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39)
- 2023(8864)
- 2022(7117)
- 2021(6456)
- 2020(4876)
- 2019(10929)
- 2018(10346)
- 2017(19404)
- 2016(9727)
- 2015(10320)
- 2014(9946)
- 2013(9579)
- 2012(8569)
- 2011(7774)
- 2010(7571)
- 2009(6901)
- 2008(6549)
- 2007(6053)
- 2006(5306)
- 2005(4614)
- 学科
- 济(43487)
- 经济(43460)
- 管理(34427)
- 业(33686)
- 企(29152)
- 企业(29152)
- 技术(15477)
- 方法(15463)
- 地方(13076)
- 数学(13002)
- 数学方法(12887)
- 中国(12428)
- 技术管理(11941)
- 业经(11724)
- 农(11275)
- 财(8504)
- 地方经济(8163)
- 农业(8150)
- 制(7430)
- 环境(7284)
- 贸(7153)
- 贸易(7147)
- 划(7131)
- 理论(7125)
- 产业(6994)
- 易(6907)
- 融(6824)
- 金融(6821)
- 银(6731)
- 银行(6729)
- 机构
- 学院(140091)
- 大学(137554)
- 济(59394)
- 经济(58290)
- 管理(58193)
- 理学(51217)
- 理学院(50684)
- 管理学(50023)
- 管理学院(49730)
- 研究(43264)
- 中国(31687)
- 京(26810)
- 财(25993)
- 科学(25695)
- 财经(21366)
- 江(20776)
- 中心(20622)
- 经(19504)
- 所(19397)
- 范(19048)
- 师范(18911)
- 经济学(18608)
- 研究所(17817)
- 业大(17241)
- 经济学院(16866)
- 州(16728)
- 院(16436)
- 商学(16356)
- 北京(16209)
- 农(16199)
- 基金
- 项目(101727)
- 科学(84243)
- 研究(77922)
- 基金(75012)
- 家(64685)
- 国家(64158)
- 科学基金(57410)
- 社会(53210)
- 社会科(50668)
- 社会科学(50661)
- 省(41764)
- 基金项目(40111)
- 教育(35899)
- 自然(34970)
- 自然科(34279)
- 自然科学(34275)
- 划(34236)
- 自然科学基金(33691)
- 编号(30718)
- 创(28088)
- 资助(27374)
- 创新(25140)
- 成果(23637)
- 发(23569)
- 重点(23046)
- 国家社会(22702)
- 部(22130)
- 课题(21526)
- 制(20519)
- 人文(19754)
共检索到1980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健
区域创新网络能够提供一个解决区域问题的崭新视角。基于这一视角,本文在明晰其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对区域创新网络的现实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唤起人们对区域创新网络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构建区域创新网络来解决区域“顽疾”,实现区域统筹发展。文章最后初步讨论了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的路径选择问题。
关键词:
区域创新网络 现实效应 路径选择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冯兆奎 郭彬
为厘清区域创新网络与知识流动两个层面协同助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复杂作用机制,并克服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倾向于关注单个要素净效应的问题,基于组态视角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整合创新网络层面与知识流动层面的6个要素,以我国29个省份为案例样本探索驱动区域创新能力有效提升的组态构型与发展路径。结果发现,单个要素并不构成驱动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同时,高知识扩散在解释区域创新驱动原理时扮演更为普遍的角色;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驱动组态路径有3条,即高知识流动下的创新网络均衡型、高知识流动下的网络链接主导型和知识扩散-网络规模主导型;创新网络四要素在解释区域创新驱动机制时存在替代关系,产生非高区域创新能力的组态路径有4条,且与产生高区域创新能力的组态之间为非对称性关系。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佘茂艳 王元地 杨雪
以2009~2012年区域间专利许可表征区域创新网络,以专利许可为创新输出,被许可为创新输入,探讨输出和输入网络特征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结合社会网络和回归分析法,从中间度、结构洞、聚类系数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创新输出网络的中间度和结构洞对创新绩效有积极正向作用,聚类系数呈现负向影响,中间度与聚类系数正向调节结构洞和创新绩效的关系;创新输入网络中的中间度和结构洞对创新绩效是负向影响,聚类系数影响不显著,但中间度和结构洞的交叉项对创新绩效有正向调节作用,中间度与结构洞负向调节聚类系数和创新绩效的关系。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区域创新网络提升区域创新绩效的建议及对策。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徐建中 赵亚楠
针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区域低碳创新网络发展面临的可持续转型增长问题,以及环境规制与低碳创新网络效率的非直接关联特征,通过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J-SBM模型测算低碳创新网络效率,运用核密度函数模型描绘区域低碳创新网络效率的动态演变规律与区域异质性,从环境规制视角构建FDI知识溢出与低碳创新网络效率的非线性面板回归模型,探讨环境规制的门槛效应和时序变化以及FDI知识溢出与低碳创新网络效率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样本期间区域低碳创新网络效率整体较为收敛,地区差距呈扩大趋势;人力资本和吸收能力因素与低碳创新网络效率显著正相关,政策支持和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低碳创新网络效率提升;加大环境规制强度能够促进FDI知识溢出、提升低碳创新网络效率;门槛效应的时空异质性明显,不同年份同一地区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叶斌 陈丽玉
本文将区域创新网络看作是一个各类创新主体在其中相互竞争和合作,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进而获得创新产出的共生系统,并利用网络DEA模型将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多阶段生产过程模型化,考察区域创新网络的共生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区域创新网络共生效率较高的地区大多为经济发达地区和科技水平较高地区;(2)我国目前还不存在一体化共生的区域创新网络,少数省份的区域创新网络属于连续共生,间歇共生是发生得最多的区域创新网络共生模式,点共生只存在于少数几个省份的区域创新网络中。
关键词:
区域创新网络 共生效率 网络DEA模型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徐艳梅 于佳丽
科技园是区域创新网络的典型形式。科技园创新具有非线性特征,其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各个行为主体的互动与交流,在于区域创新网络的织就。网络内各种作用机制的存在将离散的个体联结起来,这种作用机制的非线性特征导致了园区内创新的非线性。区域创新网络的层级可以划分为核心层、次核心层和辅助支撑层,各层级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园区的创新。
关键词:
科技园 创新能力 网络层级 作用机制
[期刊] 预测
[作者]
李言睿 马永红
本文在分析区域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与关系特征的基础上,应用复杂网络理论建立了主体知识创新模型,并基于创新模型探讨了区域创新网络的网络密度、网络开放度及网络关系强度对知识创新绩效的影响规律。研究显示,网络密度变化呈现出先增后稳定状态,网络开放度及网络关系强度变化呈现倒"U"状态;网络密度、网络开放度及网络关系强度均对知识创新绩效整体呈现正影响。本文研究为构建区域创新网络、提升知识创新绩效提供新的思路。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代明 刘佳 王方方
创新网络集成是在全球价值链不断细化的背景下,依托创新网络发展而来的一种复杂化、高级化、系统化的集成形式,其不仅在微观上表现为对单一网络内部的资源整合,而且在宏观上体现为对多重创新网络间的资源优化。通过分析可知,中国的现代产业要形成以研发为驱动力的价值链集合,以价值集成为目标推动研发产业化从而进行二次创新与集成创新。创新网络价值集成驱动下研发产业化路径可划分为需求推动型路径、正向典型路径、逆向非典型路径三种类型,其中,逆向非典型路径属于研发产业化的高级阶段。三种路径有效结合可促进中国企业产业位势的提升。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盛朝迅
构建国家创新网络是主要发达国家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和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中国应借鉴美国、德国等创新网络建设模式和经验,多措并举构建国家创新网络,着力破解制约创新驱动的瓶颈问题,打通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
国家创新网络 国际经验 中国路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阳 党兴华
以都市圈(城市群)为发展引擎的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都市圈(城市群)普遍存在因创新能力低下而导致无法实现良性发展的问题。基于都市圈创新网络的内涵、要素特征等理论分析,界定了都市圈创新网络的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根据对太原都市圈区域创新要素空间分布现状的评价,从都市圈城镇节点网络化、产业集群网络化、创新机制参与主体网络化等方面提出太原都市圈创新网络的空间优化路径,以对中部地区城市群创新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部地区 都市圈创新网络 空间优化路径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盛朝迅
构建国家创新网络是主要发达国家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和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中国应借鉴美国、德国等创新网络建设模式和经验,多措并举构建国家创新网络,着力破解制约创新驱动的瓶颈问题,打通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
国家创新网络 国际经验 中国路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叶斌 陈丽玉
建立区域创新网络的竞争与合作共生演化模型,在给出共生演化模型的平衡点及其稳定性条件之后对区域创新网络的共生演化过程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创新网络中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共生演化的结果取决于共生作用系数的取值。(2)当共生作用系数均为负数(互惠共生)时,各创新主体都从其他创新主体受益,使得发展潜力增加。(3)当共生作用系数均为正数(恶性竞争)时,共生作用系数大的创新主体因被其他创新主体消耗资源而趋于衰亡,而另一方得以生存发展。(4)当共生作用系数为一正一负数(寄生)时,被寄生的创新主体由于受到另一方的消耗,其增长潜力下降,另一方的增长潜力则因受益而有所增加。
关键词:
区域创新网络 共生演化 仿真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核成 宁熙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丹宇
在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基础上,着重探索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非同质化实质和三个创新群的外溢效率内在的逻辑关系,从而构建了基于效率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形成内在机理的理论研究框架。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效率不仅限于“点”与“点”之间的外溢效应,而主要体现于更高层次“群”与“群”之间的外溢效应。
关键词:
区域创新网络 网络效率 外溢效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平平 金浩 赵晨光
基于我国2002-2018年31个省市的区域创新统计数据,本文借助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的网络密度、中心性、凝聚子群等网络演化特征,并结合QAP回归考察多维邻近性对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的网络密度稳步提升,"多中心驱动"网络已经形成,创新中心发展遵循着邻近递减与等级扩散的规律。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凝聚子群结构变动较大,各省市扮演的角色也随之不断调整,逐步呈现出"多中心、多层次"的网络创新格局。社会邻近性、认知邻近性、地理邻近性对我国区域创新的空间关联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促进作用依次减小,地理邻近性与社会邻近性表现为替代效应。据此,提出优化区域创新网络空间布局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创新 空间关联 邻近性 网络演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