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33)
- 2023(14056)
- 2022(11927)
- 2021(11319)
- 2020(9179)
- 2019(20662)
- 2018(20427)
- 2017(38824)
- 2016(21106)
- 2015(23573)
- 2014(22945)
- 2013(22323)
- 2012(20220)
- 2011(18121)
- 2010(18063)
- 2009(16217)
- 2008(15503)
- 2007(13486)
- 2006(11638)
- 2005(9910)
- 学科
- 济(81507)
- 经济(81432)
- 管理(63562)
- 业(60274)
- 企(51746)
- 企业(51746)
- 方法(35437)
- 数学(30015)
- 数学方法(29651)
- 中国(22284)
- 农(21619)
- 地方(20422)
- 业经(20063)
- 技术(19365)
- 财(18706)
- 学(17163)
- 理论(15035)
- 农业(14893)
- 制(13801)
- 和(13726)
- 贸(13390)
- 贸易(13380)
- 环境(13349)
- 技术管理(13183)
- 易(12925)
- 划(12379)
- 银(12045)
- 银行(12007)
- 教育(11993)
- 务(11899)
- 机构
- 学院(286555)
- 大学(285421)
- 管理(117691)
- 济(109811)
- 经济(107323)
- 理学(102778)
- 理学院(101628)
- 管理学(99971)
- 管理学院(99438)
- 研究(92629)
- 中国(67475)
- 京(60346)
- 科学(58718)
- 财(48516)
- 所(44935)
- 中心(41946)
- 业大(41730)
- 农(41369)
- 研究所(41265)
- 江(41123)
- 范(39499)
- 财经(39353)
- 师范(39175)
- 北京(37909)
- 经(35807)
- 院(34674)
- 州(34017)
- 农业(32142)
- 经济学(31806)
- 师范大学(31576)
- 基金
- 项目(204541)
- 科学(162143)
- 研究(153622)
- 基金(146655)
- 家(126939)
- 国家(125814)
- 科学基金(109173)
- 社会(96139)
- 社会科(91040)
- 社会科学(91018)
- 省(82129)
- 基金项目(78735)
- 教育(70531)
- 自然(69988)
- 自然科(68354)
- 划(68345)
- 自然科学(68341)
- 自然科学基金(67103)
- 编号(63668)
- 资助(58100)
- 成果(50883)
- 创(46685)
- 重点(45682)
- 发(44681)
- 课题(44089)
- 部(44003)
- 创新(42765)
- 项目编号(39548)
- 国家社会(38838)
- 科研(38258)
- 期刊
- 济(118379)
- 经济(118379)
- 研究(82331)
- 中国(55068)
- 管理(43578)
- 学报(42649)
- 科学(40808)
- 教育(38813)
- 农(37436)
- 财(34842)
- 大学(32469)
- 学学(30336)
- 农业(26634)
- 技术(26440)
- 融(21819)
- 金融(21819)
- 业经(20942)
- 经济研究(18710)
- 财经(17885)
- 科技(16514)
- 图书(16102)
- 经(15216)
- 问题(14793)
- 技术经济(14271)
- 理论(14003)
- 业(13727)
- 实践(13040)
- 践(13040)
- 现代(13023)
- 商业(12852)
共检索到4077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易伟义 余博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整体水平的显著提升,围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各个地区都加大了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区域自主创新环境逐步优化,区域自主创新的产出不断提高,但从总体看来,我国区域自主创新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比较研究(一)利益内驱导向下的"企业自发创新—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这种路径下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主要依靠企业自发的创新行为,是区域企业在市场利益导向下为追求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于扬 卢载贵
本文通过构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2011-2015年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指出提升江苏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应从加强企业技术中心能力建设、健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完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系统建设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
江苏省 科技创新 能力 评价系统 熵权法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于扬 卢载贵
本文通过构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2011-2015年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指出提升江苏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应从加强企业技术中心能力建设、健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完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系统建设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
江苏省 科技创新 能力 评价系统 熵权法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宏波 李光慧 苗长虹
基于专利数量视角,从省级和地级尺度对河南省2004-2016年创新能力及其相对增速进行研究,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揭示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的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不同尺度下河南省创新能力发展驱动因素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2004-2016年,河南省整体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但长期以来区域空间分异明显。(2)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中14个地级市创新能力增速不及省级创新能力增度,创新能力相对增速的空间格局与创新能力空间格局大体一致,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发展具有典型的“俱乐部趋同”效应。(3)从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协调耦合关系来看,2004-2016年,河南省16个地级市处于中、低度协调耦合状态,仅郑州市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能力到达高度协调耦合。(4)省级尺度下,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水平对创新能力提升的解释度最大,政府对创新的财政支撑对河南省创新能力作用明显;地级市尺度下,人才优势逐渐成为影响河南省地级市创新能力空间格局的首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创新流通度对河南省创新能力格局的影响呈波动上升趋势。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冯兆奎 郭彬
为厘清区域创新网络与知识流动两个层面协同助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复杂作用机制,并克服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倾向于关注单个要素净效应的问题,基于组态视角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整合创新网络层面与知识流动层面的6个要素,以我国29个省份为案例样本探索驱动区域创新能力有效提升的组态构型与发展路径。结果发现,单个要素并不构成驱动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同时,高知识扩散在解释区域创新驱动原理时扮演更为普遍的角色;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驱动组态路径有3条,即高知识流动下的创新网络均衡型、高知识流动下的网络链接主导型和知识扩散-网络规模主导型;创新网络四要素在解释区域创新驱动机制时存在替代关系,产生非高区域创新能力的组态路径有4条,且与产生高区域创新能力的组态之间为非对称性关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龙天炜 汪艳杰 李亮
基于SEM模型的产品创新能力影响路径分析表明,由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科技意识、发展方式转变、成果转化、信息化水平等组成的科技与产业基础对区域产品创新能力形成较高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显现,一是直接影响,即为产品创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产业能力基础;二是间接影响,即由于科技与产业基础雄厚,因此能够创造更好的科研条件,更加便于形成专利等科研成果,而科研条件的提高又能够吸引更多人才,进而人才的聚集有利于产品创新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产品创新 科技进步 影响路径 结构方程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座铭 宋丽萍
本文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分析,提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与政策建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科技园区创新支持体系和加大地方政府支持力度等。
关键词:
区域创新能力 提升路径 运行机制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龙建辉
基于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20092016年的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外源路径变量和内源路径变量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外源路径变量和内源路径变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增长,但没有达到理论预期效果;进一步研究发现,外源路径变量和内源路径变量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增长存在协同效应,即变量之间存在两两互补关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温珺 阎志军 程愚
创新是提高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探索提升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十分重要。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其对创新的影响值得探究。本文从数字经济与创新的视角,借助2015年中国287个地级市的截面数据,构建了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并采用OLS+稳健标准误方法对数字经济是否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回归估计。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数字经济发展对技术含量最高的发明创新影响最大,对外观设计创新的影响次之,这说明数字经济发展驱动的是真正的创新,而非模仿式创新。在此基础上,文章又分别作了区域比较以及数字经济不同发展水平对创新增长的影响估计,发现东北地区的数字经济对创新的影响作用最大,东部地区则最弱;并且,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创新的影响呈非线性关系,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区域推动创新的作用更大,但主要影响的是外观设计创新,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则主要影响发明创新。最后,文章就如何通过数字经济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创新 发明创新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玉霞 蒋伏心
技术势力是企业获取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苏南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结果显示,苏南科技资源配置规模强大,但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企业没有形成技术势力。原因在于企业家要素和区域一体化创新体系的欠缺,因此,提出要内重企业家培育,外重区域一体化创新体系完善,全面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技术势力。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浪
高校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决定了我们国家未来的科研创新水平。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有利于延伸科研价值链。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生科研创新现状,深入剖析研究生在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强根固本、夯实基础、牢抓关键、重视保障四位一体的提升途径,旨在全面提升我国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推动国家科研创新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研究生 科研能力 创新能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龙继林 刘光才
提升创新能力,是航空公司实现服务创新,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运用分析研究方法,在回顾创新能力提升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我国航空公司创新能力的整体现状,探讨影响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提升我国航空公司服务创新能力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
航空公司 服务创新能力 竞争优势 提升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保仓 任浩
虚拟组织作为一种新兴的市场资源连接及能力重组模式,彰显出其持续价值创新的优越性。通过分析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的作用本质,阐述了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形成过程,指出了持续创新能力是知识存量、知识增量与知识质量相互作用转化而形成的知识能量集合。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提升机理模型,提出了提升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的3种基本路径——竞合互动路径、知识对流路径、创新协同路径,深入剖析了3种路径对提升虚拟组织持续创新力的作用机理及演化过程,提升了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理论与实践应用价值。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高宏伟 张月莲
以国家高新区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为参考,采用整体性研究视角挖掘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将发展状况参差不齐的高新区按照创新能力高低进行区分,分别探究较高创新产出和较低创新产出的由来,从而总结高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在此基础上对S省的高新区发展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S省高新区因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较低且创新投入不足而落入了低创新发展迷局中,其实现高创新发展的最佳转型路径是以创新人才和企业创新资源投入为核心,以创新环境为保障,完善创新网络体系建设,提升园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高新区的发展辐射区域经济。
关键词:
高新区 创新能力 创新机制 路径选择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宏 赵光远
R&D资源投入结构包括财力投入结构、人力投入结构、政策投入结构等内容,是反映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依托对R&D财力投入结构、人力投入结构两个核心指标的考察、从R&D资源投入的部门结构、研发阶段结构、行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等4个方面入手,基于R&D资源投入结构的视角,对老工业基地区域创新能力提升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R&D 资源投入 结构特征 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