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860)
2023(18577)
2022(15695)
2021(14551)
2020(12249)
2019(28150)
2018(27620)
2017(52312)
2016(28034)
2015(31914)
2014(31856)
2013(31742)
2012(29780)
2011(26986)
2010(27031)
2009(25183)
2008(24820)
2007(21761)
2006(19267)
2005(17846)
作者
(81404)
(68180)
(67849)
(64694)
(43689)
(32816)
(31090)
(26539)
(26028)
(24280)
(23407)
(23070)
(21773)
(21760)
(21217)
(21184)
(20216)
(20102)
(19597)
(19583)
(17210)
(16713)
(16501)
(15810)
(15473)
(15362)
(15058)
(14980)
(13780)
(13489)
学科
(135450)
经济(135321)
管理(75919)
(73355)
(57562)
企业(57562)
方法(53728)
数学(46913)
数学方法(46386)
中国(37998)
(34372)
地方(31927)
(29034)
业经(27663)
(26100)
(26047)
贸易(26029)
(25237)
农业(23430)
(22856)
(21501)
金融(21498)
(20859)
银行(20819)
(20098)
环境(19596)
(19118)
地方经济(18060)
理论(17969)
技术(17348)
机构
大学(408031)
学院(407147)
(180778)
经济(177303)
管理(153530)
研究(147582)
理学(131110)
理学院(129538)
管理学(127426)
管理学院(126633)
中国(113738)
(87290)
科学(87219)
(80678)
(75076)
研究所(67886)
中心(66697)
(66202)
财经(63701)
(61080)
(57848)
业大(56686)
经济学(56639)
北京(55787)
(54518)
师范(53980)
(52923)
农业(51682)
经济学院(50797)
(48599)
基金
项目(266209)
科学(210535)
研究(195279)
基金(194323)
(169365)
国家(167995)
科学基金(143710)
社会(126244)
社会科(119801)
社会科学(119774)
(102397)
基金项目(101540)
自然(90735)
教育(89160)
自然科(88643)
自然科学(88619)
(87067)
自然科学基金(87036)
资助(80249)
编号(77917)
成果(63902)
(61923)
重点(60673)
(59700)
(55094)
课题(54605)
国家社会(53256)
创新(51674)
教育部(51273)
科研(50991)
期刊
(204583)
经济(204583)
研究(125693)
中国(83517)
(61634)
学报(60863)
(60480)
管理(57762)
科学(57666)
大学(46317)
学学(43496)
教育(42358)
农业(41535)
(40954)
金融(40954)
技术(36483)
经济研究(33931)
财经(31773)
业经(31429)
(27503)
问题(26955)
(24517)
国际(23128)
(23093)
世界(21497)
技术经济(21418)
统计(21044)
(18798)
商业(18599)
资源(18518)
共检索到6275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谢畅   马弘  
本文运用经济增长核算方法对中国各省1992~2022年的增长来源进行分解,发现中国区域人均GDP差距在缩小,这种收敛主要是人力资本差距缩小和全要素生产率差距缩小造成的。劳动力占比变化和资本投入差距的影响并不显著。基于各生产要素和生产力的跨国比较,本文发现中国已经从资本缺乏阶段走向资本富余阶段,资本回报率显著降低。和同阶段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的比较表明中国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基于国际贸易数据反推得到出口隐含生产力,发现人均GDP还有向出口隐含生产力收敛的潜力。最后,本文基于上述发现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主要在于:提高受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推动产业升级,向出口复杂度高的产品和服务转型;降低国内贸易壁垒。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志刚   李小梦   胡宁宁  
经济增长收敛是协调区域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基于经济增长收敛分析框架,使用全国267个地级市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探析数字经济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我国城市经济增长并加速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收敛,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提高创新发展能力、改善资本要素错配情况来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增长,助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数字经济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时呈现明显的地理空间差异和政府财政能力差异,对西部、北方、非沿海城市和财政自给率较低的城市经济增长收敛效应更加显著。应继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增长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虹  李蕾  
文章通过选取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17省市2008—2016年数据,在对区域物流、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复合系统协调度进行测度,并运用固定效应的回归模型对协调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三大经济圈协调发展水平集中在[0.4,0.8]之间且总体呈下降趋势;物流业生产总值对协调发展水平有负向影响,企业R&D经费投入对协调发展水平有正向影响。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袁晓玲  张宝山  杨万平  
潜在增长率的测算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紧密相连,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从现实情况看,潜在增长率的估算,在短期可以评估通货膨胀的压力;在中期可以反映出经济发展所处的状态,有利于决策者确认可持续实际经济增长的空间;在长期可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做出判断,从而为政府制定长期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伟丽  覃成林  
文章提出了区域间经济增长关联性的定义,并以此定义为基础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四大政策区域间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①西部与东部及东北地区间均形成了良好的相互促进的经济增长关联性。同时,中部、东部及西部等三大地区之间也形成了较好的经济增长关联性。除此之外,其他区域组合之间不存在经济增长关联性。②西部经济增长是东部及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而东部、东北及西部同为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③利用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方法分析了各区域的经济增长受到干扰后对其他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发现,发达的东部地区对欠发达的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的经济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然而,这些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对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没有产生较强的推进作用,而且,欠发达区域之间也没有形成相互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最后,提出了增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性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程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冯扬  昌忠泽  王洋  
针对我国近年来的“去工业化”现象,本文通过280座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及城市地形和省级审批建设用地占比构造的工具变量,从土地资源错配视角考察了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工业化对经济增长仍然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过快、过早地去工业化不利于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而土地资源在地区间和部门间的双重错配是导致我国出现过早去工业化的重要原因。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较高的城镇化水平以及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有助于增强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本文为新时期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黄庶冰  
区域经济增长与城镇化的关系是学术界和实践界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2000—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分别从全国及东中西三个区域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了实现区域经济增长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袁永科  郭红  
文章基于30个省市的投入产出表,通过计算投入系数的变异系数来分析各省经济发展的差异,同时利用广义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投入系数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情况下的变动,并与OECD及东亚20个国家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主要投入系数相比,能源投入系数、运输投入系数、最初投入系数的差异性较大,不同的产业部门中的运输投入系数和能源投入系数随人均GDP的增加表现出的趋势并不相同,而最初投入系数在三次产业中随人均GDP的增加都表现出下降趋势。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孙丽萍  杨筠  陈习琼  
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本文以云南省为例,通过实证分析指出,云南省金融活动的区域化运行将导致经济发展的区域性,且两者之间的外延基本重合。金融发展程度高的地区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金融发展程度比较低的地区其经济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因此政府应关注贫困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云南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玉鸣  张燕  
如何协调高速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及资源耗竭的关系涉及到人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和承载,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于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18项指标构成的"经济增长与环境"系统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熵值赋权法对1995年、2000年和2005年中国31个省级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区域的经济增长与环境发展尚处于低强度低协调的低水平耦合阶段;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且区域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对应关系;区域耦合强度与协调程...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华军  贾文星  
本文基于1980—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别从经济发展、资本积累、商品贸易、金融发展四个维度,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并以不同的空间关联网络作为权重,通过动态空间面板回归模型对经典β收敛进行检验。研究发现:传递性与交互性对于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存在显著作用,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普遍的相关依赖关系,但网络关联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在不同的空间网络权重下均呈现收敛,但收敛速度不尽相同;区域经济增长在1991年前后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收敛特征,1991年前区域经济分化趋势明显,1991年后区域经济β收敛特征显著;同时,区域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程度的俱乐部收敛趋势。因此,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高度重视空间关联网络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刘雅南  山口伸晴  邵宜航  
本文主要从财政转移支付、国土开发和人口迁移三个方面对中日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及其效果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差异及原因。由此发现,中日区域经济政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一般性转移支付、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的财政投入以及户籍制度等方面,据此,我们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吴国培  王伟斌  张习宁  
本文详细测算了我国的资本存量,在此基础上,根据生产函数法,综合考虑了资本、劳动力数量、劳动力质量和全要素生产率,利用状态空间模型估计得到要素投入的动态产出弹性,以对我国1978-2012年的潜在产出进行测算。进而,立足于我国宏观经济新常态的特点,对影响未来经济增长主要变量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从而对我国未来几年的经济增长潜力进行预测。根据测算,在基准情景下,2016-2020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速约7%。未来几年,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减弱,劳动力数量的变化对经济增长有一定负面影响,应极大重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孙亚男   刘燕伟   傅念豪   朱璐瑶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在核算“三新”经济增加值的基础上,从效率视角测算出2016—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新质生产力,并进一步揭示其增长模式、区域差异与协调发展状况。研究发现,考察期内中国新质生产力整体向好。从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维度分解新质生产力,并识别出以广东为代表的“同步增长”型、以海南为代表的“孕育孵化”型、以上海为代表的“技术驱动”型、以福建为代表的“引进吸收”型、以广西为代表的“潜力突破”型和以河南为代表的“模仿追赶”型六类新质生产力增长模式。中美贸易摩擦爆发后,中国新质生产力区域差异迅速扩大,整体呈现“东高西低”格局,其中东北地区内差异最小并逐年下降,而中部地区内差异最大并逐年上升,且与其他地区之间差异呈扩大趋势,区域内和区域间差异的叠加效应是中国新质生产力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为此,推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发挥其对接、带动和辐射作用,将有效缩小新质生产力区域差异。同时,合理控制和适度释放区域新质生产力的极化、回波和扩散效应,确保中低水平地区新质生产力跃迁,跨过中高水平地区发展陷阱,并保持高水平地区新质生产力的领先优势,将是中国新质生产力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