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70)
- 2023(17497)
- 2022(15066)
- 2021(13942)
- 2020(11592)
- 2019(26528)
- 2018(26110)
- 2017(50022)
- 2016(26854)
- 2015(29797)
- 2014(29521)
- 2013(28759)
- 2012(25917)
- 2011(23267)
- 2010(22877)
- 2009(20752)
- 2008(19723)
- 2007(16918)
- 2006(14571)
- 2005(12162)
- 学科
- 济(105397)
- 经济(105297)
- 管理(81405)
- 业(75351)
- 企(63376)
- 企业(63376)
- 方法(50527)
- 数学(43968)
- 数学方法(43371)
- 农(28340)
- 中国(26826)
- 财(25541)
- 业经(24218)
- 地方(23527)
- 学(23086)
- 技术(21509)
- 环境(19482)
- 农业(19424)
- 理论(18388)
- 和(17182)
- 贸(17148)
- 贸易(17136)
- 制(16963)
- 易(16592)
- 务(16579)
- 财务(16505)
- 财务管理(16474)
- 划(16224)
- 企业财务(15616)
- 银(14911)
- 机构
- 学院(371023)
- 大学(370894)
- 管理(150951)
- 济(144029)
- 经济(140957)
- 理学(132802)
- 理学院(131324)
- 管理学(128784)
- 管理学院(128119)
- 研究(119003)
- 中国(86933)
- 京(77663)
- 科学(76833)
- 财(62720)
- 农(59173)
- 业大(57887)
- 所(57562)
- 中心(55344)
- 研究所(53358)
- 江(52149)
- 财经(51906)
- 范(49786)
- 师范(49291)
- 北京(47927)
- 经(47484)
- 农业(46447)
- 院(44266)
- 经济学(43015)
- 州(42534)
- 师范大学(39974)
- 基金
- 项目(270061)
- 科学(214252)
- 基金(196929)
- 研究(195604)
- 家(172328)
- 国家(170952)
- 科学基金(148339)
- 社会(124054)
- 社会科(117641)
- 社会科学(117610)
- 省(106592)
- 基金项目(105462)
- 自然(97840)
- 自然科(95585)
- 自然科学(95565)
- 自然科学基金(93856)
- 教育(90628)
- 划(89692)
- 资助(79439)
- 编号(79070)
- 成果(61717)
- 重点(60825)
- 创(58903)
- 部(58825)
- 发(57675)
- 创新(54469)
- 课题(54025)
- 科研(51758)
- 国家社会(51251)
- 教育部(50434)
- 期刊
- 济(147576)
- 经济(147576)
- 研究(100135)
- 中国(65933)
- 学报(59538)
- 科学(55220)
- 管理(54069)
- 农(51906)
- 财(46383)
- 大学(45550)
- 学学(42899)
- 教育(42092)
- 农业(36898)
- 技术(34000)
- 业经(25919)
- 融(25765)
- 金融(25765)
- 财经(23975)
- 经济研究(23417)
- 经(20536)
- 科技(19896)
- 业(19344)
- 图书(19052)
- 问题(19052)
- 资源(18514)
- 技术经济(18040)
- 版(17391)
- 理论(16678)
- 商业(16225)
- 统计(16013)
共检索到5122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丁绪辉 高素惠 贺菊花
文章以产出为导向,充分考虑非合意产出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对效率测度且进行时空差异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典型影响因素采用Tobit模型对其作用路径及强度进行估计检验并给出解释。研究结果显示:区域水生态安全创新系统效率呈现东部、东北、西部、中部阶梯式分布;东、中部效率均处于不断上升趋势,但东北和西部地区效率波动且处于下降趋势;从变异系数来看,区域内省际创新效率处于收敛状态;地区发展水平、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教育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对水生态创新效率存在明显促进作用,水资源禀赋对其存在负面影响,外资引进和对外开放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文章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夏海力 叶爱山
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EBM模型和Theil指数分解法进行创新系统效率测度与区域差异结构性原因分析,并借助Tobit模型对典型影响因素作用路径及强度进行估计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水生态安全下创新系统效率呈现东部、东北、中部、西部阶梯式分布,且表现出差异化发展态势;区域间差异和东部、西部区域内差异是影响整体差异的关键;变量中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教育水平、城镇化、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进步对创新系统效率具有不同程度促进作用,而水资源禀赋、对外开放度对其存在负作用。最后,提出提升水生态安全下区域创新系统效率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玉杰 耿献辉
农业资源效率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农业绿色健康发展,避免农业自然资源受损以及环境污染带来的不良影响。运用SFA模型对中国2007—2018年的农业资源效率水平进行测度,结合核密度函数方法分析农业资源效率的时空分布状态,最后运用空间面板回归模型对影响农业资源效率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农药的过度使用外,劳动力、资本、水资源、土地资源、化肥等资源的投入都会带来农业资源效率水平的提高。我国农业资源效率虽然基准水平较高,但是仍未达到效率前沿面,且在近年来呈现下降的趋势。农业资源效率存在空间上的相关性,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在影响因素之中,地区的经济、城镇化、交通、教育、财政支农等因素的水平越高,则越能提高农业资源效率水平。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玉杰 耿献辉
农业资源效率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农业绿色健康发展,避免农业自然资源受损以及环境污染带来的不良影响。运用SFA模型对中国2007—2018年的农业资源效率水平进行测度,结合核密度函数方法分析农业资源效率的时空分布状态,最后运用空间面板回归模型对影响农业资源效率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农药的过度使用外,劳动力、资本、水资源、土地资源、化肥等资源的投入都会带来农业资源效率水平的提高。我国农业资源效率虽然基准水平较高,但是仍未达到效率前沿面,且在近年来呈现下降的趋势。农业资源效率存在空间上的相关性,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在影响因素之中,地区的经济、城镇化、交通、教育、财政支农等因素的水平越高,则越能提高农业资源效率水平。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梁晨 曾坚 沈中健
基于2013—2017年福建省各市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DEA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其区域环境效率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面板回归分析讨论了其驱动因素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福建省区域生态全要素效率以年均2%的速度增长,但是内部发展质量不高,区域全局性规模无效和技术供给不足是主要限制因素;(2)环境效率在市级尺度上出现显著的空间分异,且各市发展差距有扩大趋势;(3)经济集聚和扩大科研投入可显著提高区域环境效率,而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开放程度对区域环境效率产生负向影响。最后提出梯度集聚、优化规模,差异发展、适度均衡,转型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的发展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赢
论文通过构建碳压力指数模型测度2003—2020年黄河流域79个地级市的碳压力,综合运用σ收敛、Dagum基尼系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考察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流域碳压力总体呈鲜明提升趋势,上游与下游地区碳压力增强趋势更显著,且下游当前为高碳压力聚集区域。(2)相较中下游碳压力差距的缩小之势,流域整体及上游碳压力则不存在σ收敛现象。(3)区域间差异是流域碳压力空间分异的主要来源,上游与其他地区间碳压力差异都较大,且上游内部城市间碳压力差异呈扩张趋势。(4)城镇化发展、环境规制、要素禀赋结构、金融发展、对外开放度等是驱动流域碳压力提升的显著作用力,同时各驱动力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流域碳压力的时空分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赢
论文通过构建碳压力指数模型测度2003—2020年黄河流域79个地级市的碳压力,综合运用σ收敛、Dagum基尼系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考察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流域碳压力总体呈鲜明提升趋势,上游与下游地区碳压力增强趋势更显著,且下游当前为高碳压力聚集区域。(2)相较中下游碳压力差距的缩小之势,流域整体及上游碳压力则不存在σ收敛现象。(3)区域间差异是流域碳压力空间分异的主要来源,上游与其他地区间碳压力差异都较大,且上游内部城市间碳压力差异呈扩张趋势。(4)城镇化发展、环境规制、要素禀赋结构、金融发展、对外开放度等是驱动流域碳压力提升的显著作用力,同时各驱动力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流域碳压力的时空分异。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臧欣昱 马永红 王成东
在定性分析基础上,系统揭示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构建其作用模型并形成相应研究假设;建立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效率视角选择其测度方法并构建相应测度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测度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的驱动强度及影响因素的影响水平,进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揭示我国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的策略建议。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协同创新主要受政府、市场和企业三方因素驱动;环境质量因素和创新主体能力因素对协同创新具有正向影响,而创新主体距离对区域协同创新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区域协同创新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臧欣昱 马永红 王成东
在定性分析基础上,系统揭示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构建其作用模型并形成相应研究假设;建立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效率视角选择其测度方法并构建相应测度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测度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的驱动强度及影响因素的影响水平,进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揭示我国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的策略建议。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协同创新主要受政府、市场和企业三方因素驱动;环境质量因素和创新主体能力因素对协同创新具有正向影响,而创新主体距离对区域协同创新具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屈文波
文章通过构建生态效率评价模型,测算2000-2014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生态效率,研究生态效率的时空差异及关联特征,分析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生态效率呈现"东高西低",生态效率在区域空间分布上已形成了两个不同的集聚区,一个是以青海、四川为中心,与周边新疆、云南、陕西、内蒙古等中西部省份组成的低—低集聚区,另一个是以浙江、江苏和上海为中心,与周边的东部沿海省市和长三角地区组成的高—高集聚区,这种空间集聚特征较为稳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国有比重、外资进入及研发强度对生态效率水平提升具有积极
关键词:
生态效率 时空差异 驱动因素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娆 张玥 郭晓旭
基于2000—2020年中国的公司创业投资(CVC)大样本数据,运用基尼系数、核密度函数、趋势面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融合指标分析和可视化方案探究CVC的时空分异特征与驱动因素。研究结果显示,CVC投资存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行业分布日趋多元化,涵盖不同领域的创新创业项目;CVC发展存在空间不平衡,投资存量的分布态势从随机分布转变为部分区域的集聚分布;融合资金和技术的CVC投资网络初现并趋于复杂,覆盖广度明显提升。地理探测器模型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科技支持、创新创业氛围是影响CVC时空分异的主导因子。据此,为了扩大CVC投资规模并优化投资格局,提出加强创业政策引导、发挥区域投资联动性、有机衔接CVC与区域产业布局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天颖 张超 孙平 蒋雄飞
通过构建多指标综合测算方法,测度浙江省69个县域金融创新值,并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6—2016年,浙江县域金融创新绝对差异波动大,相对差异波动小,空间集聚性不断上升;浙江省县域金融创新两极分化现象突出,热点区县域基本上分布在浙江北部环杭州湾地区,冷点区集中分布在浙江省南端;2006—2011年,浙江县域金融创新高增长区县域沿沪昆高速和杭州湾环线高速呈"Y"字型分布,处于金融创新高增长冷热点区的县域较少,而2011—2016年,演变成沿沪昆高速、杭州湾环线高速以及G 330国道呈"R"字型分布;浙江县域金融创新主要受信息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以及基础设施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浙江县域金融创新增长主要受经济发展增长率、信息化水平增长率以及对外开放度增长率等因素的影响。研究提出优化县域金融产业空间布局、拓展县域金融对外合作机制、推动县域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俊 冯越珺 尤赟
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命题。基于2010—2021年黄河流域地市层面数据,采用时空极差熵值法测度了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并利用标准差椭圆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考察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的空间格局及动态演进特征,识别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地区差异看,下游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高于上游和中游地区,上中下游呈“低—中—高”状态。从空间格局看,全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呈现西北—东南方向分散、东北—西南方向集聚态势,方向性有所增强。人力资本、绿色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而人口密度以及产业结构具有抑制作用,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性。上述发现为加快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水和谐提供了经验支持。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俊 冯越珺 尤赟
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命题。基于2010—2021年黄河流域地市层面数据,采用时空极差熵值法测度了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并利用标准差椭圆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考察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的空间格局及动态演进特征,识别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地区差异看,下游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高于上游和中游地区,上中下游呈“低—中—高”状态。从空间格局看,全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呈现西北—东南方向分散、东北—西南方向集聚态势,方向性有所增强。人力资本、绿色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而人口密度以及产业结构具有抑制作用,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性。上述发现为加快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水和谐提供了经验支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欢 尚英仕
“健康中国”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进民生福祉的一项重要战略。文章构建了多维度的“健康中国”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健康中国”建设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方差分解方法从空间和结构双视角考察了其时空分异,利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我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健康中国”建设水平均呈逐渐提高趋势,但区域不均衡显著,东部地区建设水平始终高于中西部地区。(2)从空间视角看,“健康中国”建设水平的总体差距呈现缩小趋势,区域间差距始终是“健康中国”建设水平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从结构视角看,2014年之前“健康中国”发展不均衡主要在于健康服务差异较大,但2015年之后健康产业发展地区间不平衡的扩大逐渐成为“健康中国”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3)循环积累效应、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分权程度、互联网发展水平对“健康中国”建设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