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36)
2023(10361)
2022(9268)
2021(8782)
2020(7258)
2019(16749)
2018(16628)
2017(32330)
2016(17763)
2015(19922)
2014(20039)
2013(19815)
2012(18149)
2011(16355)
2010(16080)
2009(14524)
2008(13774)
2007(11727)
2006(10088)
2005(8629)
作者
(52558)
(43634)
(43218)
(41120)
(27677)
(21052)
(19606)
(17403)
(16613)
(15383)
(15145)
(14584)
(13711)
(13650)
(13433)
(13286)
(13193)
(12988)
(12325)
(12324)
(10985)
(10562)
(10497)
(9823)
(9793)
(9662)
(9644)
(9465)
(8744)
(8674)
学科
(72723)
经济(72652)
管理(48180)
(44140)
(36336)
企业(36336)
方法(32838)
数学(28606)
数学方法(28305)
(19091)
(18190)
地方(17917)
中国(16863)
(15098)
业经(14792)
农业(12400)
环境(12123)
(11960)
理论(11227)
(11114)
贸易(11110)
(10716)
技术(10486)
(10354)
地方经济(10250)
(9628)
(9552)
财务(9493)
财务管理(9479)
教育(9280)
机构
大学(250161)
学院(248294)
管理(100725)
(92426)
经济(90261)
理学(88198)
理学院(87129)
管理学(85565)
管理学院(85124)
研究(84704)
中国(60598)
科学(57169)
(54290)
(43485)
(43423)
业大(41291)
研究所(40318)
(39330)
中心(37834)
(34931)
农业(34474)
(34175)
北京(33965)
师范(33843)
财经(32639)
(31498)
(29741)
(28824)
师范大学(27623)
技术(26483)
基金
项目(181313)
科学(141806)
基金(130899)
研究(129477)
(115792)
国家(114880)
科学基金(97680)
社会(79301)
社会科(75007)
社会科学(74986)
(71200)
基金项目(70831)
自然(65999)
自然科(64380)
自然科学(64366)
自然科学基金(63171)
(60923)
教育(58240)
编号(53210)
资助(53181)
成果(41794)
重点(40985)
(39163)
(38991)
(37347)
课题(36265)
科研(35094)
创新(34878)
计划(34173)
大学(32873)
期刊
(97729)
经济(97729)
研究(68076)
中国(45413)
学报(43504)
科学(40697)
(38776)
管理(34249)
大学(31371)
学学(29595)
农业(27564)
(27027)
教育(26364)
技术(20215)
业经(16530)
(16170)
金融(16170)
经济研究(14742)
图书(14618)
资源(14574)
财经(14512)
(13743)
科技(13383)
问题(12779)
理论(12487)
(12206)
实践(11750)
(11750)
(11558)
业大(11445)
共检索到3460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贤金  于术桐  马其芳  李璐璐  翟文侠  
文章在描述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认为在物质资源不断减少的情形下,物质代谢效率提高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布局等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对于物质代谢变化的影响机理。以江苏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构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物质代谢驱动力模型。结果表明,随着1989年以来江苏省土地利用强度的不断提高,物质代谢通量快速增长。土地利用强度越高,物质代谢通量值越大,土地利用强度提高10%,则物质代谢通量将提高5.62%,因此,资源利用量与污染物排放量越多,带来的环境冲击也就越大;但土地利用强度越高,物质代谢效率值就越小,土地利用强度每提高10%,物质代谢...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崔雪竹  王学通  
研究目的:在环境经济视角下,对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物质资源状态和利用效率进行分析,明确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物质代谢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物质流分析方法,以物质收支平衡为出发点,通过物质流动逻辑关系分析,对社会各部门物质流动过程与数量进行跟踪式的数据核算,明确物质流动特征和资源利用效率;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建立数学模型,通过矢量投影与降维使土地利用变化的物质代谢效应得以量化。研究结果:(1)城市各类建设用地数量的增加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城市物质代谢通量的扩大;(2)城市产业用地效率的变化对城市物质代谢强度和效率也存在较大影响。研究结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效率变化影响了物质资源的循环特征与流动规律,该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健  陈凤  濮励杰  彭补拙  
选取长江三角洲典型地区——原锡山市作为研究区域,以1982和2005年土壤全氮和速效氮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氮含量的影响。通过统计分析表明,20年来原锡山市土壤全氮含量降低0.16 g/kg,速效氮含量降低7.63 mg/kg。通过变异函数分析,20年来原锡山市全氮和速效氮的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呈指数型,但块金方差与基台值的比值、自相关阀值发生了较大变化;Kriging插值分析结果表明,1982年全氮和速效氮分布较简单,2005年全氮分布较复杂,速效氮分布较简单,同时kriging插值分析还表明,20年来原锡山市土壤全氮含量降低,空间变异变化显著;土壤速效氮含量变化较小,空间差异...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高奇  师学义  黄勤  张琛  马桦薇  
随着城市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对于了解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根据晋城市2001-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标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利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结合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系数修正,对晋城市10年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是林地和建设用地增加趋势,其余用地呈减少趋势;晋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增加趋势,从2001年的108.6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1....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于术桐  黄贤金  程绪水  马其芳  
探讨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质响应,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水污染。不同学者在多种边界条件下研究了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质响应,发现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是造成河流水质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根据是否可以将土地利用活动概化为点状,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质响应研究可分为点状土地利用的水质响应和非点状土地利用的水质响应。准确边界土地利用的水质响应一般是研究流域土地利用空间特征和土地利用结构与水质变化的关系。对于用全流域尺度还是用缓冲区的尺度分析土地利用的水质响应更准确仍存在争论。水域边缘几何形状影响了土地利用与水质的关系。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德超  杜景龙  李新  常能岳  
随着区域经济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土地利用格局会发生很大变化,从而对区域生态安全产生深刻影响。研究以苏州胥江流域为对象,采用2003年、2011年的TM影像,通过解译获得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信息,并进一步叠加缓冲区分析,同时计算最大斑块面积比例等七种景观指数,最后探讨土地利用结构及景观格局变迁与水质的相关性,为区域规划调控提供依据。研究表明:(1)建设用地和农田是造成流域河流污染的主要用地类型。(2)水质与景观格局存在关联,特别是最大面积斑块比例、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蔓延度指数与水质相关性明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文甫  樊淑云  潘荟交  毛欢  周介铭  赵景峰  杨存建  
利用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及能源消耗资料,采用直接碳排放系数法及修改后的碳排放计算模型,对四川省10a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进行了估算,并对其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碳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趋势。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碳排放增加734.307×104t,增长率达10.478%。(2)建设用地是主要的碳源,林地是主要碳汇。10a间建设用地的碳排放增加812.454×104t,增长率达10.339%,碳排放量占碳排放量的96%以上;碳汇增加44.742×104t,占四川省碳汇的94%以上。(3)土地利用碳排放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就区域分析而言,成都平原区碳排...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郭丽英  王道龙  邱建军  
利用环渤海区域1998,2000,2003,2005,2007年份的分县土地利用详查变更数据,选取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城乡居民及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在GIS技术与定量模型支持下,进行了环渤海区域不同时段及其内部不同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格局的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1998—2007年,环渤海区域水域、耕地减少幅度较大;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动态度为0.93%;环渤海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孔祥斌  张凤荣  李玉兰  姜广辉  颜国强  徐艳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产业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为了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该文选择北京的海淀区、平谷区和河北省的曲周县作为研究样区,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典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以第一产业增长为主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主要是农用地与环境用地间的竞争,表现为农用地比重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稳定,环境用地不断减少;在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是农用地内部之间以及建设用地对其它用地类型的竞争,表现为农用地内部耕地面积减少,园地面积增加,建设用地也在不断增加;而在以二、三产业增长为主的经济阶段,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杰  黄英  段琪彩  刘新有  
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影响水量平衡各要素的分配,进而导致流域水源涵养能力发生变化。选用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下段牧羊河小流域内及周边气象站气象资料,植被、土壤以及地形数据,构建了研究区SWAT水文模型,分析其在牧羊河适用性后,结合1986~2009年的土地利用以及设置的人类活动增强和生态环境改善的4种土地利用变化情景,用率定好的SWAT模型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下牧羊河水文响应。结果表明:径流依次按1986、2000、2009、1995年土地利用方式减小,而蒸散依次按2009、1986、2000、1995年土地利用方式减小,土地利用对径流和蒸散的影响在汛期大于非汛期,随着林地面积的增加径流将减小;将现有耕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隋晓丽  李仁东  朱超洪  
采用遥感、GIS一体化技术,利用 1989~1990 年和 1999~2000 年获取的 LANDSAT卫星影像,对湖北省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分异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对土地利用格局起主要控制性作用;城市化与工业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国家有关土地利用政策对土地利用变化格局的形成起进一步调控作用。分区而言,鄂西、鄂东北、鄂东南等山区是耕地、林地与草地相互转换区;武汉、鄂州、黄石等沿江城郊区和从宜昌到沙市区沿江带是城镇扩张区;荆州、汉江下游和鄂北岗地丘陵是水域缩减区;江汉平原区是水域扩张区。另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有关耕地政策的出台是耕地、林地与草地相互转换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良健,包浩生,彭补拙  
本文以广西苍梧县沙头、石桥两镇为例 ,利用航空遥感调查方法结合GIS技术 ,定量分析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 ,以及土地利用各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状况。运用马尔柯夫原理 ,建立齐次马尔柯夫链模型中的转移概率矩阵 ,对研究区未来土地利用演变趋势进行模拟与预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程江  杨凯  刘兰岚  李博  
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城市下垫面改变对降雨径流关系有着重要影响。选择高度城市化的上海中心城区,利用初损和径流量修正方法并经实测数据验证后的SCS-CN修正模型,在城市集水区尺度上,初步探讨模拟了1947—2006年中心城区在0.5~10 a一遇设计暴雨重现期条件下持续1 h的降雨事件和丰、平、枯降雨年份下的径流系数,并分析了土地利用方式、前期土壤湿润程度(AMC)和降雨因素对中心城区60 a降雨径流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①60 a间,AMCⅠ和0.5~10 a一遇设计暴雨重现期条件下的径流系数相对增长17.21%~6.14%,枯、平和丰水年的年径流系数相对增长分别为20.49%、11.83%和1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宗明  张柏  宋开山  刘殿伟  张树清  李方  国志兴  
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在获取松嫩平原三期土地利用动态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成因及其所引起的生态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从1986年到2000年,松嫩平原草地、水域和湿地面积大量减少,耕地、城镇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在增加。该地区总生态价值从1986年的34 926.10×106美元减少到2000年的31 744.54×106美元,减少率为9.11%,净损失值为3 181.56×106美元。1995-2000年的5年时间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对生态价值变化的空间区域分析表明,黑龙江省部分生态价值损失不大,而吉林省部分,特别是吉林西部环境脆弱带生态价值损失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付超  于贵瑞  方华军  王秋凤  
准确估计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已成为当前全球变化和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和数据的整合分析方法总结讨论了近年来中国区域LUCC时空特征及其对陆地碳收支影响,为合理评价中国区域陆地碳平衡以及确定未来研究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已有大量研究对近年来中国区域LUCC主要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分别利用卫星遥感方法和IPCC清单法对中国区域陆地碳源汇影响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目前全国土地利用活动,特别是农林活动正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产生了比较显著的积极作用,但基于以上两种方法的研究结论之间差异很大,反映出中国LUCC导致陆地碳收支变化的评估结果仍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通过分析认为,中国未来的研究工作应着重于发展和利用基于土地利用相互转化面积的计量方法,以提高对中国区域LUCC导致陆地碳收支变化评估的准确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