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33)
- 2023(13299)
- 2022(11586)
- 2021(10984)
- 2020(8993)
- 2019(20686)
- 2018(20650)
- 2017(39117)
- 2016(21295)
- 2015(23734)
- 2014(23650)
- 2013(23138)
- 2012(21295)
- 2011(19092)
- 2010(19054)
- 2009(17408)
- 2008(16951)
- 2007(15057)
- 2006(13070)
- 2005(11336)
- 学科
- 济(83707)
- 经济(83619)
- 管理(65869)
- 业(61559)
- 企(53705)
- 企业(53705)
- 方法(37695)
- 数学(31753)
- 数学方法(31298)
- 中国(21826)
- 农(20685)
- 地方(19999)
- 业经(19759)
- 技术(19522)
- 财(19005)
- 学(18891)
- 理论(16219)
- 和(14415)
- 贸(14342)
- 贸易(14331)
- 制(14314)
- 农业(13972)
- 易(13866)
- 技术管理(13222)
- 环境(13124)
- 划(12697)
- 教育(12649)
- 务(12230)
- 财务(12163)
- 财务管理(12141)
- 机构
- 大学(300374)
- 学院(297724)
- 管理(122003)
- 济(112207)
- 经济(109552)
- 理学(106292)
- 理学院(105039)
- 管理学(103106)
- 管理学院(102566)
- 研究(96179)
- 中国(70260)
- 京(64314)
- 科学(62183)
- 财(49782)
- 所(47484)
- 中心(44242)
- 农(43833)
- 业大(43810)
- 研究所(43539)
- 江(43241)
- 范(42185)
- 师范(41824)
- 北京(40518)
- 财经(40424)
- 经(36669)
- 州(35756)
- 院(35346)
- 农业(34247)
- 师范大学(33866)
- 技术(32668)
- 基金
- 项目(208814)
- 科学(165497)
- 研究(153923)
- 基金(150858)
- 家(131130)
- 国家(130029)
- 科学基金(112772)
- 社会(96028)
- 社会科(90837)
- 社会科学(90815)
- 省(82780)
- 基金项目(80996)
- 自然(74096)
- 自然科(72438)
- 自然科学(72423)
- 教育(71240)
- 自然科学基金(71104)
- 划(69632)
- 编号(63154)
- 资助(60884)
- 成果(50943)
- 创(47076)
- 重点(46453)
- 部(45175)
- 发(44437)
- 课题(43590)
- 创新(43148)
- 项目编号(39430)
- 科研(39410)
- 大学(39071)
- 期刊
- 济(122123)
- 经济(122123)
- 研究(85528)
- 中国(58579)
- 学报(46746)
- 管理(45999)
- 科学(43897)
- 教育(40903)
- 农(39255)
- 财(36082)
- 大学(35355)
- 学学(32824)
- 农业(27851)
- 技术(27474)
- 融(22017)
- 金融(22017)
- 业经(20473)
- 图书(18935)
- 财经(18795)
- 经济研究(18604)
- 科技(17054)
- 经(16013)
- 技术经济(15255)
- 问题(15096)
- 理论(14945)
- 业(14492)
- 实践(13894)
- 践(13894)
- 版(13499)
- 现代(13341)
共检索到4290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红宇 蒋玉石 杨力 刘敦虎
本文在对区域创新网络中交互学习的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博弈理论框架探讨了组织间信任演化的过程及影响因素,提出了交互学习与信任演化的关系模型。结果发现,交互学习和信任演化两者之间呈现出一种"共生效应"的相互作用关系,当两者协同效果一致时,将会显著提升创新网络的知识转移效率与运行绩效;反之,将会降低创新网络的知识转移效率与运行绩效。
关键词:
区域创新网络 交互学习 信任演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唐孝文 赖廷谦 刘敦虎
本文在对区域创新网络中交互学习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博弈理论框架探讨了组织间信任演化的过程及影响因素,提出了交互学习与信任演化的关系模型。结果发现:交互学习和信任演化两者之间呈现出一种"共生效应"的相互作用关系,当两者协同效果一致时,将会显著提升创新网络的知识转移效率与运行绩效;反之,将会降低创新网络的知识转移效率与运行绩效。这就要求在不同的信任演化阶段,不断调整区域创新网络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主动干预组织间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创新网络成员间的信任关系水平。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韩亚品 胡珑瑛
以往关于信任的研究是在稳定均衡的假设下进行的,然而信任演化过程中会表现出非线性的混沌状态,具有复杂系统的特征。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和混沌理论,建立了创新网络中组织间信任演化模型,分析了创新网络中组织间信任的复杂性、初值敏感性、分岔行为及内随机性等混沌特性,推导出信任演化方程与Logistic映射之间的关系,采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进行混沌性判定,证明创新网络中组织间信任通过倍周期分岔通往混沌,得到了信任从有序进入混沌的一般条件,运用算例进行仿真展示信任演化通往混沌的过程,分析创新网络中信任演化进入混沌区的实际意义,并选择硅谷和筑波科技城两个实例做对比分析,验证了该研究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创新网...
关键词:
技术创新 信任演化 混沌理论 创新网络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薛捷 张振刚
区域创新已成为理论界和产业界以及政策制定者关注和研究的焦点。近年来,在这一领域中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也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本研究基于区域中的知识基础、创新网络和交互式学习对区域创新的现有成果进行了脉络梳理,并结合一个成熟的创新区域的案例分析来阐释区域创新中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其他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在区域创新方面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
关键词:
区域创新 知识基础 创新网络 交互式学习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玉敏 郑敏娜 任广乾
介绍了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运用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区域创新网络中政府与企业的行为选择过程,分析了区域创新网络中政府和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即企业的创新收益、政府补贴、政府从企业创新中所获收益以及企业创新的机会成本,并通过Matlab数值仿真进行了验证。最后,提出了促进区域创新网络形成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叶斌 陈丽玉
建立区域创新网络的竞争与合作共生演化模型,在给出共生演化模型的平衡点及其稳定性条件之后对区域创新网络的共生演化过程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创新网络中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共生演化的结果取决于共生作用系数的取值。(2)当共生作用系数均为负数(互惠共生)时,各创新主体都从其他创新主体受益,使得发展潜力增加。(3)当共生作用系数均为正数(恶性竞争)时,共生作用系数大的创新主体因被其他创新主体消耗资源而趋于衰亡,而另一方得以生存发展。(4)当共生作用系数为一正一负数(寄生)时,被寄生的创新主体由于受到另一方的消耗,其增长潜力下降,另一方的增长潜力则因受益而有所增加。
关键词:
区域创新网络 共生演化 仿真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夏维力 李晓歌
在分析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系统构成要素的基础上,从直接和间接信任度构建校企信任模式结构,建立了能够刻画校企合作创新网络信任与知识转移的演化关系的因果关系图与系统动力学模型。并用系统动力学建模软件Vensim实现了该模型,对模型有效性及灵敏性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表明:高校对企业的信任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呈波动上升趋势;信任度与知识转移量正相关,提高信任度可以显著增加知识转移量。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平平 金浩 赵晨光
基于我国2002-2018年31个省市的区域创新统计数据,本文借助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的网络密度、中心性、凝聚子群等网络演化特征,并结合QAP回归考察多维邻近性对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的网络密度稳步提升,"多中心驱动"网络已经形成,创新中心发展遵循着邻近递减与等级扩散的规律。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凝聚子群结构变动较大,各省市扮演的角色也随之不断调整,逐步呈现出"多中心、多层次"的网络创新格局。社会邻近性、认知邻近性、地理邻近性对我国区域创新的空间关联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促进作用依次减小,地理邻近性与社会邻近性表现为替代效应。据此,提出优化区域创新网络空间布局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创新 空间关联 邻近性 网络演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顾伟男 刘慧 王亮
创新网络研究是创新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其中创新网络的演化机制是当前创新网络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论文通过CiteSpace知识图谱定量分析和文献深度分析相结合,对国外创新网络演化机制的研究进行全面解析,结果表明:①网络内生效应,包括网络的整体特征、根植性、外部性、技术守门员与吸收能力等,对创新网络的演化主要体现在组织要素对当地的依赖程度、对外部知识的吸收能力,以及对整体网络的控制能力;②网络组织要素的规模、性质和大小等对创新网络的形成演化也有一定的作用;③多维邻近性对于创新网络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作用,单一邻近性和邻近性之间的综合作用对于创新网络的演化具有阶段性特征;④不同发展阶段创新网络的演化机制不同,机制之间的组合模式也存在差异。最后,在总结国外创新网络演化机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创新网络 演化机制 邻近性 国外研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石乘齐 党兴华
本文针对创新网络中存在、却未受关注的权力现象,结合知识为关键资源的网络特性,将知识权力的概念引入创新网络,分析其在网络中的理论基础及形成路径;并以知识权力为视角、以知识权力的形成路径为线索,从不同网络层次将创新网络的演化动力归纳为四种:内生推动力、内生调控力、结构制约力和外生拉动力;最后,结合案例总结分析四种动力对创新网络演化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创新网络的演化动力机制及作用机理奠定基础。
关键词:
创新网络 网络演化 知识权力 演化动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珂 和金生
在分析产业集群中存在的网络活动及集群的创新形式的的基础上,提出在产业集群中会自发形成区域创新网络,但仅仅是初级阶段的区域创新网络,并对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网络提出培植集群企业的创新能力、引入技术创新的源头、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功能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集群 网络活动 创新 区域创新网络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月琴 许治
本文运用复杂网络进行仿真,分析产业创新网络的网络结构以及企业不同的技术学习策略对技术学习的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产业创新网络从随机网络演化为无尺度网络极大的提高了网络内企业技术学习的绩效;(2)综合考虑连接强度与临近成员技术水平的权衡主义倾向技术学习策略不仅能获得较高的技术学习效率,而且能有效的降低整个产业创新网络的产业技术差距,是一种明显优于只考虑其中一种因素的技术学习策略的策略。
[期刊] 预测
[作者]
李言睿 马永红
本文在分析区域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与关系特征的基础上,应用复杂网络理论建立了主体知识创新模型,并基于创新模型探讨了区域创新网络的网络密度、网络开放度及网络关系强度对知识创新绩效的影响规律。研究显示,网络密度变化呈现出先增后稳定状态,网络开放度及网络关系强度变化呈现倒"U"状态;网络密度、网络开放度及网络关系强度均对知识创新绩效整体呈现正影响。本文研究为构建区域创新网络、提升知识创新绩效提供新的思路。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思薇 陈西坤
中国科技创新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加快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构建是促进科技创新资源流动共享、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缩小区域创新差距的重要途径。以专利转移为视角构建中国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利用31个省份1990—2020年有关数据,并划分1990—2000年、2001—2010年、2011—2020年3个时间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及和弦图揭示其时空演化特征,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究其演化的邻近性机制,为促进区域创新资源流动共享、创新主体合作互惠、创新成果有效转化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结果显示:(1)中国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向复杂网络演化,网络连接同配性与异配性并存;(2)网络通达性与技术转移效率显著提高,小世界特征明显;(3)网络空间分布失衡,梯度差异明显;(4)“核心-边缘”格局不断强化,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并存;(5)地理邻近、经济邻近显著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演化,技术邻近、认知邻近、产业邻近显著抑制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演化。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专利交易机制、推进科技创新网络向多中心多层级结构演变和充分发挥中介省份桥梁作用等,促进中国科技创新网络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古惠冬 杨维光 陈文捷
为促进中国-东盟增强区域整体创新实力和实现高质量合作发展,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源,选取2000—2019年中国-东盟国家合著论文,结合中国和东盟国家相关经济地理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究中国-东盟跨境区域创新网络格局演化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国-东盟各国创新联系日益密切,但创新协同规模较不平衡、创新协同质量差距较大,其中中国和新加坡为核心节点;创新网络格局由"双核+多节点"向多核演变,日趋完善;各国间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技术水平和语言差异与创新合作的可能性和规模水平呈显著反向关系,且技术临近性表现为节点国家间"强弱结合"状态,而地理距离并未成为阻碍国家间创新联系的显著因素。根据研究结论,为推动中国-东盟跨境区域创新网络持续完善,提出健全中国-东盟跨境区域创新合作机制、扩展跨境区域创新合作渠道、完善跨境区域创新配套体系等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