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88)
2023(6338)
2022(5325)
2021(5070)
2020(4194)
2019(9491)
2018(8991)
2017(16812)
2016(9223)
2015(10304)
2014(10344)
2013(10285)
2012(9313)
2011(8133)
2010(8348)
2009(7631)
2008(8054)
2007(7016)
2006(6078)
2005(5334)
作者
(25774)
(21598)
(21455)
(20598)
(13750)
(10193)
(9929)
(8574)
(8074)
(7774)
(7288)
(7184)
(6930)
(6918)
(6914)
(6446)
(6426)
(6388)
(6161)
(6011)
(5363)
(5319)
(5125)
(4945)
(4908)
(4778)
(4703)
(4651)
(4356)
(4296)
学科
(42638)
经济(42594)
管理(34973)
(29620)
(27386)
企业(27386)
(24400)
方法(18395)
数学(15792)
数学方法(15657)
地方(14603)
财政(12527)
中国(11496)
(11121)
财务(11109)
财务管理(11060)
企业财务(10641)
(10136)
(9621)
业经(9249)
(8700)
地方经济(8206)
(7531)
(7148)
(7001)
理论(6704)
(6674)
(6159)
贸易(6158)
(6066)
机构
学院(129867)
大学(129150)
(52901)
经济(51743)
管理(51424)
理学(44817)
理学院(44279)
管理学(43548)
管理学院(43288)
研究(42049)
(33880)
中国(32476)
(26500)
科学(26151)
财经(22864)
(21473)
(20680)
(19916)
研究所(18977)
中心(18815)
(17415)
业大(16949)
财经大学(16695)
(16557)
北京(16432)
师范(16424)
经济学(16124)
(15738)
(15606)
经济学院(14617)
基金
项目(87513)
科学(69924)
研究(64021)
基金(64014)
(55476)
国家(55029)
科学基金(48153)
社会(41859)
社会科(39819)
社会科学(39807)
(34759)
基金项目(34028)
自然(30577)
自然科(29933)
自然科学(29921)
自然科学基金(29395)
教育(29378)
(28689)
资助(25860)
编号(25575)
成果(21153)
重点(19753)
(19052)
(18795)
(18144)
课题(17850)
国家社会(17576)
创新(16942)
科研(16691)
教育部(16492)
期刊
(59161)
经济(59161)
研究(39641)
(31459)
中国(27171)
管理(19552)
学报(18800)
科学(17515)
(14474)
大学(14456)
学学(13702)
教育(12402)
财经(11914)
技术(11239)
(10244)
金融(10244)
(10148)
经济研究(10114)
农业(9929)
业经(8939)
会计(7698)
财会(7599)
(7587)
财政(7587)
问题(7507)
技术经济(6562)
统计(6560)
(6506)
商业(6225)
(6065)
共检索到1972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军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地方政府之间实施合作共赢的财政政策。根据离散系统演化经济理论的基本方法,本文讨论了"同质型"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竞合关系,并对存在区域利益共享、纵向激励约束的经济情形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提高区域共享收益时,"同质型"政府会倾向于采取合作的财政策略;提高惩罚力度可促使地方政府较快地实施财政合作政策;而在外部共同利益减少时,地方政府也会提高合作概率,以形成"联邦"式的整体利益。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钟晓敏  鲁建坤  
通过分析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诸多方面存在的激励兼容问题,总结出中央政策目标与地方财政利益在区域发展平衡、改善社会福利、环境保护和财政安全等方面存在不一致给国家治理带来的风险,认为中央政府应对治理风险的政策工具单一,纵向控制力较弱。现有财税体制改革中所体现的中央适应性地强化对税收的控制、监督地方非税收入等,在防范治理风险方面存在很大局限性。提出鼓励公共参与、改善转移支付、强化地方人大预算监督等多种方式辅助纵向机制降低治理风险,促进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蔡庆丰  陈熠辉  
在“收入集权,支出分权”的制度背景下,地方政府的财政纵向失衡可能引发地方激励异化,进而对辖区内企业的投融资决策产生影响。本文以2007~2019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表明地方政府财政纵向失衡会显著提升区域内企业的投资支出水平。机制检验表明,政策扶持力度增强和土地价格上升是财政纵向失衡影响企业投资支出的正向渠道;而财政纵向失衡带来的政府投资增加是影响企业投资支出的负向渠道。异质性检验发现,财政纵向失衡对企业投资的促进效应在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低市场化程度地区和高经济竞争地区更加明显。此外,财政纵向失衡对企业投资的促进效应是偏离最优效率水平的,主要体现在增加了企业的过度投资水平。本文的研究发现揭示了各层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影响辖区内企业决策的微观机制,将有助于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助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顾程亮  李宗尧  成祥东  
根据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业联合会(WBCSD)定义的生态效率公式,在量化环境效率和资源效率的基础上降维合成生态效率综合指标,并进一步从纵向财政不平衡和地方财政支出规模的视角研究财政相对收支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结论如下:总体而言,纵向财政不平衡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表现为即期作用,地方财政支出规模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表现为滞后作用,一般滞后3年以上;基础设施将强化地方财政支出规模的促进作用,弱化纵向财政不平衡的抑制作用。分地区比较,发达地区纵向财政不平衡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地方财政支出规模促进区域生态效率的发展,欠发达地区纵向财政不平衡和地方财政支出规模均抑制区域生态效率的发展。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敏   马万里  
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的财政体制呈现出财政纵向失衡的典型特征。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依赖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体制安排与激励设计,既要保证中央权威又需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财政纵向失衡的体制安排表明,中央政府在“赋权-控权”的过程中主导着财政体制改革方向,同时注重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发展积极性,寻求调动地方经济积极性与维护中央权威的动态平衡,在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财政激励制度。然而,财政纵向失衡在激励地方政府经济竞争行为的同时,也会诱发地方政府的偏离行为,此时需要中央政府的干预和纠偏。合理解释财政纵向失衡安排对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约束,深入刻画中央财政控权与地方自主理性行为之间的动态博弈,是深刻理解中国式财政改革逻辑的关键。由此,未来推动现代化财政体制改革应延伸至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引导和重塑,由激励机制的单向逻辑走向治理权力的综合逻辑,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岑树田  葛扬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激励要求发生了改变,从产出激励转变为创新激励。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科技战略和政策要求而产生的创新激励,通过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直接嵌入到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的互动循环中,从而对地区技术进步产生显著影响。在稳态经济中,地方政府的创新激励实际上进一步增强了地区财政科技投入对技术进步的正向影响效应,而面板回归也验证了该效应的存在。研究结论揭示,党中央、国务院的科技战略任务,因创新激励的存在,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并取得明显成效。当前,正值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期,地方政府应更好地发挥创新激励作用,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升促进地区技术进步的能力和能级,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地区力量。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冯辉  沈肇章  
以政治激励和新财政集权理论为基础,并运用2000-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地方财政超收。在晋升激励之下,地方政府会策略性地影响预算编制所依据的GDP计划增长率和官员政绩考核所依据的核心指标(即GDP实际增长率),因而GDP超计划增长为财政超收奠定了经济基础。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集权程度加强,地方政府在财政压力下提高税收征管效率,财政超收与中央攫取之手正相关。地方政府在发展高税行业带来税收超预算增长的情况下会调整年初预算而追求超支,实证结果表明非农化程度与财政超收负相关。因此,在完善官员政绩考核制度的同时,需要加强人大的监督职能。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傅勇  
本文实证研究并比较了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地方财政激励强度的动态特征。文章发现,1980年开始的分权化改革显著地提升了地方财政激励的强度,这一特征并没有因税制调整和大规模的垂直转移支付而改变;并且,分税制改革进一步强化了而不是削弱了地方财政激励。这意味着,至少在经济利益上,地方政府(官员)有很高的积极性推动经济增长,这为中国地方政府之所以展开为增长(而不是为租金)的竞争提供了一种解释。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婉  
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全面考察了我国中央和地方财政利益与责任分配对地方财政努力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无论在财政包干制时期还是分税制时期,地方政府的收入留成比例对于其财政努力度均产生了显著的正影响,只是在分税制时期这种影响有所降低。支出责任的分配同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并且对地方政府征集收入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却很明显地抑制了这种积极性。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杜彤伟  张屹山  杨成荣  
本文在中国式财政分权框架下,从理论上分析了财政纵向失衡、转移支付和财政可持续性之间的联系机制,并建立"有效财政空间"指标量化财政可持续性,实证检验转移支付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我国地方政府尚未建立基本财政对其债务的正向反馈机制,既有的财政行为不可持续,但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可以改善地方政府的财政可持续性。(2)我国地方政府存在"财政疲劳"现象,但大部分地方政府有充足的空间通过适当财政调整建立正向财政反馈机制以实现财政可持续,其中东部地方政府的"有效财政空间"普遍大于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出效率也具有类似的特征。(3)尽管财政纵向失衡不利于地方财政可持续,但转移支付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综合影响为正,起到了降低财政纵向失衡的作用。同时,转移支付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在地方政府财政纵向失衡程度较小时,转移支付对财政可持续性具有消极影响;反之则具有积极影响。因此,需要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设计与完善地方政府债务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财政支出效率。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唐沿源  
在一国财政体制中,各级各地政府政策往往相互影响,从而影响整体经济效率和地区均衡发展。分析了中央转移支付对地区间财政支出竞争的影响,并用中国的经验数据进行检验。结论表明:均等化转移支付有利于减弱地区间财政竞争所导致的过高生产性公共支出对资源配置的扭曲;且均等化越强,效率改善越大。特别当发达地区更偏好消费性公共品而非私人品时,地区间吸引资本的差距和进行生产性公共投入的差距都会缩小。因而均等化转移支付能同时缩小地区差距和提高经济效率,应加强其政策的完善和实施力度。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宋易珈   李锡涛   刘若曦  
本文以中国在2002年实施的所得税分享改革为背景,将纵向财政失衡纳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互动的理论模型,分析纵向财政失衡引致的地方政府行为对企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并利用1998—2012年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库采用强度DID的识别策略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纵向财政失衡显著提升了中国企业能源消耗强度,在一系列稳健性与有效性分析后结论依然稳健。进一步讨论发现,长期纵向财政失衡将通过能源要素市场和劳动力成本影响企业的要素投入决策,最终影响企业能源消耗强度。本文为形成以财政制度为核心的能源环境治理政策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政府应认识到能源要素市场扭曲背后的制度原因,从财政制度设计角度解决公共治理问题,发挥财政工具的激励、协调作用。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付文林  
中国目前地区财力的巨大差异,客观上要求稳步提高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规模,而现行财政预算体制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行为约束相对有限。本文在地方政府内生化财政选择背景下考察了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对地方财政行为的激励效应。研究发现,转移支付总体上对提高落后地区人均财力有积极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地方的征税积极性,另外,转移支付规模扩大可能助长了地方财政支出更加偏向于行政性支出。本文认为政府间财政分配体制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对地方征税行为和地方公共品供给结构优化的激励机制。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高楠  梁平汉  
本文研究了晋升激励下地方官员周期性扩张财政预算的行为,并探讨了该行为如何受到地方市场经济发达程度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两个待检验的理论假说:在当前晋升激励的政治结构下,官员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地方经济,但如果官员留任,本届的财政扩张将导致下一届较大的财政负担,因而财政扩张行为在任期后阶段出现回落,由此产生财政预算周期现象;同时,较高的市场化水平减弱了周期现象。本文采用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在省委书记的任期内,财政支出规模在其上任后的第2-3年达到峰值,而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增加,峰值的幅度减小,峰值出现的时间提前,这一结论在使用了其他变量后依然稳健。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林峰  吴周恒  
本文通过构建双边随机前沿模型,在考虑财政约束和财政激励的情况下,实证测度了地方财政行为对贸易收支的驱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激励效应要明显强于财政约束效应,因此地方财政行为会导致实际贸易收支的整体偏高,这也是中国贸易收支长期处于顺差状态的重要症结;平均而言,财政激励行为将使贸易收支高出基准水平76.69%,而财政约束行为则能使实际贸易收支降低69.54%。当前财政约束机制的调控效果正逐步显现,将推动中国贸易收支向"再平衡"状态趋近;财政激励行为和财政约束行为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的财政激励效应最强,净指数也最高,而中部地区的净指数最低,其贸易收支趋于基准水平。同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