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83)
2023(11448)
2022(9562)
2021(8670)
2020(6891)
2019(15685)
2018(15428)
2017(28982)
2016(15767)
2015(17530)
2014(17341)
2013(17174)
2012(16146)
2011(14890)
2010(14861)
2009(13223)
2008(12852)
2007(11177)
2006(10180)
2005(9347)
作者
(46101)
(38622)
(38206)
(35891)
(24516)
(18608)
(17377)
(14805)
(14802)
(13641)
(13135)
(13132)
(12483)
(11976)
(11928)
(11756)
(11372)
(11344)
(11007)
(10941)
(9592)
(9494)
(9307)
(8860)
(8663)
(8585)
(8488)
(8414)
(7785)
(7658)
学科
(74178)
经济(74117)
管理(37410)
(35715)
地方(27040)
中国(25294)
(23905)
企业(23905)
方法(23632)
(22099)
数学(20979)
数学方法(20795)
业经(16418)
农业(15685)
地方经济(14497)
(13426)
环境(13243)
(13168)
(11806)
贸易(11794)
(11383)
金融(11381)
(11253)
(10868)
(10799)
银行(10769)
(10616)
(10531)
技术(10260)
(9630)
机构
学院(220562)
大学(217800)
(90756)
经济(88646)
研究(83742)
管理(79872)
理学(67920)
理学院(66912)
管理学(65778)
管理学院(65333)
中国(62271)
科学(52524)
(48674)
(42575)
(41437)
研究所(38680)
中心(38082)
(37916)
(35342)
业大(34160)
(33801)
师范(33472)
农业(32389)
(30793)
北京(30660)
财经(29704)
(28282)
经济学(27510)
师范大学(27165)
(26830)
基金
项目(150669)
科学(119145)
研究(110674)
基金(107102)
(94241)
国家(93410)
科学基金(79585)
社会(71043)
社会科(67341)
社会科学(67326)
(61111)
基金项目(57345)
(51475)
自然(50066)
教育(49612)
自然科(48881)
自然科学(48871)
自然科学基金(47961)
编号(44833)
资助(42154)
(39560)
成果(35291)
重点(34679)
课题(32531)
(31911)
发展(31860)
(31388)
(31351)
国家社会(29545)
创新(29489)
期刊
(107464)
经济(107464)
研究(68283)
中国(51206)
(38447)
学报(33791)
科学(33428)
管理(28639)
教育(27450)
农业(26826)
(26291)
大学(25360)
学学(23618)
(20764)
金融(20764)
技术(20347)
业经(18956)
经济研究(16635)
问题(15648)
(14633)
资源(13702)
财经(13550)
(12507)
(11908)
图书(11451)
科技(10965)
技术经济(10909)
现代(10659)
(10320)
论坛(10320)
共检索到3444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谢汇丰   邓忠奇  
将双重差分法引入随机前沿分析模型中,采用中国大陆285座地级市的平衡面板数据,更准确地评估了成渝经济区政策对规划范围内城市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政策效应并进行机制检验,同时对政策效果的中心—边缘差异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结论有:(1)成渝经济区政策显著提升了规划范围内城市的TFP;(2)从传导途径看,企业集聚、城市创新和行业创新是成渝经济区政策促进城市TFP提升的主要机制;(3)成渝经济区政策虽然显著促进了“中心”城市与“边缘”城市TFP,但是对“中心”城市TFP的促进作用更强;(4)成渝经济区政策通过对产业结构与企业集聚水平的影响,缩小了政策效果的中心—边缘差异,但通过对创新水平的影响,扩大了政策效果的中心—边缘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家堂  刘亮  
文章以长三角为例,基于产业结构优化视角分析区域协调发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利用城市加入长三角经济协调会的拟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区域协调发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其对以Malmquist指数衡量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幅度达3.56%;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促进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协调发展虽然有助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但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并不显著。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桐  
中共"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坚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努力"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在努力探索区域一体化和均衡发展的今天,重新回顾和梳理杜能、弗里德曼、克鲁格曼、伯吉斯等学者有关"中心—边缘"结构的理论脉络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变革和未来的理论建构都有着重要意义。在中心—边缘结构的视角下,工业社会在总体上呈现出的就是一种"中心—边缘"结构,在区域发展中尤其如此,即中心区在资源占有、发展水平、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占据优势甚至强势地位,并借此对边缘区域进行支配或控制。自人类进入后工业化进程以来,作为工业社会成熟形态的"中心—边缘"结构在总体上已经表现出了许多去中心化的迹象与趋势,但要完全消解这一不平等结构仍然充满障碍。因此,我们需要同时在实践与理论层面上明确提出打破"中心—边缘"结构的任务与命题。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马广程  杨小忠  许坚  
中国在国际资本舞台具有投资国与东道国的双重身份。本文系统梳理了双向FDI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理论机制,利用耦合协调函数测度了双向FDI协调发展水平,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3—2018年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双向FDI协调发展对GTFP的内在机制与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1)将双向FDI分别来看,IFDI会显著抑制GTFP,OFDI则会促进GTFP提升。(2)将GTFP分解后发现,IFDI对绿色技术进步起到抑制作用,OFDI则对绿色技术进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3)将双向FDI综合时,双向FDI协调发展能够显著提升GTFP水平。(4)IFDI通过技术溢出缓解其对GTFP的抑制作用、而通过加剧劳动错配和改善资本错配作用于GTFP;OFDI与双向FDI协调发展则通过技术溢出效应、缓解劳动和资本错配效应促进GTFP。(5)不同动因的双向FDI对GTFP存在异质性影响,其中互补性双向FDI对GTFP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章志华   唐礼智   孙林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加快国内市场一体化来提升双向FDI技术溢出效率,推动绿色经济增长。本文选取2003-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动态SBM-GML模型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采用相对价格法分别测算商品市场分割指数与要素市场分割指数,构建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定量分析双向FDI协调发展、市场分割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研究发现:双向FDI显著地促进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通过提高绿色技术进步水平来实现;东部地区双向FDI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中西部地区双向FDI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双向FDI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倒U”型关系,只有当存在商品市场分割指数与要素市场分割指数分别超过某个门槛值时,双向FDI才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赵川  
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发展是城市群建设的根本要求。本文通过耦合协调度函数分析发现,成渝城市群在时序上呈现小范围的上下浮动以及从以人口为主导转向以空间为主导的特征,在空间上一直维持以重庆和成都为中心的发展结构、其他城市发展水平差距缩小的特征。但由于产业结构转型过慢,导致成渝地区的大部分城市表现出产业与空间协调度滞后的特点。因此,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空间布局,促进人口、产业、空间协调发展,使成渝城市群更快成长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佃利  吕俊平  王文婷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圈作为一种新的城镇化空间形态,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承载空间。区域发展不平衡不仅体现在不同省域之间,也反映在省级行政区内部的发展差异,但面向这一尺度的经济圈协调发展并未得到足够关注。本文立足于山东省内胶东经济圈、省会经济圈、鲁南经济圈协同联动发展的实践探索,阐述区域协调发展的多维目标,从“制度—组织—执行”三个维度提出实现省级行政区内部经济圈之间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在目标指向方面,基于对政策要求、现实实践和已有文献的梳理,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人民生活水平、城乡融合、基本公共服务五个维度解构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内涵。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多维目标,需要在制度层面推进政策集成、完善体系化的区域协调发展制度供给,在组织层面优化主体结构、面向不同尺度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机制,在执行层面加强区域整合、创新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多元策略和政策工具。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元青  薛东前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市化共同作用的地区,也是城乡矛盾凸显的地区。大城市边缘区作为国内大学城的主要地域载体,大学城的开发建设对其健康、有序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以城市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法,对西安西部大学城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如下:(1)大学城对城市边缘区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2)大学城与城市边缘区之间存在用地矛盾、交通问题以及"城中村"隐患等不协调音符。最后,对大学城与城市边缘区的协调发展对策作了初步探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勇  张红亮  王介勇  王艳霞  
在大城市边缘区,土地资源对于支撑快速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天津市东丽区为例,对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东丽区耕地减少的速度加快,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逐渐扩大,其未来城市化的关键是促进农民的非农化。近年来,新农村建设"迁村并点"的逐步实施,使得农村居民点用地趋向集约化。提出了保障东丽区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战略与对策。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杜宝苍  毛华  
文章选取2007—2020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区域一体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尝试回答区域一体化在我国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区域一体化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探讨其中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融资效率在区域一体化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即区域一体化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效率,进而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最后,文章从企业内部产权性质和外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出发,发现对于非国有企业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更高时,区域一体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显著。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军  王先柱  
由于生产要素配置对经济活动的重要意义,以及在要素配置过程中大量存在区域利益冲突的事实,经济学对要素流动问题的关注历久弥新。在劳动价值观、生产费用观对生产要素认识的基础上,从物质资料生产目的角度对生产要素问题进行思考,得出各种生产要素之间不仅存在层次及层次差异,而且还有深刻内在联系的认识,进一步揭示了生产要素流动的特性。结合中国的现实,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要素流动问题进行分析。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陈彤彤  
双向直接投资体系建设与双向直接投资协同发展效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伴随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践行,双向直接投资协同发展是否符合绿色发展要求,是否有助于实现经济绿色增长目标值得深入探索。基于2003—2020年我国30个省份(未包括西藏、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面板数据,分别采用容量耦合模型和SBM方向距离函数的GML指数度量双向直接投资协同发展水平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借助计量工具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双向直接投资协同发展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调节作用和门槛效应。研究发现:双向直接投资协同发展显著提升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且环境规制可以强化这一正向影响。从门槛效应估计结果来看,当整体环境规制标准较低时,双向直接投资协同发展将抑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环境规制标准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双向直接投资协同发展将有助于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此外,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可以加强双向直接投资协同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但是不存在门槛效应。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双向直接投资协同发展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影响效应存在双重门槛,但门槛效应呈现出边际递减变化趋势。因此,我国应积极引进外资并扩大对外投资,为内外资企业提供合作交流平台,制定规范、明确、可行的环境规制标准,激励企业主动减少污染排放,最终助力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目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雪松  龚晓倩  
本文分析得出产业链、创新链在某一时点上可产生横向协同效应和纵向协同效应,最终形成宏观的双螺旋融合闭环。在双链协同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机制基础上,通过构建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度指标体系,采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和SFA-Malmquist指数法测度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6-2019年的双链协同度和全要素生产率,并利用EGLS和GMM两种模型分析双链协同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前全国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度波动上升并存在"由东向中部延伸"的趋势,双链协同度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而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因此本文从建立区域产业合作机制、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发挥政府政策引导作用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推动双链协同并促进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李月起  
新时代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城市群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载体,必须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成渝城市群(经济区)快速发展并日趋成熟,成为我国重点培育的城市群之一,但其一体化发展程度还有待提升,城市间的竞争大于合作,在响应新发展理念、落实发展规划等方面仍大有作为。因此,成渝城市群应通过共立决心、共建机制、共筑内涵、共赢合作实现共生发展,以有效提升内生发展能力和发展质量。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毛月平  加年丰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而区域经济则是中心城市的依托和支撑。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相互作用的路径是,以城市为中心由面——点——面的进程。生产要素极化和扩散、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聚集和辐射,在现代社会,载体及其传导机制主要是企业、产业和城镇体系三者的相互作用。生产要素极化和扩散,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聚集和辐射,是在比较利益推动、市场机制驱动、制度变迁促动、人居环境拉动等动力机制的合力作用下通过企业、产业、城镇体系等载体实现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