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063)
- 2023(18162)
- 2022(15717)
- 2021(14698)
- 2020(12221)
- 2019(27643)
- 2018(27414)
- 2017(52998)
- 2016(28948)
- 2015(32095)
- 2014(31632)
- 2013(31063)
- 2012(28665)
- 2011(25941)
- 2010(26234)
- 2009(24195)
- 2008(23888)
- 2007(21390)
- 2006(18894)
- 2005(16979)
- 学科
- 济(112571)
- 经济(112424)
- 管理(91173)
- 业(86081)
- 企(73645)
- 企业(73645)
- 方法(47360)
- 数学(40224)
- 数学方法(39699)
- 财(32784)
- 中国(31103)
- 农(30337)
- 业经(26809)
- 制(26313)
- 地方(25064)
- 学(23949)
- 技术(22168)
- 务(20173)
- 财务(20097)
- 贸(20093)
- 贸易(20081)
- 农业(20076)
- 财务管理(20056)
- 银(19811)
- 银行(19764)
- 易(19493)
- 理论(19486)
- 企业财务(19073)
- 行(18883)
- 融(18485)
- 机构
- 大学(406724)
- 学院(406034)
- 济(163606)
- 管理(160416)
- 经济(159983)
- 理学(138299)
- 研究(137814)
- 理学院(136711)
- 管理学(134517)
- 管理学院(133717)
- 中国(102825)
- 京(86234)
- 科学(83507)
- 财(79600)
- 所(68676)
- 财经(62370)
- 农(62318)
- 研究所(62155)
- 中心(61723)
- 江(61427)
- 业大(57525)
- 经(56652)
- 北京(54410)
- 范(53933)
- 师范(53478)
- 院(50649)
- 经济学(49203)
- 州(49146)
- 农业(48385)
- 财经大学(46324)
- 基金
- 项目(273988)
- 科学(217123)
- 研究(202983)
- 基金(199051)
- 家(172859)
- 国家(171399)
- 科学基金(147903)
- 社会(128817)
- 社会科(122135)
- 社会科学(122108)
- 省(107058)
- 基金项目(105026)
- 自然(95200)
- 教育(93401)
- 自然科(92975)
- 自然科学(92954)
- 自然科学基金(91294)
- 划(89838)
- 编号(82381)
- 资助(81128)
- 成果(67981)
- 重点(61394)
- 部(60754)
- 创(59538)
- 发(58581)
- 课题(57555)
- 创新(55031)
- 国家社会(52884)
- 制(52849)
- 教育部(52361)
- 期刊
- 济(183239)
- 经济(183239)
- 研究(123786)
- 中国(81391)
- 管理(62006)
- 学报(61751)
- 财(61378)
- 科学(58027)
- 农(56767)
- 教育(48749)
- 大学(47344)
- 学学(44443)
- 融(38944)
- 金融(38944)
- 农业(38803)
- 技术(34831)
- 财经(30772)
- 业经(29871)
- 经济研究(29094)
- 经(26353)
- 问题(23211)
- 业(20349)
- 科技(20341)
- 图书(19896)
- 技术经济(19587)
- 理论(19250)
- 现代(18666)
- 版(18422)
- 贸(18182)
- 商业(17619)
共检索到6063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郑江淮 戴一鑫
随着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区域创新对省际地区间合作与分工的需求愈发提高。研究发现,在创新资源有限性和地理异质性的约束下,地方竞争容易诱发地方政府对省级政策的“选择性执行”,并导致创新资源的地方性保护及省内非模仿性竞争,进而抑制省内的技术联系和创新分工,强化区域创新省际策略性互动动机。从“技术邻近”视角构造空间权重矩阵,建立空间自回归互动模型,实证揭示了省内和省际创新互动“此消彼长”的时间动态特征,验证了省内“标尺竞争”与空间技术分异双向强化作用下区域创新省际互动效应的增强机制。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表明,省际互动效应在研发密集型行业和创新优势地区表现得更为显著。为增强跨省区域创新互动,应顺应区域资源和技术比较优势,促进研发密集型行业的区际分工和技术互补;突破省际区域一体化的体制障碍,基于市场化导向探索跨越省级行政区的创新合作模式;打造创新高地,发挥创新优势地区在资源“省内集聚”与“省际扩散”中的引领作用,优化以省际城市群为空间载体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吉亚辉 杨膨宇 齐欣
创新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会提高城市发展中城市资源量的使用能力与配置效率,由于资源总量的限制,城市间资源量会出现空间上的策略性互动。本文采用单区制杜宾模型、两区制空间杜宾模型,选取2008-2020年我国284个地级市创新水平与城市资源量面板数据,探究了创新水平对城市资源量的直接影响与空间策略性互动行为。结果表明:创新水平会对城市资源量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并在产业协同集聚、市场化水平方面存在明显的最优门槛区间,但与此对应,存在人力资本的“瓶颈”限制作用;在以创新程度为划分的两区制模型中,创新程度较高的城市之间存在“逐优竞争”的策略性互动行为,创新程度较低的城市之间存在“向上竞争”的策略性互动行为。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崔萍 邓可斌
本文首次研究了服务外包与区域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根据我国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2008—2011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研究表明,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转型经济环境中,服务外包会加速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也会带来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而且,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对服务外包的影响作用,要比服务外包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更为显著。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在试图通过服务外包业务带动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同时,亦要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吸引外包业务更合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服务外包 区域技术创新 互动机制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泽南 钱欣钰 曹新伟
数字化转型能否高效赋能企业绿色创新是值得探讨的重要命题。基于2011—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创新的影响与机制。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绿色创新数量与质量,对实质性绿色创新的提升效应更强,经一系列稳健性测试后结论依然成立。细化数字化转型维度后发现,相较于实践应用技术,底层技术运用对实质性与策略性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提升盈余信息质量、缓解融资约束、提高技术整合能力这三条路径来推动绿色创新。异质性分析发现,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营商环境较差、政府环保注意力水平较高的地区,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创新的推动效应更为显著,而ESG评分更高的企业则突出强化了数字化转型对实质性、策略性绿色创新的实施效果。进一步研究发现,环境不确定性会抑制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而政府补贴呈现出雪中送炭的“挤入效应”,有效对冲了高环境不确定性下产生的负面影响。结论有助于拓展微观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绿色创新领域研究,为助力企业更好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经验证据。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熊性美 李耀
本文探讨近年来西方经济生活中技术创新和大公司组织制度变革关系的问题。本文认为当代技术的变化引起了西方市场经济中经济组织形式的变革,尤其涉及到主宰当代技术进步的欧美各大公司。不仅如此,为了加强本国的竞争实力,各国社会基本规则、制度也在发生变化,这就是法规的变更和政府政策的调整。从经济学、组织和法规三个角度可以较好地了解当代西方技术变迁与公司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本文在后两个方面作了最初步的尝试。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李江 吴玉鸣
以2004—2020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探讨知识产权保护视角下实质性创新和策略性创新对品牌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实质性创新和策略性创新均能提升品牌价值;知识产权保护在实质性创新和策略性创新对品牌价值影响路径中具有干扰型调节效应;该调节效应具有U型门槛特征,当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越过门槛值后,实质性创新和策略性创新对品牌价值的影响由抑制转为促进;相较于策略性创新,实质性创新对品牌价值的影响在门槛值前后都更显著。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贾宁 张志超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探索绿色金融发展新路径的重要举措。基于2010—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探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对企业绿色创新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设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水平,在区分不同动机创新行为后发现,绿色金融试验区政策促进了企业策略性绿色创新,但对实质性绿色创新的影响并不显著。异质性分析表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激励作用主要集中在非重污染行业与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中。就影响机制而言,媒体关注与企业社会责任能够进一步强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我国在新发展阶段应完善绿色项目评估体系、优化绿色金融政策、促进企业绿色转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陆菊春 段文璐 钟珍 韩璐
按照行为动机理论分析框架,提出驱动战略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三大内在需求因素:市场需求、获利能力和企业扩张,以2011~2016年1348家战略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内在需求与技术创新互动机制,并加入企业生命周期因素,研究互动机制存在的周期异质性。全样本结果表明:战略新兴产业中获利能力与技术创新的正向循环成立,市场需求和企业扩张与技术创新虽存在互动关系,但由于需求瓶颈与替代效应的存在使其并未形成正向循环。周期样本结果表明: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的正向循环机制仅在企业成熟期成立,初创期、成长期及成熟期仅存在技术创新与获利能力之间的单向关系。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扩张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互动机制由于企业扩张对技术创新的负向影响而未形成正向循环。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内在需求 互动机制 周期异质性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耿献辉 金晟男
校企合作是企业寻求外部创新的重要方式,在政府部门以项目和经费补贴积极支持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校企合作对企业不同动机创新行为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选取2007—2017年中国A股高技术产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PSM-DID方法,系统考察校企合作对企业不同动机创新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后,发明专利申请总量显著增加,非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没有显著变化,实现了“增量提质”的实质性创新;当企业获得更多政府补助额度时,弱化了校企合作对企业实质性创新的促进作用,且对非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没有显著影响,一定程度上证伪了企业为寻扶持而参与校企合作进行策略性创新的机制;进一步分析发现,对共建研发平台多或员工学历水平高的企业,校企合作对企业实质性创新的促进效应更大。因此,政府部门应制定适度的校企专项补贴政策,企业应注重内部员工素质的提升以充分吸收研发平台的知识溢出效应,进而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对企业实质性创新的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叶林 曾国安
本文基于策略性阻止进入模型,分析进入壁垒如何影响在位企业用于进入阻止的创新行为。理论模型显示,高进入壁垒形成进入封锁,在位企业没有动力通过策略性创新投入对潜在进入者进行威慑;低进入壁垒形成进入容纳,在位企业进行威慑的创新投入成本过高;只有在临界值内中等高度的进入壁垒能促使在位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威慑潜在进入者。因此,在位企业的策略性创新投入与进入壁垒高度之间呈非线性关系,过高或过低的进入壁垒都导致企业降低创新投入。利用中国制造业2005-2007年482个四位码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对上述结论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进入壁垒与中国工业企业创新投入之间存在显著"倒U型"关系,基于样本、变量和模型的稳健性...
关键词:
进入壁垒 进入阻止 创新投入 倒U型关系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陈树桢 熊中楷 李根道 文海鸿
电子商务环境下,以创新降低物流和库存等分销成本是零售商赢得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渠道和谐和利润最大化的双重驱使下,策略性创新补偿成为制造商的首选策略。针对传统零售渠道与在线直销渠道的价格竞争,利用Stackelberg博弈,研究创新投入及其策略性补偿对混合渠道供应链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零售商以创新投入降低其物流和库存等边际分销成本时,制造商将维持批发价和在线直销价不变,零售商将降低传统零售价,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都得到改进;当制造商对零售商实施一定补偿以激励零售商进行更大的创新投入时,制造商将提高批发价并维持在线直销价不变,零售商将降低其零售价并增加创新投入,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将得到进一步...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苏守波
地方高校与区域发展的互动,是区域社会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地方高校提高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必然要求。但是在地方高校与区域互动机制构建中需明确相关的概念、互动主体之间的作用以及政府的相关政策对互动机制的影响。在地方高校与区域发展互动机制的构建中要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高校的推进作用、企业的促进作用以及市场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区域发展 互动机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景先
本文从流通创新与消费升级的关系入手,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梳理,对流通创新与消费升级的互动机制进行分析,并就二者的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流通创新 消费升级 互动机制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闫静波 贺小刚 陈元 杨婵
创新能否助力困境企业实现价值再造,在学界仍未形成统一的论断。本文将新兴市场中的实质性创新与策略性创新作为分析单元,重新审视创新对困境企业价值再造的影响作用,并探讨它们对困境企业价值再造的差异性影响;本文还进一步融合制度理论,将地方政策不确定性、地方政府支持以及企业产权性质三个制度因素纳入研究框架以构建困境企业的权变模型。基于2007—2018年间处于经营困境的934家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实质性创新和策略性创新均能促进困境企业实现价值再造,但实质性创新对企业价值再造的边际贡献显著强于策略性创新。该结果在采取Heckman两步法以及其他多种稳健性检验之后仍旧成立。(2)地方政策不确定性弱化了实质性创新和策略性创新对困境企业价值再造的正向作用。(3)地方政府支持则强化了实质性创新和策略性创新对困境企业价值再造的正向作用。(4)民营资本控制也强化了实质性创新和策略性创新对困境企业价值再造的正向作用。本文基于中国新兴市场的创新本质特征重新审视了实质性创新与策略性创新影响困境企业价值再造的复杂机制,并揭示了创新影响困境企业价值再造的边界条件,对于指导困境企业如何实现价值再造的目标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晓华
近年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逆全球化暗流涌动、大国博弈加剧的国际背景下,出现应该重点发展科技创新(“硬科技”)还是商业模式创新(“软模式”)的争论。硬科技与软模式在驱动力、目标导向、知识性质、可模仿性、回报周期等方面存在差异,硬科技与软模式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演进的关系,商业模式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形态,科技创新对商业模式创新具有推动作用;商业模式对科技创新发挥着支撑、引致、促进和孕育作用。数字经济领域的商业模式创新更频繁、更剧烈、更普遍、更具颠覆性,同时也产生一些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于商业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应当分别坚持“引导而不参与、包容但需监管”和“鼓励但不强制”的原则。
关键词:
硬科技 科技创新 商业模式 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