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45)
- 2023(8390)
- 2022(7262)
- 2021(6586)
- 2020(5781)
- 2019(13536)
- 2018(13244)
- 2017(26196)
- 2016(14743)
- 2015(16403)
- 2014(16761)
- 2013(16813)
- 2012(16159)
- 2011(14842)
- 2010(15077)
- 2009(14150)
- 2008(14243)
- 2007(13052)
- 2006(11342)
- 2005(10284)
- 学科
- 济(70078)
- 经济(70023)
- 管理(37317)
- 业(35805)
- 方法(31210)
- 企(27724)
- 企业(27724)
- 数学(27595)
- 数学方法(27314)
- 农(18049)
- 学(18032)
- 地方(16917)
- 中国(16436)
- 财(15442)
- 业经(12395)
- 农业(11910)
- 制(11864)
- 贸(11707)
- 贸易(11706)
- 易(11292)
- 地方经济(10210)
- 和(10057)
- 环境(9771)
- 融(9525)
- 金融(9522)
- 土地(9354)
- 银(9259)
- 银行(9218)
- 务(9198)
- 财务(9182)
- 机构
- 大学(224782)
- 学院(222325)
- 济(90768)
- 经济(88828)
- 管理(81437)
- 研究(80203)
- 理学(70208)
- 理学院(69239)
- 管理学(67819)
- 管理学院(67397)
- 中国(59280)
- 科学(52838)
- 京(48744)
- 农(44549)
- 所(43066)
- 财(40408)
- 研究所(39645)
- 业大(36700)
- 中心(36490)
- 农业(35573)
- 江(34949)
- 财经(32843)
- 范(31222)
- 师范(30884)
- 北京(30255)
- 经(29640)
- 经济学(28903)
- 院(28615)
- 州(27015)
- 经济学院(26361)
- 基金
- 项目(149042)
- 科学(116513)
- 基金(107902)
- 研究(104585)
- 家(95984)
- 国家(95268)
- 科学基金(79511)
- 社会(65863)
- 社会科(62421)
- 社会科学(62397)
- 省(58480)
- 基金项目(57504)
- 自然(52162)
- 自然科(50861)
- 自然科学(50840)
- 划(50376)
- 自然科学基金(49923)
- 教育(47983)
- 资助(44248)
- 编号(41788)
- 重点(34878)
- 成果(34521)
- 发(33466)
- 部(33334)
- 创(30163)
- 课题(29633)
- 科研(29182)
- 计划(28926)
- 创新(28478)
- 教育部(27502)
共检索到3244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明
采用经典的数理统计方法———典型相关分析, 选择位于干旱半干旱过渡地带的榆林地区作为典型代表, 对区域性土地利用结构及其驱动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大型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 操作运行, 并对统计结果进行专业分析, 定量诊断出各驱动因子对该区土地利用结构分布贡献作用的大小。同时运用典型相关系数和冗余度分析,对诊断结果进行了检验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明
本文采用了典型相关分析这一经典的数理统计方法,对榆林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驱动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大型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操作运行,并对统计结果进行专业分析,定量诊断出各驱动因子对该区土地利用结构分布贡献作用的大小。同时运用典型相关系数和冗余度分析,对诊断结果进行了检验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乔伟峰 孙在宏 邵繁荣 倪婷 冯松松 张果
分析高度城市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演化以及驱动因素,可为优化区域未来的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资源的保护和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1998~2008年苏州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运用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程度变化和空间变化等指标测算模型分析土地利用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998~2008年,苏州市耕地面积显著减少,农业结构调整明显;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面积急剧增加,与耕地减少呈显著负相关;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逐年提升;苏州全域耕地、园地、城市用地相对变化率最大的均为昆山市,建制镇和独立工矿用地相对变化率最大的分别是张家港市和吴江市;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土地利用结构演化的人文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驱动因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甘红 刘彦随 王大伟
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状况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社会经济因子的驱动力作用必然具有内在的相关性。该文基于1990年~2000年中国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普查数据与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建立了以省域为单元的土地利用结构与相关人文因子的数据库,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揭示了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与人文因子的定量关系,从中筛选出影响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动的主导人文驱动因子。研究表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消费水平、技术进步、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土地集约利用措施,在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单宝艳 孟飞 李志婷
一、引言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是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热点。关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及空间过程、地域差异与空间演变、增长机制及驱动因素、用地结构与经济结构关系、多样性与合理性等方面进行研究,[1~10]并取得丰硕成果。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是人们生产生活在空间上的反映,体现着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及其互相关系,其发展演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雷征 董捷
采用武汉城市圈1997-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计算各城市及武汉城市圈整体的信息熵、均衡度,并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演变的规律和驱动因素。研究结论:①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均质性较差,但趋向于合理方向发展;②影响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演变的驱动因素众多,其中土地内在的特性和规律及政策、产业结构、区位可达性等外部因素尤为重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卫海 李阳兵 周焱 陈鑫
以贵阳市为研究区,利用1991年、1996年、2000年、2006年4期的遥感影像资料和地形图,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功能,获得贵阳土地利用的现状、动态度、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等专题图、数据,并结合社会经济及人口数据对贵阳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①建设用地和林地的面积保持持续上升,耕地呈现持续下降,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则呈现出先减少后略有增加,水体的转移比例一直很小;②1991年~2006年间,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是耕地与建设用地、耕地与林地、未利用地与耕地之间的相互转化;③1996年~2006年间,耕地都主要转向建设用地和林地,林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健 陈凤 濮励杰 韩书成 叶浩 彭补拙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锡常地区作为我国传统的人口密集区和土地高度集约化利用区,土地利用历史悠久。1980年以来,苏锡常地区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引起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格局的相应变化。本文利用1980年、1995年和2000年的Landsat TM数据对苏锡常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测量,取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对苏锡常地区1980年~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以得到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变化的驱动因子,为协调土地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制定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体系、促进土地资源和社会经济...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郭荣中 杨敏华
基于信息熵的基本原理,利用1996-2008年长株潭区域各县(市、区)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耕地、园地、未利用地面积所占比例呈递减趋势,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所占比例呈递增趋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在1996-2008年期间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波浪式趋势变化。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用地内部结构的分析可知:林地、果园、桑园、交通用地所占比例的高低是影响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主要因素。各县(市、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呈现出较大的时空差异。
关键词:
信息熵 土地利用结构 长株潭区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贤辉 张霞 杨钢桥
采用1996~2004年的统计资料,分析了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发现全省耕地大幅度减少,其次是未利用地和牧草地;林地则迅速增加,其次为居民点及独立工矿、园地、其他农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随后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以湖北省76个县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单元,进一步对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定量诊断出各驱动因子对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贡献作用的大小。结果显示,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因素之间关系可以用4对典型相关变量表示,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林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的发展变化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章予舒,王立新,张红旗,李香云
在西北干旱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与否对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具有直接制约作用。本文以安西县为例,对疏勒河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荒漠化土地变化驱动力以及与土地沙漠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自然因素是制约土地利用水平和结构的基本要素,而人为因素对现代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作用更为显著。耕地面积的增加主要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提高有直接关系,人口增长对耕地面积增加有间接促进作用。耕地面积减少则主要与人为不合理利用引起的土地荒漠化有关。在林地变化中,自然条件限制着该县森林发展,人为因素对林地变化的驱动作用大于自然因素的影响;草地面积减少主要是人为超载过牧和破坏的结果。此外,本文还根据数据分析并应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导致当地土地荒漠化的最大驱动力进行判别。结果表明:引起该区荒漠化的最主要因素是超载过牧,其次是人口压力和农业开垦,区域气候变化对荒漠化的驱动作用要小于人为因素的驱动作用。分析指出,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管理,人为力量将成为优化干旱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和提高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同时,提出了疏勒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化调整的原则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郑国强 江南 于兴修
论文利用1985和2000年LandsatTM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对长江下游近15年来土地利用区域结构演化进行了研究。研究揭示了长江下游沿线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结构时空演化类型及土地利用格局与社会经济因子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近15年来长江下游沿线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总体表现为耕地数量减少和建设用地增加的趋势;区域内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演化类型可以划分为五大类;区域土地利用格局与社会经济因子之间可以用3个典型相关变量表示,耕地、建设用地、林地与草地变化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社会经济解释因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龙花楼 王文杰 翟刚 刘松 张清春
利用GIS技术,基于20世纪80、90年代中期和200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安徽省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变化范围广,几乎遍及全省各个角落;西部和南部山区其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小,中部、东部和北部地区变化幅度较大;在合肥—巢湖—芜湖—马鞍山一片其变化幅度最大。土地利用变化在数量及时间上表现为:耕地(含水田和旱地)大幅减少,其次为草地和林地,代之以城镇用地、农村建设用地和水域的迅速增加;1987~1995年变化的幅度明显小于1995~2000年的变化幅度。随后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安徽省90年代中期和2000年之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定量诊断出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凯 曾凡棠
根据1980年、1995年、2010年3期的TM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分类结果,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转移矩阵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番禺198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从1980年到2010年,耕地和城镇用地是番禺面积变化最大的两种土地类型,耕地呈递减的趋势,向其他地类的转化以农村用地和城镇用地为主;城镇用地呈递增趋势,其迅速增加的来源以耕地和农村用地的转入为主。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城镇和耕地面积比例与社会经济因素中的地均GDP、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人口密度、城镇人口、农业人口相关性显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高凯 周志翔 杨玉萍
按照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分类系统,将WESTDC_Land_Cover_Products2.0数据集重分类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建设用地和其它未利用土地等6类,借助GIS平台研究了长江流域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特点及其空间自相关特征。结果表明,长江流域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耕地和草地,三者占流域总面积的90%以上,而水域、城乡建设用地和其它未利用土地所占比例较小。各省市之间土地利用结构差异较大,与一定的空间格局相联系,并形成了土地利用结构特征不同的4个大的区域。各土地利用类型比重属性值相似的省市在长江流域全局空间内聚集分布、空间邻接,呈极显著的全局空间正自相关。其中耕地、林地、草地、城乡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