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70)
- 2023(12298)
- 2022(9727)
- 2021(8686)
- 2020(6820)
- 2019(15077)
- 2018(15033)
- 2017(27680)
- 2016(15369)
- 2015(17354)
- 2014(17748)
- 2013(17323)
- 2012(16086)
- 2011(14740)
- 2010(15094)
- 2009(13656)
- 2008(13709)
- 2007(12479)
- 2006(11549)
- 2005(10943)
- 学科
- 济(69102)
- 经济(69034)
- 管理(40203)
- 业(36511)
- 企(26793)
- 企业(26793)
- 中国(25131)
- 地方(24789)
- 农(21368)
- 业经(18204)
- 方法(17615)
- 学(15110)
- 农业(14925)
- 发(14423)
- 数学(14118)
- 数学方法(13952)
- 地方经济(13758)
- 制(12804)
- 环境(12743)
- 财(12488)
- 银(12348)
- 银行(12327)
- 融(12118)
- 金融(12116)
- 行(12007)
- 和(11639)
- 理论(10849)
- 发展(10460)
- 贸(10436)
- 展(10426)
- 机构
- 学院(220981)
- 大学(216215)
- 济(86296)
- 经济(84114)
- 研究(84093)
- 管理(75798)
- 中国(65119)
- 理学(62553)
- 理学院(61670)
- 管理学(60408)
- 管理学院(59991)
- 科学(53373)
- 京(49013)
- 所(44377)
- 财(40583)
- 研究所(39884)
- 农(38681)
- 中心(38349)
- 江(38284)
- 范(34436)
- 师范(34084)
- 北京(31689)
- 院(31079)
- 州(31002)
- 业大(30877)
- 财经(30584)
- 农业(29739)
- 省(28795)
- 经(27488)
- 师范大学(27168)
- 基金
- 项目(140264)
- 科学(109533)
- 研究(106173)
- 基金(96593)
- 家(84919)
- 国家(84152)
- 科学基金(70596)
- 社会(65507)
- 社会科(61895)
- 社会科学(61882)
- 省(57670)
- 基金项目(50576)
- 划(47938)
- 教育(47776)
- 编号(45366)
- 自然(43092)
- 自然科(41874)
- 自然科学(41864)
- 自然科学基金(41067)
- 资助(37951)
- 发(37823)
- 成果(37457)
- 重点(33282)
- 课题(33005)
- 发展(30221)
- 展(29703)
- 部(28961)
- 创(28724)
- 国家社会(27003)
- 创新(26901)
共检索到3641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程绪平 梁凯
一、资源极问题及基本特征资源极是以自然作用形成的资源为基础,由于自然规律决定的区域偏在性,使其在空间上表现为明显的要素高度聚集。构成资源极的基本条件,一是资源在某一区域单元的富集程度,二是具有明显规模效应,对供给与需求经济关系的调整与改善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牛桂敏
资源价格的合理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提,循环经济视角下的资源价格及其构成由资源的价值构成所决定。资源价格机制缺失,造成了中国自然资源价格偏低,且与再利用资源比价不合理,形成了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价格制度障碍。建议通过健全市场化的资源定价机制、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资源价值补偿机制等制度创新,建立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和资源全部真实价值的资源价格机制,突破资源价格制度障碍,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资源价格制度保障。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阳东辰
提高资源效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在《循环经济促进法》保障下我国的循环经济已有发展,但囿于配套法律与制度体系不完善,市场机制与激励措施不够,执法权威与公众参与不充分等因素,我国的资源效率发挥有限。文章在分析循环经济与资源效率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从我国当下资源效率低下的原因入手,归纳国外发展循环经济与提高资源效率的经验,从法律理念、法律与制度体系、法律与市场激励机制以及执法权威和公众参与等方面作出及时的法律调整,以保证资源效率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
循环经济 资源效率 法律调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蒋昭侠
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结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区域能否建立起比较合理的产业结构,文章在分析三峡区域资源结构特征及三峡工程对三峡区域经济牵动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产业发展的运作建议
关键词:
资源开发 产业结构 区域发展 三峡区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芳 张杰 张风丽
文章以新疆为例研究了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生态环境脆弱区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资源环境的阻碍作用。实证分析表明能源、土地、水资源和环境污染对新疆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尾效大小分别为0.001501,0.000280,0.000606和0.000972。综合能源、土地、水资源和环境污染四个资源环境要素对新疆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资源环境"尾效"比较,能源对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阻力最明显,其次是环境、水资源和土地要素,这四种资源环境要素对新型工业化总"增长阻力"为0.003359,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新疆新型工业化在能源、土地、水和环境污染的刚性约束下,每年降低0.3个百分点。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进程 资源环境 增长尾效 新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玉恒 刘彦随
我国城乡发展转型中日益突出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已影响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健康发展,也将损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文章梳理了相关理论,探究了转型期我国城乡资源环境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了城乡转型期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城乡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受到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城乡二元体制的多重影响。当前城乡转型时期要通过市场及政策力量引导生产要素向小城镇聚集,从而带动农村地区发展并缓解大城市的资源环境压力,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将城市与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敏正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技术含量高、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重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实现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严红 王代敬 曾建红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敏正
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这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主题。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根本区别在于如何正确把握经济增长要素重要性及其组合的变化,以及所引发的工业结构演变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指导,构建了新形势下,内生性新型工业化理论框架,并结合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实证分析,提出了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 内生性 新型工业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静 崔东 高倩
在充分理解新型工业化内涵的基础上,建立由经济发展程度、工业信息化程度、生态环境治理、资源集约利用和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构成的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赋值法确定权重,测度新疆及其区域新型工业化进程。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2003—2013年新疆新型工业化水平呈现出增长趋势,并处于初级向中级的过渡阶段;从空间上看,新疆各地州市新型工业化水平差异显著,最高处于新型工业化的中级阶段,最低处于新型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北疆地区的新型工业化程度最高,东疆次之,南疆地区最为薄弱,并形成向北疆地区集聚趋势。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 综合赋值法 时空差异 新疆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伟 唐捷
"工业化后"的城市,与过去两个世纪工业城市的差异足以使其用全新的内涵来解读,其表征着一系列新兴城市功能和形态。后工业时期的城市在若干方面是工业城市的延续,在演化过程中获得了新的功能和形态。经营性城市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和社会的主要特征;多中心网络化成为其存在的主要形态;其空间结构也表现出扩散的特征即地理空间的蔓延和经济空间的重构。对先行国家工业化后大都市区发展的经验性总结,于我国率先完成工业化区域的城市化发展路径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黄平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黄平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杜传忠 王纯 王金杰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本文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从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升级和关键生产要素变迁三个方面,揭示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逻辑;阐明了新型工业化的新内涵,即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为保障,以数据赋能为动力,以兼顾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智能工业化;通过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归纳总结了新型工业化的新特征。最后构建了新型工业化的推进机制:以产业差异化竞争机制和绿色产业长期激励机制为驱动机制,挖掘新型工业化的增长潜力;以多层次人才供给机制和有效衔接的数实融合机制为运行机制,促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高效运行;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和政府部门履职评价机制为保障机制,为新型工业化正常有序推进提供有力支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