所提高,但利用效率存在下降趋势,同时各省份评价单项指标的集约利用幅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我国各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总体趋势为东南沿海区高于西北内陆区,经济发达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范辉  冯德显  余国忠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该省在1996年和2006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格局与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全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明显的上升态势。(2)与1996年相比,2006年全省各城市之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异有所扩大。(3)在不同的研究年份,土地投入水平、土地产出水平、土地利用水平和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等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中发挥的作用有较大差异。(4)在研究期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其4个影响因素各自变化幅度差异显著,且同一地区各自的变化幅度也不完全一致。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宋婉静  
本研究以中国全域为研究区,从经济发展因素、社会发展因素、生态保障因素3方面构建中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2001—2015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01—2004年,土地利用不集约情况下集约度日益下降;2005—2015年,土地利用集约度不断提升,在2015年土地利用集约度水平达到峰值。(2)在15年的研究时间中,中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从Ⅳ级优化为Ⅱ级。2001—2010年中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为Ⅳ级,即土地利用不集约;2011—2012年中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升为Ⅲ级,即土地利用基本集约;2013—2015年中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为Ⅱ级,即土地利用集约。(3)综合分析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在评价中起主要作用,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财政支出、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影响中国土地节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宋婉静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董会和  李诚固  
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程度、土地产出水平、土地投入水平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5个方面,选取15个评价指标,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城市为比较单元,建立原始数据矩阵,利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分别对该34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并划分为土地集约利用型、土地适度利用型、土地粗放利用型三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类型。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大城市和主要工业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部分资源枯竭城市和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城市土地利用粗放。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宋映铉  李顺成  
本研究以中部地区84个城市为对象,对于2004~2014年中部地区的区域创新力量的时空变化趋势和特征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4年中部地区的创新力量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同时中部地区城市之间在创新力量上的差异性也在逐渐缩小。此外,还通过对创新力量综合分数进行空间集群分析,对创新力量的空间溢出效应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显示,虽然最近10年中部地区的各种区域创新力量逐渐发展,但是对创新力量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明显。针对这一问题,还需要在后续对如何形成创新有关各种部门的区域间网络方面进行更有深度的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洋  黄庆旭  章立玲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发展出一种基于长时间序列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土地城镇化水平测度方法,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进行1992—2010逐年土地城镇化水平时空测度研究。结果表明,在1992—2010年间:1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提取的城镇用地信息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平均值分别达到了88.11%和0.61,能较好地反映区域城镇发展的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可信度;2从总体上看,环渤海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增长迅速,由1992年的0.82%增至2010年的3.20%,年均增长率指数为7.80%;3从区域差异上看,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之间、滨海城市与非滨海城市之间、距海岸线不同距离的区域之间土地城镇化水平差异显著并呈进一步扩大趋势;4从空间特征上看,土地城镇化水平高值区呈现出一定的向海性。本研究可为快速有效地测度分析区域土地城镇化水平,进而调整和优化区域城镇化格局,推进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邢璐平  方斌  向梦杰  
全面考虑耕地集约利用的综合效益,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益和持续状况4个方面选取了15个指标,采用均方差决策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了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2000~2015年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时空变化规律的探索分析,并运用GWR模型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探究江苏省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寻求耕地节约集约利用模式,为缓解我国人地矛盾,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借鉴。研究表明:(1) 2000~2015年江苏省的耕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呈现出先上升后平稳发展的变化趋势,其时序变化可分为两个不同阶段。(2)苏北地区的县(市)多处于中高度集约利用水平且多为高度水平,苏中地区的状况有所好转,但苏南地区的大部分县(市)整体保持低度集约利用水平甚至不集约水平稳定不变。整体来看,江苏省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 GWR模型能够科学准确地进行耕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的分析,投入强度是影响江苏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极为重要的因素,其次是持续状况,而利用程度的影响程度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产出效益的影响程度在逐渐增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淑杰  宋丹  刘兆顺  窦森  
从集约评价的角度研究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效应,不仅可以掌握开发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以及开发区土地利用情况,还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土地管理及规划等部门提供有力的决策工具,对推进吉林省开发区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吉林省中部为研究对象,选取12个开发区,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区域效应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长春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区域效应已达到最优状态,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有效性较好,而吉林市和四平市均处于规模效益递减状态;(2)有国家级开发区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卢新海  柯楠  匡兵  韩璟  
以中部地区80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中部地区地级以上城市2000—2016年土地城镇化水平差异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部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平均值从2000年的0.66%增长到2016年的1.36%,且城市间差距逐渐加剧。②中部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表现出显著的全局空间正自相关性,并呈现由强集聚向弱集聚转化的演变特征;其空间集聚形态可分为"高—高"集聚型、"高—低"极化型、"低—高"塌陷型、"低—低"均质型4种类型,不同类型城市的分布特征存在差异。③中部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冷热点区的空间分布具有相对稳定性,大致呈现出"东热西冷"的空间分布状态。④中部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差异受到人口规模、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共同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蔡冰冰  赵威  杨慧  杨嫚  
从外资、外贸、外经三方面入手,测度中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探讨其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2005~2015年中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区域差距在缩小。(2)低水平区和较低水平区范围缩小但始终占据绝对优势且空间集聚特征明显;较高水平区、高水平区数量较少且分散,外向型经济逐渐形成"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3)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程度不断增强; HH区数量大幅提高,LL区波动下降但仍占主导地位;外向型经济发展热点区主要集聚分布在东南部,冷点区分布在西南—东北一带。(4)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影响因素影响力大小依次为:城镇化率、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与最近一级海港或内河港口的距离、第三产业比重、口岸数量占全省比重、科技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与最近中心城市的距离、人均财政收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苗  陈银蓉  周浩  
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与土地利用碳减排的双赢,是我国土地管理者的期望。先是测算了湖北省3个中心城市1996~2010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利用碳排放值,对两者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假定,最后通过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的计量方法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土地利用资本集约阶段,土地集约利用增加作为碳源的建设用地碳排放量效果明显大于保育农用地等碳汇的碳吸收量效果;不同土地集约利用阶段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关系呈动态变化,技术进步将成为改变两者正相关关系的关键;在土地利用的资本集约阶段,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宇  曹卫东  梁双波  赵落涛  
在"新常态"背景下,山西省作为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其城市面临转型与发展双重压力。通过构建指标测评体系,运用熵值法与协调模型等方法对山西省11个地级市城市质量年均增长率和城市规模年均增长率间协调发展程度的时空格局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表明:1)山西省整体城市规模变异系数较大,而城市质量变异系数较小;且山西省各地级市城市质量、城市规模及其城市综合发展水平时空差异变化明显,在空间上由北向南总体呈"W"型分布格局。2)山西省各地级市在2005—2010年与2010—2014年两个时间序列上,城市质量年均增长率与城市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林雄斌  马学广  
基于珠三角城市-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用时间序列的指标,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采用均方差决策法确定权重,进而分析区域和城市尺度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间特征,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珠三角城市-区域土地集约利用随时间变异的程度较小,大体呈现"U"型变化特征;2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由"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向"肇庆-惠州-中山"等外围城市不断降低,存在空间圈层结构;3土地利用结构、投入强度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重要因素,城市空间规模和人口规模的分散化发展降低土地利用集约水平,而经济增长、环境绩效和科技投入有利于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