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78)
2023(12308)
2022(10720)
2021(10111)
2020(8242)
2019(19076)
2018(18965)
2017(36221)
2016(19410)
2015(21483)
2014(21326)
2013(20977)
2012(19001)
2011(17045)
2010(16859)
2009(15244)
2008(14548)
2007(12653)
2006(10888)
2005(9290)
作者
(54610)
(45235)
(44973)
(42653)
(28740)
(21756)
(20372)
(17795)
(17150)
(15897)
(15633)
(15020)
(14254)
(14138)
(14004)
(13592)
(13509)
(13477)
(12861)
(12846)
(11150)
(10973)
(10734)
(10248)
(10112)
(9962)
(9961)
(9890)
(8953)
(8918)
学科
(77297)
经济(77225)
管理(60310)
(56983)
(49449)
企业(49449)
方法(35009)
数学(29802)
数学方法(29478)
中国(19785)
地方(19142)
(18928)
技术(18831)
业经(18406)
(16984)
(16495)
理论(14078)
(13238)
技术管理(13074)
农业(13025)
(12835)
贸易(12826)
环境(12558)
(12401)
(12310)
(11644)
(10946)
财务(10884)
财务管理(10869)
地方经济(10769)
机构
大学(270720)
学院(269551)
管理(113705)
(103334)
经济(101013)
理学(99626)
理学院(98524)
管理学(96921)
管理学院(96424)
研究(85499)
中国(61823)
(57226)
科学(54953)
(44668)
(41313)
业大(39523)
中心(39105)
研究所(38110)
(38089)
(37977)
(36910)
财经(36744)
师范(36598)
北京(35814)
(33430)
(31709)
(31556)
经济学(29715)
农业(29695)
师范大学(29648)
基金
项目(194257)
科学(154553)
研究(143593)
基金(140963)
(122196)
国家(121188)
科学基金(105745)
社会(90358)
社会科(85595)
社会科学(85575)
(77329)
基金项目(76275)
自然(69366)
自然科(67793)
自然科学(67780)
自然科学基金(66555)
教育(65687)
(64547)
编号(58653)
资助(56228)
成果(46391)
(44608)
重点(43062)
(41949)
(41646)
创新(40823)
课题(40057)
科研(36624)
项目编号(36613)
国家社会(36480)
期刊
(109056)
经济(109056)
研究(76004)
中国(49133)
管理(42234)
学报(40296)
科学(38690)
(33563)
教育(33422)
(31307)
大学(30468)
学学(28387)
技术(24877)
农业(24118)
(18982)
金融(18982)
业经(18926)
经济研究(16951)
图书(16715)
财经(16608)
科技(16001)
(14066)
技术经济(13802)
理论(13662)
问题(13598)
实践(12785)
(12785)
(12461)
资源(12275)
情报(12266)
共检索到3771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叶斌  陈丽玉  
建立区域创新网络的竞争与合作共生演化模型,在给出共生演化模型的平衡点及其稳定性条件之后对区域创新网络的共生演化过程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创新网络中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共生演化的结果取决于共生作用系数的取值。(2)当共生作用系数均为负数(互惠共生)时,各创新主体都从其他创新主体受益,使得发展潜力增加。(3)当共生作用系数均为正数(恶性竞争)时,共生作用系数大的创新主体因被其他创新主体消耗资源而趋于衰亡,而另一方得以生存发展。(4)当共生作用系数为一正一负数(寄生)时,被寄生的创新主体由于受到另一方的消耗,其增长潜力下降,另一方的增长潜力则因受益而有所增加。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叶斌  陈丽玉  
本文将区域创新网络看作是一个各类创新主体在其中相互竞争和合作,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进而获得创新产出的共生系统,并利用网络DEA模型将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多阶段生产过程模型化,考察区域创新网络的共生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区域创新网络共生效率较高的地区大多为经济发达地区和科技水平较高地区;(2)我国目前还不存在一体化共生的区域创新网络,少数省份的区域创新网络属于连续共生,间歇共生是发生得最多的区域创新网络共生模式,点共生只存在于少数几个省份的区域创新网络中。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红宇  蒋玉石  杨力  刘敦虎  
本文在对区域创新网络中交互学习的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博弈理论框架探讨了组织间信任演化的过程及影响因素,提出了交互学习与信任演化的关系模型。结果发现,交互学习和信任演化两者之间呈现出一种"共生效应"的相互作用关系,当两者协同效果一致时,将会显著提升创新网络的知识转移效率与运行绩效;反之,将会降低创新网络的知识转移效率与运行绩效。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唐孝文  赖廷谦  刘敦虎  
本文在对区域创新网络中交互学习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博弈理论框架探讨了组织间信任演化的过程及影响因素,提出了交互学习与信任演化的关系模型。结果发现:交互学习和信任演化两者之间呈现出一种"共生效应"的相互作用关系,当两者协同效果一致时,将会显著提升创新网络的知识转移效率与运行绩效;反之,将会降低创新网络的知识转移效率与运行绩效。这就要求在不同的信任演化阶段,不断调整区域创新网络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主动干预组织间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创新网络成员间的信任关系水平。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赵坤  郭东强  刘闲月  
分析企业众创式创新网络的共生模式,建立共生演化logistic模型,给出卫星式结构下企业众创式创新网络共生演化模型的平衡点,然后依据现实情况得出稳定性条件并结合海创汇数据进行实证仿真。研究发现:企业众创式创新网络中,普遍存在偏利和非对称互惠共生两种共生行为模式;众创式创新网络中各创新主体之间共生演化的结果,取决于各主体共生作用系数的取值。本研究不仅丰富了众创式创新网络的研究内容,而且为完善政府众创政策以及提升企业众创孵化水平提供了参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赵坤  郭东强  刘闲月  
分析企业众创式创新网络的共生模式,建立共生演化logistic模型,给出卫星式结构下企业众创式创新网络共生演化模型的平衡点,然后依据现实情况得出稳定性条件并结合海创汇数据进行实证仿真。研究发现:企业众创式创新网络中,普遍存在偏利和非对称互惠共生两种共生行为模式;众创式创新网络中各创新主体之间共生演化的结果,取决于各主体共生作用系数的取值。本研究不仅丰富了众创式创新网络的研究内容,而且为完善政府众创政策以及提升企业众创孵化水平提供了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平平  金浩  赵晨光  
基于我国2002-2018年31个省市的区域创新统计数据,本文借助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的网络密度、中心性、凝聚子群等网络演化特征,并结合QAP回归考察多维邻近性对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的网络密度稳步提升,"多中心驱动"网络已经形成,创新中心发展遵循着邻近递减与等级扩散的规律。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凝聚子群结构变动较大,各省市扮演的角色也随之不断调整,逐步呈现出"多中心、多层次"的网络创新格局。社会邻近性、认知邻近性、地理邻近性对我国区域创新的空间关联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促进作用依次减小,地理邻近性与社会邻近性表现为替代效应。据此,提出优化区域创新网络空间布局的对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玉敏  郑敏娜  任广乾  
介绍了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运用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区域创新网络中政府与企业的行为选择过程,分析了区域创新网络中政府和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即企业的创新收益、政府补贴、政府从企业创新中所获收益以及企业创新的机会成本,并通过Matlab数值仿真进行了验证。最后,提出了促进区域创新网络形成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曾建丽  刘兵  梁林  
探讨科技人才集聚受到Allee效应影响时与区域创新环境共生演化问题。构建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环境互惠共生演化模型,分析共生演化模型的平衡点及稳定条件并以雄安新区为例,对不同的稳定条件进行仿真,进而提出促进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环境共生演化的策略。研究表明: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环境的演化趋势符合预设的共生演化模型运行轨迹;共生演化模型的稳定取决于Allee效应、科技人才集聚初始规模、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环境共生系数的取值。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顾伟男  刘慧  王亮  
创新网络研究是创新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其中创新网络的演化机制是当前创新网络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论文通过CiteSpace知识图谱定量分析和文献深度分析相结合,对国外创新网络演化机制的研究进行全面解析,结果表明:①网络内生效应,包括网络的整体特征、根植性、外部性、技术守门员与吸收能力等,对创新网络的演化主要体现在组织要素对当地的依赖程度、对外部知识的吸收能力,以及对整体网络的控制能力;②网络组织要素的规模、性质和大小等对创新网络的形成演化也有一定的作用;③多维邻近性对于创新网络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作用,单一邻近性和邻近性之间的综合作用对于创新网络的演化具有阶段性特征;④不同发展阶段创新网络的演化机制不同,机制之间的组合模式也存在差异。最后,在总结国外创新网络演化机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石乘齐  党兴华  
本文针对创新网络中存在、却未受关注的权力现象,结合知识为关键资源的网络特性,将知识权力的概念引入创新网络,分析其在网络中的理论基础及形成路径;并以知识权力为视角、以知识权力的形成路径为线索,从不同网络层次将创新网络的演化动力归纳为四种:内生推动力、内生调控力、结构制约力和外生拉动力;最后,结合案例总结分析四种动力对创新网络演化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创新网络的演化动力机制及作用机理奠定基础。
[期刊] 预测  [作者] 李言睿  马永红  
本文在分析区域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与关系特征的基础上,应用复杂网络理论建立了主体知识创新模型,并基于创新模型探讨了区域创新网络的网络密度、网络开放度及网络关系强度对知识创新绩效的影响规律。研究显示,网络密度变化呈现出先增后稳定状态,网络开放度及网络关系强度变化呈现倒"U"状态;网络密度、网络开放度及网络关系强度均对知识创新绩效整体呈现正影响。本文研究为构建区域创新网络、提升知识创新绩效提供新的思路。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思薇  陈西坤  
中国科技创新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加快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构建是促进科技创新资源流动共享、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缩小区域创新差距的重要途径。以专利转移为视角构建中国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利用31个省份1990—2020年有关数据,并划分1990—2000年、2001—2010年、2011—2020年3个时间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及和弦图揭示其时空演化特征,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究其演化的邻近性机制,为促进区域创新资源流动共享、创新主体合作互惠、创新成果有效转化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结果显示:(1)中国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向复杂网络演化,网络连接同配性与异配性并存;(2)网络通达性与技术转移效率显著提高,小世界特征明显;(3)网络空间分布失衡,梯度差异明显;(4)“核心-边缘”格局不断强化,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并存;(5)地理邻近、经济邻近显著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演化,技术邻近、认知邻近、产业邻近显著抑制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演化。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专利交易机制、推进科技创新网络向多中心多层级结构演变和充分发挥中介省份桥梁作用等,促进中国科技创新网络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古惠冬  杨维光  陈文捷  
为促进中国-东盟增强区域整体创新实力和实现高质量合作发展,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源,选取2000—2019年中国-东盟国家合著论文,结合中国和东盟国家相关经济地理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究中国-东盟跨境区域创新网络格局演化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国-东盟各国创新联系日益密切,但创新协同规模较不平衡、创新协同质量差距较大,其中中国和新加坡为核心节点;创新网络格局由"双核+多节点"向多核演变,日趋完善;各国间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技术水平和语言差异与创新合作的可能性和规模水平呈显著反向关系,且技术临近性表现为节点国家间"强弱结合"状态,而地理距离并未成为阻碍国家间创新联系的显著因素。根据研究结论,为推动中国-东盟跨境区域创新网络持续完善,提出健全中国-东盟跨境区域创新合作机制、扩展跨境区域创新合作渠道、完善跨境区域创新配套体系等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沈丽珍  饶悦  蒙晓雨  汪侠  
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QAP分析模型,归纳区域创新网络格局和演化特征,通过多维邻近性探讨区域创新网络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区域创新形式以合作创新为主,呈现多边化、开放化、深度化等趋势,创新主体呈现以企业为核心,高校为中介枢纽的显著特征;(2)区域创新网络演化尺度敏感性显著,呈现强中心多极网络化发展趋势,边界效应和路径依赖较强,网络不断极化发展;(3)多维邻近性对江苏省区域创新网络影响效应表现为促进、调节、交互及极值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