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57)
- 2023(9876)
- 2022(8369)
- 2021(7560)
- 2020(6338)
- 2019(14120)
- 2018(13798)
- 2017(26640)
- 2016(14672)
- 2015(16172)
- 2014(16256)
- 2013(15952)
- 2012(14799)
- 2011(13452)
- 2010(13634)
- 2009(12641)
- 2008(12850)
- 2007(11567)
- 2006(10121)
- 2005(9343)
- 学科
- 济(60869)
- 经济(60771)
- 管理(49322)
- 业(43603)
- 企(38047)
- 企业(38047)
- 方法(25262)
- 数学(21813)
- 数学方法(21510)
- 财(19118)
- 制(16950)
- 中国(14761)
- 农(13919)
- 学(13847)
- 地方(13511)
- 业经(13304)
- 体(11804)
- 务(11687)
- 财务(11661)
- 财务管理(11634)
- 企业财务(11138)
- 银(10825)
- 银行(10800)
- 融(10741)
- 金融(10737)
- 行(10258)
- 划(10148)
- 技术(9957)
- 体制(9933)
- 环境(9777)
- 机构
- 大学(216840)
- 学院(214312)
- 济(87188)
- 经济(85347)
- 管理(80412)
- 研究(75068)
- 理学(69888)
- 理学院(68971)
- 管理学(67714)
- 管理学院(67284)
- 中国(55851)
- 科学(46870)
- 京(45071)
- 财(44648)
- 所(38634)
- 农(35949)
- 研究所(35194)
- 财经(34828)
- 中心(33438)
- 江(32900)
- 经(31592)
- 业大(31400)
- 范(28520)
- 农业(28297)
- 师范(28198)
- 北京(27613)
- 经济学(27534)
- 院(27436)
- 财经大学(26047)
- 州(25596)
- 基金
- 项目(147541)
- 科学(118244)
- 基金(110170)
- 研究(104702)
- 家(97496)
- 国家(96777)
- 科学基金(82979)
- 社会(69216)
- 社会科(65731)
- 社会科学(65716)
- 基金项目(58098)
- 省(56955)
- 自然(54077)
- 自然科(52847)
- 自然科学(52828)
- 自然科学基金(51931)
- 划(48645)
- 教育(48549)
- 资助(44275)
- 编号(39792)
- 重点(34428)
- 部(33501)
- 成果(33378)
- 发(31374)
- 制(31354)
- 创(31065)
- 国家社会(29499)
- 创新(29238)
- 课题(28743)
- 教育部(28719)
共检索到3173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钦朋
当代中国区域制度安排呈现出非均衡性。这种非均衡性体现在我国不同区域的制度供给和制度变迁方面的差异。区域制度安排的非均衡性可以从中央非均衡发展战略、制度变迁成本、制度实施环境、城乡二元体制等方面寻找原因。区域制度安排的非均衡性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绩效和区域发展差距带来深刻影响,具有正反两方面的辩证效应。
关键词:
制度 非均衡 区域发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邓大才
制度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东西部发展的差距不仅是经济发展上的差异 ,从本质上来看 ,是制度安排、制度结构和制度利用效率的差距。本文从东西部制度非均衡的表现着手来探讨西部地区制度供给和制度安排滞后于东部的原因 ,并以此提出了西部完善制度、创新制度的一些建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钟怀宇
我国城市化的非均衡性制度安排究其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城乡二元体制结构,而地方政府的角色偏差和制度供给失当则对强化二元结构的非均衡城市化制度安排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此,要转变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实现地方政府角色定位和职能的转变,并对城市征地制度改革、土地财政制度改革、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以保证城市化进程中制度安排的均衡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城市化 制度安排 均衡性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颖 甘煜 刘英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钟昌标 胡亮
一、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特征分析 中国市场取向的金融制度变迁,是从打破“大一统”的金融垄断体系,引入竞争机制开始的。其路径大致可描述为:突破银行业务禁区→恢复和分设国家专业银行→建立中央银行→开放金融市场→专业银行企业化→调整和集中→专业银行商业化→建立间接金融调控体系→强化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其制度变迁过程与众不同,可以归纳为: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庭东
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与其所掌握的高级人力资本、先进技术等要素的数量密切相关。在我国区域发展导向型体制下,财政分权与以GDP增长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体系加剧了区域竞争,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政策变异阻碍了对要素的培育。通过优化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结构,建立有利于增加教育投入、技术创新的政绩指标,消除对外开放中的过度政策优惠有助于要素的培育。
关键词:
要素培育 政策变异 财政分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海燕
本文以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的区域信息为考察对象,对二元结构进行简要概括,并借鉴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以区域金融发展的二元结构演进假说、区域金融发展的梯度推进假说以及区域金融发展极假说来阐释区域金融结构非均衡性的形成机制。
关键词:
区域金融 金融结构 非均衡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培衢
通过对湖北农田水利供给的非均衡性分析,探寻农田水利供给困境的根源。研究表明:农田水利的集体供给体制越来越难以维系,农户自我供给制加速了集体供给制的衰退;受制度环境,合伙互助供给制只局限于狭小的范围内;农户合作供给行为因制度短缺和资源禀赋约束而难以发展壮大。最后,文章力图提出适宜的农田水利供给制度创新思路。
关键词:
农田水利 非均衡分析 供给制度 制度创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平军 修春亮 丁四保 魏冶
基于对空间极化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首先从要素流的视角构建区域发展衡量指标——城镇集聚能力,并从整体上评价1995-2008年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演变格局;其次利用差异指数和极化指数,从不同集聚层次对东北三省区域发展非均衡性和极化程度进行测度。研究发现:①从区域发展衡量指标的动态演变格局来看:1995-2008年间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是一个波浪起伏的过程,整体水平稍有下降;集聚能力得分排序及其演变趋势表明,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和资源城市主宰着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格局的演变;四中心城市呈现出由北往南递增的发展趋势,且由四城市形成的经济区实体功能开始显化,并沿哈大铁路形成一条不连续的"极化轴",区域发展中心逐步南移;区域发展的地域差异性非常明显。②从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和极化指数来看: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其中市区极化程度明显高于县(县级市),且发展演进方向互异;空间分布上非均衡性指数表现出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而崔-王指数为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城市类型(资源城市与非资源城市)表现出异向发展趋势,其中资源城市呈绝对的下降趋势,且资源城市的极化程度明显低于非资源城市。
关键词:
中国东北 城镇集聚能力 区域空间极化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富君 万相昱
本文基于2003-2022年省级平衡面板数据,分别使用σ和β收敛模型测算出区域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收敛系数、稳态值与收敛速度,并分析其非均衡性特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我国区域间商贸流通业发展差距在不断缩小、非均衡性特征逐渐减弱。第二,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显著的β收敛性,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增长速度相对更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非均衡性特征会不断减弱。第三,不同地区商贸流通业的收敛速度存在异质性。最后,提出推动落后地区更快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商贸流通业相对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商贸流通业 非均衡性 特征分析 收敛模型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冯涛 赵会玉 杜苗苗
本文运用空间统计学MoranI指数法和β-收敛模型分析了中国31个省级区域和八大区域的FDI聚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省域FDI增长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在地理空间上存在集聚现象,区域经济增长在时空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效应;(2)空间相关以及由此带来的国际国内贸易及外资等经济活动频繁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31个省域区际吸引外资的空间不均衡,空间集聚使得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地理区位(距离)产生的空间成本降低,但地理特征将深刻作用于区域经济增长空间集聚的中心和外围关系;(3)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重要,但它却不能轻易改变经济地理的规则,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因素在地理空间...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瑾瑜
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是指区域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运行的具有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复合生态经济。区域发展非均衡性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而发展循环经济能够进一步缩小区域发展之间的差距,有助于消除区域发展之间的负外部效应。因此,只有明确区域发展非均衡性与发展循环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才能构建出适合不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从而促进不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区域发展差异 非均衡性 循环经济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培安 李玉江
本文在定性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因子系统和动力系统的基础上 ,对我国省级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进行了分类定量计算和探讨 ,评价了各因子作用强度。
关键词:
区域非均衡性 机制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邓大才
当前有许多农业制度在一定的程度上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这种不适应性就是农业制度安排的非均衡性。无论是供给不足或供给过剩的制度安排,还是不适应农业发展的。农业制度安排非均衡都有其内在根源。必须确立科学的农业制度创新的策略及突破制度创新桎梏的措施和具体制度的改革方向。
[期刊] 改革
[作者]
夏华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居民间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扩大,近年来甚至呈现出失衡的局面,进而对我国的消费和生产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利用回溯法可推导出"低价工业化"增长机制是我国收入分配失衡的根本原因。得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成功的前提是我国增长机制的转变;收入分配失衡的局面将持续一段时间。
关键词:
“低价工业化” 收入分配 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