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873)
2023(22641)
2022(19346)
2021(17984)
2020(15255)
2019(35105)
2018(34506)
2017(65643)
2016(35687)
2015(40541)
2014(40295)
2013(39813)
2012(36821)
2011(33516)
2010(33640)
2009(31368)
2008(31078)
2007(27612)
2006(24286)
2005(21948)
作者
(103422)
(86656)
(85887)
(81942)
(55128)
(41632)
(39077)
(33681)
(32746)
(30903)
(29358)
(29239)
(27607)
(27509)
(26878)
(26700)
(25650)
(25644)
(24915)
(24879)
(21591)
(21243)
(20971)
(19682)
(19410)
(19303)
(19096)
(19014)
(17517)
(17111)
学科
(155349)
经济(155165)
管理(106869)
(100492)
(83516)
企业(83516)
方法(65883)
数学(57037)
数学方法(56319)
中国(41495)
(40840)
(40008)
业经(33572)
(32387)
地方(32340)
(30961)
(27680)
贸易(27662)
农业(26917)
(26802)
技术(24387)
(24291)
(24286)
理论(24255)
银行(24223)
财务(24199)
财务管理(24142)
(23726)
金融(23719)
(23128)
机构
大学(516604)
学院(513977)
(214807)
经济(210304)
管理(198319)
研究(177361)
理学(170813)
理学院(168818)
管理学(165829)
管理学院(164888)
中国(134507)
(110243)
科学(107840)
(99942)
(89891)
(82120)
研究所(81464)
中心(79972)
财经(79196)
(76415)
业大(74057)
(71830)
北京(70207)
(67916)
师范(67270)
经济学(65975)
(64138)
农业(64118)
(61161)
经济学院(59245)
基金
项目(342836)
科学(270050)
研究(250598)
基金(249308)
(217315)
国家(215529)
科学基金(184881)
社会(159378)
社会科(150994)
社会科学(150956)
(132682)
基金项目(131093)
自然(119146)
自然科(116368)
自然科学(116337)
教育(115872)
自然科学基金(114280)
(111855)
资助(103075)
编号(101317)
成果(83321)
重点(77072)
(76302)
(73201)
(72228)
课题(70533)
创新(67178)
国家社会(66140)
教育部(65619)
科研(65301)
期刊
(239513)
经济(239513)
研究(155124)
中国(102336)
学报(80453)
(78083)
科学(74435)
(74427)
管理(74359)
大学(61294)
学学(57638)
教育(57266)
农业(50704)
(46873)
金融(46873)
技术(45739)
财经(39683)
经济研究(39018)
业经(36868)
(34089)
问题(30686)
(27226)
技术经济(26094)
(25382)
统计(24831)
图书(24686)
(24041)
科技(23792)
理论(23685)
(22753)
共检索到7713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孙文杰  沈坤荣  
该文从区域创新能力和新经济地理的视角,对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到中国各省份之间的空间依赖性,运用地理加权模型(GWR)并利用中国2000-2005年的统计数据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在控制人力资本、政府财政投资和FDI等变量的前提下,区域创新能力与地区收入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专利授权变量、R&D经费投入变量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区域创新能力差距是形成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战仁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通过确立创新空间报酬递增理念,对我国区域创新差异的形成机制做了重新审视。我国省级空间尺度的实证结果表明:投入、需求、政策等传统区域差异变量未能完整解释导致我国区域创新差异产生的全部原因;新经济地理因素中的创新互动溢出、空间报酬递增及要素跨区域流动对我国区域创新差异的形成也具综合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晓旭  
本文考察中国的空间工资结构是否支持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使用中国省级行政区的数据,我们估计了从标准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导出的工资方程,结果显示,在大部分年份中,工资的空间分布与新经济地理学的预测是一致的。由此本文表明新经济地理学所揭示的与本地市场相关的前后向关联对解释中国的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一点在有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中却很少被考虑。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颖  
文章选择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区域内企业集聚力与分散力合力的替代变量,从区域经济增加值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角度构建了区域经济差距效率检验模型。研究发现:东中西之间的创新转移效应差距明显,中西部市场化水平相对于东部还有较大的改进余地,创新转移效应是缩小中西差距的主导因素;东部的技术进步效应变动明显大于西部,略大于中部,东中西三个区域都出现了技术效率效应为负的粗放式增长,西部的粗放程度要高于东中部,技术进步与规模效应变动是扩大东中西差距的主导因素。缩小区域市场化水平差距、技术差距和提高规模效率是现阶段政策调整的方向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罗勇  王亚  范祚军  
本文把人力资本分为异质型人力资本和同质型人力资本,将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引入新经济地理学的自由企业家模型,并适度拓展,依托此模型,采用2001—2010年间30个省级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集聚、地区专业化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异质型人力资本集聚在短期提高地区的专业化水平,在长期扩大地区收入差距;而同质型人力资本集聚在短期降低地区专业化水平,在长期缩小地区收入差距。说明:一方面,应在全国范围提高异质型人力资本就业者的比例;另一方面,中西部落后地区要加大对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培养和吸收。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付金存  赵洪宝  李豫新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生产要素跨区域调动未能有效缩小中国地区差距,因此,需要重新探视地区差距的形成机制。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地区差距源于本地市场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作用下人口与产业集聚的空间偏离。这一机制揭示出"第一自然"差异是中国地区差距形成的根本原因,"第二自然"差异则进一步强化了地区差距。未来政策的调整应转变传统的协调发展观,细化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对口帮扶机制,制定偏向于落后地区的优惠政策,构建梯度化的政策体系,最终实现区域间竞争式发展。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何文  安虎森  
文章通过细分国内各税种、内生化税收和财政支出并纳入财政分权和转移支付,构建了一个2×3×2的新经济地理一般均衡模型。研究认为,转移支付政策难以显著缩小区域差距,而税收政策则有明显的效果。此外,所得税对实际GDP的影响非中性,其中个人所得税的影响机制与流转税相似。当区域间贸易开放度较高时,降低流转税、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并提高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可以增加总税收和(或)整个经济系统的实际GDP。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军  
利用30个省级行政区2001-2015年面板数据,测算各区域的创新经济效率,并通过构建线性模型求算出影响各区域创新经济效率差异因素的指标,为提高区域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和现实参考。结果表明:第一,各区域创新经济效率差异化:东中西部地区效率总体趋于波动后平稳增长趋势;东部地区效率比中西部地区平均水平高,且差距逐年加大。第二,各区域创新经济效率影响因素差异化:东部地区效率与对外开放程度、市场化程度、基础设施水平、高等教育程度正相关,与金融深度负相关;中西部地区与基础设施水平、高等教育程度负相关等。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蒋含明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通过将区域产品需求分为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构建包含企业集聚变量在内的工资方程,在省际面板数据的基础上借助空间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资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在中国省域层面较为显著,地区工资水平对企业集聚的弹性系数均显著为正且在东部地区更大,表明我国中西部地区通过不断优化投资环境、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等举措将有助于缓解工资水平在我国省域间的趋异。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盛垒  
传统的国际投资区位理论对跨国公司R&D空间集聚现象的解释存在诸多不足,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跨国公司R&D的空间集聚行为,试图揭示跨国公司R&D空间集聚的客观规律。我国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劳动力成本、地方优惠政策等传统的国际投资区位变量未能很好地反映跨国公司在华R&D的空间集聚格局,而新经济地理理论所揭示的贸易成本、技术溢出、市场规模、跨国公司的区域生产水平以及区域历史跨国公司R&D投资等集聚变量是导致跨国公司在华R&D空间集聚的重要原因。这对提升我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在吸引跨国公司R&D投资方面的竞争力有着深刻的政策启示。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唐颂  黄亮雄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NEG)强调劳动力为了节约购买产品的运输成本而倾向于转移至产品生产集中的地区(前向联系,Forward Linkage)。本文主要关注的核心内容便是这种劳动力转移机制。文章在NEG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了1985~1990、1995~2000、2005~2010时段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这种前向联系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我们发现,NEG理论所说的前向联系在我国经济实践中得到证实,并且劳动力的转移还受到预期工资、转移成本、气候、生活质量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发现为补充和完善我国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颖  杨慧敏  刘乃全  
本文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转移理论,选择全要素生产率为企业集聚力和分散力合力的替代变量,比较分析全要素生产率与要素的空间配置速度,认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优势是产业转移的动力和空间区位选择决策的依据。利用2001~2009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统计数据,采用半参数估计方法对东、中、西三大区域纺织业与其他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比较分析发现:从2001年开始纺织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内在动力逐年加强,但2001~2007年却出现了从中西部向东部的增量调整为主的逆向转移。进一步研究发现,2001~2007年生产要素空间配置效率的决策损失是导致2007~2009年纺织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过程中空间配置效率...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赵伟  李芬  
文章将流动劳动力分为高技能与低技能两种类型,通过引入高技能劳动力集聚所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对新经济地理学经典模型进行扩展,探讨了这两种不同类型劳动力流动性、经济集聚和地区收入差距之间的互动关系。模型模拟显示,随着地区经济整合进程的不断深入,高技能劳动力流动所产生的集聚力量远大于低技能劳动力流动,高技能劳动力的地区集聚更倾向于扩大而非缩小地区收入差距,而低技能劳动力流动有助于延缓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并用经验数据进行了印证。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邓新波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制造业区域转移。制造业先从中西部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21世纪以来制造业开始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转移。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利用产业集聚不同阶段的向心力和离心力,解释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的原因、方向和行业。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黄肖琦  柴敏  
文章在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下重新审视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决策行为。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表明,劳动力成本、优惠政策等传统FDI区位变量未能较好地解释在华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新经济地理学所揭示的贸易成本、技术外溢、市场规模以及历史FDI等传导机制在我们的实证结果中具有统计显著性。这对中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政府有着深刻的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