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50)
2023(12995)
2022(11428)
2021(10732)
2020(8913)
2019(20541)
2018(20399)
2017(38969)
2016(21186)
2015(23553)
2014(23654)
2013(23282)
2012(21133)
2011(18914)
2010(18868)
2009(17251)
2008(16568)
2007(14529)
2006(12606)
2005(10780)
作者
(60645)
(50335)
(50000)
(47453)
(31971)
(24339)
(22751)
(19885)
(19049)
(17818)
(17381)
(16778)
(15909)
(15905)
(15630)
(15195)
(15065)
(15031)
(14294)
(14227)
(12459)
(12364)
(12063)
(11426)
(11205)
(11188)
(11152)
(11012)
(10081)
(10008)
学科
(84658)
经济(84577)
管理(66621)
(62556)
(54534)
企业(54534)
方法(39430)
数学(33650)
数学方法(33234)
中国(21063)
(20453)
地方(20363)
(20007)
技术(19681)
业经(19430)
(18772)
理论(15013)
(14542)
环境(14139)
农业(14082)
(14033)
技术管理(13290)
(13228)
贸易(13218)
(13149)
(12891)
财务(12822)
财务管理(12801)
(12754)
企业财务(12116)
机构
大学(297608)
学院(295969)
管理(123328)
(112783)
经济(110193)
理学(107841)
理学院(106641)
管理学(104832)
管理学院(104295)
研究(95564)
中国(69787)
(63633)
科学(62012)
(49819)
(47248)
业大(44935)
(44416)
中心(43704)
研究所(43551)
(42149)
财经(40506)
北京(40027)
(39995)
师范(39607)
(36774)
(35578)
(34902)
农业(34814)
经济学(32223)
师范大学(32108)
基金
项目(211387)
科学(166848)
研究(154707)
基金(152120)
(132567)
国家(131466)
科学基金(113692)
社会(96375)
社会科(91283)
社会科学(91261)
(84352)
基金项目(81881)
自然(74932)
自然科(73172)
自然科学(73157)
自然科学基金(71814)
教育(71026)
(70803)
编号(63023)
资助(61756)
成果(50012)
(47552)
重点(47236)
(45795)
(45242)
创新(43648)
课题(43613)
科研(40081)
项目编号(39094)
教育部(39025)
期刊
(119097)
经济(119097)
研究(83045)
中国(54787)
学报(45691)
管理(45273)
科学(43128)
(38476)
(36531)
教育(35686)
大学(34439)
学学(32115)
技术(27761)
农业(27649)
(21075)
金融(21075)
业经(20195)
经济研究(18343)
财经(18210)
科技(17237)
图书(16778)
技术经济(15458)
(15452)
(14938)
问题(14847)
资源(14479)
理论(14387)
实践(13414)
(13414)
现代(13138)
共检索到4175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洪文  宋丽萍  刘玮  
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绩效评价的方法很多,有仿生学的视角、系统动力学视角、投入产出视角、共生演化动力视角、链式关联网络的DEA模型视角、耗散与灰色关联熵的RIS演化视角等。考虑到区域创新是个复杂的过程,创新资源投入、运作、关联、产出、转化等都贯穿于全过程,即区域创新投入与产出是多变量的、不同量纲的,测量其绝对效率非常困难,只能采取相对效率评价的方法,主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同时,对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进行评价主要针对的是全国各个地区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区域创新绩效,本文的分析也基于此,对全国划分东、中、西3个大范围,以各个省份为区域边界,研究其相对的创新系统运作绩效。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明广  李高扬  
文章根据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建立了我国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评价的灰色关联投影模型。另外,评价指标的权重对最终的创新绩效评价影响很大,为了尽量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充分考虑评价矩阵的固有信息,利用逼近理想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明广  
近年来,我国各地纷纷加大了科技创新的投入,相比科技创新投入的增速,科技产出却增长较慢。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结果主要取决于评价方法和评价因素指标,目前,评价方法的研究已日臻完善,但对评价因素指标还未达成共识。鉴于此,本文做了以下几方面研究:(1)对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汇总分析,并结合实证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2)建立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的影响因素路径分析模型,从而揭示各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程度与方向;(3)给出几点促进区域创新系统绩效水平的策略性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马永红  王展昭  
从主体因素、区位因素和目标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主导产业的关联性,然后从"系统结构"和"系统功能"两个视角分析了两者的互动机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模糊积分的互动绩效评价模型,并以黑龙江省为例进行实际应用,最后提出了促进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主导产业互动发展的宏微观对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彭翀  张晨  王宝强  黄亚平  
区域创新已成为当前区域发展与规划的前沿热点,而空间协同是提升区域创新水平的重要路径。本研究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3C"综合区域协同创新系统绩效的评估框架,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为实证案例,从3个层面观察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系统的特征和属性,主要结论有:①3C理论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动态框架,对城市群协同创新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有一定适用性。②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创新能力差距较大,存在"中部塌陷"现象;城市群创新网络联系较弱,网络空间上呈现不均衡三角形结构;创新协同网络层次、节点较少,空间结构不明显。③3C评价结果显示3个次级城市群发展困境不同,应制定不同的创新发展策略。④3C结构是一个非线性发展过程,从低水平扩展到开放式均衡发展,若发展不均则进入过均衡式发展阶段。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展昭  唐朝阳  
对"熵"在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中的本质含义进行剖析的基础上,从全局的视角分别构建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绩效评价模型和功能绩效评价模型,基于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9—2017年间的面板数据,在"结构-功能"二维分析框架下,对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进行了动态评价。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绩效呈现出与功能绩效完全相反的"西高东低"的态势,中西部区域创新系统结构绩效普遍高于东部地区;在功能绩效方面,北京、广东、上海及天津等仍然是第一梯队,其中广东省区域创新系统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其功能绩效目前稳居全国第一,而北京和上海等省份区域创新系统功能绩效近几年呈现下滑的发展趋势;通过区域创新系统"结构-功能"二维视角的分析,发现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绩效和功能绩效呈现负相关的关系,功能绩效的提升往往是以牺牲结构绩效为代价的,且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过程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方面对复杂性科学在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中的应用范围和深度有所拓展;另一方面,对我国各区域间的合理分工与深度合作及区域创新政策的制定等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杜传忠  王金杰  
本文利用spss软件对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进行了聚类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全国总体创新绩效的提升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率的不断提高,但不同区域的技术创新效率存在差别。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高区域创新系统绩效的具体对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余佩琨  林水山  
本文利用分形理论对中国各区域专利数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计算出各区域创新系统绩效的Hurst指数,发现各区域创新系统绩效具有分形结构,而且具有反持久性。这是一次有益也很有趣的尝试。文中从动态和非线性角度给出这种现象的经济解释,并对区域创新系统内外合作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国旺  李柏洲  
文章构建了区域创新系统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并将其作为评价区域创新系统效率的定量评价方法。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与C2R模型,可以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效率进行评价。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周柏翔  丁永波  凌丹  
区域创新系统是具有多个创新主体和交互网络结构并进行创新行为的复杂系统,具有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为此,文章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思路,运用熵理论以及耗散结构理论,对区域创新系统运行状态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文章重点探讨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熵增原理、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模型以及区域创新系统的熵值评估法,并以长春区域创新系统为例,对其研究结论进行了验证,为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研究思路。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杜静  陆小成  罗新星  
目前区域创新系统存在的生态经济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地方存在以生态换经济的行为和以经济换生态的行为而引发区域创新系统的失调。以区域创新系统生态化为指导来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应该注重区域创新系统的生态理念、生态关系、生态机制等的构建,保持良好的区域创新生态环境,确保区域创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洪阳  
该文借助演化经济地理学的思想,从转变类型、转变参与者和转变范围等方面对区域创新系统(RIS)的转变进行解读。从转变类型看,RIS的转变主要有路径更新、既有产业的路径形成和新兴产业的路径建立3类。从参与者角度看,由于RIS的类型不同,其转变的参与者与转变动力也有所差别。一般来说,RIS的转变由商业、科学或政策所驱动,或应对危机时自发的经济反应等。从转变范围看,"软"制度、组成元素和网络都会随RIS的转变而相应地改变。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黄劲松  
从区域创新系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区域创新系统其实是一种分析创新活动区域化的工具,概念的模糊导致研究结论缺乏一致性,因此首先需要辨析区域创新系统的系统性内涵,在此基础上讨论区域创新系统的异质性问题,最后给出一个可能的研究框架并提出一些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顾新  
本文借鉴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和方法,从知识流动、产业集聚、空间集聚三个方面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机理。知识流动重在分析知识在系统要素之间的流动,是要素间互动的重要方式;产业集聚描述系统运行过程中,由关联企业专业化协作形成产业簇群的机制;空间集聚描述系统运行过程中创新活动空间推移机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香花  苏彩平  
在创新系统的视角下,文章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以及环境四个角度构建了含有42个指标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初步筛选出5个重要指标、18个普通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主基底变量筛选出了13个相互正交的指标变量。采用个性综合评价从东、中、西部地区,对我国30个省市和13个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