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6398)
- 2023(23215)
- 2022(19768)
- 2021(18254)
- 2020(15593)
- 2019(35791)
- 2018(35340)
- 2017(67107)
- 2016(36747)
- 2015(41423)
- 2014(41286)
- 2013(41192)
- 2012(37950)
- 2011(34263)
- 2010(34303)
- 2009(32185)
- 2008(32416)
- 2007(28827)
- 2006(25387)
- 2005(23151)
- 学科
- 济(153273)
- 经济(153083)
- 业(117128)
- 管理(115826)
- 企(100876)
- 企业(100876)
- 方法(69024)
- 数学(57840)
- 数学方法(57080)
- 财(45064)
- 农(43842)
- 中国(41234)
- 业经(38658)
- 制(33492)
- 学(31475)
- 地方(29882)
- 务(29664)
- 农业(29663)
- 财务(29569)
- 财务管理(29512)
- 贸(28671)
- 贸易(28655)
- 企业财务(28023)
- 易(27840)
- 理论(26201)
- 和(25373)
- 银(24844)
- 技术(24836)
- 银行(24778)
- 融(23773)
- 机构
- 大学(532121)
- 学院(530996)
- 济(216295)
- 经济(211630)
- 管理(206338)
- 研究(180021)
- 理学(177192)
- 理学院(175191)
- 管理学(172077)
- 管理学院(171086)
- 中国(139050)
- 京(114154)
- 科学(111247)
- 财(103042)
- 所(91952)
- 农(91143)
- 研究所(83165)
- 中心(81903)
- 财经(81315)
- 江(80378)
- 业大(79043)
- 经(73829)
- 北京(72389)
- 农业(71454)
- 范(68486)
- 师范(67806)
- 经济学(65578)
- 院(65194)
- 州(64188)
- 财经大学(60176)
- 基金
- 项目(352551)
- 科学(277405)
- 基金(256697)
- 研究(255577)
- 家(224562)
- 国家(222697)
- 科学基金(190887)
- 社会(161700)
- 社会科(153221)
- 社会科学(153183)
- 省(136872)
- 基金项目(134647)
- 自然(124539)
- 自然科(121632)
- 自然科学(121597)
- 自然科学基金(119456)
- 教育(117476)
- 划(115410)
- 资助(106671)
- 编号(103283)
- 成果(84707)
- 重点(79191)
- 部(77968)
- 发(74777)
- 创(73427)
- 课题(71506)
- 创新(68333)
- 科研(67654)
- 国家社会(66944)
- 教育部(66573)
- 期刊
- 济(240882)
- 经济(240882)
- 研究(157090)
- 中国(105714)
- 学报(85461)
- 农(83399)
- 财(82567)
- 管理(78754)
- 科学(78192)
- 大学(64854)
- 学学(61007)
- 农业(56851)
- 教育(55802)
- 融(49254)
- 金融(49254)
- 技术(47150)
- 财经(40647)
- 业经(39096)
- 经济研究(38192)
- 经(34920)
- 业(32053)
- 问题(31373)
- 图书(27483)
- 技术经济(27051)
- 版(25943)
- 贸(25731)
- 统计(25671)
- 理论(24369)
- 科技(24245)
- 现代(23666)
共检索到7981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沛东
本文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度函数、选取多项指标构建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并利用2006年我国大陆29个省份的截面数据对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系统"的协调程度还处于中低水平,大多数省份生产性服务业滞后于制造业发展。
关键词: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耦合协调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余沛
文章引入耦合度与协调度函数,以物流业为例,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18个地市2002—2014年之间两个产业的耦合度与协调度进行评价与分析,从而研究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在协调发展方面所处阶段与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促进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耦合发展 协调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余沛
文章引入耦合度与协调度函数,以物流业为例,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18个地市2002—2014年之间两个产业的耦合度与协调度进行评价与分析,从而研究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在协调发展方面所处阶段与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促进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耦合发展 协调度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英 刘广丹 赵越 杨扬
首先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度函数,选取多项指标,构建"家具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然后运用2014年的截面数据,分别对中国29个省(市或自治区)的家具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5个子行业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整体上来说,"家具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比较低,不仅存在区域差异,也存在行业间的差异;家具制造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耦合协调度最高,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度最低。因此,提出要想实现家具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发展,首先应该着力构建和完善两个
关键词:
家具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耦合协调度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英 刘广丹 赵越 杨扬
首先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度函数,选取多项指标,构建"家具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然后运用2014年的截面数据,分别对中国29个省(市或自治区)的家具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5个子行业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整体上来说,"家具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比较低,不仅存在区域差异,也存在行业间的差异;家具制造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耦合协调度最高,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度最低。因此,提出要想实现家具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发展,首先应该着力构建和完善两个产业间的互动机制;处于中级或接近中级共生的区域,应加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产出,并对家具制造业开展更多有针对性的服务;处于初级共生的区域,应在加大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处于还没共生的区域,应致力于提高家具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结构。
关键词:
家具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耦合协调度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吉亚辉 罗朋伟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通过区域经济协调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通过产业协调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是新时期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两个重要途径。以全国四大板块制造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产业协调指数和区域经济协调指数,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二者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研究发现,东部地区产业协调指数最高,中部地区最低,西部地区介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之间,从产业层次上来看,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与西部地区相似程度较高,优势并不明显,与东部地区差异程度也不大,因此从产业的分工协作角度考虑,东西部之间的直接合作更有利于地区间产业的协调发展,产业的有序转移可以"跨过"中部地区实现东西之间的直接"对话"。与产业协调指数呈不完全正相关的区域经济协调指数在全国四大板块表现各异,中部地区最大,而东部地区最小,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介于二者之间。但中国四大板块的产业协调与区域经济协调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均处于极高水准,说明在整个经济系统中,产业协调发展与经济协调发展和谐一致,实现经济协调发展要以产业协调发展为前提条件,反过来,产业协调发展又受到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二者相互和谐一致。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谢泗薪 李晓阳
文章从生产性服务业入手,结合相关资料建立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型,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提取所需指标数据结合模型进行耦合分析,最后依据定量化数据得出生产性服务业在该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此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为生产性服务业找到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耦合度 京津冀经济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志强 吴心怡
基于产业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本文分别测算我国30个省市2008-2013年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度水平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30个省市耦合协调度虽整体偏低,但是对地区经济增长已经发挥了显著的拉动作用,且这种作用在两业协调发展程度最高的东部地区更为突显。因此,我国应该进一步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两业互动融合,推动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傅为忠 刘瑶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率先提升产业数字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实现两者深度融合的意义重大。文章基于2011—2019年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产业数字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分析两者的耦合协调水平、时空演化特征以及耦合协调过程中的障碍因子。结果显示:2011—2019年长三角区域产业数字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呈现上升态势,但整体水平不高且空间差异较大,与良性协调仍存在一定差距;各省的关键障碍因子既存在着相对集中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崔木花
随着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提升,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联系愈加密切,二者的良性互动发展是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从我国近10年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实际看,二者明显呈现出互动发展的趋势。以长三角区域为例,通过对沪、苏、浙、皖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除了上海外,其他三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并未呈现良好的互动发展关系,为此,提出应协同发展、提升三省一市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水平,通过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业良性互动发展。
关键词:
长三角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互动发展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虎 韩爱华
产业空间协调发展兼有产业关联与空间关联的特征,空间集聚与空间转移具有实现产业协调与区域协调的二重协调作用。本文基于中国285个城市2003-2016年的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面板杜宾模型验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所带来的空间协调发展问题。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结果发现,年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处于良好协调发展区间,城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较低,67.37%的城市处于濒临失调衰退区间与勉强协调发展区间;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结果发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正向溢出作用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空间集聚与空间转移的作用机制具有非线性特征,对本地产业协调发展具有先弱化后增强的作用,但对相邻地区产业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虹吸效应。因此,建议增强产业与空间的系统性,强化产业空间集聚与空间转移的资源配置能力,发挥产业耦合协调作用促进空间协调发展。
关键词: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协调 集聚转移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楚明钦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上海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江苏和浙江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区域分工格局。利用长三角2003~2011年行业面板数据分析了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对长三角装备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海研发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商务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对长三角装备制造业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然而,上海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金融保险业对长三角两省一市装备制造业都有一定的负向影响。研究结论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产业区域分工与合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区域分工 产业融合 长三角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汪慧玲 凌悦 罗家鑫
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是“十四五”时期中国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区域经济抵抗与恢复能力、适应与调整能力和创新与进化能力3个维度分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同时借助2011~2020年中国省域数据实证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区域异质性;政策支持在两产业协同集聚提升区域经济韧性的过程中起增强型调节效应。本文的研究为合理加强“两业融合”,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思路。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邓如梦 钟书华
智慧专业化作为区域政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理论和实践层面均有较大的突破。中国制造业智慧化水平和专业化水平分别呈逐年增长和波动下降态势,制造业智慧化与专业化耦合协调水平呈波动提升态势。各省份的智慧化与专业化耦合协调水平和发展速度存在显著区域差异,且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的集聚态势,辐射带动邻近区域发展的能力不强。鉴于此,应在增强制造业智慧化和专业化水平的同时平稳推进两者的同频共振发展,推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增长。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寿华 刘程军 陈国亮
研究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长江经济带地级市数据,分析了其空间格局演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高度区域表现出以长江经济带下游为核心逐渐向长江中游过渡,且中游隆起的空间特征;整体表现出"东北高,中部隆起,西南低"的空间趋势;协同集聚发展呈现了持续的空间集聚态势,且集聚的强度呈现出波动上升"W"的变化趋势。协同集聚存在显著的高值聚集热点区和低值聚集冷点区,协同集聚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政府行为、城镇化、市场驱动、创新能力、互联网技术与基础设施均对协同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政府行为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但是互联网技术和基础设施的作用强度还比较微弱。
关键词:
制造业 协同集聚 空间格局 驱动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