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57)
- 2023(18003)
- 2022(15308)
- 2021(14306)
- 2020(11648)
- 2019(26517)
- 2018(26382)
- 2017(50137)
- 2016(27219)
- 2015(30495)
- 2014(30647)
- 2013(30325)
- 2012(28268)
- 2011(25746)
- 2010(25963)
- 2009(23698)
- 2008(22797)
- 2007(19952)
- 2006(17913)
- 2005(16203)
- 学科
- 济(125092)
- 经济(124973)
- 管理(73017)
- 业(67935)
- 企(53638)
- 企业(53638)
- 方法(45134)
- 数学(38633)
- 数学方法(38177)
- 中国(34695)
- 地方(34095)
- 农(33297)
- 业经(27683)
- 学(26364)
- 财(24309)
- 农业(22911)
- 制(20901)
- 贸(19333)
- 贸易(19313)
- 环境(19184)
- 地方经济(18550)
- 易(18541)
- 理论(18348)
- 和(18228)
- 融(18185)
- 金融(18181)
- 银(18031)
- 银行(17982)
- 行(17366)
- 技术(16921)
- 机构
- 大学(381891)
- 学院(381836)
- 济(156568)
- 经济(153002)
- 管理(146009)
- 研究(137913)
- 理学(124698)
- 理学院(123162)
- 管理学(121092)
- 管理学院(120406)
- 中国(103183)
- 科学(84928)
- 京(83186)
- 财(69992)
- 所(69966)
- 研究所(63435)
- 农(62601)
- 中心(61686)
- 江(58877)
- 业大(55671)
- 范(54505)
- 财经(54480)
- 师范(54040)
- 北京(53294)
- 院(50633)
- 经(49290)
- 农业(48309)
- 州(47567)
- 经济学(46456)
- 师范大学(43773)
- 基金
- 项目(256106)
- 科学(200590)
- 研究(190912)
- 基金(182086)
- 家(158369)
- 国家(156964)
- 科学基金(133663)
- 社会(119131)
- 社会科(112658)
- 社会科学(112627)
- 省(101993)
- 基金项目(96669)
- 教育(87087)
- 划(85199)
- 自然(84892)
- 自然科(82816)
- 自然科学(82799)
- 自然科学基金(81249)
- 编号(79309)
- 资助(73910)
- 成果(64945)
- 发(59238)
- 重点(57932)
- 课题(55787)
- 部(55460)
- 创(52801)
- 创新(49250)
- 国家社会(48233)
- 科研(47838)
- 项目编号(47746)
- 期刊
- 济(186463)
- 经济(186463)
- 研究(119770)
- 中国(83480)
- 学报(58631)
- 农(58113)
- 管理(55717)
- 科学(55579)
- 财(51484)
- 教育(49126)
- 大学(44324)
- 学学(41344)
- 农业(40124)
- 融(35868)
- 金融(35868)
- 技术(35487)
- 业经(30265)
- 经济研究(29388)
- 财经(26275)
- 问题(23948)
- 经(22623)
- 图书(21487)
- 业(20868)
- 技术经济(19424)
- 资源(19052)
- 科技(18458)
- 理论(18089)
- 现代(17626)
- 贸(17128)
- 版(17082)
共检索到5930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佃利 吕俊平 王文婷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圈作为一种新的城镇化空间形态,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承载空间。区域发展不平衡不仅体现在不同省域之间,也反映在省级行政区内部的发展差异,但面向这一尺度的经济圈协调发展并未得到足够关注。本文立足于山东省内胶东经济圈、省会经济圈、鲁南经济圈协同联动发展的实践探索,阐述区域协调发展的多维目标,从“制度—组织—执行”三个维度提出实现省级行政区内部经济圈之间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在目标指向方面,基于对政策要求、现实实践和已有文献的梳理,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人民生活水平、城乡融合、基本公共服务五个维度解构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内涵。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多维目标,需要在制度层面推进政策集成、完善体系化的区域协调发展制度供给,在组织层面优化主体结构、面向不同尺度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机制,在执行层面加强区域整合、创新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多元策略和政策工具。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经济圈 协调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亚明 杨丽莎 唐朝生
从区域产业分工角度出发,明确河北省的产业承接优势是推进环首都经济圈建设的当务之急。文章运用区位熵方法对区域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进行衡量,并在系统分析产业比较优势基础上,运用区域分工理论探索了产业分布新格局,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实现环首都经济圈内相关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原云霄 渠美
开展山东省人口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性研究,是对其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全面摸底,更是实现人口规模质量与经济转型匹配的必然要求。文章构建人口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并剖析其空间演化特征。研究发现:山东省人口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对应技术适宜性自西向东降低;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显著;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偏低,人口素质亟待提高;人口红利丧失,老龄化问题严重。由此提出以青岛为中心城打造东部区域协同创新城市群、加速产业梯度转移促进中西部地区人口与经济提质增效、加速推进“人才红利”转变并强化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加速推进银色产业建设并树立积极向上老年观的改进路径。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马浩
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都有一个由非均衡发展逐步到均衡发展的过程,非均衡条件下的协调发展是山东省经济增长与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为推动山东经济在非均衡条件下协调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区域经济非均衡条件下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切实有力的政策措施:一要科学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推动山东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二要建立生态互补型产业结构,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竞争格局;三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机制,推动跨区域合作;四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
关键词:
区域经济 非均衡 协调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逄杰武 孙凤芝
有限非均衡理论是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文章分析了省域经济有限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在对山东省区域发展非均衡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省域经济有限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形成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山东省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
区域经济 有限非均衡 协调发展 山东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希华,张淑敏
文章定性、定量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动态变化特征,探讨了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整体经济增长的关系及省域经济差异警戒水平。认为当前山东省发展经济应坚持效率优先,同时要正视地域差异,跟踪省域经济差异警戒水平,采取适度的倾斜与均衡发展政策,实施点轴系统空间开发模式,在发展中逐渐缩小差异,促进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刘德军 张靖会 樊丽群
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主要体现在东部与中西部、沿海与内陆及主体功能区的协调发展三个方面。山东省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东中西梯度差异和各经济板块不均衡状态,与全国区域发展格局十分相似。文章以山东为例,从财政体制、转移支付、公共投资、税收优惠和奖励补贴、政府采购等方面探讨逐步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差距,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的财税政策,以实现区域内经济的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蔡潇 刘卫东 范辉 吕添贵 王向东
研究目的:评价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为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研究方法:在阐述地方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学思想构建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度模型,并以山东省为例,分析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布。研究结果:(1)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性,其相互关系的拟合曲线分别适用于线性和S型;(2)从时间上看,山东省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呈现从失调衰退向协调发展的演变趋势;(3)从空间分布上看,山东省17地市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东部半岛城市的协调发展度普遍大于西部内陆城市,并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对应性。研究结论...
关键词:
土地评价 城镇化 协调发展度模型 山东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久田 尹建中
缓解资源与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是关系全局的战略课题,本文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分析了山东省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了21世纪山东省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关键词:
山东 经济 资源 环境 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初钊鹏
根据大都市区"区域管治"的思想,探讨环首都经济圈构建中的区域管治问题。从空间一体化演变、经济一体化整合和制度一体化保障三个层面深入解析环首都经济圈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管治模式和管治重点。研究表明,围绕河北周边地区融入区域一体化进程的路径,环首都经济圈应构建由多元利益主体协同参与区域协作性公共管理事务的区域管治模式。在此基础上,区域管治的重点要落实在城市空间分异格局的统一规划,基础设施空间网络化布局与建设,产业链对接的区域分工与协作,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区域软环境建设,省直管县到撤县设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区域协调管理创新与培育共同市场等方面。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陈晓东 刘冰冰
数字经济发展迅猛,已成为推动我国产业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目前,我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仍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但差距也在逐渐缩小。地区经济水平、城镇化水平对各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均起到正向推动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政府干预度和对外开放水平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需要在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提高数字技术应用和创新水平的基础上,立足区域驱动因素,加快建立区域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机制,有效推动区域数字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
区域数字经济 协调发展 数字经济指数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陈晓东 刘冰冰
数字经济发展迅猛,已成为推动我国产业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目前,我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仍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但差距也在逐渐缩小。地区经济水平、城镇化水平对各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均起到正向推动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政府干预度和对外开放水平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需要在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提高数字技术应用和创新水平的基础上,立足区域驱动因素,加快建立区域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机制,有效推动区域数字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
区域数字经济 协调发展 数字经济指数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胡春春
人口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本文通过构建人口与区域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协调度及协调发展水平模型,以广东省四大区域为例,对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广东省四大区域中珠江三角洲处于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类,东翼和山区处于过渡发展类,西翼则为不协调发展类。
关键词:
人口 区域经济 协调度与协调发展水平模型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鲍琳 张贵炜 郭彩云
政府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政府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我国建国以来的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时代背景,从观念、组织、制度三个方面逐一分析了政府职能方面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改进政府职能的路径:更新政府观念体系,树立协作、全局、市场意识;完善政府管理体系,建立组织协调机构和信息互动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形成政府间合作的基本规范和利益补偿机制;转变职能方式,进一步构建服务型政府。
关键词:
政府职能 区域经济发展 协作 法律法规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胡金焱 刘险峰 李永平
2013年以来,山东省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的顶层设计和政策环境日趋完善。但是,受区域发展战略中对金融发展定位不明确、各地方金融发展战略对服务区域发展战略的要求不到位等影响,山东金融运行中出现了金融业规模与实体经济规模不均衡等问题,影响了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平。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以‘两个中心’为驱动、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整体发展构想,以部分金融发展基础好、地理位置优越的城市为结点,构建横跨东西的横向发展主线和纵贯南北的纵向发展主线,以普惠金融为发展导向,引导两条主线的金融资源辐射全省。
关键词:
区域发展战略 金融支持 普惠金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