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55)
- 2023(16694)
- 2022(14300)
- 2021(13366)
- 2020(11040)
- 2019(25112)
- 2018(24803)
- 2017(46630)
- 2016(25588)
- 2015(28584)
- 2014(28282)
- 2013(27687)
- 2012(25700)
- 2011(23270)
- 2010(23421)
- 2009(21216)
- 2008(20667)
- 2007(18245)
- 2006(16157)
- 2005(14348)
- 学科
- 济(104777)
- 经济(104687)
- 管理(75286)
- 业(72509)
- 企(60418)
- 企业(60418)
- 方法(41942)
- 数学(35365)
- 数学方法(34886)
- 中国(31609)
- 地方(28500)
- 农(28197)
- 业经(25541)
- 财(23379)
- 技术(22332)
- 学(22081)
- 农业(19519)
- 制(18423)
- 理论(18384)
- 贸(17465)
- 贸易(17447)
- 环境(17311)
- 和(17308)
- 银(16927)
- 银行(16879)
- 易(16818)
- 行(16207)
- 融(16145)
- 金融(16143)
- 地方经济(15555)
- 机构
- 学院(355180)
- 大学(354432)
- 管理(140863)
- 济(138064)
- 经济(134875)
- 研究(122813)
- 理学(121149)
- 理学院(119728)
- 管理学(117667)
- 管理学院(117018)
- 中国(91170)
- 京(77485)
- 科学(77332)
- 财(62307)
- 所(61894)
- 农(57171)
- 研究所(56298)
- 中心(55440)
- 江(53736)
- 业大(52546)
- 范(50172)
- 师范(49697)
- 北京(49559)
- 财经(49143)
- 院(45484)
- 经(44606)
- 农业(44373)
- 州(44197)
- 师范大学(40060)
- 技术(39844)
- 基金
- 项目(243416)
- 科学(191650)
- 研究(180537)
- 基金(172888)
- 家(150827)
- 国家(149486)
- 科学基金(128461)
- 社会(112082)
- 社会科(106128)
- 社会科学(106103)
- 省(98086)
- 基金项目(92131)
- 教育(83383)
- 自然(82872)
- 划(81943)
- 自然科(80937)
- 自然科学(80919)
- 自然科学基金(79436)
- 编号(74404)
- 资助(70214)
- 成果(60188)
- 发(55832)
- 重点(55020)
- 创(53687)
- 课题(52770)
- 部(52486)
- 创新(49444)
- 科研(45697)
- 项目编号(45452)
- 国家社会(45200)
- 期刊
- 济(157312)
- 经济(157312)
- 研究(106733)
- 中国(76708)
- 学报(54448)
- 管理(54049)
- 农(51843)
- 科学(51632)
- 教育(49510)
- 财(45887)
- 大学(41133)
- 学学(38209)
- 农业(36612)
- 技术(34011)
- 融(31235)
- 金融(31235)
- 业经(27373)
- 经济研究(24371)
- 财经(22905)
- 图书(20277)
- 业(19846)
- 问题(19765)
- 经(19578)
- 科技(19575)
- 技术经济(18321)
- 资源(16735)
- 理论(16562)
- 商业(16145)
- 现代(16080)
- 坛(15863)
共检索到5350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建 方浩
文章基于熵值评价法,构建区域创新能力与其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创新能力与其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度范围在0.19~0.60,处于初级协调、轻度失调和严重失调三种状态;东部地区三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处于初级协调状态,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平原地区以及西部川渝地区为轻度失调状态,而中西部偏远地区以及东北地区则处于严重失调状态。因此,从东部地区构建跨区域合作创新网络,中部地区提高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水平以及西部地区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对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建 方浩
文章基于熵值评价法,构建区域创新能力与其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创新能力与其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度范围在0.19~0.60,处于初级协调、轻度失调和严重失调三种状态;东部地区三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处于初级协调状态,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平原地区以及西部川渝地区为轻度失调状态,而中西部偏远地区以及东北地区则处于严重失调状态。因此,从东部地区构建跨区域合作创新网络,中部地区提高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水平以及西部地区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对策。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华坚 胡金昕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构建科技创新系统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中国内地30个省级地区的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上已初步实现良好协调发展,但与优质协调发展仍有差距。同时,各地区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且中西部省市差异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剖析良好发展实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贯彻全面发展理念,是当前促进科技创新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区域科技创新 耦合协调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会武 赵祚翔 马金秋
本文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高质量发展区域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并对不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收敛趋势检验。为进一步明确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使用耦合模型分析了地区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使用条件收敛模型检验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机制。研究发现,2000—2017年中国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到平稳提升,但存在"东高西低"阶梯状的地区差异,除东北地区外,高质量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向高水平地区收敛的趋势明显,收敛存在约束性条件。2000—2017年中国创新能力及其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发展程度稳步提升,但在不同地区创新的驱动效应存在异质性。
关键词:
创新驱动 高质量发展 耦合协调度 收敛性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和东 刘童
利用2005—2018年中国内地30个省域创新和经济相关数据,通过对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分析,构建区域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度进行准确测度和可视化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各省域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综合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创新驱动超前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从时序上看,各省域耦合协调度均有较大提升,但提升速度存在明显差异,大部分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从空间分布看,省域间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特征。根据以上结论,提出有效促进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创新驱动 经济高质量发展 耦合协调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喻平 张敬佩
文章以我国五个经济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绿色金融和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体系,选取2011—2018年相关指标数据测算了各区域绿色金融和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水平;进一步引入实证模型,测算了各区域两系统间历年的耦合关联度和协调度,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五个经济区域的绿色金融和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且绿色金融对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但作用效果存在阈值效应,只有确定合理的绿色金融发展步伐,才能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绿色金融 高质量发展 耦合协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仕潮 张飞扬
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数字技术创新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传统与空间Markov链、Moran's I等方法对二者耦合协调度的事实特征、地区差异及动态演进规律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中国数字技术创新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上升态势,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空间分异明显,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梯度格局;二者耦合协调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总体差异持续扩大,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为区域间差异,其中东西部之间的差异最大;二者耦合协调度呈分散化趋势,绝对差异增大,且西部地区极化现象正在增强;全国耦合协调状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难以发生状态等级跃迁,考虑空间关联后,相邻省份的影响效果明显;多数省份呈现低水平空间集聚现象,东部地区以“高-高”集聚为主,西部地区则以“低-低”集聚为主,全国极化程度有所缓解。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蔡红
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而科技创新则是实现三者的重要支撑,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本文基于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公开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熵值法,进行我国19个重点城市2017—2019年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从时间和空间视角考察二者的协调发展水平和互动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各重点城市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稳步提升,但城市间发展差异明显;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同步性,但整体良性耦合协调程度有待提升。
关键词:
科技创新 高质量发展 耦合协调 评价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国凤
文章在对国内外有关产业集聚理论和区域创新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厘清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互动关系。通过理论归纳,对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互动机制进行阶段性分析,以获得两者互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对已掌握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立足于中原城市群基于产业集聚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分析;以中原城市群为案例,探讨中原城市群基于产业集聚的区域创新能力发展对策研究;对理论分析和量化研究进行总结,提出相应的观点,以期为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建设、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
耦合模型 产业集聚 区域创新能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董弋萱
文章基于2012—2019年中国28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城市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二者的耦合协调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Dagum模型与空间自相关模型从八大经济区、不同城市规模两大视角,揭示城市创新与经济高质量耦合协调的地区差异及空间关联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总体较低,但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差异性分析发现,耦合协调水平区域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分别与东北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及大西北综合经济区之间。城市规模上的差异则表现为城市规模相差越大,耦合协调水平差异越大;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具有高度空间相关性,并随时间推移不断加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袁野 李林汉
本文采用我国31个省际2011~2020年有关数据,分别运用熵值法、SBM模型计算了各省域的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数水平,并且建立了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者耦合协调模型,然后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分析了东、中和西部地区耦合度差异的来源。实证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指数、技术创新指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均遥遥领先于西部和中部地区;全国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系统耦合协调度近似呈现U型变化趋势,属于中等耦合协调,但波动不大,东部地区三系统处于高度耦合的状态,中部和西部地区处于低度耦合的状态;“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和“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对三系统的耦合起到支持作用;全国的三系统耦合度基尼系数最高,接下来是东、西和中部,东、中与西部三系统耦合度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的差异。最后提出继续提高数字经济和技术创新的良性互动水平,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尽快实现各个区域间三者高度耦合协调持续发展的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熊焰 武婷婷
为探讨数字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及演变,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14—2020年我国30个省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对两者的协调水平、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动态演化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考察期内各省份数字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但不同年份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差异显著,整体表现为“高低阶段省份少、中间阶段省份多”的模式,且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集聚效应。基于此,提出推动区域合作互动、鼓励制造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打造数字创新路径,强化区域间联系,为促进我国数字创新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优化提供参考。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谢家平 董旗 古丽扎尔·艾赛提
为实现新疆创新试验区的高质量发展,以乌鲁木齐高新技术试验区为案例,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构建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而依据扎根研究结论总结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和人才因素的耦合机理,分析因素间交互关系并构建系统动力学流程图,进行政策组合的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发现试验区高质量发展以人才和产业政策为驱动,资金、人才、环境相互配合,共同影响试验区高质量发展。与产业政策相比,人才政策对人才效能的影响更为显著,而与人才政策相比,产业政策对园区产业产值的影响更为显著。此外,营商环境在人才和产业政策对园区产业产值的影响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最后,从政策和产业两个层面揭示试验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为试验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董弋萱
文章基于2012—2019年中国28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城市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二者的耦合协调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Dagum模型与空间自相关模型从八大经济区、不同城市规模两大视角,揭示城市创新与经济高质量耦合协调的地区差异及空间关联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总体较低,但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差异性分析发现,耦合协调水平区域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分别与东北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及大西北综合经济区之间。城市规模上的差异则表现为城市规模相差越大,耦合协调水平差异越大;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具有高度空间相关性,并随时间推移不断加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师应来 赵一帆 肖烯岚
随着我国经济迈入新常态,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当下不可忽略的重点话题。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1—2019年的面板数据,建立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三个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莫兰指数分析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整体上已实现协调发展,但各区域的耦合协调度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具有空间集聚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