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61)
2023(17552)
2022(14824)
2021(13530)
2020(11391)
2019(25565)
2018(24863)
2017(48809)
2016(25690)
2015(28489)
2014(28052)
2013(27282)
2012(24890)
2011(22338)
2010(22437)
2009(21043)
2008(20170)
2007(17766)
2006(15839)
2005(14339)
作者
(69482)
(58294)
(57924)
(55034)
(37051)
(27555)
(26341)
(22428)
(22095)
(20571)
(19950)
(19535)
(18566)
(18208)
(18075)
(18055)
(17315)
(16722)
(16654)
(16574)
(14518)
(13940)
(13931)
(13409)
(13081)
(13020)
(12654)
(12436)
(11570)
(11298)
学科
(121339)
经济(121207)
管理(83395)
(76150)
(63680)
企业(63680)
方法(47008)
数学(41444)
数学方法(40943)
(32226)
(29710)
中国(29682)
地方(26981)
业经(25606)
(24894)
(19953)
农业(19792)
技术(19372)
(18839)
贸易(18827)
(18607)
银行(18586)
(18502)
财务(18446)
财务管理(18406)
(18248)
(18004)
金融(18000)
(17777)
环境(17728)
机构
学院(361071)
大学(358714)
(164109)
经济(161077)
管理(142957)
理学(123051)
理学院(121787)
研究(120187)
管理学(119913)
管理学院(119198)
中国(92573)
(77560)
(72695)
科学(67002)
财经(60706)
(57450)
中心(55853)
(55121)
(54567)
经济学(51954)
研究所(51420)
(49215)
经济学院(46471)
业大(46238)
(45200)
北京(44983)
财经大学(44973)
师范(44854)
(43909)
(42407)
基金
项目(240028)
科学(193470)
研究(180556)
基金(177714)
(152224)
国家(150994)
科学基金(132766)
社会(120300)
社会科(114344)
社会科学(114318)
(93138)
基金项目(93064)
教育(82857)
自然(82420)
自然科(80592)
自然科学(80576)
自然科学基金(79160)
(77271)
编号(71832)
资助(71549)
成果(58049)
(54482)
重点(53831)
(52671)
(52126)
国家社会(50898)
(49590)
课题(49455)
创新(48896)
教育部(48046)
期刊
(185600)
经济(185600)
研究(111888)
中国(69659)
(61057)
管理(56457)
科学(46050)
学报(45444)
(44529)
大学(36927)
(36877)
金融(36877)
学学(34910)
教育(34756)
技术(33671)
经济研究(31131)
财经(30929)
农业(29875)
业经(28587)
(26730)
问题(23350)
技术经济(19700)
(18559)
统计(18446)
(17567)
理论(16714)
现代(16267)
商业(16246)
世界(16213)
国际(15899)
共检索到5458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颖  
文章选择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区域内企业集聚力与分散力合力的替代变量,从区域经济增加值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角度构建了区域经济差距效率检验模型。研究发现:东中西之间的创新转移效应差距明显,中西部市场化水平相对于东部还有较大的改进余地,创新转移效应是缩小中西差距的主导因素;东部的技术进步效应变动明显大于西部,略大于中部,东中西三个区域都出现了技术效率效应为负的粗放式增长,西部的粗放程度要高于东中部,技术进步与规模效应变动是扩大东中西差距的主导因素。缩小区域市场化水平差距、技术差距和提高规模效率是现阶段政策调整的方向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孙文杰  沈坤荣  
该文从区域创新能力和新经济地理的视角,对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到中国各省份之间的空间依赖性,运用地理加权模型(GWR)并利用中国2000-2005年的统计数据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在控制人力资本、政府财政投资和FDI等变量的前提下,区域创新能力与地区收入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专利授权变量、R&D经费投入变量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区域创新能力差距是形成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顾芸  董亚宁  
通过包含创新部门的新经济地理增长模型,分析发现知识溢出和高校创新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选取2004—2015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动态面板杜宾模型并采用系统GMM方法,在结构视角下考察高校创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时间维度上,高校创新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效应;空间维度上,高校创新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具有外部性特征,高校基础研究经费内部支出、高校应用研究经费内部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溢出效应,且知识溢出和高校创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不同区域存在差异性。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邓新波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制造业区域转移。制造业先从中西部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21世纪以来制造业开始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转移。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利用产业集聚不同阶段的向心力和离心力,解释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的原因、方向和行业。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周加来  李刚  
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主要表现为区域间差距的扩大,而非区域内部差距的扩大。这一现象的发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新经济地理因素的影响下,具有区位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了中西部地区大量的生产要素进行跨区域流动,加上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差距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因此,中央政府应该采取有力措施,以便在全国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进而达到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目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罗瑞欣  吕涛  蒋其发  
在借鉴传统经典区域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新经济地理学结合国际贸易、新经济增长点等前沿理论,形成了最新的经济研究成果。在世界经济大发展的国际背景下,经济地理学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提升农业经济增长动力方面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有力强化了在农业经济领域中的学科地位。因此,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各区域的农业经济必须做出相对应的调整,从而在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下取得更大的利益。以海西地区为重点研究对象,运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剖析新时代我国海西地区区域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新趋势,为提升农业经济增长动力提供理论支撑,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保持又好又快的可持续性发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付金存  赵洪宝  李豫新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生产要素跨区域调动未能有效缩小中国地区差距,因此,需要重新探视地区差距的形成机制。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地区差距源于本地市场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作用下人口与产业集聚的空间偏离。这一机制揭示出"第一自然"差异是中国地区差距形成的根本原因,"第二自然"差异则进一步强化了地区差距。未来政策的调整应转变传统的协调发展观,细化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对口帮扶机制,制定偏向于落后地区的优惠政策,构建梯度化的政策体系,最终实现区域间竞争式发展。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韩峰  柯善咨  
本文在马歇尔外部性和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下建立理论模型、构建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的空间外部性指标,探讨了我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制造业空间集聚机制。结果显示,供给的空间外部性作用范围为100公里,而需求外部性作用范围可遍及全国。除空间专业技能人才密度的参数估计不显著外,专业化劳动力、中间投入可得性、区际研发溢出与市场需求对制造业空间集聚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地方保护主义主要通过影响空间外部性作用于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具体地,地方保护主义显著降低了专业化劳动力可得性、中间投入可得性和区际人际沟通的技术溢出的作用,而未对最终商品市场、区际研发的技术溢出效应产生明显影响;地方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国际市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卢福财  詹先志  
为了探讨环境污染与制造业集聚之间的关系,获得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治理的启示,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角度出发,探讨城市环境污染程度的增加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在考虑空间关联性之后的不同作用结果。利用2005—2015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数据,通过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和门槛模型,分析环境污染对制造业空间集聚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的间接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是固体废弃物污染、废水污染还是二氧化硫污染,均存在空间溢出;三种污染物中能够带来显著负作用的是固体废弃物污染,而其余两种的负作用并不显著;在一定量的积累下,环境污染会对制造业集聚构成威胁,并且这种威胁受环境污染总量和环境规制力度的约束。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何文  安虎森  
文章通过细分国内各税种、内生化税收和财政支出并纳入财政分权和转移支付,构建了一个2×3×2的新经济地理一般均衡模型。研究认为,转移支付政策难以显著缩小区域差距,而税收政策则有明显的效果。此外,所得税对实际GDP的影响非中性,其中个人所得税的影响机制与流转税相似。当区域间贸易开放度较高时,降低流转税、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并提高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可以增加总税收和(或)整个经济系统的实际GDP。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青海  张志超  蔡伟贤  
对于我国高增长低就业的现象,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就业问题的解决常着眼于产业政策,而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以本土市场效应为理论基础并加以拓展,说明了这种现象不仅仅是产业政策所致,而且更可能是由于不正确的空间政策的问题。认为从长远角度,我国应该主要依赖于国内市场需求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的提高,继而提出增加人口空间密度、减少要素空间流动壁垒、增大国内市场规模、推进城市化的建议。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郑长德  
文章介绍了马丁应用内生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模型结合而构建的分析区域政策效应的框架。该框架对区域政策的分析表明,传统的转移支付政策或单纯改善区际(区内)交易成本的政策,面临着空间公平与总体经济效率间的权衡,而降低创新成本(障碍)的政策是可以实现总体经济效率和空间公平兼得的。这些分析对于中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有重要启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新阶段,区域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构建和提高方面,并对此提出相应对策。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季赛卫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区域差距依然过大的背景下,从理论上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新经济地理模型为理论基础来解释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的变化规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骥  
文章构建一个涵盖运输部门和制造业部门在内的新经济地理理论模型,用以说明制造业和运输业长期相互协同发展的作用机理。模型采用了"1+2"的空间设定,即一个制造业产地与两个消费地。模型可以得出两地区非对称且内生的运输成本,在长期均衡中,生产要素是否受约束、运输企业数量以及区域规模将对运输成本产生怎样的影响等结论。运输业制造业协同发展体现在,长期中制造业企业将在不断降低的运费中获益,促进企业数量和产品种类增加,运输业随制造业发展而发展,运量不断提高,企业利润增加。模型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运输产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将成为核心区,因此在实践中有必要重视运输产业的发展。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陈路  孙博文  谢贤君  
为了探索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溢出的影响机制和效应,从一般均衡理论模型角度出发分析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溢出影响的理论机制,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以及经济增长地理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溢出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一方面,产业集聚对本地经济增长溢出的影响,金融危机之前为正外部性,金融危机之后具有负外部性。另一方面,产业集聚的扩散效应有助于毗邻地区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提升。长期来看产业集聚对于经济增长溢出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总效应都有促进作用,而且对毗邻地区的经济增长溢出也有正的外部性;短期来看,金融危机之前间接效应损失大于直接效应损失,而金融危机之后则相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