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59)
2023(15460)
2022(13279)
2021(12613)
2020(10329)
2019(24207)
2018(24054)
2017(46086)
2016(24992)
2015(27953)
2014(27938)
2013(27414)
2012(24821)
2011(22319)
2010(22420)
2009(20507)
2008(19373)
2007(16936)
2006(14701)
2005(12758)
作者
(70376)
(58571)
(58104)
(55395)
(37404)
(28331)
(26427)
(22919)
(22298)
(20829)
(20315)
(19645)
(18709)
(18364)
(18260)
(17723)
(17505)
(17247)
(16801)
(16650)
(14472)
(14348)
(14142)
(13411)
(13070)
(13011)
(12974)
(12887)
(11653)
(11478)
学科
(99843)
经济(99748)
管理(73762)
(68960)
(58738)
企业(58738)
方法(46344)
数学(39994)
数学方法(39281)
(25959)
中国(25537)
地方(24582)
业经(22756)
(22101)
(21394)
技术(20790)
理论(18358)
农业(17752)
(16363)
(16191)
环境(15604)
(15525)
贸易(15509)
(14925)
(14394)
(13798)
银行(13746)
技术管理(13491)
(13426)
金融(13422)
机构
大学(345274)
学院(344452)
管理(139746)
(129392)
经济(126331)
理学(121813)
理学院(120370)
管理学(117928)
管理学院(117301)
研究(111481)
中国(82467)
(74142)
科学(72484)
(57292)
(54805)
(52690)
业大(52075)
中心(51551)
(50437)
研究所(50361)
(48069)
师范(47616)
北京(46621)
财经(46418)
(43404)
(42111)
(41607)
农业(41174)
师范大学(38522)
技术(38043)
基金
项目(243874)
科学(192680)
研究(177565)
基金(175871)
(153346)
国家(152077)
科学基金(131820)
社会(110409)
社会科(104571)
社会科学(104544)
(97159)
基金项目(94167)
自然(87533)
自然科(85547)
自然科学(85528)
自然科学基金(83949)
教育(82511)
(81602)
编号(72870)
资助(71969)
成果(58051)
重点(54433)
(53458)
(52263)
(51965)
课题(50631)
创新(49289)
科研(46266)
大学(45318)
教育部(44695)
期刊
(139566)
经济(139566)
研究(97017)
中国(66720)
学报(53564)
管理(52356)
科学(50687)
(46775)
教育(43625)
(42042)
大学(40541)
学学(37712)
技术(33358)
农业(32964)
(25587)
金融(25587)
业经(23996)
经济研究(21550)
财经(20923)
图书(20467)
科技(18798)
问题(17974)
(17959)
(17792)
技术经济(17376)
资源(17177)
理论(15970)
(15659)
统计(15496)
现代(15444)
共检索到4941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解永庆  
在我国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创新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相关研究表明,创新活动在空间上呈高度聚集态势,其系统性特征与城市要素、资源禀赋高度相关,不同创新集聚区对空间诉求差异显著;在区域层面,创新集聚区之间的密切联系会推进知识快速扩散和创新的不断产生,从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因而,区域创新系统的空间构建既要满足区域内各创新集聚区基于自身特征的空间需求,又要致力于促进各创新集聚区的网络化关联,形成创新系统的区域一体化组织。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通过分析不同片区的创新特征和模式,提出将西湖区打造成为创新型城区、未来科技城成为近郊科技园、青山湖科技城成为远郊科学城,形成区域创新网络一体化组织模式,并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创新单元功能内涵和建设方式提出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烨   陈晨   李传江   罗一南   蒋昊成   方晏如  
青创人群作为创新型城区发展的核心要素,其健康活力与城区高质量建设紧密相关。当代青年人亚健康状态很大程度因为缺乏体育活动而引起健康问题,这在从事高强度创新工作的青年人群中尤为显著。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实证检验创新型城区青创人群的体育活动时空特征与空间供给问题。研究表明,拓展新兴体育活动空间,促进体育活动空间复合利用,灵活利用城市边角空间,增强工作地周边的体育设施供给与蓝绿空间融合互动,是满足大走廊地区青创人群体育活动需求,解决供需不匹配问题的关键措施。据此,从“产—城—人融合发展”的视角探讨运动健康活力导向的创新型城区建设的优化策略和研究展望。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靖华  林甲嵘  姜中霜  
目前科创走廊建设正成为我国各地区探索创新实践与区域治理的战略重点。针对科创走廊的内涵与边界尚待明确的问题,在横向比对区域创新发展形式的前提下分析科创走廊的本质内涵,认为科创走廊是将创新过程贯彻完整的特殊区域创新发展模式,走廊区域内部系统功能互补、协同创新发展;进一步研究分析日本筑波-东京-横滨创新带与我国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实例,基于知识视角认为,科创走廊内部参与创新活动的组织所在地理空间为科创走廊实体边界,创新活动为虚拟边界,科技创新为发展导向。最后提出区域建设科创走廊要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预先考虑布局基本设施,将有限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基础科技研发以及吸引高科技人才方面,发展聚焦科创过程前端、重视基础阶段。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岑晓腾  苏竣  黄萃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系统是一个多样化、复杂化的复合系统,其主要包含支持子系统内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效果,以及发展子系统内的创新投入和协同能力,兼具线性、非线性和自组织性等复杂系统特征。本研究基于系统论和协同论,构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从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来看,沪嘉杭三地绩效均呈现上升趋势,嘉兴增长率最高,且区域内子系统中支持子系统和发展子系统绩效跟上一级系统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从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关系来看,三地之间协同程度也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总体协同程度较高,嘉兴协同发展成绩突出,其中上海子系统协同基础良好,增长缓慢,嘉兴子系统协同基础较差,但增长迅速。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纪武  刘妮娜  桑万琛  
城市是实施创新发展的基本组织单元,协同创新和创新网络是创新活动的组织发展模式。以杭州市为实证,根据其2001-2018年的合作专利数据,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城市协同创新产出的增长过程、特征及其与协同创新关系组织结构的关联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显示:城市协同创新产出的增长经历了低位滞增、渐进缓增、高位波动的发展阶段;城市协同创新关系的组织类型包括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创新群体和简单协同关系,协同创新网络对城市协同创新发展具有主导作用;企业在协同创新发展过程中表现的最为活跃,但企业之间很难形成有效的协同创新网络;调节城市协同创新网络的结构,增强网络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对于城市协同创新关系的有效组织以及协同创新产出的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董金莲  孙鑫  晁恒  
以数字赋能、文化引领、科技创新为脉络的数字创意产业是经济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共生的新场域,正成为国家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强劲驱动力。通过从理论和实践上阐释数字创意产业集群的构成要素、关键性动力和空间组织问题,探究城市空间优化与数字创意产业共生模式。以深圳(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为例,规划构建“一廊引领、三核驱动、多点支撑”的空间组织模式,探索区域协同、产业提升、平台构建、政策支撑等发展路径,促进“文化+科技”、“文化+贸易”、“文化+旅游”的互融互动,推动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创意产业集群。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范敏  芦京昌  
中、高职衔接不是中职与高职的简单叠加或接续,而是两个系统在多种特征上的兼容并蓄和可持续发展。目前杭州市中、高职衔接主要有对口升学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3+2"模式和高职自主招生模式。基于我国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路,根据现行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要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应大力推行"2+1+2"的中、高职衔接的合作模式。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辉  刘瑾  
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大多都属于传统产业集群,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技术创新是突破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瓶颈的关键。本文主要探讨了标准化战略下轮轴式产业集群和马歇尔式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模式,论述了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标准化的作用。由于产业集群类型的不同,集群创新所采取的模式也不尽相同。地方产业集群应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地选择符合自身类型的技术创新模式。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李诗林  肖星  
本文基于区域创新系统与开放式创新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梳理总结了开放式区域创新系统的分析框架与主要特征,并以深圳为案例,运用开放式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深圳建立区域创新系统的主要成功经验,同时分析了深圳过往创新模式的主要薄弱环节与短板。从开放式区域创新系统视角看,深圳建立区域创新系统的主要成功经验在于:确立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责任;市场机制与有为政府有效结合,塑造优良的开放式创新环境;实施开放式科技合作与创新战略;深度融入国际产业分工及产业链,发挥地域优势,建立区域优势产业聚集等。开放式区域创新系统在经济逆全球化冲击下具有一定的脆弱性,深圳过往创新模式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与短板,其基础研究较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不强,这是我国其他地区建立本区域创新系统需要加以关注之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博杰   曾婧婧   刘晓琨  
科创走廊是中国推进科技创新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协同治理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契机。然而,由于府际协同的复杂性、区域间利益的多样性以及协同治理机制的不成熟,中国科创走廊府际协同的运行机制和演进趋势尚不明晰。以基于网络爬虫技术筛选得到的2016—2023年间全国区域科创走廊的143份政策文本作为研究样本,从文本数量、政策时间、政策主体、政策工具以及产业布局5个方面进行梳理和研究,探寻科创走廊府际协同的形成机制与治理路径。研究表明中国科创走廊治理过程存在政策制定主体和政策工具上呈现非均衡性发展等问题。由此提出通过加强区域资源配置、优化政策制定与执行机制、增强市场化运作手段,构建多层次协同治理体系,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相关建议,以实现创新驱动的区域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增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衡宇  过伟敏  
通过对杭州市城西若干城中村移民聚居空间的考察,从租居空间、商业空间和休闲活动空间三个层面分析了城市移民生活空间的自组织特征及其具有的积极性与弱势性,审视了移民聚居空间的现存价值。通过分析其内在矛盾与发展动力,认为应积极促进该类空间的转型,逐渐消除移民聚居空间的弱势性,以改善其城市融入的多元困境。但这一转型过程应在尽量不增加移民居住和管理成本的前提下进行。否则,过高的生存和生活成本将会迟滞移民的城市化进程。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黄娜  姜哲彬  
本文总结了浙江省杭州市的土地储备资金管理模式,分析了合作做地资金管理模式的效率、公平和可持续风险,提出了通过下放资金管理权限、优化土地收益分配结构来实现土地储备资金灵活高效运转及土地出让收益公平合理分配的建议。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陈珍红  
高校收费是高校财务内控中的重要风险节点,具有收费项目众多、影响面广、社会关注度高的特点,目前我国高校主要的财务收费方式为现金收费和银行账户预存扣款。杭州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杭师大)经过充分调研和周密分析,在学校的收费工作中创新性地引入第三方支付形式,构建了全新的收费体系,为学校带来了很好的管理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项目建设背景近几年来,在我国高校跨越式大发展的背景下,杭师大办学规模也有所扩大,形成了东西南北多校区的分散格局,教育经费也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而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谢永  应风雷  潘晓晖  阮利涛  张科燕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公共资源的高效利用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城市公共资源有偿使用收入是破解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杭州市城市公共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管理现状,并结合在该市范围内开展的市政公共资源有偿使用管理问卷调查,对如何挖掘城市公共资源潜力、规范城市公共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管理提出思路和建议。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谢永  应风雷  潘晓晖  阮利涛  张科燕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公共资源的高效利用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城市公共资源有偿使用收入是破解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杭州市城市公共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管理现状,并结合在该市范围内开展的市政公共资源有偿使用管理问卷调查,对如何挖掘城市公共资源潜力、规范城市公共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管理提出思路和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