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68)
- 2023(15309)
- 2022(13193)
- 2021(12145)
- 2020(10201)
- 2019(22927)
- 2018(22610)
- 2017(43805)
- 2016(23337)
- 2015(26201)
- 2014(25633)
- 2013(25411)
- 2012(23455)
- 2011(21444)
- 2010(21535)
- 2009(19763)
- 2008(18965)
- 2007(16663)
- 2006(14701)
- 2005(12853)
- 学科
- 济(114713)
- 经济(114610)
- 管理(72103)
- 业(67132)
- 企(57067)
- 企业(57067)
- 方法(47590)
- 数学(41465)
- 数学方法(41083)
- 中国(26711)
- 地方(26298)
- 农(24468)
- 财(23524)
- 业经(23432)
- 学(21900)
- 技术(20183)
- 制(17148)
- 农业(17004)
- 理论(16810)
- 贸(16407)
- 贸易(16395)
- 环境(16236)
- 地方经济(16031)
- 和(15959)
- 易(15751)
- 融(15067)
- 金融(15065)
- 银(14610)
- 银行(14572)
- 务(14554)
- 机构
- 大学(336800)
- 学院(335235)
- 济(144418)
- 经济(141573)
- 管理(136080)
- 理学(118431)
- 理学院(117153)
- 管理学(115374)
- 管理学院(114762)
- 研究(112143)
- 中国(82362)
- 京(70603)
- 科学(66947)
- 财(63360)
- 所(54822)
- 财经(51487)
- 中心(49981)
- 研究所(49849)
- 江(48209)
- 经(46858)
- 农(46744)
- 业大(46305)
- 经济学(44618)
- 北京(44606)
- 范(43734)
- 师范(43382)
- 院(40929)
- 经济学院(40055)
- 州(39065)
- 财经大学(38350)
- 基金
- 项目(230111)
- 科学(183060)
- 研究(170900)
- 基金(168141)
- 家(144966)
- 国家(143775)
- 科学基金(125218)
- 社会(110440)
- 社会科(104827)
- 社会科学(104801)
- 省(89828)
- 基金项目(89407)
- 自然(79762)
- 教育(78229)
- 自然科(77914)
- 自然科学(77900)
- 自然科学基金(76544)
- 划(74784)
- 资助(68553)
- 编号(68528)
- 成果(55027)
- 重点(51171)
- 创(51138)
- 部(51094)
- 发(49821)
- 课题(47352)
- 创新(47064)
- 国家社会(45674)
- 教育部(44558)
- 人文(43862)
- 期刊
- 济(159637)
- 经济(159637)
- 研究(102228)
- 中国(61865)
- 管理(51843)
- 学报(48022)
- 财(46502)
- 科学(45966)
- 农(41192)
- 教育(37139)
- 大学(36949)
- 学学(34798)
- 技术(30519)
- 农业(28721)
- 融(28563)
- 金融(28563)
- 经济研究(26711)
- 财经(25958)
- 业经(24257)
- 经(22238)
- 问题(19989)
- 技术经济(18854)
- 科技(17033)
- 图书(16380)
- 理论(16335)
- 商业(15413)
- 现代(15104)
- 统计(15075)
- 业(14858)
- 实践(14600)
共检索到4901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朝峰 赵志耘 许治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越来越强的相关性,本文采用不同区域质心间的直线距离的倒数作为权重矩阵对我国31个省市2001—2012年间实际人均GDP的收敛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探讨了区域创新能力对经济收敛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考虑空间效应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既存在条件收敛,也存在绝对收敛;(2)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收敛趋势比以前明显;(3)在考虑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后,我国区域间经济的收敛的速度将提高。
关键词:
创新能力 经济收敛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洪名勇
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视角将经济增长、科技创新整合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进步、科技知识生产、交换和运用(消费)情况。凡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省区,大多都是经济实力较强的省区,多是东部省区;而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的省区,同时也是经济实力比较弱的省区,多属于西部省区。因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施西部科技创新战略,提高西部科技创新能力。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金环 于立宏
当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据已成为除劳动、土地和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之外的新要素,能否依托数字经济发展赋能城市创新?文章在对数字经济的概念和内涵进行基本界定后,借助微观大数据构造的"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实证分析了2015-2018年中国283个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创新及创新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城市创新水平提升。其中,人力资本集聚效应和创业活力增强效应是数字经济赋能城市创新的两条重要路径。在替换被解释变量、消除样本选择偏差、选择分位数回归,以及创新性地采用各地级市市长过去修习的专业作为历史工具变量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稳健成立。进一步空间杜宾效应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特征,不仅促进了本地区创新水平提升,而且对相邻地区的创新产出也产生了实质性影响,有利于缩小区域创新差距,实现区域创新收敛。此外,相较于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发明专利的影响更显著,说明数字经济发展推动的创新是真正意义上的质量创新而非策略创新。文章为评估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撑,也为理性看待数字经济、防止出现数字鸿沟,实现区域创新均衡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市创新 区域收敛 工具变量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凡
本文对区域创新效率(包括研发效率和商业化效率)进行了测度,并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对创新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是从研发效率,还是从商业化效率来看,东部地区都处于相对领先地位,中部地区紧随其后,西部地区的创新效率最低。我国区域商业化效率明显低于研发效率,绝大多数区域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还表现欠佳。(2)创新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正面的影响,但不及资本和劳动力的影响大,创新尚未成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3)尽管我国经济增长在省际间存在溢出效应,但与创新效率、资本、人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相比,这种溢出效应还不大,区域增长极的辐射带动潜力还有待增强。
关键词:
创新效率 经济增长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泽磊 都新亚 范斐
文章从高技术产业视角,借助Theil指数及其分解式,分析了1998—2013年国家及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两个层次五大区域的创新能力的差异及其演化规律,并从空间和要素两个层面分析了造成区域间创新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然后运用空间面板β收敛模型,分阶段分层次分析了国家及各区域创新能力的收敛性及创新资本投入、研发人力投入和创新文化三个要素对创新能力收敛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2007年是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格局变化的重要拐点,2007年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收敛速度明显加快,显示出中国区域协同创新建设的良好态势,而创新资本和创新劳动的投入对推动中国区域协同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区域差异 β收敛 高技术产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泽磊 都新亚 范斐
文章从高技术产业视角,借助Theil指数及其分解式,分析了1998—2013年国家及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两个层次五大区域的创新能力的差异及其演化规律,并从空间和要素两个层面分析了造成区域间创新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然后运用空间面板β收敛模型,分阶段分层次分析了国家及各区域创新能力的收敛性及创新资本投入、研发人力投入和创新文化三个要素对创新能力收敛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2007年是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格局变化的重要拐点,2007年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收敛速度明显加快,显示出中国区域协同创新建设的良好态势,而创新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区域差异 β收敛 高技术产业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孙文杰 沈坤荣
该文从区域创新能力和新经济地理的视角,对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到中国各省份之间的空间依赖性,运用地理加权模型(GWR)并利用中国2000-2005年的统计数据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在控制人力资本、政府财政投资和FDI等变量的前提下,区域创新能力与地区收入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专利授权变量、R&D经费投入变量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区域创新能力差距是形成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区域创新能力 地区收入差距 地理加权模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温珺 阎志军 程愚
创新是提高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探索提升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十分重要。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其对创新的影响值得探究。本文从数字经济与创新的视角,借助2015年中国287个地级市的截面数据,构建了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并采用OLS+稳健标准误方法对数字经济是否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回归估计。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数字经济发展对技术含量最高的发明创新影响最大,对外观设计创新的影响次之,这说明数字经济发展驱动的是真正的创新,而非模仿式创新。在此基础上,文章又分别作了区域比较以及数字经济不同发展水平对创新增长的影响估计,发现东北地区的数字经济对创新的影响作用最大,东部地区则最弱;并且,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创新的影响呈非线性关系,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区域推动创新的作用更大,但主要影响的是外观设计创新,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则主要影响发明创新。最后,文章就如何通过数字经济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创新 发明创新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炜 李子彪 康凯
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创新对经济的驱动作用越发凸显,发展和培育一批创新极对区域创新系统和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至关重要,而在区域中识别和明确影响创新极培育能力的因素是促进创新极快速发展的重中之重。文章首先给出区域创新极的内涵,并对现有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的组成因素的文献进行梳理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影响因素的假设。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收集数据,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的研究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的组成因素包括产业创新活力、区域知识支撑水平、区域创新极培育环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四个方面。
关键词:
创新极 培育能力 区域经济 产业创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庭辉 范玲
文章构建了由区域知识创新能力、区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环境与潜力三个要素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法建立了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利用中国2006年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的数据进行实证得到了以下结论:影响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大小因素依次为知识创新能力因子、经济投入因子、技术创新因子、创新潜力因子和创新环境因子;北京、广东、上海、天津区域创新能力较强,但不同地区在创新能力和经济投入等各方面的突出表现不完全一致。进一步,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一些对策措施。
关键词:
区域创新 评价模型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伟 魏楠 侯建 冯志军
采用2006~2015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以对外贸易为门槛变量,构建非线性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实证考察了区域FDI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关系中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各地区FDI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对外贸易单一门槛效应;中国多数地区仍处于低对外贸易发展区域,FDI对其区域创新能力呈现出不显著的负向影响效应,在这些地区推进FDI时不会提升其创新能力;只有对处于高对外贸易发展区域的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区推进FDI时,才会提升其创新能力。政府协调区域的FDI和对外贸易水平以及在使用推进FDI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时,应充分考虑到区域的对外贸易情况。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修国义 韩佳璇 陈晓华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创新驱动成为化解产能过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获得经济新增长点的新武器,探求创新驱动能力影响因素,寻求提升创新驱动能力的方法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区域视角,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利用20002015年间全国30个行政区划(西藏除外)的省际面板数据,测度区域创新驱动能力,并探讨分析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整体上省际间创新驱动能力的影响因素趋同,高等教育水平、外资开放度、规模经济、贸易交流度和产业结构升级程度与区域创新驱动全要素生产率关联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艳华
本文在深入总结区域科技创新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区域科技创新指标权重,结合TOPSIS法,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四大地区的10个典型区域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实证结果展开分析与讨论,指明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修国义 韩佳璇 陈晓华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创新驱动成为化解产能过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获得经济新增长点的新武器,探求创新驱动能力影响因素,寻求提升创新驱动能力的方法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区域视角,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利用2000~2015年间全国30个行政区划(西藏除外)的省际面板数据,测度区域创新驱动能力,并探讨分析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整体上省际间创新驱动能力的影响因素趋同,高等教育水平、外资开放度、规模经济、贸易交流度和产业结构升级程度与区域创新驱动全要素生产率关联度最高。由此提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深度挖掘对外开放潜力,支持创新型经济基础建设以及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艳华
本文在深入总结区域科技创新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区域科技创新指标权重,结合TOPSIS法,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四大地区的10个典型区域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实证结果展开分析与讨论,指明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