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06)
2023(11458)
2022(10145)
2021(9616)
2020(8021)
2019(18574)
2018(18486)
2017(36323)
2016(19723)
2015(21906)
2014(21943)
2013(21728)
2012(19983)
2011(17855)
2010(17705)
2009(16098)
2008(15530)
2007(13418)
2006(11741)
2005(10293)
作者
(57323)
(47551)
(47067)
(45042)
(30110)
(22862)
(21446)
(18706)
(18211)
(16856)
(16485)
(15924)
(15091)
(15015)
(14681)
(14384)
(14278)
(14226)
(13551)
(13481)
(11864)
(11634)
(11271)
(10684)
(10586)
(10576)
(10493)
(10430)
(9417)
(9410)
学科
(82730)
经济(82659)
管理(57174)
(51795)
(43569)
企业(43569)
方法(36942)
数学(31905)
数学方法(31549)
(20667)
(20038)
(19683)
地方(19390)
中国(19303)
业经(17819)
农业(13530)
(13323)
理论(13233)
(13200)
(13050)
财务(12989)
财务管理(12970)
环境(12723)
(12395)
贸易(12389)
企业财务(12340)
(11961)
技术(11739)
地方经济(11053)
产业(10648)
机构
大学(280491)
学院(277369)
管理(113329)
(105137)
经济(102759)
理学(98679)
理学院(97531)
管理学(95799)
管理学院(95294)
研究(91549)
中国(66812)
(60474)
科学(59874)
(46766)
(46012)
(44440)
业大(43201)
研究所(42248)
中心(41704)
(39300)
财经(38562)
北京(37954)
(37716)
师范(37360)
(35058)
农业(34996)
(34005)
(32564)
经济学(30541)
师范大学(30344)
基金
项目(197433)
科学(155212)
基金(143331)
研究(142943)
(125503)
国家(124500)
科学基金(106953)
社会(88925)
社会科(84238)
社会科学(84215)
基金项目(77204)
(76970)
自然(71025)
自然科(69318)
自然科学(69304)
自然科学基金(68073)
(65274)
教育(64582)
编号(58936)
资助(58579)
成果(47293)
重点(44113)
(42858)
(42007)
(40337)
课题(39710)
科研(37896)
创新(37699)
项目编号(36498)
大学(36306)
期刊
(111842)
经济(111842)
研究(77324)
中国(50342)
学报(46435)
科学(42550)
(39408)
管理(39005)
(33981)
大学(33817)
学学(31599)
教育(28850)
农业(27897)
技术(22752)
(19611)
金融(19611)
图书(19459)
业经(18787)
财经(17983)
经济研究(17410)
(15178)
理论(14864)
问题(14753)
情报(14239)
资源(14183)
科技(14070)
实践(13919)
(13919)
(13722)
技术经济(12991)
共检索到3923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谭永忠  吴次芳  
根据对全国及东中西部、浙江省及各地市、杭州市所属的5个县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值可以用来反映一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有序程度。一般说来,信息熵值愈大,土地利用系统的有序程度愈低,反之亦然;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值具有空间分异规律,在全国、浙江省和杭州市3个层面上均表现出信息熵值自沿海向内陆递减;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值在时间上具有动态演变规律。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可综合反映某区域在一定时段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及其转换程度,对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新长,潘琼,赵元  
时空结构分异分析是以GIS叠置分析为辅助手段。目前描述空间结构分异最常用的方法是比较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方位上的差异。由于按方位划分的空间单元并不具有均等的土地面积,因而其变化速度就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可比性。文章对上述方法进行了改进,创建性的引入了年均变化强度指数这一具有可比性的指标体系来描述土地利用的时空结构分异特征,它实质就是用各空间单元的土地面积对其年均变化速度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各种土地类型的变化速度具有可比性,得出各不同用地类型的时空结构分异情况,对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从而达到全面把握土地变化规律的目的。该研究方法有助于从总体上全面掌握土地利用时空结构演变的趋势与特点,对发达地区未来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郭荣中  杨敏华  
基于信息熵的基本原理,利用1996-2008年长株潭区域各县(市、区)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耕地、园地、未利用地面积所占比例呈递减趋势,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所占比例呈递增趋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在1996-2008年期间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波浪式趋势变化。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用地内部结构的分析可知:林地、果园、桑园、交通用地所占比例的高低是影响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主要因素。各县(市、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呈现出较大的时空差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庄大方  刘纪远  
本项研究工作直接应用“国家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项目和“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取得的最新数据和资料,研究并提出了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计算方法和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影响中国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的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分析了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域分异规律,提出了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极地”模式,并建立了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经度、高程模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隋晓丽  李仁东  朱超洪  
采用遥感、GIS一体化技术,利用 1989~1990 年和 1999~2000 年获取的 LANDSAT卫星影像,对湖北省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分异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对土地利用格局起主要控制性作用;城市化与工业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国家有关土地利用政策对土地利用变化格局的形成起进一步调控作用。分区而言,鄂西、鄂东北、鄂东南等山区是耕地、林地与草地相互转换区;武汉、鄂州、黄石等沿江城郊区和从宜昌到沙市区沿江带是城镇扩张区;荆州、汉江下游和鄂北岗地丘陵是水域缩减区;江汉平原区是水域扩张区。另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有关耕地政策的出台是耕地、林地与草地相互转换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希彪  
根据土地利用详查变更资料中二级分类的用地面积和比例,采用景观生态学结构定量分析方法,以泾河中上游流域的陇东地区为例,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地域分异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此方法能够很好地揭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地域分异,其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区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地域结构的差异;②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区域变化呈以下规律: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性和土地利用组合类型数由塬区→沟壑区→丘陵区、城镇近郊→远郊依次递减,土地利用结构的集中度则刚好相反,土地利用的组合类型与区域的经济活动特点相关等;③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区域差异主要受地理位置、地貌状况、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汪小钦  王钦敏  刘高焕  励惠国  
利用多源遥感和空间数据,对黄河三角洲1984、1986、1991、1996和2001年5个不同时期的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了1984年东营市建市17年来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的区域分异。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趋于多样化,年变化率比较大;近代黄河三角洲区,以未利用地和耕地为主,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最不稳定;黄河冲积平原区,耕地面积远高于其它地类,约占2/3,总体变化速率处于中等水平;山前冲洪积平原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比较单一,耕地占绝对优势,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最为稳定,年变化率最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子英  段建南  梁春凤  
运用信息熵理论对长沙市1996—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时间序列和空间变异分析。结果显示:在时间上,长沙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均衡度在研究期间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优势度则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长沙市土地利用系统正由低级有序向高级无序转化,结构性减弱,均衡度增加;在空间上,信息熵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差异性,建成区的信息熵普通大于长沙市所下辖各县市的信息熵。通过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①长沙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园地、林地、未利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减少以及交通、居民点和独立工矿用地的增加,直接导致了其信息熵的变化;②长沙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第二产业迅速增长,是其信息熵增大的根本动因;③总人口数的增加、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与信息熵的增大有着密切关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叶敏婷  王仰麟  彭建  吴健生  
在高度城市化地区开展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有助于衡量城市土地利用水平,实现城市土地高效协调利用。本文在明晰土地利用效益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深圳区域土地利用特征,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四方面,构建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及其时间动态与空间分异,并通过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度模型,评价土地利用各类效益的协调程度。研究表明,深圳市总体土地利用效益处于中等状态,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4个子系统基本协调。全市各区土地利用效益均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并体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本文基于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针对性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海燕  李闽  
研究目的:对江苏省13个市市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分析其区域变化规律,为宏观指导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切实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综合指数评价法,回归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1)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阶梯差异,从南向北逐步降低;(2)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最重要的外部因素,苏南经济发达地区集约利用水平远远高于苏北地区。研究结论:通过运用地价杠杆、规划引导、区域合作、奖惩机制等手段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群  张雯  李飞雪  张琳  杨云丽  李满春  
土地利用结构评价是地理学、统计学支撑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旨在运用新的方法和视角评估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以常州市武进区土地利用结构作为研究对象,以该区的16个乡镇作为评估的单元,研究区独特的区位和土地利用结构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室。在宏观层面上,运用信息熵理论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有序性、均衡度、优势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常州市武进区土地利用结构有序性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这种差异跟各板块内部社会经济结构有密切关系;在微观层面上,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结合武进区社会经济等多项指标,从土地利用结构效率角度,指出武进区各乡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信息熵和数据包络...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彭建超  徐春鹏  吴群  余德贵  陈健  
土地短缺逐渐成为制约长三角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要素。集约利用土地,不断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解决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稀缺,缓解人地关系矛盾的必然选择。从土地利用强度、产出效率、生态效益、可持续利用程度四方面阐释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内涵,以此构建适合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与技术对评价结果进行空间分异研究,并分析差异产生原因。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水平差距较大,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的重要因素。②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由北向南呈现明显的空间梯度差异特征,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微弱的正相关性,空间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万荣荣  杨桂山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分析了太湖流域1985~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5年间太湖流域耕地、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建设用地、林地、草地、水域呈增加趋势,其中耕地面积的减少和建设用地的增加十分显著;主要转移方向包括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林地向草地转移、未利用地向林地转移、水田向水域转移等;各类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异,耕地与建设用地的强烈变化尤为明显地表现在城市与交通线的周围;人口的急剧增长、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农业结构的调整是近15年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金桃  安艳玲  苏孝良  吴起鑫  张聪  段少琼  
以清水江流域为研究区,综合应用3S技术,基于遥感影像数据,提取研究区2002年及2013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基于研究区DEM数据,提取流域高程、坡度、坡向及坡位数据;通过土地利用与地形的叠加分析,获得属性数据库,采用分布指数分析了清水江流域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的地形特征分异。研究结果表明:清水江流域各地类在不同地形等级下分布特征明显;在2002~2013年间,各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不同,高程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较大,除个别地类外,坡度、坡向及坡位对土地利用变化均有一定的影响;流域内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有待延续及加强;在高程为750~1500 m、坡度范围为<15°、缓坡区域各地类竞争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谭术魁  朱祥波  张路  
运用计量地理模型、信息熵的方法,分析湖北省17个市(州)土地利用结构的地域差异,研究土地利用信息熵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市州的土地利用多样化差异较大,多样化空间格局整体呈现东部偏高、中部均匀、西部较低的递进结构;耕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具有明显的区位意义,林地、草地、其他土地一般,园地不显著;土地利用信息熵的空间格局呈现高信息熵区域主要聚集在东部、中高信息熵区域位于中部、中低和低信息熵区域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递进规律。土地利用信息熵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无密切关系,与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具有紧密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