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05)
2023(7425)
2022(6124)
2021(5447)
2020(4421)
2019(9505)
2018(9126)
2017(16725)
2016(8681)
2015(9198)
2014(8414)
2013(8062)
2012(7292)
2011(6604)
2010(6548)
2009(5982)
2008(5734)
2007(5169)
2006(4429)
2005(3750)
作者
(23392)
(19997)
(19700)
(18574)
(12436)
(9552)
(8721)
(7593)
(7530)
(6799)
(6751)
(6673)
(6493)
(6268)
(6107)
(5949)
(5874)
(5698)
(5653)
(5539)
(4915)
(4798)
(4635)
(4557)
(4412)
(4325)
(4325)
(4310)
(3943)
(3930)
学科
(36707)
经济(36694)
管理(29091)
(27669)
(24330)
企业(24330)
技术(14514)
地方(13700)
方法(11548)
技术管理(11497)
中国(10623)
数学(9578)
数学方法(9481)
业经(9205)
地方经济(8597)
(8404)
(6705)
环境(6601)
农业(6079)
(6040)
(6004)
(5716)
金融(5712)
理论(5661)
产业(5615)
(5507)
(5421)
银行(5407)
(5323)
(5271)
机构
学院(117197)
大学(115649)
(47308)
管理(46958)
经济(46324)
理学(41123)
理学院(40562)
研究(40197)
管理学(39930)
管理学院(39686)
中国(29124)
科学(25681)
(23687)
(19559)
(19109)
中心(18236)
(18108)
研究所(17555)
业大(16715)
(16660)
(16571)
师范(16523)
财经(15805)
(15460)
(14622)
(14322)
北京(14320)
经济学(14273)
师范大学(13422)
农业(12899)
基金
项目(87550)
科学(72092)
基金(64415)
研究(63596)
(56801)
国家(56389)
科学基金(49979)
社会(43051)
社会科(41022)
社会科学(41013)
(36788)
基金项目(35341)
自然(32004)
自然科(31364)
自然科学(31356)
自然科学基金(30784)
(30428)
教育(28533)
(25023)
编号(23993)
资助(22839)
创新(22339)
(20636)
重点(20211)
国家社会(18298)
成果(17959)
(17925)
课题(17678)
发展(16750)
(16494)
期刊
(52063)
经济(52063)
研究(33631)
中国(25980)
管理(19631)
科学(17852)
学报(16885)
(14827)
教育(14109)
(13457)
大学(12795)
学学(12094)
技术(10977)
农业(10348)
科技(9462)
业经(9063)
(8859)
金融(8859)
经济研究(8495)
财经(7189)
技术经济(6744)
(6288)
问题(6252)
资源(6228)
(6210)
(6086)
商业(5980)
(5769)
论坛(5769)
现代(5664)
共检索到1704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高丽娜  蒋伏心  熊季霞  
创新扩散是推动区域经济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源泉。区域协同创新是在创新要素的市场化流动基础上,以企业价值链网络为载体,实现区域创新要素共享,增强企业获取外部创新资源能力、进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过程,是区域分工与合作的重要发展趋势。区域协同创新的形成,首要的推动力是创新主体的流动;其次是创新成果的市场交易与知识流动促成区域集体学习过程。创新要素空间分布"凸性"使协同创新伙伴选择具有地方化特征,进而区域协同创新过程中空间相互作用明显,是带动整体经济增长的重要机制。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白俊红  蒋伏心  
本文采用1998—2012年中国分省区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协同创新指标体系,并从区域间创新要素动态流动视角建立空间权重矩阵,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技术,实证考察了协同创新与空间关联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协同创新过程中,政府科技资助、企业与高校的联结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结对区域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金融机构资助则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区域间创新要素的动态流动有利于知识的空间溢出,从而促进了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无论采用静态还是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上述结论均具有稳定性。本文研究结果对于全面认识我国区域创新生产要素的组织与协调方式,促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孙大明  原毅军  
本文从空间维度廓清了协同创新对区域产业升级的空间外溢机制和外溢效应边界形成机理。采用中国分省区面板数据,利用地理距离和社会经济特征多种空间权重矩阵设定的空间杜宾(Durbin)模型实证检验了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既有区域内溢出效应,也有区域间溢出效应。空间外溢效应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创新要素区际流动来实现,且呈现出地理距离衰减特征。进一步考虑地理区位特征差异发现:空间外溢对产业升级的带动效应在中部地区最强,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弱。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认识协同创新作用机制,对推动区域间良性互动,实现产业升级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邵汉华  钟琪  
利用SBM-DEA模型测算了2001~2015年我国30个省的协同创新效率,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研发要素流动对协同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其中的非线性调节作用。研究发现:2001~2015年各区域协同创新效率整体明显提高,并趋向于均衡发展,但存在一些省份在高水平聚拢和低水平集聚;研发人员流动和研发资本流动都能显著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效率;研发投入强度存在"高水平陷阱",在低水平时更有利于发挥研发要素流动的协同创新效应,过高的政府支持和过低的金融支持均会显著地抑制研发要素流动的协同创新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劲  阳银娟  
分析了协同创新的驱动要素,对协同创新的驱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从构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构建适宜协同创新发展的文化氛围等方面,对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种照辉  高志红  覃成林  
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构建区域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现有研究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的实施有效提升了试点城市的创新水平并带动了其他城市的创新发展,但其是否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有待进一步研究且缺乏经验证据。本文认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会促使试点城市的创新环境改善、创新要素聚集和创新能力提升,从而推动创新创业活动的增加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由此产生的合作创新需求增长以及合作创新环境改善会进一步促进试点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创新合作,进而有利于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且试点城市的合作创新能力越强、合作创新环境越好则这种区域协同创新促进效应越强。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2003—2019年276个地级市的数据,用人均合作专利数来刻画城市间合作创新水平,进而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试点政策对城市合作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的实施对试点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合作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结论在经过删除省会城市样本、PSM-DID检验、试点时间滞后处理、控制其他试点政策影响、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表明试点政策有效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试点城市的创新创业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表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可以通过加快试点城市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来促进区域协同创新;试点政策的区域协同创新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比中部和西部地区更为显著,表明提高合作创新能力和改善合作创新环境有利于该政策效应的充分发挥。相比已有文献,本文从区域协同创新视角拓展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政策效应分析,并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区域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从创新创业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两个方面进行的作用机制分析以及地区异质性考察则有利于试点政策的完善和区域协同创新的推进。本文研究表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在加快试点城市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因此,应继续大力推进和推广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构建布局合理的创新型城市网络,并强化创新合作和创新驱动,进而推动形成区域协同的高水平国家创新体系。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崔新健  崔志新  
进入21世纪,区域成为参与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利益体,单个区域或行为主体在多元环境的创新活动常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区域协同创新成为一种最佳可行性解决方案。文章从过程理论的角度研究多区域协同创新,探讨多区域协同创新演化路径,并依据参与协同创新的区域及行为主体的不同,将演化路径分为同主体多区域协同创新、同区域多主体协同创新和跨区域多主体协同创新三条。研究发现,在同主体多区域协同创新中,由于相同的行为主体存在共性,易达成利益共同体,协同创新目标特点由行为主体类型决定;在同区域多主体协同创新中,不同类型的行为主体具有不同的利益目标,协同需要逐步融合,但主体知识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可以弥补其它主体的不足;在跨区域多主体协同创新中,相比前面两者,协同创新范围更广、形式更灵活、专业性更强,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可以有效降低多元环境障碍,但显然也存在更多的协同障碍。文章还在三条演化路径分析的基础之上,以三个区域协同创新为例,构建了3×3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及演化路径,为多区域协同创新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赵增耀  章小波  沈能  
基于价值链活动,本文将创新过程划分为两个相互关联的子阶段(知识创新和产品创新),并构建了两阶段非合作博弈的创新效率评价方法,对中国(区域)知识创新效率、产品创新效率及整体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将空间溢出和价值链溢出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中检验中国创新效率的多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创新价值链不同环节之间存在显著主从关联,知识创新效率和产品创新效率之间相互牵制成为制约中国创新的共同因素。两阶段效率失衡问题明显,产品创新效率明显低于知识创新效率。创新价值链中知识创新的前向关联溢出效应显著,而产品创新的后向关联效应缺失。中国创新效率空间依赖性明显,具有地理空间集群特征,这种溢出效应在东部地区显...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臧欣昱  马永红  王成东  
在定性分析基础上,系统揭示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构建其作用模型并形成相应研究假设;建立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效率视角选择其测度方法并构建相应测度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测度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的驱动强度及影响因素的影响水平,进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揭示我国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的策略建议。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协同创新主要受政府、市场和企业三方因素驱动;环境质量因素和创新主体能力因素对协同创新具有正向影响,而创新主体距离对区域协同创新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区域协同创新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谢泗薪  张文华  
基于供应链动态联盟理论、产业集群联动理论及经济空间设计规划方法,从企业微观层面和经济空间宏观层面对区域物流系统协同演化与创新发展机理进行阐述。从多重角度指出了区域物流实现路径及多尺度空间融合机制,分析了系统创新与演化的三种动力:追求规模经济、降低交易费用、构造竞争优势,并明确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林明  孙秋碧  李美娟  欧忠辉  
文章针对多种动态评价方法评价结论非一致性问题,在Borda法的基础上,对不同相容动态评价方法的排序结果进行组合,提出基于Borda法的动态组合评价方法。构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基于Borda法的动态组合评价方法对2009—2013年期间东部地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进行动态组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较稳定,北京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最强,排名稳居第一;江苏和广东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较强,排名前三;海南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较弱,排名一直处于东部地区末位。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志宝  孙铁山  李国平  
重新界定了区域协同创新的狭义与广义概念及其内涵,在综述相关研究理论、计量模型、评价方法和研究案例的基础上,总结区域协同创新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区域协同创新今后的五个主要研究方向和三大研究难点。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段云龙  乐念  王墨林  
本文考虑到各省产学研三大创新主体之间存在科研交流与合作,因此将超效率DEA模型与网络DEA模型结合起来研究各省产学研之间协同创新效率,打开了区域共生系统协同创新的"黑箱"。研究结果表明:①区域共生系统下各地区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单位三大主体的创新效率极其不均衡;②不考虑共生关系时得出的结果存在偏误,而从区域共生系统下各地区协同创新耦合度得分的结果来看,得分偏高的地区都处在经济发达和科研水平较高的地区,西北地区的耦合度得分偏低;③目前区域共生模式中暂时还不存在一体化共生模式,大部分城市都处在点、线共生模式中,并且各地区会沿着点、线、面、一体化的"正金字塔型"方向转化,最终发展成为"倒金字塔型"的格局。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臧欣昱  马永红  王成东  
在定性分析基础上,系统揭示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构建其作用模型并形成相应研究假设;建立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效率视角选择其测度方法并构建相应测度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测度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的驱动强度及影响因素的影响水平,进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揭示我国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的策略建议。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协同创新主要受政府、市场和企业三方因素驱动;环境质量因素和创新主体能力因素对协同创新具有正向影响,而创新主体距离对区域协同创新具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尹彦  
伴随创新3.0时代的到来,区域创新模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三螺旋模式已经被由用户参与甚至主导的四螺旋创新模式所取代。面临创新模式的新变革,文章借助成熟度相关理论,找出对于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引导关键作用的构面,梳理每个构面对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以及相互的作用机理,进而构建基于四螺旋模型的市民参与的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评估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